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等值沟通能力培养解析

2022-12-04 03:44孙惠欣刘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等值移情跨文化

孙惠欣,刘颖

(大连大学,辽宁大连 116622)

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各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了对外交往人士以及二语师生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1-3]。 但这种交际会因语言理解、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产生误解,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引起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等值”是从数学领域引入语言学界的一个概念。 在数学研究中,等值表示严格的逻辑相等,完全对等。这个概念被借用到翻译研究中后,其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被描述为“在值、尺度、力度、效果和重要性方面相等”。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等值”,最早由R.Jakobson 在论文《论翻译的语言学方面》[4]中提出,他认为:含有差异的等值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语言学关心的基本问题。

跨文化交际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它的目标是创建共享。简单沟通尚且存在一定障碍,况且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不断[5-6],所以能否在跨文化沟通的背景下实现等值交流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把等值研究置于跨文化的背景下,这里除了要求沟通双方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外,更需要培养一种等值沟通的能力,把不等值不对应的状态依据一定的策略等值化,才能真正实现共享意义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1 跨文化交际中的等值沟通障碍分析

1.1 非等值语言翻译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不同语言间必定存在着一些类属概念并不完全等值或者完全不等值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二语者把目的语和背景语之间的对应词当作是等值的,仅仅通过查阅双语字典来进行简单直译并不可行。

不论汉译英还是英译汉,仅凭借着字面意思翻译容易引起偏差,例如:在英语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来表示“挥金如土”,这里的“water”和“土”就是不等值的对应词,母语为汉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翻译“挥金如土”时,就会完全按照字面意思,逐字逐句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dirt”,这样的用法并不合适。

再例如:在英文中“道歉”可以翻译为“sorry”“regret”和“apologize”,但这三种道歉的程度不同,其中最正式的是“apologize”。 美方曾多次在道歉信中玩弄这三个词语,“regret”和“sorry”侧重的是遗憾和同情,更多出于道德上的站位,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apologize”在字典中只有这一种解释,即“When you apologize to someone, you say that you are sorry that you have hurt them or caused trouble for them.”。所以在2001年发生的军机撞击事件中,美方避重就轻,宁可六次修改其道歉信也不愿使用“apologize”来正式道歉。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用语言翻译承担起对同一概念的解释时,仅通过外在形式的对应或简单直译,把指称义与语境义割裂开来,并不能实现语言的等值转换,这种机械化的操作只停留在了语言现象本身,忽略了其背后深层的文化信息,影响了跨文化沟通,所以造成交际失误。

1.2 非等值文化要素

语言上出现的各种偏误可以轻易被识别出来,但隐藏较深的感性认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更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不是简单的非同则异,而是有异有同、大同小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例如:白色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着纯洁和高贵,因此西方人结婚时新娘都穿白色婚纱,日本人和朝鲜民族同样崇尚白色,日本人结婚时新娘穿的是白色和服。 在中国,白色并不好:葬礼上穿白色的孝服,京剧中的白脸代表阴险狡诈,阅历不深的文人被称为“白面书生”。这是颜色词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对应却不等值的情况,如果将其当作等值物,就会造成误解。

再例如:对“礼貌”这个概念的理解,中西方看似对应但实际并不等值。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国式的礼貌原则是克己待人,体现为约束自己,厚待他人; 而西方的礼貌原则往往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利奇的“礼貌原则”其实是以利益均衡化为特点,他的“得体准则”就强调在交际过程中尽量减少损害对方的利益,保证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在心理上都感觉获益较大而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假如一个外国人夸赞一个中国人的衣服真漂亮时,中国人的回答是“没有,其实一般”。这种回答却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为他们觉得这种回答并没有表现出说话人在维护自己的利益,造成了利益的不均衡化,从而形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文化本身或文化所代表的事物存在着相同或相似性因素时,我们很容易因其形式上的对应而直接将其等值化。 如果我们一以贯之,将民族传承对其文化的烙印抛除在外,以先入为主的眼光对待文化时,就会造成文化转码的失败,触碰到文化雷区造成文化误解,从而形成非等值沟通。

1.3 非等值非语言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除了语言沟通外,其实最常使用非语言行为来传递信息,手势、眼神、表情、动作等都属于非语言行为。然而,非语言行为具有模糊性,我们无法对其非语言行为的意图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非语言行为往往更容易被对方捕捉到,正因为如此,才更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所以当交际双方仅从表象分析行为时,很容易把两者看作是对等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非语言行为会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规约。

例如:在中国,竖起大拇指是为了表示称赞,在日本文化中表示“男人”“您的父亲”,但是在阿拉伯文化中却代表着一种侮辱性的动作。

在中国,摸对方的头一般是出于怜悯和爱惜,是一种很亲昵的表现,但是在泰国、柬埔寨等信仰佛教的国家,触摸对方的头是一种禁忌,头是不允许被侵犯的。

在中国,交谈时如果一直直视对方眼睛会被认为不礼貌,尤其是交谈双方地位不平等时,但在美国,眼神游离会被认为不认真。

非语言交际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信息双向传递是通过非语言交际完成的。 因此,在非语言交际过程中,行为和行为之间也不是完全的机械对等,当我们误把非语言行为等值对应起来,就会触及跨文化的敏感性,在无意识中形成了等值沟通的障碍。

2 跨文化交际中等值沟通障碍的根源

2.1 语言理解的模式化干扰

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不论是在语言编码或语言解码过程中,还是在认知过程中,经常采用“模式识别”的方式,在寻找到共同规律后确立一个模板,然后用这个模板去识别其他事物是否属于这个模板,在主观臆断下强行套用,最后就造成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看似对应实则不等值的情况,从而影响等值沟通。理解一种语言不能只靠字面意思,由于在学习语言时最常借助语法翻译法,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摆脱这种方式带来的干扰,采用了这种最便捷的方式,从而产生了理解障碍。例如:我们中国人习惯用“让您受累了”来表示感谢对方,如果直接语言模式化套用,将其直译为“I have made you tired”,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脱离了汉语的本义,并不能体现其使用价值,所以英语国家的人不能完全理解这样的用法。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在词与词之间的概念意和联想意都相同时,我们可以采用语言直译的方式,但更多情况下我们需要找到其在文化方面的等值词,依据上下文和情境来让词与词真正等值化,传达出原文的实际内涵,而不只是外显形式的对应。

2.2 缺乏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认知、 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文化敏感度则属于情感层面。

所谓文化敏感度,是指一种个人能力,它能够较为理性地形成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的积极情绪,从而促进跨文化的适当传播和有效行为的发生,避免文化接受上的滞后和误读。当人们的个人意识太强,不愿换位思考,主观上排斥其他文化时,就会在情感方面产生一种抗拒情绪,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情感上的缺失,无法实现等值沟通。例如:在对“面子理论”的看法上,中国的面子论包含体面和情面两层含义,西方的面子论接近于体面,更强调个人的自尊心,因此,人际关系中的情分就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这显然是二者文化共性中的不等值体现。 那么,当交际双方缺乏这种文化敏感度时,西方人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很多事情可以靠关系来解决,中国人也不理解西方人总是公事公办,彼此带着刻板印象来看待对方文化,也就阻碍了等值沟通。跨文化敏感度是发展跨文化能力的前提,缺乏了文化敏感度,个体对内在信息的捕捉水平就较低,跨文化交际的隐形障碍也就越多,沟通的有效性也就越低。

2.3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价值观不是具体的行为,而是指导你产生一系列行为的准则,并用这些准则来判断他人的行为是否合乎情理,所以它是一种经过历史的积淀并涉及伦理道德标准的产物。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价值观是存在差异的,例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采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也就有了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然而西方强调人的独立,认为人类能够征服自然,相比改变自己,他们更愿意改变环境。 除此之外,在等级观念、权力距离、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群体确实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当个体不能了解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时,相互交往的基础就无法形成,这些就成为影响不同文化群体等值沟通的主要障碍。

3 跨文化交际中等值沟通能力的培养

3.1 具备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意识,辩证看待文化冲突

普通交际要求人们可以正确并得体地运用语言,而跨文化交际还涉及人们对其他文化的人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判断,是一种包含了情感、认知和行为的综合能力。首先,我们要在语言能力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尽量使用精准的语言,了解不同语境下的含义,避免文字游戏;其次,要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还要了解其他国家的表层文化,更要了解浅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最后,利用实践机会,加强跨文化交际训练,让自己在行为层面上有更好的应对能力,而不只是会静态分析,如此便是为交际双方奠定了等值沟通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跨文化交际中,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更要接受文化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随时都可能出现信息差,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可以减少但不能确保归零,我们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类问题,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看待文化差异,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跨文化知识,更要在认知方面有效理解交际对象的行为,不带有偏见和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建立开放、尊重和宽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把冲突当作契机,从认知上建立等值沟通的桥梁。

3.2 发展移情能力,努力缩小文化距离感

移情是一种重要的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重要。 Ting-Toomey 认为“通过移情,我们愿意在想象中把自己置于与我们不同的别人的世界并体验他们所体验的东西”。也就是说交际主体将有意识地改变站位,把自己投射到对方的环境中,去参与他的经历。移情不同于同情,并不是基于人人相似的观念,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身上,而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设想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同时顾嘉祖还提到,“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 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 所以这要求在移情的时候,我们需要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做出回应。首先,我们要把文化差异纳入考虑的范围,暂时搁置自己的判断,倾听别人的想法;其次,既要重视本族文化又要避免文化中心主义;最后,把自己置身于开放、包容和拓展的第三空间,构建新的文化身份,以移情的方式去交际,从行动上促进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等值沟通。

3.3 科学利用对比分析,摆脱模式识别的局限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语言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才能对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明确的认识,进而发现干扰跨文化沟通的因素,从而更好地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对比分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所分析的内容是否完全等值,当我们将注意力只集中于他们的共性上面,在总结出规律性的模板后去自动识别事物,用惯用的方式套用,就会产生对应却不对等的情况,无意中就形成了等值沟通的障碍。 所以我们应该用科学对比的态度来分析文化异同,采用客观的分析方法,真正找到历史渊源,用全新的视野代入,而不是习惯性地模式套用。

4 结语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普遍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所承载的含义不只是传递信息而已,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信息的双向互动,不做无意义沟通,实现有效沟通。 因此,等值沟通能力就成了跨文化交际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民族和背景下相互对应的语言与语言、 文化与文化、行为与行为之间绝不是完全等值,而是含有差异的等值,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敏锐地辨识这些差异,培养和发展等值沟通能力,面对不同的差异针对性地选择处理措施,摆脱模式化的干扰,从而有效又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等值移情跨文化
未来事务的色彩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德国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婴幼儿移情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