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转乘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2022-12-07 04:42林晔周龙
设计 2022年21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城市交通澳门

林晔 周龙

摘要:以澳门马会轻轨站为例,对城市交通转乘空间出现的环境设计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归纳城市交通转乘空间环境设计的要点并提出优化对策。用实地观测的方式,从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角度对转乘空间环境进行整体评价。澳门马会轻轨站周边的活动空间受原有环境影响较大,转乘空间在物质环境要素中存在活动空间不便利、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景观设施缺失等问题,人文环境方面也没有展示出城市特色。在设计城市交通的转乘空间环境时,应注意物质空间的便捷性、安全性、公平性和美观性,还要体现地方特色,营造场所氛围。

关键词:城市交通 转乘空间 环境设计 轻轨站 澳门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2)11-0030-04

Abstract:Taking the Macau Club Light Rail Transit Station as an example,we discussed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problems,summarize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interchange space and propose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The overall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interchange space was carried out from two perspectives: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using field observation.The activity space around the light rail station of the Macau Club is influenced by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and the transfer space has problems such as inconvenient activity space,unreasonable layout of service facilities and lack of landscape facilities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does not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When designing the interchange space environment of urban transportation,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nvenience,safety,equity and aesthetics of the physical space,and also reflec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the place.

Keywords:Urban Transportation Interchange space Environmental design Light rail stations Macau

一、城市交通轉乘空间设计要素

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交通出行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日益明显,交通网络建设面临着资源环境要素供给日趋紧张的问题[1]。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成为许多城市的重点建设目标。然而在交通网络不断扩展的同时,作为连接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转乘空间却经常被忽视,转乘空间环境的设计问题往往也不被设计者关注,不良的转乘空间环境造成转乘者在实际使用时产生转乘不够便捷与体验不佳的问题。转乘空间环境是影响公共交通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展示城市风貌的场所,轻轨转乘空间设计应体现出便捷性、安全性、公平性和美观性[2]。便捷性要求转乘空间距离不宜过长且高差小,有明确的标识系统以方便乘客转乘其他交通工具;安全性要求转乘空间在满足消防安全等基本需求以外还要考虑转乘者心理层面的安全需求,例如防止因弱光环境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公平性要求转乘空间环境满足包括弱势群体以内的全部人群的使用诉求;美观性则是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情况下,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空间美学的转乘空间环境。轻轨站的转乘空间环境,由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物质环境包括活动空间、服务设施和景观设施。其中活动空间指的是容纳转乘者行进与驻足的道路与广场;服务设施包括标识系统、交通设施以及商业设施;景观设施包括绿化、构筑物等元素。人文环境则包括地域历史特征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

转乘空间的物理环境中,活动空间是人们移动和观察城市的场所,括道路和广场,服务设施和景观设施也沿着其展开并产生联系。活动空间的尺寸、坡度以及地面材料等都会影响转乘体验。道路设计的原则是为转乘者提供易于通行,具有引导性的通道空间,广场为转乘者提供短时驻足的空间,通常还要求配套相应的转乘服务设施为转乘提供便捷的服务。服务设施包括标识系统、交通设施和商业设施[3]。标识系统在整个转乘空间环境中起着连接的作用,要求内容完整、能明确的指明方向且具有连续性,从而快速地疏散人流,是转乘空间环境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交通设施为使用者提供转乘其他交通工具的场所,如P+R停车场、非机动车停靠点、巴士车站等,交通设施在设计上要注意布局的合理性,避免产生转乘过程中的穿越问题,安全性是交通设施布局的一大要点;而轻轨站点开通后产生的大量人流也给附近商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站点结合商铺共同建设的经营模式也在许多交通站点的设计上被实施,转乘空间内的商业设施多是以售卖需求不大的提供快速的生活服务为主,如便利店等,这种模式为出行和生活都提供了便利。转乘空间也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因此转乘空间中的景观设施设计的前提是在不影响交通的状况下,利用颜色、材料的变换营造出具有活力的空间氛围,良好的转乘空间景观环境为转乘者提供舒适体验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景观品质。作为交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空间,在符合人群需求的物理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良好的转乘空间人文环境对转乘者对城市印象的首映效应有积极的作用。转乘空间中人文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车站附近的地理历史特点,保护古城肌理传承历史文脉,在提升民众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也向旅客展现都市的独特景观。另外,需要兼顾人文发展,在设计转乘空间时需要提取周边环境的人文特色和要求,并利用前沿的技术和先进的建筑材料来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现代空间环境。转乘空间环境设计要素与要点如表1所示。

二、澳门轻轨建设

近年来,澳门博彩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经济也随之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不断增加的常住人口和大量游客也给交通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私家车的快速增加和土地供应的有限,停车位和巴士站点的建设受到限制,交通拥堵影响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为配合澳门城市发展,协调城市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品质,特区政府提出“以人为本,公共交通先行”的理念,发展以轻轨为基础,巴士与步行系统相结合的综合立体公共交通模式[4]。

轻轨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重要形式,具有灵活性、速度性、平稳性和舒适性的特点[5],建设大多采用高架的形式,在城市中形成独立的的轨道空间。澳门轻轨系统全长21.3公里,共有21个车站,横跨澳门整个城市。其中氹仔线段于2011年开工建设。澳门轻轨氹仔线全长9.3公里,共11条个站点(如图 1),串联起澳门的海、陆、空交通港口和重要的商业区、住宅区[6]。

2019年,澳门轻轨氹仔第一期路线完成并于投入使用。轻轨氹仔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各对外交通枢纽(机场、氹仔码头以及莲花口岸)以及赌场区域(科大站、路氹东站、东亚运站、莲花口岸站、路氹西站以及排角站),仅有海洋站以及马会站通过氹仔的居民区以及历史旧城区,并且处于路线的终点位置[8]。

根据《澳门居民交通出行调查》,2020年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比例占50.8%,其中巴士占40.6%而.轻轨仅占0.7%[9],这与“轻轨为主干,结合公共汽车交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相差甚远。因此,研究选取周边用地类型相对丰富的氹仔线马会轻轨站与巴士站之间的转乘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存在的设计问题。

三、马会轻轨站与周边巴士车站转乘环境分析

在博彩业与旅游业高度发达的澳门,赛马是澳门的一项标志性活动,赛马活动可追溯至十七世纪。澳门赛马会自1989年开始举办平地赛马活动,至今每年都在开展赛事。赛马会位于澳门氹仔填海区,临近氹仔旧城区,周边有多个居住小区。澳门轻轨与2019年底开通运营,澳门赛马会区域也被纳入轻轨站的辐射范围,方便游客与居民出行。马会站位于澳门轻轨氹仔线起始站,位于柯维纳马路之上,赛马场与居民区之间。马会站周围路网复杂、用地类型多样,周边街区环境杂乱(如图2)。马会站作为氹仔线站点中与居民区最近的站点,连接赛马场、居民区以及氹仔旧城区,从轻轨站到巴士车站的转乘空间,无论对居民,还是對游客的出行体验影响都很大。而且赛马会巴士站距轻轨站地面距离较远,周边环境复杂,是研究的重点。

与马会轻轨站距离最近的两个方向的巴士车站为南侧的赛马会巴士车站与北侧的广东大马路/马会巴士车站,轻轨站与这两个巴士车站之间的距离分别为240m和255m。二者直线上虽然相距较近,但因为附近地段早在轻轨站建成以前,就已经发展为拥有相当规模的成熟社区,所以转乘的空间环境并不如理想中通畅,尤其是轻轨站与赛马会巴士车站之间还有室内看台阻挡,尽管是直线路径,但行走过程中需要多次转弯与上下台阶,这些行为增加了实际的转乘距离。调研发现,马会站的转乘空间在活动空间、服务设施、景观设施等物理环境要素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转乘空间中的人文环境也没有很好地展示出城市特色(如图3)。因此新建轻轨站应当与周边建成环境进行协调设计。

道路设计方面,马会轻轨站与巴士车站之间的转乘主要以步行为主,而转乘步道存在尺度不统一、连贯性较差、障碍物阻挡等问题。由于轻轨站周边的街区建成时间较长,所以转乘空间的物理环境受原有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转乘路径主要利用原有的街边道路。从马会轻轨站到广东大马路/马会巴士车站之间的转乘步道由老旧道路分段拼接而成,造成转乘步道被机动车道切割,行人在步行过程中需要注意被打断的步道,避免步行到机动车道上,从而产生相应的隐患,并且阻碍了转乘步道的连续性。步道的铺砖材料亦不相同,进一步削弱了转乘路径的连续性与引导作用。盲道仅有广东大马路/马会巴士车站附近有设置,但并没有与轻轨站连接,没有起到应有的导盲作用。从轻轨站到赛马会巴士车站之间甚至需要穿越半封闭管理赛马会室内看台,拉长了转乘距离,且不易识别,初次到来的游客易迷路。由于建筑阻隔,转乘路径中需要多次上下台阶,且台阶与步道之间衔接空间尺度较小,最窄处仅一米,对携带大型行李的出行者以及行动不便者极不友好。另外,转乘路径与赛马会入口垂直相交,如遇人流量大的时候,对转乘者的便利性与安全性都存在负面影响。

广场设计方面,轻轨站出口空间与原有道路形成的空间即为该空间类型。轻轨站北侧出口目前被建筑工地阻挡,仅能通过两个人,且持续收缩的出口通道与居住小区狭长的入口广场相接,对转乘行人有一定误导(如图4)。轻轨站南侧出口空间仍保持原有人行道形态,但原道路上的设施并没有随着使用属性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行道树与垃圾桶正对出口且距离仅五米,不利于转乘人快速通过该区域。

标识系统布局与设计方面,在转乘路径曲折且有许多周边环境干扰的情况下,轻轨转乘空间中十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系统对出行者加以有效引导,但马会轻轨站与巴士车站转乘路径上的标识系统存在指示不全、标识缺失的问题。首先,仅在轻轨站南侧出口处有一处对于转乘设施的标识,但缺失对相对较远的科维纳马路巴士转乘车站和公交停车场位置的相关指示,对其他巴士站以及其他交通设施、地标地点的完全没有标识指示,对于转乘路线中尤其在居住区出入口附近,以及道路与车行道相交处等出现了流线分流或者交汇现象的地方完全没有指引,这些转乘者最容易迷失方向的地点本应该是标识系统最应该出现的地点,但是实际上却根本没有设置标识。再次,在地面上不仅没有连续的标志指示出转乘路线,拼接的地板铺装方式使得转乘路线的引导性更差。此外,在轻轨站出入口附近也没有设置对应的街区示意图给出行者提供的参照。

交通设施布局方面,机动车停车设施主要分布在轻轨站南侧,除赛马会停车场以外还有少量路边停车与地面停车位,车位较充足,但路边停车位通过收缩步行道布置,使原本不宽阔的步行道更加狭窄。赛马会东侧的地面停车位布置在步行道内侧,停车需要穿越步行道,对转乘行人的安全存在威胁。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位于广东大馬路/马会巴士车站的马路对面位置,转乘的连续性被马路打断。

商业设施布局方面,轻轨到巴士车站的转乘路径上几乎没有布置商业,北侧居住区地面层有商业空间,但利用率低。马会轻轨站作为比氹仔线上服务群众更多元的车站,有着很大的商务发展潜力,应当在不影响转乘交通的基础上,在车站附近为旅客和市民提供适当的商业设施。

景观绿化设计方面,轻轨站与巴士车站之间仅有北侧轻轨站台与居住小区之间有灌木花坛设置,转乘路径上几乎没有相关设计,南侧转乘路径上仅有与赛马会入口共用的景观花坛,景观花坛面积较大对转乘路径存在阻挡的情况,赛马场与转乘步行道之间还有墙面阻隔,转乘环境空间品质较低。

人文环境也是转乘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交通站点经常被作为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城市独特文化的场所。澳门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使其拥有非常多元的文化,而且赛马会作为澳门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是构成澳门独特风情的元素之一。马会轻轨站在站厅和站台墙壁采用贴画等手法来表达澳门赛马活动的意向。但地面转乘空间环境中几乎没有任何能够反映出当地场景特色的元素。

地域特征展示方面,马会轻轨站所在街区背靠小潭山,面向赛马场,然而在实际中却未能运用好这样的区域优势,地面转乘环境相当混乱,周围景观也被高楼大厦和围墙所遮挡,因此街道的空间环境质量也与澳门其他地区无异,甚至由于赛马场封闭式的景观处理方式,马会轻轨站南侧的转乘环境感受极其不佳。文化展示方面,只有在轻轨站内部有相关设计,而马会轻轨站的转乘环境是在地区原有环境上直接形成的,完全没有文化展示相关设计,这也导致赛马会地区印象性被不良的转乘空间环境打断。

四、改善措施与建议

马会轻轨站的周边环境在其建成以前就已经是成熟的城市地块且具备相当规模,因此马会轻轨站转乘空间基本由原有的城市空间与轻轨出口空间直接融合而组成,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上均缺乏合理的设计。物理环境方面,活动空间存在通行不畅和缺乏引导性的问题,应对原有的空间环境做出整治和改造,如清理障碍物、改台阶为坡道、统一地面材质等。马会轻轨站的转乘环境给人的感受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物理环境设计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人文环境的设计缺失。应当以保留传统场景风貌并融合周边历史人文场景的设计思路为基础,从标识样式、路面材料、装饰纹样,到空间尺度进行改造。

(一)活动空间改造措施

在进行活动空间改造设计时候首先应当注意转乘路径的尺度,根据卢原义信外部空间理论中对空间比例的叙述,当街道空间的高宽比约为1时,环境让人感到匀称舒适有安全感,以此为依据进行道路拓宽或清理障碍物。另外,根据转乘空间便利性与安全性的需求,转乘路径中应避免过大的高差,马会轻轨站到赛马会公交站转乘路径中存在多处上下楼梯的路段进行道路拓宽以及改阶梯为坡道的措施,在马会轻轨站两个方向的转乘空间中的盲道也应该根据改造后的路径进行连续敷设。

转乘空间中的广场设计应当满足行人短时间驻足与快速通行的两大需求。根据扬·盖尔对公共空间中人活动的表述,驻足停留的人倾向于沿广场边缘聚集。因此应当清理马会轻轨站两个方向入口空间边缘的障碍物,设置完善的标示,给转乘者提供足够的选择转乘路线的场所。在马会轻轨站到广东大马路/马会巴士站转乘空间中与居住区入口广场相交的位置,通过统一转乘空间地面铺砖、增加引导标示等方式来加强转乘空间的引导性,使转乘者能快速分辨正确的路径从而快速通行。

(二)服务设施改造措施

服务设施方面马会轻轨站转乘空间存在标识系统不明确、交通设施布局不合理、商业设施缺乏的问题。首先建立明确的标识系统是重点,由于澳门巴士多为单向路线,不同方向的站台名称也不相同,不明确的标识系统会大大降低轻轨站的转乘效率。导示系统设计要关注其引导功能,设置具有连续性的导示设施进行有效的客流引导,还要注重其标识表达上对场所氛围的营造,具体设计应从确定主题、文化定位、色彩定位、材质定位来进行,导示系统的无障碍关怀也应该加入考虑,例如加入盲文设置以及语音导示。另一方面,马会轻轨站周边地块的用地性质与人群结构较为复杂,转乘空间应该提供多种交通工具的转乘接驳点,以提高转乘效率和轻轨的公平性。

复杂的人群结构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旅客在环境单一的转乘空间行进时是存在心理阈值的,在转乘空间内设置商业设施能有效活跃转乘空间的环境氛围,而且商业设施的虹吸作用还可以进行有效的人群分流。但由于马会轻轨站的实际使用效率并不高,所以周边商业设施较少,较少的商业设施也无法吸引人群选择轻轨出行,形成恶性循环,改善转乘空间环境是突破口之一。马会轻轨站北侧有较为成熟的居民区,且有大量空置店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商铺入驻,活化空间环境的同时提高轻轨的使用率。

景观设施的缺失是马会轻轨站转乘空间品质低下的重要原因,受地块原有环境的限制,转乘空间中的景观绿化设计应该为通行空间留出足够范围,建议采用墙面绿化等绿化的方式见缝插针地进行设计。

(三)人文环境改造措施

尽管马会轻轨站所在地区背靠小潭山,面向赛马场,地理位置极佳,但空间环境并不存在体现这些要素的相关设计,这是马会轻轨站转乘空间缺乏场所氛围的主要原因,这也使转乘者缺失了了解马会站周边环境与文化的机会。根据凯文林奇对城市意象构成的观点,“当元素在许多地点可以被看到,其作为标志物的空间作用会更大。”因此为改善人文环境,马会轻轨站转乘空间中的标识样式、路面材质、装饰纹样考虑通过提取赛马、小潭山的要素来进行设计。在马会轻轨站到赛马会公交站之间被封闭围墙限制的近百米的空间品质较差的路段,考虑采用芦原义信外部模数理论,每20-25米通过设计与赛马相关的墙面彩绘来打破单调活化转乘空间环境。

结语

随着城市居民对出行多样化需求的增加,适合不同交通工具通行的道路设施敷设也带来了转乘的需求。城市交通转乘空间环境的质量在提高交通转乘的效率以及减少交通拥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提升地块吸引力方面也有正面的作用。经过对澳门马会轻轨站到周边巴士站之间的转乘空间周边环境的分析,可以发现转乘空间受原有街区环境的的影响很大,而轻轨启用后所对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并未加以重新设计,使得物质环境元素出现使用不便和安全隐患问题。转乘空间的人文环境设计也没有得到重视,存在场景的延续性不足,缺乏地方特色的问题。因此,在设计城市交通的转乘空间环境时,应注意物质空间,即活动空间、服务设施、景观设施方面的便捷性、安全性、公平性和美观性,还要注重人文环境的设计,要延续历史文脉,体现地方特色,营造场所氛围。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联合科研资助项目, 澳门填海造地高密度城市空间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0039/2020/AFJ)、澳门基金会资助项目:基于PPGIS的澳门城市公共空间适老设施规划设计研究(MF 2016)。

参考文献

[1]钟炜菁,王德. 基于居民行为周期特征的城市空间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8):1106-1118.

[2]何相聚. 厦门地铁邮轮中心站地面转乘环境分析[J]. 福建建筑,2020,(06):65-67.

[3]毕璐璐.城市交通节点——过街设施创新设计研究[J].设计,2017(15):60-61.

[4]林瑞海. 区域融合与优质生活——澳门轻轨的发展现况及展望[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1,(06):19.

[5]何玲. 轻轨助力城市交通建设[N]. 中国城市报,2016-02-22(005).

[6]土地工务运输局(DSSOPT).澳门特别行政区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Z]. https://www.gov.mo/zh-hans/ promotions/306225/.2020-9-4

[7]澳門交通事务局.轻zone21期[Z].http://www.dsat.gov.mo/dsat/mlm_magazine.aspx.2016-10-21.

[8]黄梓卫,潘祥钰. 澳门轻轨氹仔线试运营情况初探[J]. 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2):123-125.

[9]澳门交通事务局.交通出行调查[Z].http://www.dsat.gov.mo/pdf/traffic_survey.pdf.2019-2-25.

[10]周扬.基于社交网络的公共交通信息交互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1):52-55.

[11]陈明俊,丁山.数字技术视角下城市景观公众参与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9):35-37.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城市交通澳门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考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上海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澳门回归日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契合城市交通需求 推进单轨交通发展
基于GIS的城市交通流模拟与决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