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1739年俄土战争的起因、进程及影响

2022-12-05 20:48张子琦
西部学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俄土汗国奥斯曼

张子琦

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的矛盾冲突从十六世纪开始持续到二十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系列军事冲突之一。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拥有广阔的领土又同处欧洲东部,加上绵长的边界线以及民族差异、地缘争夺等诸多因素,造成两国和少战多。发生在1735年至1739年间的俄土战争是彼得大帝改革后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进行的一场重要战役,对两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1735—1739年俄土战争的原因及背景

综观整个俄土战争,俄国对土耳其的战争表现为前守后攻,从战争趋势中不难看出俄土两国国力的变化。造成俄土两国敌对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双方对势力范围及领土的争夺、宗教信仰不同带来的对抗、族群生存理念都具有一定的扩张性等历史原因。导致1735—1739年俄土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奥斯曼土耳其授意克里木汗国入侵乌克兰地区。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

首先,俄国一直在寻求波罗的海、里海以及黑海的出海口。大北方战争结束后,俄国和瑞典的军事力量强弱对比发生变化,瑞典的政治经济遭到巨大的打击,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部分港口,成为影响北欧的重要力量。1722年对波斯的战役使俄国获得了里海的出海口,之后其外交的战略目标直指黑海。

黑海纬度相对较低,连接着地中海,气候以地中海气候为主,最北部的海域结冰期只仅有2—3个月,是俄国理想的出海口,但一直受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为了获得黑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积极备战,为俄国积蓄力量。

其次,宗教矛盾是俄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俄国是东正教第一大国,自称东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东正教在东罗马帝国解体后的东欧地区仍然保持着相当强的影响力。俄国一直期望通过东正教这条精神纽带的联系来争取东欧地区对俄国的认同,从而为扩大自己的地缘政治的影响创造条件。东欧南欧地区自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统治。土耳其在其统治地区大力推行伊斯兰教,打压东正教,对东正教徒的生活和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自称为东正教正统继承人的俄国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东欧地区那些被土耳其统治的东正教徒的生命财产安全及信仰自由。

再次,族群矛盾是导致俄土战争重要原因之一。俄国一直热衷于鼓吹泛斯拉夫主义,主张俄国是所有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1],期望以血缘为纽带拉近斯拉夫族群间的联系,而东欧及近东斯拉夫族群大部分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之下[2]。与俄国相似,土耳其鼓吹泛突厥主义。俄国下辖的南俄及中亚地区有大量突厥人居住。俄国担心境内突厥民族被奥斯曼土耳其煽动引发叛乱,而奥斯曼土耳其担忧帝国统治下的斯拉夫民族被俄国利用给国家带来灾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仍不遗余力地通过民族纽带加强对对方势力范围内同民族的影响力,使彼此的关系更加恶化。

十八世纪上半叶,俄国加大了对南俄土地的开发利用。如何应对来自奥斯曼土耳其和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威胁,是俄国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3]。亚速要塞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俄国能够获得亚速要塞就能有效防备来自克里木汗国和亚速海方向的入侵。这座要塞于1711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土耳其将克里木和亚速作为攻占乌克兰、伏尔加地区包括高加索地区的前沿基地,这成为1737—1739年俄土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4]。

(二)战争背景

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迅速提升,具备了同欧洲传统强国建立平等互助同盟关系的资格。大北方战争胜利后,俄国一方面面临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来自瑞典的战争威胁,另一方面为了开拓黑海出海口积极备战奥斯曼土耳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国急需寻找一个强有力的盟友来实现自己的政治军事诉求,但当时可供俄国选择的欧洲强国并不多。英国一直与俄国保持着良好的贸易关系,但是为了俄国参与军事性质的同盟并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法国是瑞典的支持者,而俄国与瑞典一直因为波罗的海问题而处于敌对状态。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后,法俄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排除上述两国,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俄国最好的选择。一方面,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另一方面,俄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与土耳其都存在敌对因素。两国建立联盟可以有效保证一方在与土耳其作战时得到及时的支援,符合双方的现实需求和利益。

1726年,俄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达成协约,神圣罗马帝国加入斯德哥尔摩联盟,俄国加入维也纳联盟。双方约定当一方受到入侵时,另一方立即向侵略者宣战,并给予盟友军事经济援助,不得与敌人单独缔结和平条约。对于俄国来说,联盟使俄国获得了一个对抗奥斯曼土耳其的强力盟友。同时,与欧洲强国之一的神圣罗马帝国结盟,对俄国稳固自身在欧洲的外交地位具有积极作用。

与神圣罗马帝国的联盟必然会引起法国对俄国的提防。自1726年缔结《维也纳条约》以来,法国一直对俄国奉行“东方壁垒”政策,计划在俄国周围建造一个由瑞典、奥斯曼土耳其等俄国敌对国组成的包围圈。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法国积极帮助瑞典恢复其军事力量,并尝试在奥斯曼土耳其、波兰和瑞典之间建立起一个针对俄国的联盟。法国推行“东方壁垒”政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削弱俄国并转移其对中欧问题的注意力,确保俄国没有更多的精力插手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争端。

1733—1735年波兰爆发了王位继承战争,战争发生在俄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萨克森联盟与法国、西班牙和撒丁王国联盟之间[5]。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病逝后,两大联盟围绕谁继承波兰王位爆发了激烈的战争。最终俄国支持的萨克森选帝侯费雷德里克成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取得的胜利使俄国加强了对波兰的影响力,成功地阻止了波兰成为俄国的敌对势力,使俄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对土耳其的战争,同时巩固了俄奥联盟。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也加剧了法俄之间的矛盾,法国积极推动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作战。

1730年,萨法维帝国为了夺回被占领的土地,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了土伊战争。出于消耗奥斯曼土耳其的考虑,1732年1月俄国和萨法维帝国签订了《雷什特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将彼得一世占领的库拉河以南的领土归还与萨法维帝国。作为回报,萨法维帝国授予俄国商人贸易特权。同时,萨法维帝国承诺在驱逐奥斯曼土耳其后,恢复亲俄格鲁吉亚国王瓦赫特六世的王位。《雷什特条约》签订后,萨法维帝国正式同奥斯曼土耳其宣战,并在之后的战争中接连取胜。1735年3月,俄国与萨法维王朝签订了《甘贾条约》。通过该条约,俄国与萨法维帝国结为联盟共同对抗奥斯曼土耳其,且条约规定双方不得单独与奥斯曼土耳其签订和平条约。《雷什特条约》和《甘贾条约》的签订改善了俄国同萨法维帝国的关系,避免了俄土开战后俄国两线作战[6]。将萨法维帝国这个潜在对手变为盟友,为俄国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创造了外交优势。俄国同萨法维帝国的结盟,引起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极大警觉,后者一直想方设法在高加索地区制造混乱以达到牵制俄萨两国的目的,但收效甚微。

在外部国际环境整体平稳的情况下,俄国政府的注意力开始转向黑海。控制着黑海的奥斯曼土耳其与克里木汗国成为俄国通往黑海的主要阻碍。安娜女皇即位后,一直在等待合适的契机为俄国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黑海港口。1735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指使克里木汗国进攻高加索地区和乌克兰。俄国认为此举违背了《伊斯坦布尔条约》,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借机发动了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

二、1735—1739年俄土战争的过程

战争的初期俄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1735年,俄军将领列昂季耶夫率军向南出发,目标直指克里木汗国北部边城比列科普,遭到了激烈抵抗,最终无功而返。1736年俄军兵分两路,一路是由米尼赫元帅率领的第聂伯河军团,六万多人的军团沿着乌克兰平原迅速南下,直取克里木汗国的都城巴赫奇萨莱[7]。但是由于疾病及后勤补给等问题,迫使俄军不得不撤回乌克兰地区。另一路是由拉西将军率领的顿河军团,这支两万人的军团沿着顿河前进,在布列达利海军中将的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1736年6月30日攻占亚速要塞[8]。

次年,米尼赫率领7万人再次南下,迅速攻占了奥恰科夫。同时,拉西率军从亚速以西50公里处的米乌斯河出发向南部推进。俄军此次进攻的主要目标是打击克里木汗国的军事力量,并尽可能地攻占卡法堡垒,阻止奥斯曼土耳其支援克里木汗国。最终俄军再次攻占了克里木汗国的都城,并击溃了其军队主力。但由于疾病肆虐加上后勤补给线被毁,俄军不得不再次撤退。

作为俄国对抗奥斯曼土耳其的同盟,神圣罗马帝国迫切希望通过侵占巴尔干地区来弥补自己在意大利的领土损失。1737年,神圣罗马帝国加入战争并对土耳其作战,然而其战果与预期相差极大。在巴尼亚卢卡战役、格罗卡战役等奥土重要战役中,神圣罗马帝国多次战败。神圣罗马帝国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丧失了自1718年以来从奥斯曼土耳其夺取的大部分领土,其中包括军事重镇贝尔格莱德。失去贝尔格莱德意味着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直接暴露在土军的威胁之下,土军可以沿着多瑙河长驱直入发动对维也纳的攻势。最终在法国的调停下,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议和,两国于1739年9月18日签署了《贝尔格莱德条约》,标志着奥土战争结束。

为了实现与处在波斯尼亚和瓦拉几亚作战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会合,俄军在主帅米尼赫的指挥下先后攻破了克里木汗国、摩尔达维亚,并在斯塔乌恰尼战役中大败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此时俄军主力距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仅有几百公里,直接威胁到了奥斯曼帝国的核心区域。然而神圣罗马帝国与土耳其议和的消息打断了俄军的作战计划。神圣罗马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和约并退出战争,这使俄军的处境变得极为严峻。没有奥军的牵制,俄军独自面对奥斯曼军团的反攻会很吃力,更不用说获取战争的最终胜利。同时,俄国北方局势发生变化,1738年瑞典与法国结成联盟,瑞典为了夺回北方大战失去的领土对俄国表现出明显的战争意图。迫于当时严峻的外部形势,在法国的调停下,俄国最终于1939年10月3日与奥斯曼土耳其签署了《尼什条约》,这标志着俄土战争的结束。

三、1735—1739年俄土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1739年,在法国的调停下,俄奥两国分别与土耳其签订了和平条约,俄土战争结束。神圣罗马帝国在此次战争中损失惨重,《贝尔格莱德和约》中奥地利将塞尔维亚、巴纳特南部和波斯尼亚北部割让给奥斯曼土耳其,丧失了在1718年奥土战争中获取的大部分土地。

受外部局势的变化的影响,即便俄国取得了巨大的战争优势,也不得不和奥斯曼土耳其签订与战争格局明显不相符的和约。在《尼什和约》中,俄国将已经占领的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等地全部归还奥斯曼土耳其,只获得了在亚速海建立港口的权力,且不得驻军和建造防御工事。虽然战争的结果与俄国的预期并不相符,但是这对于俄国获得黑海出海口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口。在之后历次的俄土战争中,俄国逐步获得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获得了黑海的港口。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的胜利使盟国奥地利更加重视与俄国的关系,同时提升了俄国在欧洲的地位。

作为战争的胜利方,在法国的调停下,土耳其不仅夺回了被神圣罗马帝国割占的大片领土,同时从俄国手中收回了在战争中失去的包括奥恰科夫在内的克里米亚等地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一世的威望,也使苏丹能够集中精力整顿混乱的国内环境。

奥斯曼土耳其并非俄土战争中唯一的获益者,与土耳其在和约中获得实质利益不同,法国获取的更多是隐性的。由于法国在其中的周旋,使得神圣罗马帝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与奥斯曼土耳其达成和谈并停战,一份结果明显有利于土耳其的和约基本上是由法国提出并确认的。这样一来法国在未付出任何军事代价的情况下为自己博得了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善意。虽然法国没能瓦解俄奥联盟,但成功地阻止了俄国进一步南下。

四、结语

1735—1739年俄土战争是俄国军事政治史上一场很特殊的战役。一方面,就军事对抗本身来说,俄国无疑是胜利的。俄军凭借其军事力量数次攻入克里木汗国都城,先后征服了亚速、奥恰科夫以及霍廷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土耳其城市。另一方面,从战争收益这个角度来看,俄国的战争投入与战后所得显然并不匹配。《尼什和约》的签订使俄国不得不放弃那些已经纳入口袋的土地。虽然未能达成期望的目标,但经过此次战争,俄国展现出的军事实力证明了彼得大帝改革的成果,使自己受到了欧洲各国的重视,也为以后的俄土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神圣罗马帝国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投入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却接连败北,最终不得不签订赔地的条约。奥斯曼土耳其不仅收回了在战争中失去的领土,还从神圣罗马帝国手中获得之前被侵占的领地,成为战争的赢家。这次俄土战争只是缓和了双方的紧张关系并不能彻底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

猜你喜欢
俄土汗国奥斯曼
17天内,俄土总统再次会面
六、维吾尔人的抗争与准噶尔汗国的灭亡
三、准噶尔汗国与吐鲁番、哈密的联系
二、准噶尔汗国的建立与叶尔羌汗国
奥斯曼的巴黎
拜占庭帝国残喘两百年得益于蒙古西进
浅析奥斯曼巴黎城市改造的现实意义
敦煌出土察合台汗国蒙古文令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