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事的交叠

2022-12-04 01:48闫晗松鼠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神灯两件事圆规

文|闫晗 图|松鼠

在网上看到一首诗,题目《儿子》,作者王成,内容是:“我儿子现在很像一个感应水龙头,每次看着他写作业,必须要伸手,他才会有产出。”发到朋友圈,许多学生的家长感受到共鸣。要有生活体验,才能有这样真切的感受。

这首诗的新奇感在于,将儿子和感应水龙头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找到了一个共通点,从而联系起来——都是需要用手触碰感应才有产出。小朋友是不催着不写,水龙头是不触碰不出水。

鲁迅在《故乡》里写杨二嫂的站姿,像绘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在当时是个很新奇的比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因为认识圆规的人并不会很多。这个事物是有些生僻的,但放到现在,小学生都用过圆规,所有人脑海里立即能出现画面,这个比喻的生命力更强了。

不管是写诗,写比喻句,还是写故事,都需要灵感。灵感从哪里来呢?小说家尼尔·盖曼说:“灵感,就是两件事突然交叠在一起。”叶圣陶曾表述过类似的意思,他用的词是“触发”:“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小学生和水龙头、杨二嫂的站姿和圆规在某个场景下发生了特定的联系,产生了新奇感。尼尔·盖曼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曾在经典故事中找到很多灵感,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他曾疑惑:什么样的人会有乌黑的头发、雪白的皮肤、鲜红的嘴唇?为何王子要带走装在水晶棺材中死去的女孩?他换了个讲述方式,从王后的角度讲述故事:白雪公主是个吸血鬼,将父亲和森林居民的血吸干;王后是正面的勇敢形象,想要为民除害,奈何运气不够好,被白雪公主害死了。他还写了一个关于神灯的故事,灵感就来自:神灯精灵可以满足擦亮灯的人三个愿望,但如果那个人什么也不想要呢,故事会如何发展?他笔下的故事就非常温暖,擦亮神灯的姑娘表示不缺什么,现在就很好,她问神灯精灵是不是渴了,带他去散步,给他找点事情做,听他絮絮叨叨讲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后来,她问精灵:如果你有三个愿望,想要什么?神灯精灵说,什么也不想要,现在就很好。

这样的交叠就产生了新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就是将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乡村教师》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偏僻乡村古井村教师李宝库在身患绝症时,仍心系村里4 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下决心要为这些孩子贡献出最后一份心力,教给他们牛顿三大定律。

另一条是,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 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而偏僻山村的4 个孩子恰巧被选为碳基联邦文明等级测试的询问样本。这本来是件糟糕的事情,孩子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却被迫代表着整个地球文明。可想而知,面对测试的大多数问题,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回答。后来恰巧问到关于牛顿三大定律的知识,于是情节发生逆转:

“3C 文明测试试题15 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 的3 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

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乡村教师李宝库没有想到,他的教学行为最终从碳基联邦的除星行动中拯救了地球文明,以及整个太阳系。这个故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将科幻和乡村现实融合,两个故事衔接在一起,产生了一种人文关怀混合着英雄主义的爽感。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拯救地球。你不会想到,物理课上学的牛顿三大定律竟可以这样使用,如此让人血脉偾张,产生一种“燃”的效果。

灵感的触发来源于观察和思考,发现突然交叠在一起的两件事。叶圣陶还说过,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可见,两件事的交叠,就像诸葛亮的空城计一样,只有第一次用,才有新鲜感。

猜你喜欢
神灯两件事圆规
李克强特别关心这两件事
圆规画圆
圆规
感受人大两件事
超 越
幸福
圆规小姐圆梦记
旅人与神灯
这一生的选择
圆规和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