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苹果文化”的构建及新时代价值

2022-12-08 01:37王雄雄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静宁果农全县

王雄雄

(中共静宁县委党校 甘肃,平凉 743400)

1 引言

甘肃静宁被誉为“中国苹果之乡”。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苹果栽植面积达到64.67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82万吨、产值45.92亿元,品牌价值158亿元,农民实实在在地从果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苹果产业在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富民强县的同时,也给当地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带来深刻影响[1],逐渐生成“静宁苹果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纵深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非优势产区苹果种植面积将得到压缩调减,全国苹果产能过剩的局面也将扭转,优势产区发展红利必将进一步释放,以上这些因素都将为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政策红利。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传承和发扬“静宁苹果文化”,从文化层面审视和复盘静宁苹果产业发展成功的核心要素,对于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最终实现这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静宁苹果文化”内涵的构建

“静宁苹果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由4个维度的核心特质共同构成,是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概念,是新时代甘肃优秀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在县域发展思路上,折射出“初心不改、使命不怠”的为民宗旨

就理论而言,“富民”和“强县”应该也,也必然是相互统一的。尽管如此,但在具体工作的部署安排上,二者仍有可能出现矛盾,主要行政领导有时会面临两难抉择:究竟是要“政绩”还是“为民众”?这种抉择就是对主政者党性初心的考验[2]。相对于将有限的发展资金兴办企业或发展地方工业,选择发展苹果产业不仅投资周期长而且见效慢,就“做出政绩”而言,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幸运的是,经过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的研判,当时的静宁县委、政府最终选择了先富民后强县的发展模式。从1985年开始大规模发展苹果产业以来,历经8任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呈现出“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持续接力状态,建成12个果园化乡镇(占全县乡镇的50%)和149个果品专业村(占全县行政村的44%),最终将静宁建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种植和生产基地”。

通过对历年《静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分析发现,随着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扩大,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也持续攀升(见图1)。尤其是对2013~2020年静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及人均果品收入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8年来,苹果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一直占到40%以上,最高时达到60%以上(见图2)。可见,苹果产业已真正成为静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富民”产业。

围绕苹果产业链,一批涉果企业也发展起来,有力带动了县域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2010年,静宁县被中国包装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2019年,静宁县被京东生鲜认证为苹果供应基地。截至2020年,全县共有1612家与苹果高度关联的企业(见表1)。出口创汇方面,静宁苹果出口国达到17个,贸易区域由东南亚扩展到中亚、中东、西欧、澳洲和北美洲,累计创汇19.9亿元。

表1 静宁苹果产业链各类企业数量统计表

不求“短、频、快”,不搞“一个将军一道令”,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底,不折腾、不变调、不反复而保持定力的背后,体现出了共产人强烈的为民富民情怀和初心使命。

2.2 在红色基因传承上,体现出“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奋斗意志

静宁是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过境的地方。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9位元帅、8位大将,以及数万红军将士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3],红色火种给静宁带来了深刻影响。据初步统计,共有2600多名静宁儿女保家卫国参加了抗日战争,其中有名有姓牺牲的近130名;有2483名静宁儿女报名参加志愿军,1493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15人壮烈牺牲。苹果产业发展历程中,红色基因在广大干部群众身上得到了充分继承发展,集中表现为“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奋斗意志。一是以愚公移山气概,大规模兴修梯田,破解立地条件差、建园难的短板。静宁全县2.19万平方米土地,93%的耕地挂在海拔1400m左右梁峁沟坡上。为了平整出地块种植果树,广大农民掀起了轰轰烈烈坡耕地治理运动,30多年累计兴修建梯田140万亩,最终将一块块跑水跑肥的陡坡地改造成一台台平整的山地梯田。通过改造恶劣自然环境修建成的山地果园虽然一块块面积狭小,但却宛如“云梯”层层排布,土层深厚、通风透光,昼夜温差大,大大降低了果树病虫害的发生。静宁苹果之所以具有个大形正、色艳味美质脆以及极耐贮藏货架期长的品质,与山地果园独特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4]。二是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进行精细化管理。为了种出一颗颗好苹果,果农们从春到冬需要经过修剪、植保、疏花、疏果、套袋、取袋、转果、采摘、施肥等10多道工序,劳动强度极大,一年之中,有2/3以上的时间在果园里劳作[5]。尤其是在近年来全国苹果价格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广大静宁果农更是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确保苹果的高商品率。

红色故里,金果人家。当年长征文化留下的火种早已在静宁苹果产业发展中得到传承和融合,成为“静宁苹果文化”最核心的特质之一。

2.3 在战胜贫困走向富裕上,凸显出“相信科学、依靠技术”的匠心品质

相信科学、依靠技术是静宁果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静宁一线果业技术干部和广大果农在思想上都保持了对科学的高度依赖和对果树管理技术的狂热学习探究。以时间为轴,静宁苹果生产栽培技术发展主要分为4个阶段。

2.3.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果产业在静宁还处于起步阶段,修剪管理主要以短截、回缩、摘心扭梢、环割环剥等传统常规管理技术为主

2.3.2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全县确定了以晚熟富士为主栽品种,一线技术干部和果农经过长期实践,创新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静宁气候特点的“一年定干保苗,二年重剪促条,三年拉枝促花,四年成形挂果,五年保证丰产”的“苹果幼树早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为全县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3.3 2004~2011年期间这一阶段重点示范推广“五项现代果业提质增效新技术”以解决果园密闭,苹果果个小、商品率下降的难题。

2.3.4 2012年之后以“优质大苗、矮砧密植、水肥一体化、行间生草、机械务作”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开始在静宁推广,尝试破解产业发展中用工成本高、机械化应用低的现实难题。

30多年来,静宁果业技术干部和果农并肩作战、密切沟通,在实践探索中提炼总结出适合于“黄土高原山旱地果园管理”的一整套原创性技术体系。“学技术、懂技术、用技术”的风尚在这片土地早已深入人心。

2.4 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上,展现出“富有爱心、情系家国”的人文情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依靠果产业富裕起来的静宁果农没有丝毫的懈怠自满,相反,他们关心时事,热爱国家,懂得感恩。不论是雅安地震、还是武汉抗疫抑或是上海疫情期间,广大静宁果农一呼百应,亲手将自己种出来的一箱箱苹果无私地捐赠给灾区、疫区各大医院、社区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对2020年发表在新华网、人民网以及各大主流媒体上静宁果农捐赠苹果助力武汉抗疫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发现:仅在2月2日至3月2日的一个月时间里,静宁各乡镇果农自发向武汉各大医院和社区无偿捐赠爱心苹果10个批次360多吨,价值2000多万元。

虽地处偏远,但每一个静宁果农都跳动着一颗爱国的心。他们用农民最朴实和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也为静宁苹果产业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富有爱心、情系家国”的人文关怀已成为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超引擎”和“内动力”。

3 “静宁苹果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3.1 秉持“静宁苹果文化”,有序做好“稳量”工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产业基础

作为特色主导产业,必须保持种植面积的适度规模和基本稳定。当前,在规模化发展上,静宁苹果产业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国家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政策导向对苹果种植面积提出了刚性约束[6];另一方面,全县老龄低效果园面积逐年增多,急需更新改造。在县域发展思路上,应依托静宁被农业农村部划定为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的资源禀赋优势,秉持“静宁苹果文化”中“初心不改、使命不怠”的为民宗旨,有效发挥行政推动的“规划牵引”作用,精准优化县域空间产业布局,按照“覆盖优生区、控制适生区、杜绝不宜区”的原则,有序推进全县老果园改造和现代密植园推广,到2026年使全县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真正将静宁建成中国高品质红富士苹果供给区,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产业基础。目前,静宁还存在着县域经济发展南北不平衡的问题,南部乡镇因为有苹果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北部乡镇。对于西北部乡镇,可以依托面积巨大的旱作农业发展肉牛养殖,进而打造“南果北牛”的产业布局。通过走“旱作农业+肉牛养殖+有机苹果种植”的内循环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而且可以使全县苹果产业朝着“有机种植”的方向发展,步入新的产业形态。

3.2 传承“静宁苹果文化”,全力推进“提质”行动,为县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以全产业链的视角分析,静宁苹果产业还存在着机械化应用程度低、防灾减灾能力弱、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分选能力弱、物流成本高等系统性短板。新时代,针对产业发展中这些“堵点问题”,全县行政干部、技术人员、广大果农要进一步发扬“静宁苹果文化”中“相信科学、依靠技术”的匠心品质,通过科技赋能促进产业提质,使“老产业”进一步焕发出“新活力”。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研发贴合静宁山地果园实际需求的农机装备,着力在高效植保、套袋、修剪、采摘等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二是做好宏观规划,通过“政府引导+果农参与”的模式加快果园防雹网建设,最大化推进果产业由传统雨养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三是应尽快谋划启动“静宁苹果产销主体信息库平台”建设,将全县从事果品生产营销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全部纳入信息库管理,及时发布、更新苹果库存、规格、价格信息,为全国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四是应通过政府补贴、杠杆撬动等方式鼓励果品龙头企业、果业合作社上马不通规格的自动分选清洗设备,逐步淘汰人工分选费时费力的落后产业形态,以高速快捷的分选和物流服务来对整个产业提质形成拉动。

3.3 发扬“静宁苹果文化”,加快落实“增效”举措,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群众增收提供现实路径

静宁苹果产业近30年的发展有效带动了一批果品贮藏、纸箱包装、物流运输、精深加工、育苗栽培等关联产业的成长。但客观而言,这些企业依然面临着组织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营销渠道不够宽广、品牌保护措施乏力等诸多问题。“静宁苹果文化”中“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奋斗意志,“富有爱心、情系家国”的人文情怀观必将为果产业体系的重构增效夯基铸魂。要以“培育静宁苹果产业链集群”的全新视野,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内引外联,变“单打独斗”为“抱团经营”,从而实现由一家一户势单力薄地面对市场,转变为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有序进入市场,为广大果农搭建起与大市场、大流通相对接的发展平台,真正走出一条企业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应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扶持果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开发果汁、果胶、多酚、苹果籽油等综合利用系列产品[7],最大化将苹果产业发展的主要增值留在县域。要深挖“苹果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将县域内几十万亩的山地果园,历史悠久的战国秦长城、成纪古城遗址,红色故居“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三方面特色优势资源统筹起来,积极举办农耕体验、采摘、苹果节庆等多种旅游形式,通过积极探索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为苹果产业创造新的增值空间和品牌内涵。

猜你喜欢
静宁果农全县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simulation with vibrational modes of trapped ions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原生态静宁苹果
2016静宁苹果“南行”记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