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节流之道成果如何?

2022-12-07 09:06张书琛
电脑报 2022年46期
关键词:菜鸟阿里电商

张书琛

2022年,电商企业昔日势不可当的增长纷纷失去了动力,均迎来自己的历史低位,阿里作为中国综合电商平台巨头更是其中代表:今年第一、二季度,阿里的收入增速分别为9%、-0.09%,连续创下历史新低,甚至首次未能实现季度收入增长,直到第三季度才终于有所回升。但这一收入曲线背后却难言乐观。

近日,阿里巴巴发布了2023财年第二季度(即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收2071.76亿元,同比仅增长3.2%,不及此前市场预期的2088.5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224.67亿元,而去年同期则实现净利润33.77亿元。

不过这部分利润亏损主要是因为阿里所持有的滴滴、GoTo等上市公司股权市场价格大跌所致,如果刨除这部分影响,阿里今年第三季度非公认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为338.20亿元,同比增加19%。

不过笼罩在阿里头上的愁云惨雾依然未消,在其核心电商业务上表现更加明显。

2021年阿里启动“多元化治理”组织战略后,旗下全部业务被划分为中国商业、国际商业、本地生活服务、菜鸟、云业务、数字媒体与娱乐以及创新及其他业务共七大业务板块。

中国商业板块一直是阿里的营收贡献主力,由包括淘宝、天猫、淘特和阿里直营业务等在内的中国零售商业板块,以及1688批发业务组成。第三季度中国商业板块实现收入1354.31亿元,同比下滑1%,仍占总营收比重68%。

再拆分得细一点就能看出,阿里这一分部收入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营收占比最大的客户管理业务(淘宝天猫广告和电商佣金)收入由于线上消费需求不振,持续下滑。

今年第三季度,淘宝、天猫的线上实物商品GMV(商品交易总额)录得1%的下降;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第三季度全国实物商品的电商销售额则是同比增长12.5%,这意味着阿里电商核心业务已经“跑输了大盘”。

线上消费疲软,与交易息息相关的客户管理收入自然也会随之减少。尽管广告收入仍保持正增长,平台电商佣金收入的同比下滑幅度却已经高于同期天猫支付GMV的下滑幅度,阿里将其归因于订单退货率的上升。

东吴证券分析师张良卫在研报中提到,客户管理收入某种程度上是比GMV更重要的业绩指标,它不仅代表着电商平台的自我造血能力,也代表着电商基本盘的市场竞争力。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阿里该业务已经连续两个季度收入同比增速为负,好不容易今年第二季度重新转正,第三季度又再度录得同比7%的下跌,至664.97亿元。

客户管理费用下降明显

当然乌云也有金边,阿里虽然不会再像曾经那样实现快速增长,但下降的速度已经有所放缓。更何况,从局部业务数据上看,阿里的节流降本之道正在悄然发挥作用。

财报数据显示,阿里总成本和支出较去年同期减少2%,主要省在了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上。第三季度总成本及费用总额为1820.39亿元,其中,销售和市场费用同比减少22.52%至223.59亿元,占营收比重也同比降低3个百分点。

这部分费用的降低主要是因为饿了么、淘特、淘菜菜等需要输血的业务不再大手笔砸钱获客,并进一步收窄了亏损幅度。

另一方面,通过裁员、冻结招聘,以及基于股票的薪酬下降,阿里也在悄然瘦身。截至第三季度末,阿里巴巴的员工总数约为24.39万人,第三季度期间减少1797人,今年前三季度合计减少15413人。

当然,光想尽办法控制成本还不夠,线上电商业务见顶,庞大的阿里急需寻找新的增长引擎。

2020年以来,各行业加速上云给了国内互联网企业意外之机,阿里、腾讯、华为纷纷举全司之力,向“云”要增长。从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来看,包括阿里云和钉钉的云业务分部收入贡献仅次于中国商业板块。报告期内,云业务板块实现收入207.57亿元,同比增长4%,占同期营收比重10%。

但云业务真的能成为阿里第二条增长曲线吗?在高歌猛进的中国云市场,阿里云却已经陷入增长瓶颈。

从2021年年中开始,阿里云业务发展开始放缓,到了2021年第四季度,阿里云业务的收入增速降至20%。尽管在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间的2022财年,阿里云业务首次实现全年盈利,但其增速仅为23%,相比2021财年50%的增速,明显放缓。

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2021年,阿里云业务虽然在国内云服务商中仍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已从40.3%下滑至37%。相比之下,全力冲锋的华为云、音视频能力显著的腾讯云和百度云的市场份额都获得了提升。今年第三季度仅取得个位数增长的阿里云业务还能算是“明星”吗?

阿里云业务去年略有下滑 图源:Canalys数据

云业务缓慢挣扎,菜鸟和本地生活又被寄予厚望。

第三季度,菜鸟业务贡献收入133.67亿元,同比增长36%,在营收中的占比也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至7%。但菜鸟的上门送货服务,一直裹步不前;海外业务,也没有亮眼进展。

除此之外,饿了么、高德、飞猪、淘鲜达四项业务组成的本地生活板块也有较为亮眼的收入增长,第三季度,本地生活板块收入合计130.73亿元,同比增长21%,整体订单量同比增加5%,增长主要发生于高德地图。

从2019年到现在,经过多次内部变阵,本地生活业务如今由“到家”“到目的地”两部分组成:饿了么承担“到家”重任,高德则是“到目的地”业务重要流量入口。现在看来,高德既要代替“口碑”提供吃喝玩乐信息,也要关注打车、餐饮团购乃至房产信息服务,在各条赛道迎战友商,任务繁杂。

不过这两个仍处于亏损状态的业务板块,现阶段对于投资人来说会是一个令人信服的好故事,并在未来成为阿里的新支柱吗?

从第三季报的财报整体来看,阿里最为重要的依然是电商业务。但是国内电商大盘随着社会零售总额一同放缓,头部电商平台GMV增长停滞甚至下降都是2020年以来的常态。因此,出海寻找新的增长点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

“社会零售从2021年6月开始一直是低个位数增长,相反,跨境电商出口还有30%的增长。”张良卫认为中国电商平台无论是从做大GMV、寻求利润增长出发,还是为了安抚资本市场,都需要把目光放在全球。

不同于拼多多等新贵,阿里早已出海超十年。早在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时,马云等创始人就瞄准了出口贸易,最初负责B2B外贸批发的平台甚至比淘宝还早四年诞生。2010年开始,阿里先后通过推出B2C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收购东南亚本地电商Lazada、Daraz等企业迅速扩大海外版图。

业内的共识是,在天花板渐显的国内电商平台,未来的增量基本都会来自海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阿里海外业务会被提至与国内零售业务相当的地位——尽管海外零售业务加上海外批发业务在2022财年总规模只有611亿元,为集团贡献了仅7%的收入。

但是海外市场并非一片平静,而是同样正处于巨变之中,各类因素叠加提升挑战难度。今年第三季度,受到欧元贬值、物流成本上升、监管政策收紧,以及东南亚地区新冠管控解除、线下商业恢复的影响,阿里海外零售业务在第三季度收入仅同比增长3%,至107.38亿元,且整体订单量同比下降3%;批发业务(Alibaba.com)第三季度收入倒是同比增加了6%,達到50.09亿元,主要受益于增值服务收入贡献增加。

阿里、腾讯都通过入股形式挤入东南亚市场 图源:企查查

此外,中国电商蜂拥出海带来的竞争压力正在显现。比如在中国互联网企业普遍看好的东南亚,除了有阿里旗下的Lazada,还有腾讯投资的本地电商平台Shopee,京东也已经初步打通当地电商基础设施,TikTok正在东南亚打造新的社交电商变现路径……拉新获客的流量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无论是守成或是扩张,对于阿里来说都不容易。能看出来,阿里已经在努力适应新的现实,未来除了继续控制成本开支之外,对云服务、菜鸟等新业务仍需要一定耐心,毕竟新一轮竞争刚刚开局,胜负难料。

猜你喜欢
菜鸟阿里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云上阿里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辰辰带你游阿里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菜鸟逆袭记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阿里战略
阿里是个好榜样
菜鸟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