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言语学习的有效四维空间

2022-12-08 05:18蒋燕
教育界·A 2022年29期
关键词:学伴学程以学为中心

【摘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相信学生、成就学生的课堂。它致力于从学情、学程、学理、学伴四个维度构建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空间。文章从这四个维度出发,针对《那个星期天》一课的教学,探讨如何在学习与探索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展技能、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获得学习成果的升华。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学情;学程;学理;学伴

作者简介:蒋燕(1983—),女,江苏省常熟市元和小学。

新课改大力提倡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如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成了众多教师关注的话题。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转变了师生的传统固有角色,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使教师将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困惑的启发者的角色上,给学生提供知识探索、语言表达以及合作互动的机会。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基于学习原理,深究学科内在学理,是让学科学习更加深刻的“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一课为例,分别从学情、学程、学理、学伴四个维度展开,对以学为中心课堂的教学实践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学情把脉,让语文学习基于学生真实的言语起点而生长

学情,是语文课堂学习的第一大维度。如何精准地把握学情,是每位构建以学为中心课堂的教师所要思考的首要任务,精准把握学情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表现,从日常表现中通过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大致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处于哪一个水平;第二,可以通过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来了解学生学情。

在教学课文《那个星期天》时,教师对学情的掌握主要可以通过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来实现。课前学习任务不仅可以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掌握与阅读理解情况。教师可将对学情的掌握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依据,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语文教学的出发点聚焦于学情,为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如布置《那个星期天》的课前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几个先学任务:(1)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史铁生,你对史铁生了解多少呢?(2)初读课文,找出其中表示“我”心情变化的词汇;(3)母亲从早上、下午到黄昏都做了什么?(4)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将其记录下来。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进行预习性阅读之后,完成教师布置的问题,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先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及在课前预习中形成的疑惑,以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看见每一个学生”是语文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当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和运用学生预习的学习成果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尽量呈现原件;二是要尽量让学生署名,让学生在课堂中看到自己参与了教师的学习设计,增强课堂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深度学习内容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性消费”,是无法多次复制的。这是对每一个学习者的尊重,也是语文教师对高质量语文课堂的追求。

精准把握学情,可以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组织提供参考,使教师结合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时发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现阶段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找准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为以学为中心的语文高效课堂找到最佳的起点。

二、学程组织,让语文学习基于活动体验的过程而扎实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关注学程展开,强调课堂不是知识点的累积,而是基于学习任务活动模块的有序推进,在关注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关注过程本身的学习性。学程,简单来说就是学习的过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听、写、背、练、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未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

中。而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的构建,要求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在《那个星期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设计这样的导语:“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一篇有关盼望的文章,同学们谁还记得?”学生回忆学习过的文章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一篇有关盼望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先生写的,所描述的是他对童年的回忆。那么,他在童年最期盼的是什么呢?他的愿望实现了吗?让我们一起阅读,进入作者的童年世界吧!”通过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课文以及创设阅读情境,教师激活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对本篇文章的阅读欲望,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标注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在自主阅读中扫除生字词学习的障碍,如“急遽”“惆怅”等。接下来,是学程组织中的重点—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此环节不仅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同时也需要教师适当参与其中,使学生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我”的心情在“那一天”中的变化。例如,教师可设计下面的表格,让学生记录课文内容。

学生全过程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可以从对故事内容的简单理解过渡到与主人公的情感互动,在精读课文中深入感知“我”的心情从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的变化,仿佛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主人公,自己的情绪也会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

基于以学为中心理念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学程,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体验,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全面地体会到课文中随着时间推移“我”的心情变化情况,这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程组织时,一定要密切关注情境创设和情感表达,它们是推进语文课学程的关键所在。

三、学理探究,让语文学习基于科学的认知原理而深刻

学理,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更要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积累语言、吸收写作方法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习得的语言与技能表达,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才是构建以学为中心语文课堂的最终目标。

语言的习得与运用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文本阅读为载体,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品读完《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仿写课文,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描述自己在生活中的相似经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续写故事。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并没有写“我”是否原谅了母亲,母亲最后是否兑现了承诺,只是写母亲惊慌地抱着“我”一直说对不起。那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完成对文章的续写。比如,有一名学生是这样续写的:

我在母亲的怀里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睡梦中的我似乎也没有忘记伤心,因为我起床的时候发现枕头是湿的。因为昨天的失望,我并没有立马起床,而是一直躺在床上,这期间我听见母亲在我的门口来回走过多次,好像是来看看我是否醒来了,但是我真的不愿意面对不守信用的母亲,于是继续装睡。终于,门还是被母亲推开了,我抬头看去,母亲今天穿着平时不舍得穿的衣服,笑着对我说:“小懒虫,快起来吧,我们现在就出发,这次什么都不做了,直接就走。”听到这里,我高兴地从床上蹿了下来……

在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时,教师需要遵循学理原则,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学习中进行真实的表达,说出自己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学会仿写、改写或续写故事内容,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从而发展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学伴培养,让语文学习基于共同体的构建而升值

学伴,是指学习的伙伴,是建立在学习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合作学习关系。大量实践证明,在群体性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学习情绪以及思维活跃性、语言表达积极性均会受到相互之间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在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不同形式的多个学习共同体,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

如在《那个星期天》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点,划分了学习小组,小组学生的人数平均,组内成员在个人能力、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基本相同。为了促进小组内的合作探究,教师布置了合作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析课文中“我”从“念念叨叨”“一声不吭”到最后的“一动不动”这些举动变化的原因。

小组内的成员开始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一些平时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也受到了同组成员的带动,开始主动地寻找答案,積极地表达交流。在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与交流之后,教师利用媒体课件出示了下面的表格(见表2),并要求各学习小组完成表格的填写,说一说对表格内容的横向观察与竖向观察,最后每一组派出一名成员总结发言,譬如:

A小组:横着看,可以发现早上母亲去买菜时,“我”做了五个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在强调“等待”,作者将情感融入事件、环境之中,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其中所表达的细腻情感。

B小组:竖着看,可以发现随着等待的时间越来越漫长,“我”所做的事情也在变化,从开始的期盼到最后的没事做,表达出了“我”在等待母亲买菜回来过程中的无数个情绪变化与情感波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同一组的学习成员在相同的学习目标驱动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交流与互动的频率也明显提升。而在小组学习成果的汇报与展示过程中,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促使学生们在交流中实现思维碰撞,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

结语

学情把脉,才能找到一堂课真实的起点;学程是基于学情的跑道,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促进改善着学情;学理是学程的支撑,而学程又在发展学理;学伴是学习主体间的联结,是推进学程的第一主体。四个维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了学生语言学习的有效四维空间。四个维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此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也将促进以学为中心课堂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总之,小学语文课堂要看见人、回归人,在有限的背后寻找人的潜能,在缺陷的周围见证人的生长,在幽暗的深处发现人的逆光,这才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赵秀珍.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分析[J].智力,2021(09):91-92.

[2]蒋燕.“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1(16):63-64.

[3]顾丽芳.“学的课堂”:构建儿童语言学习的四维空间: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学为例[J].教育视界,2019(10):45-50.

[4]吴秀清.以教促学,以学促评:论“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87-188.

猜你喜欢
学伴学程以学为中心
小学语文互助式课堂高效教学刍议
学伴相长 学会习得
基于“智慧学伴”的初中数学“评学教一体化教学”
普通高中个性化学程和学分管理研究
谈“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以学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实施“学程导航”模式,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程结构设计初探
同声传译训练模式下协作化超文本大学英语学习效果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