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类哲学绘本的儿童视角及教学探索

2022-12-05 09:37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伦理哲学绘本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江 艳

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简单地说就是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学生常常困惑的“勇敢”“友谊”“公平”“幸福”……都属于伦理学这一范畴,它和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向儿童渗透这些艰涩难懂的伦理问题?利用伦理学这一类主题相关的绘本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所谓伦理类绘本,就是在内容上探讨伦理类问题或者激发儿童思考有关伦理学问题的绘本。在伦理类哲学绘本阅读课上,把一些枯燥无味的问题和绘本的故事情境无痕融合,为儿童思辨性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架起桥梁。伦理类哲学绘本阅读课注重论证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锻炼思维的复杂性,使儿童具有追求真善美的能力,给儿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伦理类哲学绘本的价值及意义

(一)拓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即儿童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从小学阶段开始,儿童就具备了自觉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伦理类哲学绘本课通过阅读这一类的绘本以及书中故事的评论,让儿童对道德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深的、准确的理解。在对人物品质的评价中,道德观念会从受外部环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的制约。当然,伦理类哲学绘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渗透,而不是灌输特定的道德理念、令人厌烦的道德说教以及机械的道德规范。阅读伦理类哲学绘本,内化了儿童的道德情感,拓展了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内容。

(二)建构儿童的精神世界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滋养心灵的精神养料。伦理类哲学绘本以其丰富性、趣味性、幻想性满足了儿童的精神需求,是促进儿童精神发展的一股神奇的力量。儿童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哲学走进伦理类绘本的,每个人对同一绘本的解读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伦理类哲学绘本课从儿童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出发,让儿童在享受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儿童探讨伦理类的问题,在绘本的世界里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自己伦理哲学的雏形,帮助他们完成了对未知世界的探险,让他们不断开拓新的精神疆土。

(三)训练儿童的思辨能力

伦理类哲学绘本阅读课是旨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辨析能力的课程,其重点并不是阅读,而是理性的思考。当然,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利用绘本进行渗透,让儿童有一种思辨能力。美国当代哲学家,被誉为“儿童哲学之父”的马修·李普曼曾如是说:“思辨的核心在于对话。这不是口头上的运动,而是头脑运动,能让孩子时刻思考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找到理据,同时学会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判断。”儿童在阅读讨论的过程中,要反复思考别人问题的漏洞,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语言的逻辑性。长此以往,儿童会渐渐形成看问题的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二、伦理类哲学绘本的教学策略

(一)读

1.读画面色彩。色彩本身是没有情绪的,它只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而已。但因为人们累积了大量的视觉经验,当这些视觉经验与心理体验融合在一起,色彩也就有了“温度”、有了“表情”。色彩的表达在绘本中存在很多形式,可以是整本绘本的基本色调,也可以是部分场景,或者是环境或服装的色块,但所有的色彩语言都在无声地讲述着故事内容。优秀的色彩设计增强了绘本的表达功能,使主题思想的传达和故事情节的讲述更加完整。因此不同主题的绘本,运用的色彩是不一样的。比如,颜色亮丽的,大多传达了美好的心情,而黑色或者灰色之类比较沉重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很沉重。绘本《月亮,生日快乐》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月夜,所以画面以整片柔美的蔚蓝星空为背景,也只有蓝色才不会惊扰了小熊纯真的梦幻。画家用干干净净的蓝色画面,透显出一派祥宁安和的意境,边框也是使用同一色系的颜色勾边。画面中的单纯、柔软、块状的图画之美,正如渴望友谊的小熊的温暖和善良。

2.读角色形象。绘本中的角色形象是绘本故事中最重要的一环,绘本依靠角色贯穿故事始终。这些角色常常采用一些动植物为原型,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一个个夸张的角色形象,并且从儿童视角出发呈现绘本的主要内容,所以非常受儿童的欢迎。这些角色形象将一些常见的角色塑造成新的形象,有着人的情感和性格特点,成为奇特梦幻的形象。这样的角色形象更容易让儿童理解和接受,使绘本倍受儿童的喜爱,而因为这些倍受儿童喜爱的角色形象拉近了绘本的主题和儿童之间的距离,引发儿童的强烈共鸣,只有引发共鸣的作品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里的主人公是一只体型庞大的猩猩,绘者用粉彩、蜡笔和水彩勾勒出了一个毛发根根分明的大猩猩形象。这只猩猩胸口的红色领巾让巨大的猩猩看起来非常可爱。这个大猩猩的角色其实代表着一些孤单寂寞却不知如何交朋友的小朋友。塑造这样一个让儿童又心疼又喜欢的角色形象,为儿童探讨“友谊”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3.读优美语言。绘本使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语言是绘本故事的载体。绘本文字的编排上,采用了具有修辞美、韵律性、趣味性的绘本语言,照顾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以及“听”的需求,就像一个老练的猎人,为随时捕获猎物做好充分准备。这些用重叠、比喻、夸张、通感等修辞方法的语言文字捕获的是一颗颗童心。绘本的文字带有音乐节奏感,赋予故事韵律的动态美。绘本语言的趣味性,带领儿童在幻想的世界里遨游,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给儿童哲学性的启发。一本优秀的绘本,一定有着优美的语言,和图画互补,共同讲述着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故事情节。宫西达也的绘本《正义之士》有这样一段话:“德拉夫拉星人,站起来!”“德拉夫拉星人,站起来啊!”就在大家边哭边喊时,德拉夫拉星人的身体,小了下去。作者用了一系列的短句使语言简练浅显,用反复的语句表现众人呐喊时的着急和担心,用夸张的修辞,让儿童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

(二)议

1.提出问题,明确讨论话题。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认知的特点,因此绘本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儿童要从具体情境出发然后才能针对具体现象提出问题,所以让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所产生的交流为哲学思辨搭建了一条非常重要的桥梁。哲学对话的开端就是提出问题,因此读完绘本后应先组织学生交流故事的内容并提出阅读故事时产生的问题,然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在一起,进行分类和筛选,并选择一个有价值并适合讨论的伦理学主题作为一节课要讨论的哲学话题。这个问题对整节课的讨论起着牵引的作用,所以问题的明确非常重要。例如,当学生读完绘本《自由和专制》后,引导其将自己的思考所得或者疑问写在纸上或黑板上进行展示:“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学会分享自由,而不是把别人的自由关进笼子里?”“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在学生所提的类似的众多问题中,提炼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促使儿童对“自由”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2.自由表达,推进哲学对话。问题确定之后,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出现,充分尊重学生,重点关注提问者提出问题的原因,明确学生的问题以及他们在问题背后所关心的东西。问题明晰后,就让其他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在一问一答、你问我答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可能发生一定的矛盾冲突。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分歧处和矛盾焦点,促成新的讨论,以便达成最后的共识,乃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再度思考。但自由表达并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有条理地反驳别人的观点,不能让情绪做主导,要正确运用理性,在自由讨论的氛围中一步步推进哲学对话。绘本《幸福的猫头鹰》中,遨游天际的猫头鹰夫妇觉得感受四季的变幻、追求内心的平静就是幸福。骄傲的孔雀先生觉得保持美丽、享受别人的赞美才是最大的幸福。而鸡、鸭、鹅们对猫头鹰所认为的“幸福”并不赞同,它们觉得吃饱喝足、吵吵闹闹的生活才最有乐趣。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动物中,你觉得谁最幸福?”由此引发儿童展开对“幸福”的探讨。

3.拓展思维,走向哲学思辨。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引子。围绕问题自由表达、积极探讨,产生思维的积极碰撞,拓展儿童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绘本阅读中,问题的开放性尤其重要,只有开放性的问题才能拓展儿童的思维。思维火花容易被点燃,表达欲望被激发。利用绘本中前后出现的矛盾之处或者学生交流时的不同看法作为深度挖掘的突破口,插入思维的刀刃,引导儿童走向哲学思辨。在讨论的最后,尝试向新的哲学高度发起挑战。讨论或许没有完美的结果,但能引发儿童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为他们埋下独立思考的种子。例如,《青蛙和蟾蜍》中,作者想要引导儿童思考“什么是勇敢”,于是引入了一只青蛙和蟾蜍的形象。教师可以在课上通过这两个小动物冒险旅途的故事,借助具体情境让儿童来思考以下问题:1.你有什么勇敢的经历?2.勇敢就是胆大吗?3.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

(三)编

1.拟人化“造型”。绘本中的主角大多是被拟人化的动物和植物。考虑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心理,角色的造型可爱又有趣,才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绘本创作者运用拟人化的造型,能够让儿童阅读中获得认同感和亲切感,提高儿童的阅读体验。在阅读和鉴赏绘本的过程中,角色只有拟人化才更容易被接受。当然,儿童创作绘本实践中,对图画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不过用于绘本创作的绘画,与普通儿童画仍然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图”与“文”的区别上。例如,《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中的主人公青蛙弗洛格就是一个令儿童喜爱的拟人化形象,穿着标志性的红白条纹短裤。故事中青蛙弗洛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向儿童讲述了一个有欢笑,有烦恼的成长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绘本创作实践中,仍以青蛙弗洛格为主角,以“友谊”为主题创作属于自己的绘本。

2.悬念化“延伸”。什么是悬念?悬念就是绘本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是作者为了吸引读者注意,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设下的一个个“钩子”,也就是那种让读者出乎意料,或是留下悬念的“钩子”。好的绘本常令人觉得言已尽而意无穷,绘本不写结局,制造悬念,吸引儿童去揣摩和延续。在绘本阅读时要抓住绘本可持续发展“延伸点”,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知识或生活,大胆体验,合理地展开想象,创造性拓展绘本资源,可使绘本阅读得到升华,还能促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小老鼠和大老虎》中的小老鼠和大老虎是一对好朋友,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种种不平等的情况,所以小老鼠决定离开大老虎,后来大老虎找小老鼠挽回了友情。在绘本的最后,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大犀牛加入了他们中间,问题又出现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弗洛格的成长故事》时模仿这样设置悬念的方式,增强自己创编绘本的可读性。

3.细节化“隐藏”。“细节决定成败”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细节的精心安排和精彩描绘,是成就一部成功绘本的重要因素。以小见大,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能折射出绘本作者的美学趣味和真情实感。绘本故事中,常常隐藏着很多细节,它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与主题息息相关,有的往往是前有铺垫后有呼应地暗示着故事的起伏。在绘本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儿童静静地欣赏画面,利用图画内容的不确定性和可拓展性,启发他们挖掘其细节所在,从而层层剥开,细致分享,深化儿童对绘本故事的感悟,也给绘本的阅读增加很多的乐趣。《我有友情要出租》中有一只小老鼠,从一开始它就不断地出现在大猩猩的身旁,然而,大猩猩始终没注意到,小老鼠也渴望友谊,但他没有主动和大猩猩一起玩耍,两只动物默默地等待哪天友谊发芽。这就是隐藏在故事中的一个细节。学生在自己创作以弗洛格为主角,以“友谊”为主题的绘本的时候,在图画中“隐藏”好细节,会让创作的绘本更有魅力。

综上所述,伦理类哲学绘本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赏心悦目的画面,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情节,寓教于乐,带领儿童在玩的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伦理学问题的哲学探究。因此,用伦理类哲学绘本作为儿童学习伦理学的文本介入,能取得其他载体所不能比拟的效果。它能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善恶观、人生观。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令自己困惑而不得解的问题时,能用思辨的思维看待问题,从而拨开迷雾,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它对培养孩子们的理性思维、批判与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反思等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如春雨般潜移默化,滋养着儿童的成长。

猜你喜欢
伦理哲学绘本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绘本
绘本
绘本
菱的哲学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