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老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2022-12-06 07:56李佼阳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设施景观老年人

李佼阳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1 引言

城市中的老旧社区大多建于20世纪80、90年代,社区的居民如今也大多是离退休的老人。随着社会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及养老问题的重视,对老龄化社区的公共空间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双老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如何进行适老性设计更新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1]。

2 双老社区现状及问题

2.1 老年人的身心特征

2.1.1 身体机能衰退

首先是感官功能的逐渐衰弱,尤其是听觉和视觉。视觉的衰弱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环境的感受能力、把控能力,甚至影响出行安全。听力的减弱则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社会交流。除了感官功能的减弱,老年人的身体运动机能也在衰退,腿脚不再灵便,行动开始缓慢,甚至部分老人需要轮椅辅助出行。

2.1.2 社会参与性弱

退休的老年人首先要经历的是社会角色的转变,从社会中的“生产力”变成了清闲的居家老人,难免产生心理落差。以前终日奋斗的工作场所转换成家庭和社区,从前被排满的日程表也一下子被清空;由于生活圈子的急剧缩小,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变少,加之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减弱,社会参与性也开始急剧减弱。

2.1.3 负面情绪加深

由于逐渐与原有的社会生活脱离,加之觉得自身无法再创造社会价值,这会给老年人带来失落感[2]。同时大量的空闲时间以及生活圈子的缩窄,都会让老年人感到孤独,尤其是与子女分居的老年人更甚。部分老年人由于长期的孤独和失落,还容易产生抑郁情绪。负面情绪的加深,不仅给老年人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同样也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2.2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

2.2.1 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多以单一的通行功能为主。多数老旧社区在建设之初并没有规划停车区域,道路两侧的公共空间、居民楼的入户空间经常被家用小汽车侵占,这不仅增加了复杂性和不安全因素,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公共空间的整洁度和景观效果。对于常年居家的老年人来说,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的缺乏直接影响着他们户外活动的频率。而身体机能正逐渐衰退的老年人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户外活动来帮助他们缓解身体的衰老和病痛的折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空间进行社会活动和社会交流,使他们心理上拥有获得感,消减孤独、失落、无助等负面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2.2.2 交通便捷及安全性有待提高

城市中现存的老旧社区大多是原来建成的职工家属区,按照当时的建造方式和需求并没有刻意考虑公共空间的人车分流,在山地城市中的老旧社区,内部场地存在不少高差较大的区域,而这些区域间的步行交通,通常以室外台阶来连接。对于行动迟缓的老年人来说,未实现人车分流无疑大大增加了出行的危险性;而大量的台阶,不仅对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造成了通行阻碍,对大多数身体机能正逐步退化的老年人来说也是不小的困难。

2.2.3 设施陈旧缺乏维护

老旧社区中的活动设施少而分散,由于社区整体老化,这些活动设施已经非常陈旧,不少设施因为年久失修已经不再能正常使用了。当然,不仅活动设施陈旧,老旧社区中的休憩设施也缺乏维护。对于闲暇时间充足又需要适当运动的老年人来说,在社区公共空间使用丰富而适宜的运动设施是锻炼身体、进行社会交流的不错选择。同时,身体机能的衰退使老年人更需要适当的静态休憩,良好的休憩设施会是他们渴望的户外休闲、聊天好去处。

2.2.4 绿化单一景观效果差

老年人有亲近绿色植物的意愿,并且喜爱感受季节的变化。目前在多数老旧社区中植物层次结构简单,多以一、两种骨干树种搭配地被植物。居民楼前的绿地由于活动空间的匮乏,部分已经被硬化,而被保留下来的绿地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养护,或许是原交通设计缺乏便捷性,绿地当中可常见新的“道路”,大面积地被缺失,土壤裸露。

2.2.5 人文景观匮乏归属感弱

老旧社区承载着居住的老年人的记忆,但由于大量公共空间被侵占,又缺乏适当的维护,社区内公共空间环境缺乏舒适性,本来就不多的户外景观小品等也因年久而破败。承载着老年人生活记忆的人文景观如今在社区中很难寻见,长期居住于此的老年人在孤独、失落之时想要追忆过往、寻找自身价值时,却少了几分承载记忆和归属感的人文寄托。

3 双老社区适老性景观设计策略

3.1 重塑空间功能,创造多元空间

3.1.1 合理规划停车,还原公共空间功能

要重塑公共空间功能,首先应考虑合理规划停车区域,尽可能还原社区公共空间休闲活动的功能属性。结合双老社区车辆临停和固定停车的特点,停车区域可考虑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集中停车和线状、点状停车相结合。选择社区内1-2个面积较大且景观改造潜力小的区域作为集中停车场,社区内较为宽敞的一级道路可适当考虑道路两侧的线状停车区,而在居民楼附近的空闲场地,可依据面积大小,适当考虑在场地边缘设置不影响居民通行和活动的点状停车区域。

3.1.2 结合使用需求,创造多元空间

老年人有大量闲暇时间进行户外活动,也是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率最高的群体。重塑双老社区的公共空间功能,应充分考虑老年人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并结合社区其他年龄住户的使用需求,创造满足社区各年龄层居民需求的多元化公共活动空间[2-3]。由于老旧社区改造存在局限性,因此,公共空间设计应是原有空间的改造和功能重塑,公共空间根据需求可分为健身活动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线型活动空间三类。

健身活动空间应具有适宜的面积,为避免干扰应距离居民楼有一定距离,因此这类空间可设置在社区居住组团间的开阔场地。空间应尽量考虑视线的流通,一是通过运动设施和活动吸引老年人前来参与健身,二是增加居民间互动交往的可能性。

休闲娱乐空间应为老年人的静态娱乐活动和社交需求提供可能,如下棋、阅读、聊天等。这类静态活动对场地的尺度需求不大,更多是需要安静、优美的环境,因此休闲娱乐空间可利用居民楼间的场地进行改造。可根据活动需求搭配绿植和景观小品设计成围合空间、半围合空间或者覆盖空间,起到增加私密性、调节微气候和放松心情的效果。

线型活动空间是社区内步行交通的组成部分,考虑到老年人散步的习惯,可在社区中设置线型健身步道,同时在线型活动空间中串联点状临时休憩区,为不同身体条件的老年人提供休憩场所。

3.2 改善步行交通,增加无障碍设计

改善步行交通条件,首先应解决交通安全问题。在规范停车的基础上深化线型活动空间设计,将原本断链的步行通道连续起来,实现人车分流。其次是增加步行交通的人性化设计,在室外台阶、居民楼入户台阶旁增设无障碍缓坡,设计适合站立和轮椅两种高度的扶手,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便利。

3.3 融入智慧园林,丰富户外体验感

为提升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参与度,应尽可能创造适合老年人的户外设施和景观小品,吸引他们参与户外活动。结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兴趣,在居民楼间设计种植区,利用种植盒、种植架在有限的空间里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种植体验。同时,将智慧园林融入双老社区,使用智慧运动设施,通过语音或电子屏幕帮助老年人掌握运动时间、频率甚至身体数据等;景观休憩设施也可以增加灯光、语音和无线充电设计,不仅在黄昏和夜间帮助视觉衰退的老年人更好地寻找休息场所,还能帮助老年人随时了解天气状况和周边生活服务。智慧园林的融入能丰富老年人在公共空间的户外体验感,同时也能拉近老年人和快速发展的社会间的距离,提升其社会参与度。

3.4 结合园艺疗法,打造康复景观

丰富的植物景观能创造优美舒适的社区环境,在原有社区骨干植物的基础上,丰富植物配置,满足老年人欣赏优美植物、亲近自然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在公共空间结合园艺疗法,打造适宜老年人的康复景观。利用各类植物丰富的色彩、优美的姿态和怡人的气味,让感官功能衰退的老年人也能有丰富的五感体验,从而愉悦身心[4]。

3.5 挖掘记忆文化,赋予人文关怀

要提升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社区归属感,应着重从景观细节入手,挖掘记忆文化,赋予人文关怀。城市中的双老社区多建于20世纪80、90年代的国有企业家属区,如今居住的老人也基本都是当时的职工或家属。双老社区见证着民族工业的崛起,也见证着这一辈老人的青春。在双老社区景观的改造设计中,应深度挖掘属于这里居民的记忆文化,在景观细节中融入人文情怀,铺装、栏杆、堡坎、设施都可以打造人文景观,将时代记忆、城市记忆以艺术手段刻画到景观细节中,赋予双老社区人文关怀,提升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

4 结语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深,城市双老社区公共空间适老性景观改造和更新也逐渐得到重视。从老年人身心需求出发,结合社区环境特征,重塑公共空间功能,增加无障碍通行设计,丰富户外活动体验感,吸引老年人使用公共空间、参与户外活动,同时利用植物和人文景观元素,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健康、具有归属感的公共活动场所。通过双老社区的适老性景观设计,不仅提升社区景观品质和舒适感,也增强了老人和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推动社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设施景观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民生设施非“摆设”
景观别墅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