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

2022-12-07 02:30罗时髦
文化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罗时髦

文化语境对话语的解释、分析、影响和制约作用,决定了其在任何一种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化自信是发展21世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体系必须考虑的文化语境[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动力,也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根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特色与精神实质,有助于为文化自信筑牢根基、提供支撑、注入可持续动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让大学生长志气、硬骨气、厚底气。因此,应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实践建设以及传播建设,深化大学生对其的认识和认同,提升大学生在文化层面的志气、骨气、底气。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界定

文化自信是指某一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人民,对于本国家、本地区或本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价值体系、精神追求以及文化传统等所持有的高度自豪感与认同感,并且乐于主动传承、弘扬与创新这些文化。文化自信的内核力量源自于国家、地区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原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文化自信,而整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文化自信又能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传递。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丢掉了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而言,属于一种标志性的象征。从某种层面上讲,文化自信是一种意识,也是对本国文化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文化自信的根基,特别是对于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与作用。历揽我国古代遥遥领先的四大发明、意深境美的古诗词、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碰撞、叹为观止的敦煌莫高窟、饱含东方气韵之美的苏州园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出个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有机统一整体,也令每位国人的爱国之情油然而发。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吸纳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作为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后备力量与主力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纳程度与认可度直接关系其思想进步程度与高度,其文化自信程度也直接关系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的自信、理解与践行,关乎我国整体文化建设水平,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关键点与着力点。因此,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层次,筑牢其文化自信,对培育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现代化人才影响深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的迅速崛起,各种势力在资本增值逻辑的主导下,试图借助更加温和的数字技术与信息宣讲自身文化的优越性和合理性,虚化、架空、污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对我国公众的“精神驯化”。特别是在近些年自媒体和综艺节目繁荣发展的时代发展进程中,部分西方国家为了实现资本增值和国际话语权霸权,开始借助这些看似“人畜无害”的媒体技术进行“文化殖民”“审美殖民”,通过输出自己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让我国社会公众对其文化形成认同感,削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感,解构我国文化主权;在这种形势背景下,部分大学生深受其害,受到精致利己主义、泛娱乐主义、个人主义、普世价值等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产生了诸如“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西方文化节日一个都不能不过”、不喜艰苦奋斗、愤世妒忌等行为表现与思想倾向,在无形之中消解着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理想斗志。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新时代青年群体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新时代青年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中文化自信对于“三气”青年培养的作用显而易见,只有确立文化自信,才能使青年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忠爱国等思想观念,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成长为志气强、骨气硬、底气足的中国梦筑梦者。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

(一)形式化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课程体系

如果大学生不认识、不理解、不接触、不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就如同无水之源、无树之林。从大学的教育现状看,部分高等院校尚未打造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以选修课形式供给,且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零散不系统、教学内容缺乏活力、侧重于历史了解而非文化感悟等问题。在途径相对单一、狭窄的教育体系下,大学生虽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但是关于如何理解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特征、价值指向等深层次问题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大学生难以产生文化认同感。

(二)单一化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体系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马克思认为,实践决定认识,离开实践的理论容易变成“权威话语的集体独白”[2]。显然,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离不开实践。就当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问题而言,在校园社团活动上存在着特色化不足、类型相对单一、数量相对较少等问题,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领域的专业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充分激发;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上存在着个性化不足、本土化不强、质量不够高等问题,缺乏与地域内传统优秀文化的对接,社会化实践与网络化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数量相对较少,容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为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造成大学生对其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

(三)滞后化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传播体系

传播体系具有文化传承、信息传导、思想引导、舆论引导等作用,能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用户吸附力、社会连接力、文化影响力,大学生见识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而确立恒久而坚定的文化自信[3]。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现状来看,在对谁传、传什么、怎么传的基本问题上亟待优化,存在着数字化程度不高、交互化程度不深、精准化程度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尚未建成,数字化传播体系较为缺乏;往往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奉行着“我想说、我要说、你要听”的独白式传播逻辑,学院气、学究气较为严重;仍旧延续着大水漫灌式的传播方式,没有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精准生产与传播;在种种因素影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不能够真实、真情、真诚地传播,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

(一)积基树本:构筑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数字帝国主义文化殖民、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要求高校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矫正和培育工作,建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供给内容的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自觉、自强[4]。一要开展西方文化辩证认知与批判课程体系。为了揭穿西方不良文化的真实面目,拓展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高校应秉持开明包容的态度,把握西方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演化与发展规律,有尺度有尺寸地传播值得学习的西方文化,化解西方不良文化给我国传统文化主体带来的镜化风险,构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防火墙”。二要构筑四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推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建构以必修课、选修课、网络课、思政课四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强化三全育人,在坚持提升大学生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的前提下,以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大学生供给具有生活和时代气息的多样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全方位接触、真实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因地制宜:开展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社团建设与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型多样、艺术鲜明,涉及服装、风俗、手工艺、美术、舞蹈等多个领域,能够与校园社团和实践活动协同育人,在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文化自信。首先,鼓励特色化多元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建设。高校要确立社团品牌化发展理念,鼓励大胆探索、千帆竞发,用实际行动指导、支持青年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细化分化,成立诸如汉服文化社、扯铃社、龙狮社、鼓锣社等特色化的传统文化社团,让青年大学生通过社团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5]。其次,打造个性化本土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坚持网络实践和生活实践的齐头并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与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学术建设、教育学分、专业能力发展之间的联系,开发设计诸如着汉服、猜灯谜、经典晨读、专业文创设计、短视频制作、图文创作、下乡寻文、传统节日场景再现等实践活动,打造各种参观考察活动、志愿服务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进社区、进企业、进生活[6]。比如,可举办国学经典的晨读活动,预先帮参加活动的大学生选定晨读篇目,以物质与精神激励为引导手段,使大学生运用晨读感悟国学经典,收获海跃龙鸣之悟。

(三)媒介融合: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新媒体平台

只有勇于突破常规、更新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数字媒体发展潮流中,体现时代性的传播话语与路径,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对接,摆脱“要你看、要你听、要你学”的固有逻辑[7]。第一,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数字化传播运行。依托微信公众号、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校园管理服务平台、微博账号等新媒体渠道,坚持去神秘化和经院化的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生活化、时代化;运用图文形式、音频形式、漫画形式、虚拟现实形式等多媒体形式,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平台,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体验空间,以此实现全时空的泛在运行,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失踪、失声、失语;第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对话化传播运行。以校园网络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QQ群等为交互媒介,重视信息的双向流动,不断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网络舆情、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社会热点新闻的内容回应,建构开放、互动的自由化传播场景,进而增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动感和活性,实现独白式育人向对话式育人的转变;第三,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的精准化传播运行[8]。积极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利用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留下的各种数据,实现每个大学生的画像分析和勾勒,并运用智能分析算法精准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量体裁衣、精准供给。

五、结语

在意识形态话语权、文化话语权斗争日趋白热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信感,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筑牢国家文化安全防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