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研究

2022-12-04 03:44王建楠刘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献数据库馆藏民国

王建楠,刘晴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图书馆,河北承德 067000)

1 建设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的必要性

1.1 民国文献的定义和面临的危机

1911—1949年民国时期形成了我国的民国文献,中西方出版、刊刻、抄写、拍摄的纸质文献,通常包含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和报刊,民国时期抄写或刊刻的古旧线装书,民国时期的摄影作品和民间契约文书等。 民国时期产生的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的造纸工艺比较落后,纸质的材质差,纸质的酸性强,存放周期短。这一时期手工造纸技术刚好是机械化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转变的阶段,初期形成的机械化造纸制浆工艺不完善,造纸时使用的材料比较杂乱,造成文献材料比较混杂。同时这一时期书籍的装订工艺落后,书籍在翻阅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装订的不完善造成书籍的损坏。 我国的专家学者对民国时期的普通报纸和图书进行了保存寿命的研究,研究发现普通报纸的保存寿命是50~100年之间,图书的保存寿命是100~200年之间,同时也对现存的已保留的民国文献进行了佐证,事实证明民国时期的纸张保存寿命最多200年左右。由此可见,当今对文献的抢救是当务之急,如果不能及时抢救,这段历史将面临着空白的危险[1]。

为了保存和挽救1911—1949年期间形成的珍贵文献,在2011年,“革命文献和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 项目由国家图书馆协同国内文献收藏单位共同开展。 该项目得到了国家中央有关历史文物古迹保护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 同时项目提出之后,各地图书馆及相关专家学者积极响应与配合,民国时期革命文献保护计划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民国文献和革命文献保护氛围渐浓,文献的收集整理,出版规模日渐显现,文献的保护工作机制慢慢搭建与完善,自发性保护工作平稳推动,传统文化宣传推广和专业人才培养稳健开展。 201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正式将民国时期的文献保护计划列入其中。 第二年,关于挽救民国时期珍贵文献,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文献保护再一次被写入《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与《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1.2 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概况

承德地区有3 所图书馆藏有民国时期文献,分别是承德市图书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承德市图书馆是承德地区最早的国家性质的图书馆,前身是热河学宫,由乾隆皇帝御批设立,距今已经有200 多年的历史。 民国初年正式建立热河图书馆。伴随着热河省建制的设立和撤销,日寇入侵承德和承德解放,馆藏图书文献几经周折,仅有部分保存了下来。 其中,现有民国线装书约347 种,3 226册,按经史子集分类存放,出版机构集中在民国商务印书馆、上海广益书局、涵芬楼等。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起源于1903年建在天津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开办最早的高等工业职业院校。 1958年迁至河北省承德市,后更名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2021年1月转为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以工为主的公办本科职业学校。 经历了战乱动乱,数次搬迁,馆藏民国文献已所剩不多,数量仅有1 600 余册,还包括了一小部分出版于清末的图书。 文献类型以图书为主,外文书籍占绝大多数,包括英文、日文、俄文,以及少量台湾地区出版的中文图书,收藏范围涵盖化工、机械仪表、电气电子、信息技术、热力能源、财会经营、汽车等专业及相关学科的书刊资料。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经光绪皇帝御批设立的热河速成法政学堂,隶属学部。期间几经更换名称,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换名称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学校办学历史已超过110年,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类本科高校。馆藏民国文献通过历史遗存、单位归并、调拨、征购、受赠等途径,不断积累扩充,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历经动荡,遗失损坏数量不少。 截至目前,其所存民国文献数量在3 所图书馆中居于首位,超过10 000 余册,以图书、工具书为主,少量期刊为辅,中文为主,少量英文、俄文、日文书籍为辅。

1.3 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保存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3 所图书馆在保存民国文献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工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专门设立了民国文献书库,挑选出的民国图书单独存放在线装书库一侧,并对所有图书都进行了编目,汇文系统内可以随查随调。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未将民国图书进行编目,只是将所有图书全面臭氧杀菌,对部分书籍进行了修复,如书皮修补、做旧处理、纸张熨平、除霉、除尘等,所有民国图书临时存放在一间宽敞房间的书架上。 承德市图书馆的民国线装书因历史原因没有进行特殊处理,和所有清代古籍一并存放在古籍书库中,有手抄的图书目录可查。

总之,3 所图书馆因场地限制、 专业人员匮乏、资金短缺、 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没有将民国文献按规定标准妥善保存,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也无从谈起。

因此,该文提倡建设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读者通过网络检索便可浏览、下载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满足其研究利用民国文献资料的需求,避免重复翻阅、多次利用这类文献,大大减少了对民国文献的损害,有效解决了民国文献保护和利用的矛盾。

2 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流程

2.1 民国文献整理和分类

3 所图书馆可以预先成立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小组,每一所图书馆派出代表,负责搜集整理本馆民国文献,列出书单。 3 所图书馆所有书单汇集后,进行筛选和分类,剔除重复文献,有特色的可设立特色专题库,将所有需要制作成电子书的民国文献集中一处,用于后续扫描。

2.2 电子书扫描和制作

民国时期图书文本为繁体字,竖排版,经常有破损现象,应以图片形式存储为宜。 由此,可将民国文献进行缩微胶片转换形成电子文档或全文扫描,通过著录得到每本书的题录信息,入库形成民国文献数据库。 使用专业系统(如清华同方TPI)的电子书制作工具制作成电子书,每条数据对应一本CAJ 格式电子书,并生成图书名称索引。扫描时要保持与原书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2.3 繁简字体的转换

民国时期对文献字体使用规范化并未做要求,所以在这一时期,文献字体产生了繁体字(异体字)和简化汉字共存的现象。繁体字(异体字)比较多,多用在题名和著者姓名。 根据《普通图书著录规则》中“对著录的文字必须规范化”的要求,文献字体应以简化汉字为主,因此,在对文献内出现的繁体字(异体字)进行转化时,要尽可能使用简化汉字。

2.4 数据库的发布和利用

所有数据整理齐全后,可使用TPI 自带的发布模板,设计动态网页,实现数据库的发布。 使读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检索需求,采取不同的检索方式,即基本检索和高级检索。 数据库应具有全文图片浏览功能,方便读者了解所需资源的详细信息,全面揭示馆藏民国文献的原貌。

3 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3.1 建立合作机制,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依据实地调查,3 所图书馆的民国文献虽各有千秋,但也存在着相同版本和重复内容的现象,特别是线装书。如果不加筛选统一进行文献加工和扫描,难免会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 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数据库建设相关工作小组,3 所图书馆各派出协调员,对本馆馆藏进行清点并上报,编制馆藏民国文献目录,3 所目录汇总后筛选去重。 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减少文献调取次数,也有利于民国文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2]。

3.2 建立预警机制,确保数据安全

确保数据的安全是数据库建设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如病毒攻击、软硬件故障等,往往会导致系统瘫痪乃至数据的丢失,使建库工作前功尽弃。 如何做好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是建设民国文献数据库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3]。 除了定期将数据备份外,还要定期将数据刻录成光盘,保存下来。 这样,即使系统运行出现问题,仍有备用的数据可以使系统恢复正常,为数据库建设的稳定展开及读者检索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3.3 加强后期监督,控制质量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是保证数据库高质量和高价值的重要前提。 质量检查制度是核验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查制度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鞭策工作人员认真仔细地工作。数据库的质量把控是很重要的环节,可以搭建数据质量多层级审核制度,不在任一关键点上留下质量的缝隙。对每一个关键点都要严谨的审核,每一步都有检查上一步质量的责任。 为了保证更加可靠的数据库质量,数据库的主要核对校验人员应该由具有较高敬业精神、熟悉掌握文献标引、业务流程、文献规则的业务骨干担任,这样能避免数据出现大的错误,让数据在发布利用前进行全面的数据审核校验,确保数据输出高质量的完成[4]。

3.4 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

数据库标准化建设旨在更加规范化、 标准化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文献信息查询更方便快捷。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和数据库数据文献的标准化是数据库建设标准化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针对民国文献的特点,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著录细则,让制作数据的过程有章可循。 对于制作数据可以采用的标准有《中文图书著录条例》,对于文献的分类标准可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主题词表参考标准有《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以上标准的实施可以更方便快捷的搭建数字资源标准化,让资源共建共享有迹可循[5]。

3.5 加强相关人员业务培训,培养专门人才

民国文献数据库整理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耐心、仔细的工作态度,掌握和运用相关的资源信息,搭建具有标准化、规章化、规范化的数据库,深入挖掘民国文献的资源优势,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国文献。同时数据库建设是一件专业化、细致的工作,所以相关建设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并且对我国相关历史文献十分了解。 故储备专业人才是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工作,培养专门人才是深层次开发民国文献的重要手段[6]。

3.6 做好深层开发,提升应用价值

民国文献具有思想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是记录特殊时期的文化载体。 对于民国文献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应该深层次地开发和研究文献数据库,即一次开发多层次挖掘,强化民国文献数据库的应用价值,满足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缓解文献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

4 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4.1 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解决民国文献“藏”和“用”的矛盾

数字化是对民国文献的再生性利用,能够更加真实、清晰地反应民国时期的风土人文,改变以往的阅读体验,实现民国文献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数字化的应用,可以将纸质的文献转化为计算机识读的电子文本数据,有利于民国文献的永久性保存,实现随时随地可以分享交流,达到在线使用的效果,解决民国文献以往的“藏”和“用”的矛盾。

4.2 民国文献数据库的搭建有利于提高馆藏文献的服务水平

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提高馆藏文献的服务利用水平,可以让读者更便捷高效地查询、阅读所需要的民国文献。这不仅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图书的使用率。 数据的使用不同于传统文献的阅读方式,可以更方便快捷、更准确地查阅,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4.3 承德地区数据库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承德地区民国文献反映了民国时期承德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时代特色,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河北省是中国近代的重要前沿和先锋,有许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建设承德地区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数据库将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带动其他图书馆开展数字化、 数据库的搭建工作,促进承德地区特色资源数字化和开发利用工作。

5 结语

承德,作为清朝的第二个行政中心,在历史长河中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民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活动的重要活动场所。 3 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伴随着承德的变迁,用自己的馆藏见证了这段历史。 建设承德地区图书馆民国文献数据库,即对承德地区馆藏民国文献的全面整理,既有助于摸清家底,发现问题,又能够通过民国文献,进一步了解承德在民国时期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将有保护价值的民国文献,呈现在读者面前,实现了“藏”与“用”的双赢,惠及读者与社会。 同时,加强了馆际交流与合作,搭建高质量服务平台,为全国“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贡献了承德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文献数据库馆藏民国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检索数据库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检索数据库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中心馆藏拓片选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文献数据库评价研究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论我国学术文献数据库的质量调控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