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四重逻辑

2022-12-07 13:58龙华平凌小萍
关键词:劳动发展

龙华平,凌小萍

(1.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2.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崇尚劳动、 尊重劳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优良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深刻阐发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新理念、 新论断、 新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何劳动、 何以劳动、 为谁劳动”的时代之问。 按照理论溯源—历史昭示—现实需要—价值旨归的逻辑顺序,探讨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不仅能帮助我们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 丰富内涵及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能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1 理论逻辑:劳动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彰往察来的理论溯源

任何思想都是在继承既有的思想基础上创造并与所处的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的。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是在承继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中国优秀传统劳动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既有理论成果基础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的,与既有的理论成果呈现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逻辑关联。

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其提供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 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革命、 建设、 改革事业纵深发展的基本遵循以及取得重大理论成果的源头活水。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层面阐释了劳动本质、 劳动价值、 劳动解放等思想,为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话语、 实践探索提供理论范式。

其次,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继承与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论述了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从本质上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高度重视劳动及劳动者的价值与作用。 一方面,高度肯定劳动本身的价值。 他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5]“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4]4这一阐述将劳动崇高作为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加以引导,奏响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在总书记看来,“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 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2],让劳动最光荣、 最崇高、 最伟大、 最美丽的价值理念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最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坚定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论。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劳动解放的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他们认为,唯有劳动才能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异化劳动复归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使劳动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造福劳动者思想。 他指出,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亿万劳动者参与国家建设的主人翁意识,释放其劳动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同时,要全心全意为亿万劳动者谋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劳动成果,让劳动人民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幸福感、 获得感、 尊严感。 新时代的“造福劳动者思想”让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1.2 中华传统优秀劳动观为其提供智慧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习近平用典》一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吸纳传统优秀劳动文化精髓要义的基础上,将以爱民、 辛勤、 劳动为核心要义的传统劳动基因融入到其劳动思想中,奠定了其文化智慧,使其更具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首先,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深受传统文化“爱民”思想的影响。 通过梳理《习近平用典》书中关于爱护劳动者的名言警句,我们看到以民为本是古来圣贤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 一是肯定劳动者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6]9表明民意是最大的政治优势,强调领导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为民谋福祉。 二是施爱民良策。 他引用“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6]21阐明为官者要始终不忘初心使命,施利国利民良策。 从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强调“想尽一切办法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到“一个也不能少”,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坚守民心,践行爱民理念。

其次,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深受传统文化“勤俭”思想的影响。 崇尚劳动、 辛勤劳动的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中华儿女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一是深受“勤”文化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6]105告诫为官者要勤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是深受“俭”文化影响。 总书记引用“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 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6]213阐明我们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并实施“八项规定”,开展“反四风”专项整治行动,形成反对奢侈浪费的高压态势; 重视绿色发展、 倡导推广绿色消费、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的最生动体现。

最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继承传统“劳动”思想。 传统文化中关于“如何劳动”的名言相当丰富。 一是强调“踏实”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109阐明要成大事必须踏实劳动、 乐于劳动,筑牢根基。 二是推崇“创新”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249“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6]255警策我们为人做事要冲破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自执政以来,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以脚步丈量民情,书写“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考卷,推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扩大了中国“朋友圈”,以实干担当诠释了传统的劳动思想。

1.3 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为其铸就劳动品质与价值方向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劳动光荣”贯穿在革命、 建设、 改革伟大实践过程中并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劳动观,为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铸就劳动品质与价值方向。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思想进行了集中阐释和创新,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

3.2.1 推进土地产权改革,建立权利清晰的土地制度。土地产权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才能规范土地流转、建立统一土地市场。应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让农户拥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在明确农户的承包经营权前提下,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探索以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作为资本参股等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首先,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承继了毛泽东的劳动生产观。 毛泽东的劳动生产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础上,在革命、 建设时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的。 他指出:“生产运动不但过去要,现在要,将来还是要,这是生产运动的永久性的根据。”[7]176这一论述将“劳动光荣”摆在一个崇高的地位,将劳动视为保存红色政权、 建设新中国的根本路径。 这为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出场奠定了理论基调。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劳动创造的根本性作用,倡导劳动光荣、 劳动至上,将劳动与国家的发展前途紧密结合,将劳动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手段。

其次,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延续了邓小平的劳动致富观。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走 “劳动致富之路”,号召全国人民必须通过真抓实干、 埋头苦干来解决各种发展难题,必须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国富民强,将劳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战略层面,指出“创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没有极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8]276。 这些都成为习近平关于劳动论述的重要理论来源。 习近平将劳动致富思想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全方位,号召全国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稳定致富,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再次,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继承了江泽民的有益劳动观。 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地提出有益劳动观,强调“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9]540,从国家层面凸显了科技、 资本、 管理、 人才等非物质劳动形式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深化了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拓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的内涵与外延。 习近平总书记承继这一劳动思想,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还是个人创造或集体创造,都值得尊重和鼓励”[2],进一步诠释了劳动与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了一切劳动与创新的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最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拓展了胡锦涛的体面劳动观。 胡锦涛同志因时而进提出体面劳动观,意在使广大劳动者能够更全面更公平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加注重劳动幸福的人本意蕴。 以人为本、 共建共享是其突出特点。 这一劳动思想在新时代被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并发扬,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出要妥善解决劳资冲突的矛盾与纠纷,“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 全面发展”[4]46。

2 历史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劳动实践昭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从民族危亡到民族独立、 从贫困到温饱富裕、 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是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依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伟大成果。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是历代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劳动实践昭示。

2.1 站起来阶段:物质基础极其匮乏条件下劳动生产观念激励作用明显

国家独立、 民族解放是近代无数中华儿女上下求索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目标。 清政府时期,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跌入内忧外患、 人民饥寒交迫的困境。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节点,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在艰苦卓绝的28年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劳动人民通过艰苦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广大劳动人民从此“站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家积贫积弱、 人民温饱问题尚未得到基本解决的境况,为了能使中华民族“站得直”“站得稳”,不仅要在政治层面巩固新生的红色政权,还要在经济层面恢复生产、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这从客观上要求赋予劳动崇高又神圣的地位,从国家层面高度肯定了劳动者以及劳动生产的作用,提高了劳动及劳动者的政治地位,鼓励人人参与劳动生产,使“劳动光荣”理念备受推崇,扭转了旧社会“劳动卑贱、 不劳而获光荣”的畸形观念,为新政权赢得民心。

需要指出的是,物质生活丰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起点。 然而,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是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强化劳动生产观念对激发劳动人民积极投身创造物质生活的实践尤为重要。 在“劳动光荣”理念的驱动下,全国劳动人民积极投身社会生产的劳动热情无比高涨,劳动人民的创造能力得到深度挖掘,破败的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乃至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就初步建立起比较独立、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同时,“劳动光荣”理念点燃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热情与对未来生活越发美好的希望,为生产物质资料顺利渡过经济困难、 物资匮乏的革命、 建设时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建设了新家园,为后继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借鉴。

2.2 富起来阶段:以劳动致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富起来”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劳动人民通过改革开放逐渐走向国家富强、 人民富裕的历史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极大丰富,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使人民的生活真正实现“富起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了改变当时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境况。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提“尊重知识、 尊重劳动”,“劳动光荣”价值观再次成为举国共识,鼓舞广大劳动人民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创造了社会财富,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20世纪末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科技、 知识、 管理、 资本等脑力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尊重劳动、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将尊重劳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以及西方消费至上观念的传入,人们的关注点转向物质消费和物欲享受,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凝聚热爱劳动、 勤奋劳动的共识,进而鼓舞劳动人民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艰苦奋斗。

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崇尚劳动”价值观背后蕴含着劳动致富思想,是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客观需要。 正是在劳动致富思想的驱动下,党带领劳动人民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调整、 创新劳动理念,回应社会发展需要,依靠辛勤劳动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日益国富民强的新中国,使国家综合国力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使中华民族“富起来”成为现实。

2.3 强起来阶段:以实干引领新时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步伐

强起来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劳动人民依靠劳动开创美好生活、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体劳动人民通过真抓实干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全方位、 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 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绘制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到那时,我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劳动活力,国力鼎盛、 人民幸福、 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一切美好的幸福必须依靠劳动来创造。 所谓“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 敲锣打鼓就能实现,前进的征途上必会艰难险阻,需要跨越许多“雪山”“草地”“娄山关”,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带领各行各业劳动人民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实干巧干苦干,才能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步伐。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10]187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从来都不是一两个英雄创造出来的,而是依靠全体劳动人民坚持不懈地实干创造的,离不开全体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 乐于劳动,更离不开党始终同劳动人民想在一起、 干在一处,共同用实干的磅礴伟力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

3 现实逻辑: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新时代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时代。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政治更加民主、 经济更加发达、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生态更加美丽。 人民幸福是指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日益满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更加体面、 更有尊严。 然而,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绝不是主观意志的凭空想象,而是源于社会现实需要,其根本途径就是劳动,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劳动创造。 没有劳动创造,国家富强和个人民幸福只能是水中月、 镜中花。

3.1 以劳动教育推进党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政治保证。 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干部。 在新时代错综复杂的党内外局势面前,党的建设工作存在不少突出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损害党的纯洁性和弱化党的先进性的因素仍然存在,“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问题仍然十分尖锐,“四风”等不良风气反弹回溯的隐患和压力犹存。 部分党员干部丧失了艰苦奋斗、 踏实肯干的优良传统; 部分党员干部枉顾党规党纪,出现贪图享乐、 贪贿腐败、 懒政怠政等问题,严重败坏了党的民主政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时,将劳动和党的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结合,指出“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11]。 他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锤炼踏实肯干、 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干事创业,用铁的肩膀扛起使命担当; 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孺子牛、 拓荒牛、 老黄牛”精神,以“无我为民”的精神状态,勤政为民,踏实劳动,提升政治力、 强化执行力、 增强战斗力,维系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人民群众的合格勤务员,推动新时代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向更加规范、 更有意义、 更坚强的方向发展,为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奠定政治基础。

3.2 以创新劳动驱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是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真正驱动力。 尽管我国先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创新型国家建设效果显著。 但与发达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相比,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面临被‘卡脖子’的窘境,创新能力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 基于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劳动,提倡首创精神,要事事谋创新、 处处讲创新”。 一方面,坚持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2]247; 另一方面,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创新劳动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一支知识性、 技术性、 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以提供人才支撑,实现“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释放亿万劳动人民的创新智慧。 以创新劳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实现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提供高品质、 高层次的物质供给。

3.3 以劳模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 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没有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以“爱岗敬业、 争创一流,艰苦奋斗、 勇于创新,淡泊名利、 甘于奉献”为内核的劳模精神是一种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文化,是充分肯定劳动价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富矿,值得我们挖掘、 弘扬。 在市场经济观念冲击下,人们受消费主义和享乐文化所影响,被“越消费越幸福”假象所迷惑。 一些人盲目崇拜资本、 权力、 地位以及消费享乐而不屑于劳动致富致强; 一些人声称在“利为先”的市场经济中,已经不需要倡导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了,劳动价值和地位的劳模文化逐渐处于边缘化、 淡化、 弱化位置,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层面高度评价劳模精神,指出劳动模范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3],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劳动模范及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力求以形象、 直观的形式展现劳模精神,生动诠释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劳模文化引领社会新时尚,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的精神文化需要。

3.4 以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505。 人不可避免地与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是社会中的一员。 新时代的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公平正义得到有力保障、 劳动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 获得感和安全感的社会。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影响人民美好社会生活的劳动因素频频呈现,不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如拖欠农民工工资、 违法用工、 漠视劳动合同等现象时有发生,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又如,劳动者的自我发展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协同发展。 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界限逐渐分明,也模糊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之间的界限。 “996”工作制、 科研人员“加油干”、 企业白领“加班文化”等社会现象,无不表明劳动者追求自我发展受阻,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由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建构和谐劳动关系,指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党的执政地位,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 要从思想、 法治、 制度、 社会治理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2],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 全面发展,增加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的获得感、 幸福感和尊严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3.5 以生态劳动守护美丽中国

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14]207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发生物质交换,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 自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在资本逻辑驱使下,一味向大自然攫取更多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私欲,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与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的矛盾突出。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础,恢复劳动的生态性,引领人类文明从索取自然向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转变,进而实现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共生。 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单独列出,摆在突出位置。 这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形式是建立在生态劳动基础上的。 所谓生态劳动是“在引起、 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良性物质变换的基础上实现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本质统一的活动”[15],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否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劳动,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劳动,是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美丽生态环境需要的劳动。 为此,要以生态劳动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牢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共同体。另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列为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指标之一,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以“生态为民、 生态惠民、 生态富民”的普惠原则指导建设好宁静美丽的生态中国。

4 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

作为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逻辑,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其价值旨归,以新时代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公平正义为其价值原则,以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为其价值实现方式。

4.1 以新时代现实的人为价值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将“现实的人”理解为实践的、 意识的、 社会的、 具体历史的人,成为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前提,这也是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价值起点。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 民主、 法治、 公平、 正义、 安全、 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具体表现为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生态“五位一体”的生活样态需求。 而新时代现实的人是立足于现实生活、 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人,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16]317的人,是追求劳动与享受相统一、 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相统一、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的人。 所以,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现实的人为价值起点,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指数。

4.2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

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现实的人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现实的人发展该有的应然状态。 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贬低为麻木地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将人变成单向度的人。 唯有通过劳动解放复归人的本质才能使人成为真正完整的人。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以新时代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立足点,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生存需要、 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极大地提升人民的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

4.3 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原则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42共产党是始终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从不谋私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价值原则。

公平正义在新时代具体表现为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目标。 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6]200。 要解决现阶段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仅在生产上力求将“蛋糕”做大做强,还要在分配上注重将“蛋糕”分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从政治、 经济、 文化、 行政、 制度等方面着手,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注重教育公平,努力实现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 注重就业公平,用制度规范就业市场秩序; 注重分配公平,在承认相对收入差距基础上着力解决城乡、 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理顺分配公平问题; 建立并完善更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 向农村覆盖、 向弱势群体倾斜”[12]343; 注重环境正义,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解决好人与自然、 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 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努力满足全体劳动者对权利公平、 竞争规则公平、 发展机会公平、 共享发展成果公平的要求,让人民感受到劳动成果的分配正义,使劳动者的幸福感、 获得感、 安全感更加充实,感受到劳动的伟大、 创造的光荣。

4.4 以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为价值实现方式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旨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价值实现方式是依靠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强调劳动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回首过去,发现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重重巨变依靠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劳动者的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 所谓辛勤劳动是指广大劳动者要有吃苦耐劳、 顽强拼搏、 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好逸恶劳、 不劳而获的不良思想观念; 诚实劳动是指广大劳动者要有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 诚实守信的精神品格,摒弃投机取巧、 坑蒙拐骗的不健康思想; 创造性劳动是指劳动者要有勇于创新、 追求原创、 超越常规、 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 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系列全方位和历史性成就的法宝,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 奋进者、 搏击者,只有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通过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巨轮一定能驶向彼岸世界。

5 结 语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劳动观的最新成果,对贯彻落实和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指导人民群众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其劳动重要论述的理论、 历史、 现实、 价值四重逻辑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为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源头与实践历史经验总结,回答了“为何劳动”的根本性问题,为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奠定了基础; 而现实逻辑为理论与历史逻辑充实了内容架构,回答了新时代“为何劳动、 如何劳动”的问题; 价值逻辑为理论、 历史、 现实逻辑提供目标指引,回应了“劳动为了谁”的时代之问。 四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筋骨与血肉。 通过对习近平关于劳动的人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的厘清,可以系统把握其科学内容以及价值指向,揭示其时代发展的意义,为解决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指引。

猜你喜欢
劳动发展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劳动使人快乐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