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海陵岛疍民婚俗流程及特点研究

2022-12-04 13:10陈嘉怡董国华林山榆
南方论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婚俗男方女方

陈嘉怡 董国华 林山榆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湛江 524088)

“疍”,又作“蛋”“蜑”“蜒”或“诞”,古指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说文解字》云:“蜑,南方夷也。从虫,延声。徒旱切。”《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疍”解释为“水上居民”,即过去在广东、广西、福建一带生活的水上人家,属汉族,多以船为家,从事渔业和水上运输业。

由于长期居处于江河湖海等水域的特殊环境中,疍民形成了不同于陆上居民的亲水文化。其中,婚俗文化是疍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阳江海陵岛的疍民婚俗既保存着疍民婚俗的普遍特点,又体现出阳江海陵岛地区疍民习俗的特殊性。

一、海陵岛疍民婚俗流程叙述

海陵岛疍民婚俗流程虽然繁琐复杂,但根据参与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男方、女方和男女双方参与的三类。

(一)男方参与

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载当时疍民借助“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1]485的方式以告媒妁家中有待婚聘子女,这一般由男方聘请媒妁登船拜访女方。清代诗人邓昱在《不相亲》一诗云:“两家邂逅粤江滨,难把衷情诉与人。妾在孖舲郎快艇,与郎对面不相亲。”由于没有媒妁牵线,诗中相互爱慕的疍民男女即使面对面,也难互诉衷肠。在海陵岛疍民婚俗中,这一环节同样很受重视,即使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亦不可省略。父母允准后,他们便可奉香告祖先、请算命先生以生辰八字算定吉日。接着,男方将婚期写在红布制成的帖子里,托媒人告知女方,俗称送“日子单”,这一日也被称为“送报日”。

婚约达成后,双方共议婚礼事宜。其间,男方托媒人询问女方对聘礼的要求,聘礼一般为礼金、礼饼、家禽、海味、酒水和饰品等,“婚娶率以酒相馈遗”[2]902-903,物品数量一般为双数。定亲后迎亲前,男方要紧锣密鼓筹备迎亲之日所需物品和相关事宜。在迎亲环节,男方迎亲队伍要对歌胜于女方才能接走新娘。

(二)女方参与

男方下聘后,女方则于下聘后的第二天回礼(亦称“还送嫁妆”),即按照男方的聘礼,还送针线,疍家帽,金银首饰和皮箱等物品。此外,女子会将男方所送首饰作为嫁妆在婚礼时穿戴。

从确定嫁娶日至迎亲日,新娘要躲在闺中不能随意外出,此为“仆嫁”。期间,新娘的女性好友常来陪伴,交流婚后生活经验。这时,她们会一同哭嫁(当地人称为“对叹咸水歌”)。此外,女方亲友向新娘子送礼,祝福新人幸福和谐。旁人常以新娘嫁妆的数量判断其财富与家世。婚礼前天,新娘需花一天来梳妆,并专门聘请一位懂礼节、子女多、夫妇全的“好命”妇来帮忙。按传统习俗,新娘母亲或“好命”妇要在为新娘梳头时念吉祥话,如“一梳梳到尾,二梳早生贵子,三梳白发齐眉,四梳儿孙满地”之类。

迎亲时,女方还需唱咸水歌。迎亲当天,新娘在姐妹们陪同下哭嫁。由于海陵岛疍民将结婚看作死亡和快乐人生的终止,故咸水歌多涉及“黄泉”“死”等字眼,哭唱对象多为父母亲人、朋友媒妁等,曲调凄凉。如“我亚妈啊!死女归阴万样好啊!万样英雄招佢入门啊”(仆嫁哭母)、“十八嫁兑无倚赖,从征保驾无个能人呀”(迎亲),新娘借此表达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亲人的依恋与不舍,哭骂媒人使自己离开家人,同时表露出对婚后生活的不安与期盼,抒发离情别意。

接着是“绕台围”仪式,即新娘与五位亲人排列成船的造型,绕行“神台”,依次唱叹。迎亲时,新郎在家中等待,由新郎的大姐或大嫂作为迎亲代表将新娘背上迎亲艇。新娘登上迎亲艇后,娘家人再将嫁妆抬上船。

(三)男女双方参与

婚礼前几日,男女方的渔船回港停泊以筹备婚礼。女方家庭的快艇停在海的西南面,而男方家庭的船从东面出发来接新娘。“过礼船”通常是租用一艘较新的大船,人们会将其布置得喜庆华丽,作为接嫁迎亲、宴请宾客的场地。

海陵岛疍民婚礼一般在凌晨2-4点举行。婚礼当天,新娘在自家船上梳髻化妆,穿着两色衣,头扎银髻,作妇女装扮,蒙面纱、戴盖头或以珠帘遮面,静待吉时。男方的迎亲艇则搭载聘礼,在媒人引领下浩浩荡荡去接嫁。迎亲船队成员一般为单数,在接到新娘后变成双数,寓意“好事成双”。

将新娘接到男方家后,新人要“冲花园”,即请一位“法师”为新人辟邪除恶,意在让新娘修身养性、成人长进,也祝愿夫妻长命百岁、白发齐眉。之后,新人需共拜天地、祖先和父母,行祭拜船头之礼,在祖先神位前上香、斟茶酒、烧纸钱元宝,以告祖先并祈求保佑。接着新人给男方父母敬茶行礼,以示孝敬。有些疍民家庭会在敬茶仪式后,将新娘送回娘家。直至傍晚婚宴开始前,新娘再被接回新家准备宴客,此环节为“回脚步”。

《岭南杂记》云“两姓联舟,数十男女互歌为乐”[3],描述了疍家婚礼现场舟楫相连、歌声不绝的热闹场面。婚宴上,新郎和新娘在最大的船舱里对唱“咸水歌”。首席有“陪圆台”的讲究,选出八个“命相好”的男女陪伴新人吃饭。有说法是请父母、媒人、伴郎、伴娘等十人相陪,取 “十全十美”寓意。新娘给男方长辈敬“甜茶”,而长辈要给敬茶钱,以示对新人的关爱和祝福。

饭后,堂中设席,邀请宾客对歌猜枚,即假称新郎为“新君”,对歌人分作左右丞相,一边向新人提问,一边替新人回答,一唱一和,内容广泛,俗称“打堂枚”。清代诗人李调元的《岭南竹枝词》云:“谁家心抱喜筵开,迎得花公结彩来。不识疍歌定谁胜,隔帘催唤打糖梅。”诗中的“心抱”应为粤方言“儿媳”的谐音,而“糖梅”则是指疍民婚礼中对歌猜枚环节。“打堂枚”后,众宾客便簇拥着新人洞房,新人耐心等宾客离场。

婚后三日,新人备齐鸡、鹅、猪三牲及其他礼品,回娘家拜祭祖先、拜会父母亲友,此为“行门”或“回门”。新娘要在娘家“洗髻”,带上头纱面罩,换上大红衫,穿着七彩衫。为了表示对新家庭的支持,新娘母亲会给新人包一个大红包,祝愿新人婚后富足幸福。至此,婚礼的整个流程全部完成。

二、海陵岛疍民婚俗特点分析

海陵岛疍民群体的历史能追溯至千年前,其婚俗礼仪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与陆上居民和其他地区疍民婚礼相比,海陵岛疍民婚俗有以下特点:

日益开放的疍陆婚配。历史上,疍民群体社会地位较低,常受陆上人家排挤,两个群体往来甚少,更不通婚。《广东新语》曾云:“良家不与通姻,以其性凶善盗,多为水乡祸患”[1]485。《梦厂杂著》则载“以舟为家,互相配偶,人皆贱之”[4]。疍民与陆上居民间的婚配不频繁,而疍民内部通婚活跃,这使海陵岛疍民婚俗受陆上人家婚俗的影响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但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海陵岛疍民渐渐离开赖以生存的海洋,融进陆上社会,婚俗的封闭性已被打破,疍陆婚配逐渐开放。走访海陵岛时,一位在开渔节上参演疍民婚俗展示的陈阿婆向笔者介绍,今年70多岁的她,和丈夫都是疍民,其婚礼遵循着本地疍民的传统婚俗习惯。陆居后,长子和三女儿均与非疍民婚配,举行现代婚礼;而次子则与疍民女子结婚,举行的是疍民婚礼。她的孙辈都离开海陵岛去外地打工,结识的是非疍民人家。随后,笔者走访了展演队伍中的其他疍民妇女,发现他们的婚嫁情况都相差无几。可见,疍陆通婚在现今海陵岛疍民婚嫁中已成常态。

“亲海”的婚俗习惯。“亲海”是指海陵岛疍民的婚俗与海洋环境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海洋色彩。海陵岛疍民婚俗的“亲海性”一方面体现在聘礼上。海味是海陵岛疍民必不可少的聘礼之一。海陵岛疍民以海为生,海产品是疍民的生活必需品。在聘礼中,海味以他们日常食用的海产品为主,如带鱼、马鲛鱼、黄花鱼、虾和蟹等。关于聘礼的数量,海陵岛疍民偏爱数字6和8,忌讳数字4,这与其语言和生活环境有关。海陵岛疍民使用的阳江话属于粤方言分支,“四”与“死”发音相似,两者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四”为阳平,“死”为上声)。海陵岛疍民生活在复杂多变的大海上,频发的台风加剧疍民出海捕捞的危险性,渔船触礁沉没时有发生。危险的生活环境使疍民重视好彩头,对不吉利的事物极为敏感。因而,在喜庆的婚礼中,海陵岛疍民更喜爱使用与“顺利”“发达”这类吉利词语发音相似的数字6和8。

另一方面,“亲海性”还体现在他们对舟艇的重视上。海陵岛疍民寄生沧海,以舟为家。特殊的生存环境使舟艇成为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舟艇在婚礼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如海陵岛疍民的整场婚礼都在舟艇上举行;在“绕台围”仪式中,新娘需要与亲人排列成船的造型,绕行“神台”唱叹;在拜天地环节里,海陵岛疍民还需祭拜船头,祈祷日后海上生活顺利平安等。在危险的海上,舟艇是海陵岛疍民唯一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蕴含着他们对海洋既依赖又敬畏的独特情感,寄托了他们对安稳美好生活的向往。

日趋简化的婚礼环节。疍民群体多分布在西江流域,分散活动于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的水域,本为同源,后在迁徙中形成不同分支。海陵岛疍民因群体生活、情感的维系以及与海域附近的陆上人家形成稳定交易等原因,活动范围限于海陵岛附近,与其他地区的疍民交往不多。因此,各地疍民婚俗在流程上大同小异,某些环节各不相同。刘伟硕士论文《变迁与持守》提到广西南宁疍民“对叹咸水歌”需唱够369首方能结束,而海陵岛疍民婚俗的咸水歌则没有数量规定,随兴而为;在接亲的最后阶段,南宁疍民婚俗中女方的男性亲属为新娘“挂红”的环节,也是海陵岛疍民婚俗所没有的。

海南疍民婚俗的接亲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名为“玩媳妇”的娱乐环节。新娘登上过“礼船”后,娘家人会和“过礼船”上的艄夫进行“拔河比赛”,娘家人使劲拉船绳,不让船离开,以表示出嫁女儿的不舍;艄夫则会用力摇晃“过礼船”,以考验新人能否适应漂泊动荡的海上生活。这一环节同样存在于广西北海疍民婚俗中,“接亲时,新娘艇上的疍家婆们使劲摇晃小船,颠簸不已。这样‘闹洞房’式的嬉戏把新郎新娘弄得头晕目眩”[5];海陵岛疍民婚俗并没有这种趣味环节。总而言之,与其他地区相比,海陵岛疍民婚俗稍简易。

三、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海陵岛疍民社会地位有所改善,开始与陆上居民通婚,但两个群体之间依旧存在隔阂,生意之外的往来不频繁,文化交流较少。现今,海陵岛疍民大多已上岸定居,日常生活与周围人别无二致,文化相互融合,婚礼流程趋同。随着观念的转变,疍民群体的社会地位得到更普遍的尊重与认同,为沿海陆上居民接纳和同化。

与此同时,海陵岛疍民婚俗面临着形式简化、新鲜血液不足、创新匮乏和冲突增多等难题。首先,受陆上居民影响,疍民婚俗逐渐被同化、简化。例如,迎亲时间不再是深夜、迎亲工具由“以船代轿”变为“以车代轿”等。其次,年老一辈缺乏主动传承的意识,年轻一代缺少进入传承队伍的兴趣,这使传统婚俗渐渐被本群体遗忘。再次,海陵岛疍民婚俗在每年开渔节上的表演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容易影响观赏兴致。最后,海陵岛疍民婚俗在传承的过程中涉及许多利益分配问题,容易引发政府、疍民文化精英和游客等不同主体间的权利冲突,致使疍民婚俗的传承格局无法形成完整系统。

上述问题都亟待疍民婚俗传承人及相关人士给予重视,并积极思考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例如,与学校合作举办“疍民婚俗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多接触疍民婚俗,避免婚俗的代际脱节;在开渔节展演上,增加互动环节,让旅客参与其中,增强直观体验感;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政府积极实施相关政策鼓励疍民婚俗的传承与发展等。

猜你喜欢
婚俗男方女方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自制
妻子出轨怀孕,丈夫可以提出离婚吗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节约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孩子尚幼,不能离婚?
小孩非亲生,女方出走后男方可否把小孩送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