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感叹号,挖掘文本底蕴
——以“皇帝的新装”教学实践为例

2022-12-04 06:42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吴丽雯
青年心理 2022年13期
关键词:品析感叹号新装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吴丽雯

人们通常把可供阅读的言语形式理解为“文字”语言,而容易忽视标点符号这一“符号”语言。正如郭沫若所说:“标点之于言文还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狭义的标点符号是指“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基本功能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若从标点符号全面性功能上看,有一些标点符号的使用已超越了上述功能而类似于文学语言的基本功能。作为符号语言之一的感叹号,在文学语言中同相关句义组合,以句义的理性内容为基础,加上其与理性义相应的情绪性心理感受——语气,熔铸成一个既有理性意义又有情绪性感受的有血有肉的自然言语实体。

例如,《皇帝的新装》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昏庸无能、虚伪丑陋的皇帝在一群骗子的吹捧下光着身子游行出丑的故事,借以嘲讽贵族、宫廷装腔作势的丑恶嘴脸,解剖当时社会 “谎话满天飞”的社会病状,褒扬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作者虚构故事情节,组织语言的各要素和内容,创设情境,塑造人物形象。并选择了形象化的言语形式,实现了思维表达的意图。细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文本中多处使用了突出而鲜明的感叹号,以唤起人们关于理性义乃至于蕴涵有理性、情绪整个言语意义的对应性联想,从而有效地实现思维的传递。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感叹号,理解感叹号的语用意义和表达效果。通过品析感叹号,感受人物性格的异同,还原文本的思维路径,挖掘文本的深刻底蕴。

一、发现感叹号,聚焦独特言语形式

作者要表现特定的思想感情往往有与之相对应的独特的言语形式,教学就是寻找这种特定的言语形式,并且去感受它。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以“感叹号”为抓手深入文本,笔者先布置了一下三个预习任务:

任务一: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找出故事的线索,并用“____(填写动词)+新装”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任务二:勾画圈点,划出表现“新装”和“皇帝”特点的概括性语句,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任务三:按照行文顺序划出文中出现的感叹号。

学生预习后,惊奇地发现文中的感叹号竟有35 个之多,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衔接会很自然。预习导学任务设计的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发现文本中独特的言语形式——感叹号,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进入课文的情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标点的好奇心,推动学生思维往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让导入的环节显得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浓郁。

二、品析感叹号,还原言语思维内容

文本中的35 处感叹号主要分布于人物的对话中,语言活动就是作者思维的载体。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联语境,发挥想象,还原对话场景,细品感叹号的语用意义和作用,最终还原言语思维的完整内容。笔者为了实现此意图,设计了三个品析感叹号的课堂任务,并以此展开语用训练:一、关联语境,触摸内心世界;二、比同求异,分析形象人格;三、角色朗读,感受情感态度。

1.关联语境,触摸内心世界

《皇帝的新装》塑造了一个个鲜明而突出的人物形象,如皇帝、诚实老大臣、诚实官员、随员们、两个骗子、百姓、小孩。透过不同话语中的“感叹号”,我们可以触摸到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任务一:关联语境,发挥想象,读出感叹号中的人物心理。

明确:(1)皇帝:“那真是理想的衣服!”感叹号中蕴含了皇帝“惊叹”的语气,可以读出皇帝想借此巩固自己的权威政权迫不及待的心情。“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二分满意!”“哎呀,真是美极了!”学生在一系列的感叹号中读出了皇帝看不见衣服而内心极度恐惧、心虚,可以想象到他故作镇定的样子。

(2)老大臣:“愿上帝可怜我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我的老天爷!”“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感叹号中学生们读出了原本盲目自信的老大臣,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怀疑,生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便用谎言极力掩盖无能。

(3)诚实官员:“我并不愚蠢呀!”“是的,那真是太美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 学生们在感叹号中感受到官员开始怀疑自己、害怕,用感叹语气大肆夸奖是假装镇定。

(4)随员:“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学生们在感叹号中读出了随员害怕露馅,并蓄意谄媚讨好的心理。

(5)骗子:“请看!衣服缝好了!”学生们在感叹号中读出骗子们对骗局即将得逞的自信和得意。

(6)百姓:“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学生能在这里的感叹号中感受到百姓害怕与别人说的不一致而给自己带来厄运的惶恐不安。“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此处的感叹号学生们能读出,百姓们在真话的鼓舞下清醒,逐渐有了说出真相的勇气。

通过第一轮品析,学生们不难发现人物的心理存在一些相似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进行追问:游行大典举行前“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设想一下他们为什么快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展开了读写结合的语用训练,并呈现出一定的成果,例如:

皇帝想着,终于能穿上新衣举行大典了,还能鉴别出臣民是否称职,以此掩盖自己的无知;诚实官员担心鉴别出自己愚蠢,并意图掩盖,进而能来保住自己的官职;其他官员呢,则是想讨好皇帝。把皇帝哄开心了,接下来就加官进爵,走上人生巅峰;两个骗子主要想极力表演和配合其他人演戏,顺利完成这场交易,最后挣得盆满钵满。

同学们在想象表达后发现,这些人内心多少都有害怕、胆怯,都在撒谎,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百姓们说出真相的表述,使用了一个前提,即“有一个小孩子说”。为什么要加上这个前提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因为百姓们内心极度的犹豫和害怕,使得他们非常谨慎和不自信,也足以看出他们承受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压迫。但此处教者可以先不具体展开,为下面的教学设置一个悬念。

感叹号可以展示情绪和心理,是人接受刺激后以生理反应为基础,通过条件反射所传达出来的相对理性而言的精神实体,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性认识的反映。若没有感叹号,读者往往捉摸不住或捉摸不清人物的慌张、心虚、恐惧、犹豫等复杂的情绪。

2.比同求异,分析形象人格

在品析“感叹”中读出人物心理,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其实故事中的骗子不止两个,除了那个孩子,其实所有人都在骗。“感叹”的语气虽各有不同,但道出了人物性格的相似之处。例如内容方面,极力夸赞“新装”美丽,言语空洞无物;语言方面,用感叹、反复、排比等修辞;语气词独立成句,使假话语气强烈,不容置疑。

在上一轮心理活动品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比同求异,由表及里,探究感叹号形式下更深层次的思维内涵。

任务二:从这些感叹号中,我们发现除了小孩,所有人都在骗。回观感叹句,思考这些“骗子”的假话在表述上有哪些相似性?试着分析这些“骗子”的形象人格有什么特点。

明确:内容方面,极力夸赞“新装”美丽,言语空洞无物;手法方面,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语气词独立成句,多个感叹号,使假话语气强烈,不容置疑。官员们“骗”中见虚伪、懦弱、愚蠢;皇帝“骗”中见愚昧、无知、虚荣;百姓“骗”中见从众、愚昧,而骗子“骗”反衬凸显了众人的虚伪。

由于符号的表义是高度抽象化的,所以意义本身蕴涵着抽象的美感。教者在课堂上就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抽丝剥茧,还原作者的表达意图。在“比同求异”的环节中,学生们在分析了感叹号传递出的人物心理情绪厚,还能发现,作品在表现人物情绪时,也形成或塑造了与人物相对应的个性特征。而用不同人物的情绪和行为来表现一个共同特点,也是作者的思维所在——重复渲染中突出和强调“虚伪”“虚荣”这一系列关键词。

3.角色朗读,感受情感态度

朱光潜说:“以言达意好像用连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也就是说,语言和作者的情感之间“只能近似”而不能画等号。语言要较好地完成交际任务,必须具备语义信息和情感信息两大要素。由于言语形式不同,负载情感信息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作为口语,它可凭借说话人声音高低、语气强弱、神态变化、情绪波动以及体态动作等来实现语义、情感信息的传递。但书面语言这种形式则很难再现说话人的全部情感信息。作为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恰恰弥补了书面语言的不足,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无形的、浑然的、无限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清晰地感受感叹号中负载的情感意蕴,笔者展开了第三个品析任务。

任务三:发挥想象,用合适的语气进行角色朗读,感受感叹号的情感态度。

学生们的角色朗读声情并茂,有的还配上肢体语言,很好地演绎出了皇帝、官员、百姓们恐惧、胆怯的心理;充分感知了“骗子”们的虚伪和无知;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感叹号中强烈的厌恶和讽刺。成“风”的假话,强烈的感叹,都是作者情感的控诉。读感叹,能够引导人们先酝酿起人物的心理,接着同主人公的情绪形成共振,然后跟着作者的心路感受后续理性的慨叹。

书面语言不同于口语,它很难再现说话人的全部情感信息。作为书面语言组成部分的标点符号,恰恰弥补了书面语言的不足,使有形的、散碎的、有限的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无形的、浑然的、无限的情感。因此,品读课文中的感叹号,揣摩其负载的情感信息,可以探索出言语中内隐的思维内容。

三、聚焦感叹号,逼近文本主旨底蕴

阅读教学中,把握文本主旨是目标预设的最高层次,也是作者思维基础、核心的部分。目前对《皇帝的新装》的主题解读方式、角度多种多样。教学最后环节,笔者聚焦感叹号,整合表意内涵,逼近文本主旨,提炼思维内涵。教者设计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提炼、总结:

问题一:品析小孩的感叹句,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安徒生为什么选择让一个儿童说出真相。

问题二:编者为什么选择这篇童话让我们学习呢?请你思考编者的意图。

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后发现:作者安徒生试图塑造一个童真无畏、纯洁直率的孩子形象,与虚伪、虚荣、愚昧的“骗子”进行对比。即将纯真的儿童世界和复杂、丑陋的成人世界进行对比。在鲜明的反差中,教者出示背景资料:

这篇童话写于1837 年。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学生们很快能感受到安徒生对当时丹麦社会虚伪又丑恶的成人世界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呼唤童真之心、真诚之心的回归。这其实还原了作品的“为读者”的表达意图。

“社会文本”选入教材就成为“教材文本”,便有了特定的教学价值。教者此时可以顺势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编者“为读者”的表达意图,继续追问同学们:“编者为什么选择这篇童话让我们学习呢?”这需要联系编者选择这篇童话作品作为教材文本所考虑到的读者——初中生。初中生们处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阶段,编者的意图是想借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也要从中汲取一些做人的箴言,即做人要永远保持真诚和童心。

标点符号的类文学语言性功能是人们在表义过程中出于情绪表达、人物塑造、情感抒发等方面需要,着意使用标点符号以实现的。标点符号亦一定程度地拥有“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言语形式,是由一条基本语义经过不断扩展后的产物” 。也就是说,不管是文字语言,还是符号形式,都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后的思维载体。而感叹号作为标点符号的一种,具有表情达意不可掩盖的优势。它是立体的,动态的,富于张力的。能激起人们许多前逻辑的感觉,触发人们许多经验世界里的感受,引起共鸣和回味。因此,教师解读文本时,切勿急于提“词”抓“句”,可以多关注一些独特的言语形式。无论是文字语言还是符号形式,都不可孤立地看待。忽视文字语言,有失理性;忽视标点符号,有失意蕴。从小小“感叹”入手,触摸人物内心,体会形象人格,感知情感态度,进而提炼文本主旨,还原言语思维内容。

猜你喜欢
品析感叹号新装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感叹号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披新装的有理数运算题
《皇帝的新装》后传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感叹号大王(上)
开关的新装
感叹号不可随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