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2022-12-07 04:47崔伟慧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产学研科技成果

崔伟慧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河北 三河 065200)

引言

现阶段,科技兴国成为时代强音。国家不断提高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更是肩负着人才强国、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科技成果的产生和科技水平的进步离不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提高生产力的法宝就在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使之产业化。一直以来,产学研的分离,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的支撑,缺乏竞争力。因此,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是实现科技与经济长足发展的必然路径。高职院校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与企业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尤为重要。

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意义

(一)理论意义

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研究,无论是对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还是对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支撑、提升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产学研方面的研究,多数是理论的尝试和探索,且都是从企业或院校各自角度进行的探讨,很少从政府、企业、科研院校三方面出发,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进行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因此,笔者在前期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尝试探索影响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因和外因,探讨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旨在为我国的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实践意义

在当今科技创新迅速更迭的国际大环境下,如何实现科技的不断创新,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命脉。众多优秀企业的崛起,离不开科技实力的支撑。政府应当鼓励及支持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完成有效转化,使其能够真正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助力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廊坊地区为例,该地区企业众多,大量高精尖科技园、产业园入驻,如何将地方院校及科研院所和企业整合起来,形成体系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廊坊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推而广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对于推动中国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推动中国实现科技强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的兴衰取决于该区域内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赖于产品工艺的提升和用人质量的提升。因此,企业在招聘之初就希望应聘人员具备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直接上岗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然而,现实情况是,多数企业很难招聘到与岗位契合的人员,被迫花费时间和金钱为新入职人员提供岗前培训,而这种短期培训并不能让员工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致使其在企业中发挥能动性的动力不足。

反观各类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与动手能力弱等现象。如果想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企业的协同发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

因此,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这对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学研现状

(一)现有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单一

笔者调研周边高职院校发现,多数学校目前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技术知识,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习。实习的岗位多为简单的辅助性岗位,企业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了用人成本,但是对于这部分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并未过多关注。这样的校企合作缺乏实质性的产学研结合,自然也谈不上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当前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内涵和模式都比较单一,且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体系性。

(二)现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形式大于内容

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方针,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然而,总体来说,形式大于内容。部分学校通过成立产学研中心与企业开展合作,或者是学校与企业、政府共同组建产学研平台。虽然相应的平台得以建立,但是在运行管理机制、组织目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并没有共同的指导性政策。这就造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自身定位不清晰,发展目标不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各方难以积极有效参与到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活动中。平台的存在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与发展。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完善

产学研协同发展平台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力量。在平台运行过程中,因为各组织部门隶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和运行体系,各方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不同,无形中会产生沟通不畅、合作不顺的问题。政府缺乏相应的引导、扶持力度,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畅问题仍然存在。与此同时,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在评价体系、人才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默契,无法形成深度、互融的合作机制。造成资源浪费、分散,合作效益不明显。

三、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策

(一)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产、学、研各方是具体实施协同创新的主体,而政府则应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来说,政府需要发挥出自身作用,切实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实施以及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根据地方经济、工业、科技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且符合地方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规划,发挥政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职能。

其次,依据制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规划,继续完善地方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法规,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文件,以保障产学研各方的权益,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

再次,继续增大符合地方科技发展规划的产学研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力度,重点资助产学研结合的科技项目,通过科研项目资助为产学研各方搭建合作的桥梁,加深各方的深度合作,同时鼓励学科交叉融合,以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科交叉型人才的方式,推动校企的科研投入和资源人才的共享,有效推进区域特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完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作用

各地应当根据本地区科技发展特色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结合当前人才需要现状,采取产学研三方共同培养、共享和引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模式,并对人才培养进行追踪管理。

首先,针对科技发展的急需领域人才,高校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科交叉培养的方式展开,企业主要以相近领域优秀员工培训的方式开展,积极进行人才引进,创建急需领域产学研科研平台,给予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经费支持,提供相应的优厚待遇,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并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优势,带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同领域人才的能力提升,有效整合多方人员优势确保科研项目顺利进行,促进急需领域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其次,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优化经费使用。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模式下,教学和科研更应该深度融合。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与科研创新前期环节往往是相近的,将这些相近环节进行整合,一方面可以加快人才培养的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科研项目的投入,这样也能够促进科研经费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保障,同时引入有效的多方监督机制,注重经费的绩效考核,并表彰或奖励绩效评估结果优秀的个人或单位。

(三)强化产学研教学及实践资源共建共享,放大企业和高校的各自优势

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需要在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即以专业组教学为主线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在校教学的时限,降低在岗实习的教学目标。目前,企业无法完全满足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可以聚集于岗位实习的目标,使学生适应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该模式可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的优势。此外,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一种措施,企业可以向高校输送产品项目,而高校可以发挥土地资源、地利资源等优势,与企业共建生产、科研实验室。双方通过共同投资建设符合行业标准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生产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对学生以年级进行分层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优秀学生采用“师徒制”模式,塑造其实际操作能力。实践表明,这种深度共建模式不仅降低了合作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加深了校企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

(四)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首先,完善科技成果激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一方面,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科研人员更好地投身于科研工作,激发其协同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对高质量、急需的科研成果转化增大奖励力度,并根据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变化,定期对科技成果激励机制进行修改和补充。

其次,适当建立并扶持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机构,强化合作联盟间的人才流动。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机构类型众多,需要结合当前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所存在的服务渠道问题,选择合适的中介服务机构类型,这样才能够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助力产学研资源的高效流通和整合。

(五)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

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合作,具有生产功能。社会资本的使用方式决定了某些目标能否实现。一是打造增进各方理解信任的平台。通过不同的平台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机结合起来,使各主体相互建立信任和联系,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体系的建设。二是汇聚专家智慧,为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做好为科学家服务的工作,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有效调动他们的专业知识,把大学和研究机构实验室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三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在参与科技创新过程中,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从而激发各主体参与合作的积极性,降低其面临的风险。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和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根据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完善人员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完善联合管理、委托管理、处罚监督、失信责任等管理机制。

四、结语

产学研协同发展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力量。在实际运行中,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的无形壁垒,以及体系、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产学研协同发展无法实现高效、顺畅运转。针对此问题,我们须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诸如: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完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作用;强化产学研教学及实践资源共建共享,放大企业和高校的各自优势等,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产学研科技成果
关于军工科研院所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思路研究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