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中亚哈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

2022-12-07 02:30张海娟
文化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捕鲸白鲸

张海娟

19世纪的美国文坛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小说家及作品,其中赫尔曼·梅尔维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1]。在1851年,他发表了自己著名的长篇小说《白鲸》,讲述了以海洋生活为背景,人们为了追逐和绞杀白鲸,与大自然产生激烈碰撞的故事。故事以典型的悲剧笔触展开,为广大读者营造出神秘、激荡、与死亡时刻相伴的海洋生活,并在此基调下塑造出了包括船长、白鲸在内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故事人物,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剧烈轰动,这部作品也成为了美国悲剧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1956年,以这部小说为蓝本的影视作品《白鲸记》问世,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人性是复杂的,人格亦然。依据不同的生存环境与外来因素等的刺激,人格可能发生扭曲和异化,甚至产生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作为典型的悲剧,《白鲸》塑造了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物形象——亚哈船长。他的人物特点完全符合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特点,也正是由于他的自恋型人格才让整部作品中船长与白鲸之间的对峙变得极其合理,为戏剧冲突创造了充足的内在空间。

一、船长亚哈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何谓“自恋型人格障碍”,这是一个深奥复杂的人格扭曲和异化问题,它并不仅仅是如同一般理解下的过分自我欣赏——自恋,实际上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先天因素和内在价值观判断问题,并且伴随着外来刺激会逐渐加深,有时甚至会产生进一步的扭曲和异化。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自恋型人格障碍其实相对发病率较高,大约一百人当中就会有0-6个人可能具有这种人格障碍。而这种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不像一些激烈的人格障碍容易被发现,他们往往表现为对自己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个人能力的过分自我认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恋”,并不会引起周围人群的过分关注。实际上,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在内心深处是极为自卑的,常常会因为一些事情没有达到个人认知当中的“满意”而产生强烈的不甘与谴责,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就会更加难以接受这种现实当中的“无能”,内心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举例来看:当一个人内心当中认为自己是无敌的存在,可以战胜一切迎面而来的困难,那么当他遭受到现实生活无情的打击时,他就会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与内心的不甘,会反复尝试令他受到挫败的事,并在不断的失败当中一次次的否定自我,陷入巨大的痛苦当中。在《白鲸》当中,船长亚哈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在《白鲸》当中,亚哈对个人的认知更像是《圣经》当中全能全知的耶稣,他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世界的和平,他认为他可以拯救一切,甚至不惜牺牲一切。在亚哈眼中,他认为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虽然他的确拥有娴熟的海上生活技能,也拥有许多手下,算得上是在大海上讨生活的人类佼佼者,但是“白鲸”更像是这片海域的统治者,代表着自然力,是人力所无法超越的。船长亚哈显然过分审视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并陷入了无可挽回的自以为是当中,这种极端的自恋与无尽的痛苦始终相互纠缠,形成了亚哈独特的悲剧英雄形象。这种自恋型人格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我高超技能的认定

亚哈船长一登场,作者就向读者介绍了他高超的捕鲸技能,称他是“海上的国王”,他在捕鲸船上的时间长,并且有着无比辉煌的捕鲸战绩,这是整个海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事实。这样的海上经历和旁人的吹捧无疑给予了船长亚哈更多的自我肯定,让他对自己的实力与地位有了过分判断的可能。而从他坚定的表情和不动摇的眼神当中就能看得出来,他的确也对自己的高超捕鲸技能有着充分的肯定[2]。这就形成了船长亚哈“自恋型人格”形成的双重条件,一是长久的经验积累与旁人口中的价值赞誉;二是个人对自身实力的笃定与认可。在他的认知中,他拥有无人能敌的海上生活经验,捕鲸无数,在这片大海上,他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能够征服所有的海洋生物,自己就是这片大海的王者。然而,在他这样的骄傲与自我高度认可下,他遭遇了与他抗衡一生的对手“白鲸”。白鲸的存在,证明了自然力量的神秘莫测,也象征着大海是无法彻底被人类征服的,它行踪诡秘,凶残成性,数以百计的船只和船员都丧生在白鲸之口,没有任何人能够抓到它,更不可能捕杀它,在海洋中它是一种无敌的存在。白鲸的名字在众多水手的口中被传为了神话般的存在,这首先就挑衅了船长亚哈“海上国王”的地位,他不能允许有超出他地位的存在,让他挑战白鲸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此外,白鲸的出现不仅摧毁了亚哈全能王者的形象,还接连地让亚哈遭受到了职业生涯的致命打击,将他的信念与高傲拍落在冰冷的海面上,这让亚哈从内心当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耻、打击,内在的高傲被摧毁,内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充分体现出了“自恋型人格”的心理表现,变得疯狂、偏执、暴躁、甚至自私自利。在心理学疾病的临床诊断中,亚哈的这种表现符合对自我“无所不能”的认可,在亚哈心目当中,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存在,他越是在现实当中遭受到白鲸给予的打击,就越是对于之前取得的成绩难以忘怀,甚至总是凭借这些成功的过往来麻痹自我意识,让自己沉迷在昨日的成功、美梦和取得的成就当中,不可自拔。他不愿相信自己的挫败,更无法面对自己全能的地位被打破,内心感受到了巨大的羞辱与痛苦,这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的体现,也是他不断地向白鲸发起挑战,甚至不惜牺牲一切的根源。

(二)对自我行为正义化、全能化的认知

在读者眼中,亚哈船长从最初的亮相到后来的几近癫狂,整个发展过程看起来就是一个正常人逐渐失常的过程,他身上的光环早已殆尽,却始终无法面对现实。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如此执拗、偏激的向白鲸不断发起挑战?应当从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首先,作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病人,他们往往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过分夸大,但又同时有着无法达到这样能力和地位的实际实力,这就让这类病人陷入自我的神化当中,与实际上平凡的自我产生对抗,陷入自我否定。在船长亚哈看来,他是海上的霸主,是一切人眼中几近崇拜的神,他的所有行为都体现出了绝对的正义化,认为自己是尊荣的,行为是令人崇拜的,因此,他表现出了过分的高傲与自大,目空一切,几乎是站在整个大海的制高点藐视整片海域,其他任何人在他的眼中都没有一席之地。因为他就是正义的化身,是全知全能的神。但是白鲸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制高地位,他开始无法掌控自己熟悉的领域。从这里些内容来看,船长亚哈认为白鲸的存在印证了他的平凡,但内心又不甘愿承受平凡带来的卑微,更怀念昔日自己的光辉,就让内心的虚荣与现实的平庸形成了不断的碰撞与对抗,让内心陷入了痛苦挣扎之中,只能在肉体上表现为不甘失败,不断地继续向白鲸发起挑战。其次,作为“海上的国王”,亚哈船长曾经引以为傲的捕鲸技术是旁人口中无法被战胜的,但是在白鲸的对抗中,他不仅遭遇了捕鲸的滑铁卢,并且在尝试抓捕白鲸的过程中丧失了身体的完整。这种身体的残缺不仅仅是外在的伤害,更是对他尊严和权威地位的撼动,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因此,可以认为,他在身体残缺之后,更为难受的实际上是内心的伤残,他陷入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深度自我怀疑当中,他的认知世界开始动摇,甚至感受到内心出现了缺口,无法再保持完整。他自我质问,自己是否还是制霸这片海域的全能之神?自己最熟悉的捕鲸事业还能否东山再起?自己与白鲸到底谁才是制约大海力量的存在?这些问题都萦绕在亚哈的心中,让他变得矛盾,变得痛苦。

(三)目空一切的态度和难以与他人共情的心态

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眼中,自己是脱离一般人群的存在,是鹤立鸡群的俯视着周围平庸的世界的。在《白鲸》当中,船长亚哈虽然身体残缺,数次经历了与死神的擦肩而过,甚至牺牲了众多船员,让自己的船只遭受重创,却仍然矢志不渝地与白鲸进行着缠斗,他杀戮、他残暴、他藐视他人,在船员的苦劝和哀求下,他仍然不愿面对自己失败的事实,心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战胜白鲸,掌控海洋。然而,他始终无法承认,白鲸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是神秘莫测、难以被击败的,无论他再尝试多少次都于事无补。这是一种目空一切的偏执,他无法体会到数次失败给周遭人群带来的摧残与痛苦,甚至无法将自己的痛苦讲述给别人,无力停下自己坚持数年的无畏追捕,这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他们往往心中只有自己的世界,不会在意他人的情感,也不会试图去为他人着想。在亚哈眼中,唯一的目标就是自我地位的捍卫,甚至连与白鲸的对抗也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罢了。至于在此过程中牺牲掉的他人,他不会关心,也无法去关心。也可以理解为,从最一开始,这些他捕鲸过程中牺牲掉的船员就是一些他漠不关心的人,他不在乎他人的牺牲,不听规劝也都变得顺理成章。

二、船长亚哈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作用

回归到《白鲸》故事的发展和推进本身,人物的塑造构成了故事的框架,因此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定是符合故事发展的,并且本身能够推动故事发展的,否则就没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在这部作品当中,亚哈船长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存在即合理,其作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奠定了整个故事的悲剧基调

众所周知,《白鲸》是一部悲剧著作,在这部作品的总体悲剧基调下,一个正邪难辨的英雄带领周围的船员,多年矢志不渝地探索大海,为征服代表大海神秘力量的白鲸而奋斗未果。在此过程中,船长亚哈就是那位正邪难辨的英雄。无论是他超高的捕鲸技巧,还是多年不败的捕鲸战绩与桀骜不驯的个人形象都奠定了他英雄主义的合理性,为他后续去尝试征服海洋最凶猛的白鲸提供了铺垫,也提供了故事前提。毕竟,在船员们的口中,那只白鲸摧毁了无数的大船,没有人能够逃脱它的猎杀。唯独能与之抗衡的只能是“海上的国王”——亚哈船长了。这样的架构,让对抗开始前,双方显得势均力敌,促成了对抗的可看性。但实际上,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能够发现,白鲸代表的是自然的神秘力量,是已经超越人类力量范畴的强大存在,战胜它是不可能的,亚哈船长也顺理成章地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而一般人如果遭受到失败之后会产生沮丧和颓废,这是必然的,符合人性的,但在船长亚哈身上,读者很难找到这样的情绪。他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捕鲸的行为,虽然他遍体鳞伤,虽然他头破血流,但是由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影响,他甚至给人一种无知无觉的错觉,仿佛他的世界没有撤退可言,留下的只能是无止境地继续尝试和抛弃世界一般的孤独、执拗。从最初英雄一般的存在到后来落魄凄凉的形象,这本身是一个英雄坠落的过程,也是整个故事悲剧基调的总领。自然界的力量不是人力所能彻底征服的,然而这个悲剧英雄却偏执地认为自己可以战胜自然,并凌驾于自然之上,最终换来的只有凄惨收尾和无止境的内心折磨。试想,如果亚哈不是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存在,那么他会像普通人一样,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自己无法通过不断的尝试打破自然力的掌控,自然而然地会妥协、让步、放弃,也就失去了整部作品的悲剧英雄主义延展性。

(二)现了作者源于《圣经》的人物原型意识表达

许多熟悉梅尔维尔的读者都知道,在他的生平中曾经经历过船员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他能够如此身临其境地描写大海上的船员生活,更能够对大海的自然力有着超乎常人的认知。在他的经历影响下,他所传递出的大海故事往往并不是单纯的海洋历险,而是通过与《圣经》的结合,表达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圣经》的故事中,自然是什么?是一种上帝制造的用来惩戒人类的工具,人类之所以要不断地克服恶劣的环境,是因为在上帝眼中,这些恶劣的环境是人类打破伊甸园平静、想要冲出伊甸园的代价。但是,在上帝创造大自然的重重障碍之时,其意图也并不是要求人类去征服自然,而是要学会在自然的环境中与其共处。虽然有时人类的某些生存行为会影响到自然,甚至会令自然环境产生一些变化,但这始终不是一种强力的控制,而应当在此基础上注重保护与反哺。可以看到,梅尔维尔在塑造亚哈这个人物之时,将他设置成了一个人类勇敢、坚韧,同时也贪婪、蛮横、执拗的矛盾形象,他的人格是分裂的,既有着带领人类对抗大自然,改变自身命运的英雄主义,又有着人类过分的贪婪与掌控欲,在这种强烈的与大自然的对抗下,他几近疯狂,最终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这其中就渗透着梅尔维尔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生存发展问题的一系列思考。他认为,人类要勇于克服自然带来的恶劣生存条件,在这种克服的过程当中,实现人类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自然力量的神秘和不可彻底征服的事实,应当尝试找到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通过适当的掌控和改变,既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又不破坏自然的平衡,从而达到对大自然保护和索取之间的平衡。因此,亚哈的自恋型人格障碍,一方面是代表着作者对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肯定,承认人类发展需要勇于与大自然进行斗争。另一方面要强调了过分的掌控欲和制霸的想法,只会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希望带领人们找到其中的平衡性,发人深省。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捕鲸白鲸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白鲸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日本政府因捕鲸争议“退群”
“大”白鲸
和白鲸零距离
与鲸共眠
日本:继续捕鲸继续捕鲸
刻板的强迫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