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
——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

2022-12-07 11:05张志坤
中学生物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足迹意识环境

张志坤

(广州市南沙鱼窝头中学 广东广州 511453)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它隶属于生物学学科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维度。《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社会责任”是指基于对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调查高中生生态意识的现状发现:从学生学的角度,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态意识只停留在“知”的层面;从教师教的角度,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往往涉及生态意识教育的的内容都轻描淡写。实际上,结合高中生物学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意识具有极大的学科优势和高效性。下面结合学生所需形成的生态意识,以高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生态意识。

1 教材的生态育人价值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属于高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最后一章内容。在学生学习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这一章正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契机,非常适合渗透社会责任,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应充分发挥本章内容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为学生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奠定知识基础、观念基础和能力基础。

基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态意识情况,为达成培育学生生态意识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①“知”层面: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②“情”层面:通过分析生态足迹,评价和感受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关系;③“意”层面,通过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具体建议或行动计划。

2 培育学生生态意识的教学过程

整节课教学设计思路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培育生态意识,落实社会责任,共设置3个学习任务。任务①:关注环境现象,明确正确的生态意识;任务②:针对环保议题,作出科学解释和评价;任务③;策划环保行动,传播生态文明。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设计思路

2.1 认知生态现状,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教师呈现学生熟悉的家乡大稳村水上绿道照片,引导学生对比水上绿道从2011年建立到2021年的变化,提出问题: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以此引导学生从人口、环境和发展综合考虑生态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污水、生活垃圾等环境问题增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教师追问: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继续思考,想到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受其意识和观念的影响。在本环节中,教师用身边熟悉的例子提醒学生认知生态状况,促进学生审视人类行为与生态规律之间的关系,继而明确正确的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2.2 运用“生态足迹”概念,构建生态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83页的生态足迹示意图中的信息:①生态足迹包括哪几个方面?②生态足迹的概念是什么?学生缺乏对物质和能量转化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概念,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学生首先分别书写两条食物链,按照牛肉和蔬菜同样为1 kJ能量来计算生态足迹。通过量化的分析和比较,学生能理性地理解“生态足迹”的概念。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近10年的全球生态足迹统计的表格,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态足迹比例逐渐增加的原因。学生会列出一系列的原因:矿产过度开发、植被破坏、能源利用率低等。教师再结合前段时间部分地区用电紧张的现象,就能让学生更迫切地认识到如何力所能及地降低生态足迹了。学生通过对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理性分析,在感知生态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关系,构建生态意识。

2.3 情系环境问题,强化生态意识

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紧密相连,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利用情感教育策略,激发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求知欲。教师课前分享广州河涌整治历程的资料,学生思考并回答:①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②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与我们的生活习惯之间有哪些关联?学生针对其中一种生态问题向全班汇报收集的资料、得出的结论。该活动能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环境,在整理资料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上通过表达增强自己的生态意识。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广州十大民生问题(生态环境篇)”,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怀。最后,教师梳理学生的结论,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人的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难以生活甚至生存,所以人类只有顺应了生态规律,才能使生态环境朝着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学生通过表达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强化“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

2.4 探究实践,深化生态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强化了正确的生态意识,并能对身边环境现象进行理性的评价和分析。最后,教师落实教材中的“探究·实践”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调查“所在村居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或行动计划”。学生实地考察,针对发现的环境问题,就如何解决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完善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例如,有学生开展了“小虎岛居民生活环境调查”。小虎岛是一个集中着各种化工厂的岛屿,学生通过调查岛上水质的pH、空气状况、植被生长状况、居民健康状况等,发现了空气污染严重和废水排放不符合规定的问题。沿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环境问题,设计一份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行动计划,并在课外实施。这个环节将生物课堂延伸至课外,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实践,引导身边更多的人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概念学习、举例辩证及探究实践等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生态意识,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合适进行生态意识培育的内容,如生态工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整合资源,运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将生态意识的培育作为一项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猜你喜欢
足迹意识环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成长足迹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足迹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