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解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基于《资本论》文本研究

2022-12-07 23:53李佳欣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资本论双循环格局

李佳欣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020 年新冠疫情作为全球重大风险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动荡,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体现。面对经济风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以下简称《建议》),明确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遵循原则[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包含着社会资本循环、社会总产品实现、社会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等理论,说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消费力同等重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着光明发展前景,我国不仅需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大力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内需,优化对外开放格局,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一、历史必然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时代背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国内外发展动态为背景,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富有生机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 逆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全球产业链已经形成一个整体,但同时世界经济充满着不可控的未知因素。“以美国总统选举、英国脱欧、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等看似‘高度不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的爆发为端始……引发了‘退出主义’和‘拒绝主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2],尤其在全球新冠疫情的爆发下,部分国家产业链的断层现象层出不穷,逆经济全球化势头加剧,扰乱了原来经济一体化下的供需平衡,世界经济发展呈低迷状态。

随着生产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占领世界市场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3],利用国内市场的大力发展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实现国内外经济的联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技术的提升更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一体的推动下,各国技术、人才、土地等资源的配置格外重要,如何在全球产业网中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首先需要在资源配置中占有好的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发展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发展前景最优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才劳动力,中国无疑占有巨大的优势。但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全球分工体系中我国技术水平并非最优,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大中小企业核心技术缺乏创新,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中国发展经济必须实现全方位发展,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变革传统发展理念,突破技术发展瓶颈。全球经济作为一个共存共荣的整体,一国的经济危机能引发多国经济问题,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必须谨小慎微,以高站位去看待经济发展。2020 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虽然我们国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把危害降到了最低,但是仍然因为经济波动受到损失。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出现时动一发而牵全身,我们必须强大自身的实体经济,变革发展理念,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内需推动外需。只有在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格局,才能让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上发挥更加强劲的作用,争得更多的话语权,在世界资源配置中更加占有优势,从而更好地以经济独立强大姿态屹立世界。

(二)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亟待解决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九大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充分说明了我国市场经济的活力日益增强和社会发展水平日益完善,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民需要的不被满足。进入全面小康以来,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4]由此可知,我国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仍有不足之处,由此可知变革发展理念是社会发展进程的必要走向,也是更有力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于2020 年5 月14 日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双循环新发展理念以促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把发展国内经济作为主脉络、将高质量的产品投入国内市场是扩大内需、满足国内高消费市场的需求的有效措施,是合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同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张国内国外双联动,把国内经济的增长作为自身对外经济的着力点,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经济的国际参与,更好地解决了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二、现实可行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一) 社会单个资本的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加油站”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中系统阐述了产业资本的循环理论,深刻解释了资本运动的总公式,说明了资本循环中三种资本形态的统一。资本循环中三种资本形态有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包含着产业资本购买、生产、售卖的三个阶段,是产业资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资本循环从购买原材料进行生产产品开始,代表着资本运行体系的开始,产品在劳动工人的加工下增值,实现了从最开始的货币资本变成商品资本,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满足了资本家的增值欲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以全球经济受疫情波动影响为背景,指出疫情爆发的直接后果是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断层,例如在疫情的影响下一次性医用口罩供不应求,从其根本原因看就是在资本循环过程中,货币资本购买力的下降和生产阶段停滞,最后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减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质和量上不匹配,在生产阶段直接导致生产资料的搁置和劳动力的剩余,国内大循环受到阻碍。双循环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把国内经济循环作为主体,注重国内经济自身的实际运行,从根本上发挥制度优势加强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理念有效促进国内资本循环的顺利进行,同时国内大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加油站”。

(二)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助力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仔细分析了在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运行机制,深刻说明了社会大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的实现形式。在社会需求的持续作用下,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之间进行相互交换流转,推动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商品在售卖过程中实现增殖是产品再生产的直接动力,只有社会需要持续不断,生产部门才能继续生产,社会总产品才能实现。由此可知在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发展生产力与发展消费力同等重要,需要把“买”和“卖”作为社会资本循环的重要环节。只有在产品一直有需求的情况下,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才能更好的参与资本循环过程,进行扩大社会再生产。所以消费力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马克思曾说:“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6]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把供需问题放在主要位置,在国内经济要顺利运行的情况下保证国内需求被充分供给,以国内供需平衡进一步推动国内实体经济参与国际循环。我国目前社会主要矛盾直观反映出国内消费市场仍存在很大潜力,由此可知扩大内需、满足内需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关键,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加快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三) 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重要枢纽

社会再生产的循环不仅标志着社会中物质资料得到补偿,也标志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顺利进行。社会总资本运动实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跟着变化,所以维护生产关系的稳定、保持生产关系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主要包含着在物质资料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其中生产是社会产品得以补充的根本,分配是社会产品消化的渠道,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本质上贯彻了分配公平性和分配正义性。在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中,交换和消费作为市场运行的变量因素必须紧紧把握。习近平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7]。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趋势,也有效针对国内实体经济做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国际循环以国内循环有效运行为基础,在国内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有效参与国际经济,更好地促进国内国际经济交往,稳定国际市场,促进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从而提升国内生产力。只有夯实好国内市场的经济状况,才能更好地发挥生产关系“四个环节”的重要枢纽作用,稳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三、未来可能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前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以国际国内大背景为依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石,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资本循环

国内大循环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切实迎合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加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迫切任务。我国必须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用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制度带动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更好地开创经济新局面。世界现在处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态,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动荡起伏,资本循环受到阻碍,产业资本在售卖环节艰辛运行,导致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速度减缓,造成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因此,我国必须保持国内经济平稳发展,以坚持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为根本,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必须积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积极作用有效结合,了解完善市场相关规章制度,把市场对经济造成的波动降到最低,严格把控市场准入规则,防止西方经济的恶意侵袭,保持国内经济稳定,更好地促进国内经济市场的稳定运行;其次,制定良好的市场竞争规则,有效防范在开放性市场背景下的企业资本的恶意竞争,争取做到大中小企业都能在市场这个“大锅”中分得“一碗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最后,制定合理的市场交易规则,在市场价格和利率等问题的稳定上采取相关管控措施,同时善于利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保证市场经济在资本循环过程中发挥合理的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调控国内市场的先导作用,体现了对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优先发展的重视,必须实时把控国内市场,了解市场动态,促进资本循环。

(二) 刺激国内消费增长,推动资本运行

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论是以社会再生产为基础,着重阐述了社会产业资本的两大部类之间的运行和内在循环体系。社会资本的有序运行过程指明消费力和生产力同等重要,说明了在“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过程中,商品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商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所以资本在运行过程中有必要利用消费力带动生产力,适时运用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原理,及时调节国内经济政策,实地考察和了解我国现有的消费市场及消费水平、消费能力等问题。为推动国内资本运行,促进内需的增长,必须从宏观到微观三个层面去采取措施:首先,就宏观制度建设而言,国家需要大力保护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企业帮扶政策,同时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保护消费者的消费政策,合理维护消费者权益,更好地占有国内消费者市场,例如在对外出口过程中降低对高质量产品的出口份额,将高质量产品投入国内市场,在本土满足国内高消费人群需求;其次,从中观角度出发,国内生产者应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需求提高产品生产质量,生产出满足消费者的产品,才能更好地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生产者制定良好的宣传策略,学会从“包装走心”到“推广用心”,例如与小红书、抖音等推广软件采取合作,通过宣传到位赢得国内市场;最后,从微观角度来说,鼓励消费者合理消费,支持国货,在消费过程中对国产品牌拥有信心,学会针对产品合理选择,必要时支持国货。

(三) 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加强资本流通

资本流通的加强说明国内外经济在循环过程中充满着活力,同时也代表着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一直能被满足。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与国际交往过程中一向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走出国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无数机会,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但同时也受到了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冲击,在经济发展中遭受过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等引起的经济波动。我国进入新时代后,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格局,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借以维护我国经济稳定,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受外来冲击程度减缓,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由此可见,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是践行双循环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保持自力更生原则,把国内经济大循环放在主要地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坚持对外开放,“有效融入国际市场,助力全球经济复苏”[8],只有深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才能更好的把参与国际经济变成发展我国经济的助力器,在双循环新发展阶段大力推动国内经济带动国外经济,充分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最后,我国要时刻警惕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制定相关政策应对国际贸易危机,同时在对外交流中保持友善态度,秉持互惠互利的态度,更好的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四、小结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新时代以来面对各类重大风险事件为大背景,有效针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迎合我国当前的发展趋势,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我国只有在坚持现行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把发展国内实体经济放在重要地位,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实行国内国际经济协同发展,才能更好的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在面对风险浪潮的时候保持经济稳定,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资本论双循环格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