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研究

2022-12-04 03:44颜雨萱付晓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中医药马克思主义思政

颜雨萱,付晓男

(长春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1 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原因分析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对思政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也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指导,确立了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以后的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内涵建设的纲领提出了建设意见。 在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很多高校把思政课程的教学都放在了大一、大二的阶段。而后阶段学习课程则主要涉及中医药专业科目,现有的教学情况实际与习近平总书记设定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现在的思政课程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也就没有办法满足全方位、全程育人的总要求[1]。所以,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课程融合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和创新教育方式,将思政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里,就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根本途径。该节将从思政课程改革、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涵、思政教育对中医药学生的作用几方面分析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原因。

1.1 推进系统化思政教育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打牢大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科学思想基础[2]。高校必须把思政课程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同时依据时代的需要,要不断地改革发展,让思政课程真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落到实处。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其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3];在中医药院校,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有效促进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人才全面培养的明智选择[4]。

1.2 中医药文化与思政课程内涵相生

中医药文化是自古形成和发展于中国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中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范畴,包含诸如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院所、中医药诊室、中草药铺、中草药、中医药器皿等物质形态层面的文化,也包含其内蕴的理论观点、思想观念、哲学思维、人文精神、道德追求等精神形态的文化[5]。中医药文化在我国当前的发展中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内蕴的精神内涵促使其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上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一致性,这就是中医药文化积极融入思政的重要前提。 中医主张“天人合一”“阴阳调和”“整体和谐”“执两用中”等经典理论及其相应的诊疗方法,这是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中医药治病救人的核心逻辑,即阴阳的调和、整体的动态平衡,这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体现和运用[6]。 此外,中医的辨证施治、 适度原则等思想都充满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智慧。

1.3 思政课程推动中医药人才的全面培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意蕴就在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 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提高其传播力、感染力和信服力。在中医药院校内,思政课程中融入中医药传统文化,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思政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但是,学生作为社会中现实存在的人,在中医药特色人才的培养中,应加强其专业技能提升和思政价值引导双向培养,注重学生职业价值思维的建立:“大医精诚”的职业观、“整体观念”的指导思想、“辨证论治”的诊疗思路[7];确立“奉献青春、服务人民,建设祖国”的价值追求。 让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技能的精益求精,也关注到人才个人素质、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因而,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全面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现。

2 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制因探究

2.1 学科思维独立定势

中医药院校在思政教育学科定位上具有边缘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认为思政课程就是学校党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个别部门的工作。 把对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培养工作看成是单一的思政课程的任务,而没有站在全方位人才培养角度,将专业学科培养和思政教育工作分开,割裂了专业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共同培养的现实需要。同时,高校的思政课程仅仅利用此学科的理论来进行教学,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大大降低了思政课程的作用。各培养单位之间独立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不能将自己思想政治的学习贯穿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各方面,也就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传统灌输教学方式

现在很多的思政课程一直保持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教师就是主体中心,学生只能作为接受的机器,通过教师讲解,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在这种强制的要求下,接受学习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不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并且,学生不需要对知识点进行选择和判别,而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式教育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脱离了学生们的生活。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不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针对性。 师生关系表现为一种主客体关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忽视,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在当今,这种传统的模式——灌输式教育仍然在教育模式中占据主流地位,制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2.3 学生习惯被动参与“形式主义”下的思政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相应作出改革,很多高校也相应举办了很多活动,但是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表现为“为创新而创新”,没有注意到创新的意义是什么。例如课堂创新,在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同时,也忽视了对思政理论的教学需求,不为学生们进行系统的理论的讲解。把课堂充分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汇报和思想的表达,没有相应的引导和纠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甚至可能让学生们出现思想混乱的状态。 形式主义的改革就是单纯的摒弃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却不去考虑这种主动权的转移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是否能够让课堂真正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学。 另外还存在盲目跟风、机械地将新的教学形式照搬套用的现象,追求创新的名头,而无实际的效用。 在教学资料、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地变换花样,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里切换,但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学习成果出来,不能做到“入脑”“入心”。

3 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路径优化

高校要想达到思政教育的作用最大化,就必须要抓好思政教育的全方面,利用课堂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各类学科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中医药大学就迫切需要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中医药学科优质团队及资源,推动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8]。

3.1 打破学科间交融发展的壁垒

思政教育要想在新时代发挥作用,就必须主动进行改革,还要积极与专业学科融合发展,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学科、通识教育等课程的融合壁垒,通力合作,逐步建立起系统性人才培养模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地具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在民族文化、民族血脉中开拓前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积极倡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医药院校提升思政课程培养质量和丰富理论内涵的重要资源。 积极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结合,促进学科融合,这是解决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建设薄弱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

3.2 构建时代性的特色思政课程

根据思政教育和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相生的特点和两者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们可以设计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思政课程来,注重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根据思政教育的教学要求,引入中医药文化,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认同感。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模式,利用好翻转课堂的模式,让课堂真正为学生服务,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发挥出思政课程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设置各门课程的特色专题,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们对原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哲学思维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有意思的特色思政课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了解。

3.3 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积极融入思政课程

学生普遍不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在高校党委的带领下,成立思想教育基地,着重就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结合思想教育的要求进行活动的策划。 例如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让思政教育实现更有意思的传播。建设线上与线下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实现正能量的全程引导。活动内容设置上主要包括特色教育,借助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相生的意蕴,开展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等活动,将中医药文化有意思、有意义地融入思政课程,让学生们易于理解、接受和内化。

4 结语

综上,将中医药文化有机地融入高校的思政课程之中,能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提供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好好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出中医药知识的一般规律,并在其中发现特殊性,既学习了中医药的专业知识,也深化到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增强了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巩固了学生专业思想,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以深化理解思政内容。 新时代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不仅能利用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帮助学生们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利用中医药的知识帮助学生们坚定文化自信。在学习中医药的同时,了解到中医药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含义。在学习上学习知识,在生活中将思想和方法论积极运用,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医药马克思主义思政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