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清 昆明兴
——构建湖滨湿地生态带 保护治理滇池

2022-12-06 09:46马伟嘉,杨峥
云南农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湖滨环湖滇池

滇池总面积309.5 km2,湖岸线163 km,是昆明市最重要的生态湖泊,涵养着流域内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云南最大的高原湖泊,同时也是我国最难治理的湖泊之一。在滇池湖滨生态带,休养生息着无数的陆、水生植物和其他生物,是水陆交换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的生命线,作为滇池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的湖滨湿地,其生态修复是滇池保护治理的重要部分,拯救滇池,削减入湖污染,大力保护治理滇池,构建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一、湿地的概念和保护

(一)功 能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流量、保护堤岸、降解污染物质、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防止盐水入侵、保持小气候、提供可利用的资源及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巨大环境功能和效益,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二)分 类

昆明滇池湿地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其中自然湿地总面积913.33 hm2(1.37万亩),主要为湖内湿地;人工湿地总面积1 680 hm2(2.52万亩),主要为河口湿地和湖滨湿地,河口湿地面积为213.33 hm2(3 200亩),湖滨湿地面积为1 466.67 hm2(2.2万亩)。

昆明滇池坝河湿地(草海隧道)公园

(三)立法保护

2021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二、滇池湿地环湖生态带构建

从1996年国务院将滇池列为国家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开始,滇池治理保护历经“九五”和“十五”期间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再到“十四五”期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措施,推动滇池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整体改善。

“十一五”以来,大力实施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退塘、退田、退房、退人,还林、还湖、还湿地,保护湿地)”生态建设,形成平均宽度约为200 m闭合的王家堆湿地、草海南部西岸湿地、西华湿地、斗南湿地、星海半岛湿地、宝丰湿地、捞鱼河湿地、南滇池湿地8个环湖湿地生态带。环湖生态带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81%。据评估测算,现有生态湿地每年可吸收水体中总氮1 324 t、总磷74 t;湿地建成后,年削减污染负荷,化学需氧量315 t、氨氮72 t、总氮 145 t、总磷12 t,拦截和削减入湖污染物功能显著。湿地生态系统构建不仅扩大了滇池湖岸线水域面积,还极大地提升和改善了滇池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将河道水体引入湿地,充分发挥了生态功能,对恢复生态系统、涵养水土、净化水质、提供生态休闲空间等起到重要作用。

昆明滇池草海湿地

昆明宝丰湿地

晋宁滇池南岸水杉林

海东湿地、捞鱼河湿地等3 600 hm2湖滨湿地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最美湿地”;斗南湿地荣获“2018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非中东地区(AAPME)”雨洪管理类杰出奖;南滇池湿地荣获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改善或营建类杰出奖。

三、滇池变化

(一)水 质

1.过去的滇池水质。自“九五”开始,国家连续4次将滇池列入“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计划,累计投资逾500亿元。在这期间虽然滇池各类污染物浓度不断下降,但水质一直是劣Ⅴ类。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说到:“滇池本来是云南特别是昆明的一颗明珠,现在反而成了昆明乃至云南的一块伤疤。”

2.现在的滇池水质。截至2019年滇池水质已提升至Ⅳ类,为滇池湖岸线上筑就起一道 “绿色屏障”。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昆明官渡区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考察时指出:“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二)生物多样性

随着滇池水质改善和环湖生态建设的实施,滇池生物多样性得到持续恢复。形成沿湖植物303种(中山杉、水杉、滇朴、云南柳、云南樟、红叶石楠、四照花、纸莎草、美人蕉、芦苇、三棱水葱、刘氏荸荠、海菜花、杜英、睡莲、苦草、马来眼子菜、菖蒲、金竹等),鱼类26种(滇池金线鲃、滇池高背鲫、银白鱼、云南光唇鱼和云南侧纹鳅等),鸟类139种(彩鹮、青头潜鸭、水雉、紫水鸡、白琵鹭、棉凫、黑鸢、黑翅鸢、游隼、红隼、白胸翡翠等)。许多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和珍贵的土著鱼类。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三家单位团队从生物多样性的物种、景观、生态系统、基因等四个层次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和研究,形成的《滇池流域生物多样性绿皮书》显示:一是植被生态系统类型显著增加,植被种类组成更加丰富,特有种丰富比例较高,重点保护植物数量较多。二是滇池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有所改善,局部水域出现喜清水物种。三是滇池金线鲃保育及种群野外复壮情况良好。

消失多年的海菜花、苦菜等水生植物,滇池金线鲃、银白鱼等土著鱼类重新出现,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白眉鸭和消失30多年的野生鸬鹚再现滇池。

生态兴,文明兴;滇池清,昆明兴。滇池逐步返清昭示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乘“生物多样性大会”给昆明带来的春风,当人与自然在“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的五百里滇池和谐相遇,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聚焦春城昆明,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蓝图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湖滨环湖滇池
宿迁湖滨新区嶂山林场“四化”管理 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郑欣
湖滨步行街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迷人的湖滨公园
绿道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调查研究——以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环湖绿道为例
武汉市中心城区环湖公园的非使用价值评估
生命的意义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