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的导游职业发展路径探析

2022-12-04 03:44常亚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旅导游融合

常亚平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1150)

1 文旅融合背景下导游存在的意义

古往今来,文化和旅游从不曾分家,从古代文学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当代文学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文学的形式在变,但以文学方式呈现的对旅游的热爱从不曾递减。 很多文化的遗存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旅游目的地,从各种世界级、国家级文化遗产的火爆场面可见一斑。 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诗和远方”的追求,文化和旅游始终纠缠在一起。 2018年3月,原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正式合并[1],“文旅融合”这个新名词受到各界追捧,开始探究如何做到“宜融则融、 能融尽融”,而不是简单的拼图式衔接[2]。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交融,而文旅融合概念的提出代表着游客对文化的追求更甚,在旅行的过程中期望能够深度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而不是以往的观光、打卡。 一名合格的导游是能够满足游客这种需求的媒介,他们分享自然美景,传播历史传统文化,展示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对导游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旅游畅行的当今社会,更需要导游以文化傍身,提高自身的魅力;而导游在游客旅途中的资深分享,也能够为文旅融合添加一份自己的力量,两者互促,相得益彰。 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大趋势下,作为当地“旅游通”的导游,如何在职业上做出调整,顺势而为,满足市场需求,规划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这份职业和文化负责。

2 导游职业发展的困境

导游,集赞美和批判于一身的职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民间大使”“中国文化的窗口”到现在的“防火、防盗、防导游”,社会地位的变迁,历经沧桑,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疫情的反复,更是让很多导游被迫转行,但却依然心系旅游行业。 谈及未来的发展,多数人感到迷茫,通过访谈近20 位从业超过5年的河南导游,及整合相关文献资料,将导游职业发展的困境总结如下。

2.1 薪酬保障体系缺位

在收入方面,从访谈结果看,80%的导游为兼职导游,供职于多家旅行社,出团就有导服收入,不出团就是零收入,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均自行缴纳;即便是专职导游,底薪也是象征性的几百块钱,五险一金依然由自己出资以公司名义缴纳。 导游收入完全靠带团,从河南导服标准看,从200 到500 元不等。除此之外,也有购物佣金、景点加点佣金、小费等收入。但是,各种不固定因素导致导游收入的稳定性缺乏保障。

在工作性质方面,团期从省内一日到出境的半个月不等,没有固定假期的工作性质使导游很难平衡好工作和生活,对于女性占比较大的导游队伍更是很大的挑战。很多女性在婚育后选择离职,寻找相对稳定的工作,这是导游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社会地位低下

一方面,导游职业准入条件相对较低,高中毕业即可考取相关从业证书。在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一小部分导游在带团过程中有意无意展示出来的低素质,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形象,导致导游行业整体社会地位低下。

另一方面,薪酬保障体系的缺位、生活的压力,迫使导游想尽办法提高收入,《旅游法》颁布前,低价游、零元游等恶性竞争层出不穷,利益驱使导游买团现象出现,为了“填坑”,只能强卖,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导游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3];《旅游法》颁布后,低价竞争现象遭到遏制,购物店在合同里合法出现,游客可自由选择有无购物店的线路。经过十几年旅游的大踏步发展,很多游客成为职业游客,游客与导游之间的相互防范,在拉低收入的同时,也让自身的社会地位难以从之前的低位提升起来。

2.3 职业归属感较低

不同于其他行业,导游因多数为兼职,因而在能力提升方面多是自己摸索或有偿参与各种培训。 导游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但在职业证书认证系统中没有导游证。 直到2020年,在文旅部的努力下,取得导游资格证书后,不论等级,可对标初级经济师证,由此可见其含金量较低。不同等级多是自我的一种职业认可,社会上很难因证书等级不同而有薪酬、地位等方面的区别对待。因从业者学历整体偏低,证书、薪酬等相关体制不完善等因素,导致很多导游的职业归属感较低,难以对未来有相关明晰的职业规划。

2.4 旅游行业的脆弱性

旅游并不是人们的必需品,因而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出行,近些年疫情持续不断,更是让旅游从业者雪上加霜。 以河南导游为例,2019年1月20日,武汉封城;1月24日,国内游全面终止;1月27日,出境游全面终止;2月8日,我国整个旅游业全部停摆。面对突如其来的国宣失业,又正值河南旅游的淡季,90%的导游选择观望。 2020年4月份,国家宣布旅游业有序复工,旅游业总是比其他行业恢复得慢,因为人们的心理需要调整,再加上疫情封控期间旅游者适应了线上操作一切。 回望复工的五一假期,自驾游客占据了半壁江山,近5 成导游处于歇业状态。据有关部门统计,2021年1月,旅行社员工在岗人数与2019年底相比减少了约33%,专职导游流失率超过80%,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2021年7月,河南发生“7·20 特大灾难”;2021年11月份,河南疫情再次突发;2022年3月,全国各地疫情开始此起彼伏,各大景区要求48 小时内的核酸检测更是增加了旅游的难度。

从2019年底疫情爆发到现今,导游在一次次的信念和现实面前摇摆崩溃,现约有30%的导游仍在做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如带团、代购、旅游直播、销售门票线路等; 约有70%的导游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如教育、物流、房产、保险等。 因大部分导游学历为中专或大专,也限制了他们跳槽的选择性。

3 文旅融合背景下导游职业发展的保障系统

从国家文旅部,到权威的《中国旅游报》,再到当地政府、当地企业的各种通知、公告和举措,我们不难看见导游的身影。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下分别从政府、社会、市场层面来分析导游职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3.1 政府层面

2020年3月,国家文旅部发布《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导游队伍稳定相关工作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强疫情期间导游人员权益保护工作。号召之下,张家界、桂林、武汉、开封等著名旅游城市纷纷响应,对导游人员以级别区分给予不同程度的稳岗补贴。

2021年6月,国家文旅部下发《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行动方案 (2021—2023年)》 的通知,推进导游执业改革。 改革路径直击行业痛点难点,从健全管理体系、优化就业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增进职业认同、加强监督管理、强化政治引领等6 个方面进行重点改革。随后,各地市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响应,如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就组织实施导游重点团队建设项目做出部署,计划以点带面促进导游队伍素质提升;河南省成立多个名导工作室,实现导游界的传帮带,让原本自由发展成长的导游找到归宿,发挥团队作用,提升凝聚力。自国家层面发起,从上到下的一场针对导游队伍的改革悄然而至,导游队伍的变化值得期待。

3.2 社会层面

导游协会,一般作为当地最大的导游组织机构,从导游资格考试,到导游证下发、导游证挂靠、导游培训、导游派团,几乎伴随导游职业的终身。 疫情当下,尤其是进入常态化后,各省、地市协会在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支撑和指引下,一直在保障导游队伍稳定、提高导游素质能力、导游从业良性开展等方面出谋划策,做着积极努力的工作。如在2021年,河南省旅游协会抽样调研了导游工作现状,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响应国家政策,发布行业倡议书的前提下,开展线上线下的文化培训,开展实地踩线活动孵化导游人才,为迎接建党百年举办红色政务接待师培训,培养建立名导工作室,加强与院校合作,促进导游职业成长。洛阳市导游协会更是签约高校孵化河洛旅游人才,并设立县级导游服务部先行试点。

3.3 市场层面

文旅融合的大形势下,各种大型文旅项目层出不穷。 在河南,银基集团推出银基冰雪世界、银基动物王国等一系列文旅项目,并成功入选“2020 旅游集团融合创新发展十大案例”;2021年6月,业内外期待已久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正式开城,以全新的概念讲述河南故事。河南文旅发展如虎添翼,拉动旅游发展的同时,也为导游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在旅行社方面,大部分导游与旅游企业并没有签订合同,但依然会有一些大型旅行社举办业务技能培训。如河南太和国旅面向河南省导游,广泛邀请业界精英为其展开文化、服务技巧等多方面培训。除此之外,也有旅游企业在积极地探索新出路,如河南省中国旅行社积极转向民宿投建和营销。 面对多变的旅游市场,旅行社在探索转型积极应对,如研学旅游的异军突起、 大包团逐渐消亡而家庭小包团却兴起等。同时很多与旅游相关的软件和平台也在兴起,如“游伴”、博物馆精讲品牌“大咖说”等[4],这些都在释放着对导游新的需求信号。

自媒体时代,旅游景区云直播、云旅游也风起云涌,部分导游抓住这个时机,利用自身的职业优势,利用各种直播APP,投身直播界宣传当地的文旅资源。如陕西的冰蛋、杭州的小黑、普陀山的小帅、山东的娟姐、河南的风清扬等,有的甚至拥有多达千万粉丝,也给导游择业方向增加了一条新的路径。

4 基于文旅融合的导游职业发展路径

文旅融合,表征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对导游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政府的保障、社会的引领,到市场企业探索方向的变革,各方面保驾护航下,导游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充电学习,努力适应新的业态。

4.1 深耕自身文化内涵

自2018年文旅融合的提出,各个层面不断摸索融合的渠道和方式。2020年以来,从河南的“黄河文化月”到“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从大包团的时代到现在的家庭小包团,从之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到现在一系列博物馆精讲品牌的建立,从“普陀山小帅”到“泰山娟姐”[5],对导游的文化素质要求已经从“杂”逐渐过渡到“杂而深、杂而精”,杂到天文地理、科学建筑、文化艺术、生物化学都有涉猎,深到专注某一个领域,讲解内容精通专业、经得起推敲,这是导游职业路径拓展的基石。

4.2 积极加入“互联网+”时代

高新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旅游市场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导游人员应积极加入“互联网+”时代,与携程、飞猪、bikego 等旅游平台深入合作,广泛扎根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小视频直播平台[6]在自媒体时代,充分利用马蜂窝、小红书、百度等平台,以历史文化知识为底蕴,切换成博主、播主身份,凭借自己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声音,树立个人IP 形象,分享旅游、美食、历史文化等与当地旅游相关的各种资讯。 疫情当下,虚拟旅游畅行,导游可以凭借自身幽默的讲解特点,寻找到融合点,为当地的文旅融合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为薪酬保障增加一份可能性。

4.3 文化为根,转变角色适应市场需求

在文旅融合、双减政策、老龄化加剧等的大背景下,新的旅游业态层出不穷,如研学旅游、家庭小包团、 老龄化带来的康养旅游等旅游方式在未来将占据主要市场,导游在增长自身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也要了解相关市场群体所需的服务技能和讲解技巧[7]。文化为根,转变角色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让枯燥的知识有效地传递出去,才能保持导游职业的长久,同时也在无形中逐渐提升整个导游队伍的社会地位。

4.4 积极向政府政策靠拢

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旅游产业的微观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从业人员,要积极向政府政策方向靠拢,参与各种培训,参与等级考评,参与各项人才培养项目,通过考试提升自身能力,通过等级提升来提高自身的市场认可度。除了等级评定,文旅部下还有“万名英才培养计划”等,导游应通过参与各项人才培养项目增加自身的行业认可度,所谓我若盛开,蝴蝶自来。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导游从业的形式或许有变,但是对导游的文化知识要求只会有增无减。文旅融合是大势所趋,导游作为文旅融合走向民众的传播媒介,理应抓住这个机遇,努力提升自己文化内涵,以更好的服务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将当地优秀的旅游资源传递出去,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传承交流文化,是旅游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猜你喜欢
文旅导游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融合》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黄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