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方法
——以《有趣的磁铁》为例

2022-12-04 05:34吴晨蓉
幸福家庭 2022年9期
关键词:回形针磁铁笔者

■文/吴晨蓉

一、科学区域活动实录

(一)科学区域活动实录一

1.活动实录

在某一天的科学区域活动中,天天指着吸附在小黑板上的磁铁问笔者:“老师,我可以用这个吗?”笔者说:“当然可以。”天天从黑板上取下两块圆形的磁铁放在桌上,小心翼翼地将两块磁铁相对放置,轻轻地推了一下右手边的磁铁,两块磁铁吸附在一起,天天发出“哦”的叫声,接着重复这一操作。第二天,天天将一块圆形磁铁竖立在桌上,另一只手拿另外一块磁铁围绕着桌上的磁铁不断移动,桌上的磁铁在磁力作用下开始左右摇摆。天天笑着说:“它在转圈圈。”区域游戏结束后,笔者让天天分享了他的游戏发现,天天说:“我玩的时候,它们总是吸在一起,(游戏)就失败了;它们不吸在一起,还能转圈圈,(游戏)就成功了。”

2.案例分析

磁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天天通过操作和感知,发现两块磁铁在一定的距离之内能够相互吸引。他连续两天拿着磁铁进行游戏,说明他对此感兴趣。笔者鼓励天天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游戏经验,以激发其他幼儿对磁铁的兴趣。

3.教学延伸

笔者将更多的磁铁投放在科学区,在班上开展了“有趣的磁铁”主题活动。在活动中,笔者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及时跟进,调整游戏材料,与幼儿交流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在环境支持方面,笔者在墙面连续张贴幼儿在科学游戏中的照片,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

“国际安徒生奖”颁给我,是对我文学成就的肯定,对我文学成就的肯定实际上也是对中国儿童文学成就的肯定。我一直认为,“儿童文学作家”是一个荣誉称号,我能够有这样的称号,是我一生的幸运。

(二)科学区域活动实录二

1.活动实录

在“有趣的磁铁”科学区主题活动中,年年拿着磁铁碰了碰电视机屏幕,又碰了碰撒落在地上的纸质雪花片,一边喃喃自语:“什么样子的(材料)才能被吸啊?”在当天的游戏分享交流时间中,年年说:“我爸爸说磁铁是能吸东西的,什么样子的(材料)能被吸啊?”笔者说:“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吧。”芳芳说:“铁的东西能吸,其他的不能。”笔者说:“我们要将你们讲的记下来。可是怎么记录呢?”小金说:“记在白纸上。”天天说:“会混在一起的。”珊珊说:“可以在中间画一条线,分开来。”笔者说:“分开来记录,是个好办法。哪边是能,哪边是不能呢?”芳芳说:“我知道,就像我们玩游戏一样,成功了就画笑脸。”笔者说:“我们投票决定。”经过投票,幼儿决定用笑脸和哭脸来表示该材料能否被磁铁吸附。笔者说:“记录方式确定了,那么,哪些物质是磁铁能吸的呢?”天天说:“回形针。”小乐说:“微波炉。”笔者根据幼儿的表述进行记录。笔者又问:“哪些是磁铁不能吸起来的呢?”小倩说:“木头。”金宝说:“剪刀。”芳芳反驳到:“剪刀是可以的,我试过。”金宝说:“不可以的。”笔者说:“小朋友们刚刚说到的这些物质,到底能不能被磁铁吸起来,我们要动手试试才能知道。”

2.案例分析

年年在游戏中已经感知到磁铁能够产生磁场,具有吸引磁性物质(如铁、镍等金属)的特性。在游戏活动的分享交流阶段,年年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大讨论。笔者以此为契机指导幼儿设计了简单的记录表。

3.后续支持

笔者提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磁铁,并投放记录表供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此外,笔者还将幼儿讨论的内容呈现在墙面环境中,并用一面空白墙来展示幼儿的操作记录表,供幼儿互相交流。

(三)科学区域活动实录三

1.活动实录

5月28日。点点在科学区聚精会神地操作着,只见他一手拿剪刀一手拿回形针,将两者相互靠拢碰一碰,然后拿着笔在记录纸上记录了操作结果。接下来,点点依次将回形针换成别的材料,用上述方式操作了一遍,并且将操作结果记录在纸上。操作结束后,点点拿着自己的记录纸与正在游戏的忠儿交流。游戏后的分享交流时间,点点拿着自己的记录纸说:“回形针是能(被磁铁)吸的,剪刀是能(被磁铁)吸的,雪花片是不能(被磁铁)吸的。”点点在表述过程中还向所有幼儿演示了一遍。

5月30日。小康在科学区游戏,时不时地走到呈现记录表的墙面处观察一番。游戏后的分享交流时间,小康拿着自己的记录纸来到幼儿中间,面对所有幼儿说:“我发现磁铁上有标记,蓝色一边是‘S’,红色一边是‘N’。颜色不一样的可以吸在一起。”

6月2日。忠儿在区域游戏中手拿磁铁,将所有回形针以及能够被吸引的材料都吸在一个磁铁上。然后忠儿跑到笔者面前说:“老师,你看,所有东西都吸在一起了。”笔者说:“那还能再吸(其他东西)吗?”忠儿说:“不知道,能吸的都被吸过来了,其他的(东西)吸不起 来了。”

2.案例分析

点点能够按照操作要求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并借助记录纸,运用较连贯的语言将自己的操作结果与同伴分享。小康能够关注墙面上他人所记录的信息,并开动脑筋发现了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忠儿通过主动探究,体验了磁力的大小。笔者注意到,随着幼儿的探索欲被激发,科学区原有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3.后续支持

笔者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提供了充足的回形针等,方便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磁力的大小。

二、科学区域活动所需材料的投放

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逐渐投放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最能体现大班幼儿的操作意识,复杂的科学概念和隐性的科学现象,必须通过具体的操作,借助材料,将其简化、具体化、形象化,让幼儿在观察、比较、思考中了解粗浅的科学概念或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以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笔者在科学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准备的材料、科学活动区中介入的低结构、低成本的探索材料。

(一)当前幼儿科学材料投放的误区

首先是材料的指向性太明确。有的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材料的投放上,为了减少错误的机率,就投放一些直接性材料,让幼儿快速地通过材料的摆弄来达到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这限制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其次是材料的投放太随意。有的教师随意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缺乏明确的目的性,材料之间没有一定的结构性和从属关系。幼儿在探索这些材料时仅仅是出于一时新奇,这不利于幼儿养成科学探索的习惯。最后是有的材料观赏性太强,缺乏科学价值。有的幼儿园科学角的材料观赏性强,可操作性不大。这种“橱窗”式的展示性材料就是摆设,不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幼儿科学材料投放的原则

教师应提供丰富、适宜的可操作性材料,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提供条件。具体来讲,材料投放可遵循以下原则。

1.投放材料要有目的性。当科学区的物质材料作为幼儿的游戏材料时,教师要知道如何投放材料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能够获得什么。

2.投放材料要有层次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层次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有趣的磁铁”游戏中,幼儿从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初步探究磁铁能吸引怎样的物体,到逐渐深入探究不同种类磁铁的磁力大小。笔者随着幼儿探究的深入和兴趣的变化,适时调整材料的投放,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

三、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

科学区域活动有六个过程:问题的提出、提供环境与材 料、观察、预测、记录、交流和互动。

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教师的支持。教师在活动中既要掌控活动进程,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重视幼儿的提问,并对幼儿的提问进行有效分析,及时跟进,支持幼儿持续探究。

(一)角色定位清晰

幼儿是科学游戏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智慧的观察者和及时的引导者。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做到既不干扰幼儿的游戏,又能在幼儿有需要时及时出现。如在“有趣的磁铁”活动中,笔者作为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在幼儿需要在记录纸上写文字注解遇到困难时及时出现,对幼儿进行指导,在其他时刻则不干扰幼儿的游戏。

(二)鼓励幼儿分享交流

游戏后的分享交流是幼儿分享自己游戏经验的重要环节。该环节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幼儿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幼儿向集体介绍自己的探究成果;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在“有趣的磁铁”科学游戏活动的分享交流环节,幼儿虽然表达得不够流畅和完整,但是讨论得非常热烈,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同时,在幼儿分享时其他幼儿会积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幼儿你一言我一语,深化了科学游戏活动主题,提高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跟进

幼儿的兴趣不容易长久保持,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时效性。比如当下幼儿十分感兴趣,愿意参与讨论,并且愿意动手动脑去探究的科学问题,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幼儿的兴趣就会发生转移,那么这个教育契机就错失了。作为教师,在幼儿的科学区域活动中,要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及时跟进,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以“有趣的磁铁”为例,幼儿先是通过操作感知磁铁能吸附某些物质,然后在探索中了解不同种类磁铁的磁力大小不一、磁矩不同,最后围绕磁铁展开持续的深度探究。笔者在此过程中抓住每一步的教育契机,及时跟进,促使幼儿在深度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探索能力得到逐步发展。

经实践证实,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开设科学活动,对丰富幼儿的基本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是科学区域活动最大的特点,完全迎合了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科学教育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科学探究的场地,同时还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教师要在严格遵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础上,对自身的教学形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引导幼儿形成自主探究、自主思维、自主参与的能力,促进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回形针磁铁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漂浮的回形针
自己挂住的回形针
玩磁铁
性能相差达32%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
双别回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