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运营模式研究

2022-12-10 08:09诸葛慧
科海故事博览 2022年3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粤港澳大湾

诸葛慧

(广州双鱼体育用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想要将更多的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就必须要实现技术转移乃至于产业化,更好地表现科技价值。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想要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探讨技术转移中心所能发挥的作用,探讨如何有效结合大湾区内众多的科研机构及院校,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转移,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及综合运用,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加快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1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及运营特点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及运营不同于一般的机构,前者会因多种因素的存在,呈现出机构实体化、运行专业化、队伍专业化以及平台信息化等四大特点。

1.1 机构实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有将近200 所高等院校,其中有八所高校名列前100,到目前为止,各大高校建同协作,设置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属实验室和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技术转移领域方面有着极为显著的成果[1],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进程,提高了整体的技术转移转化质量水准,在此过程中,广东省的科技企业及科研机构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比如:2018 年后,广东省陆续涌现出一大批如湖南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的技术转移机构,在这些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省的技术转移机构工完成2 万余项技术转移项目交易金额可达357.51 亿元,2021 年再度同比增长了77%,历史性突破2000 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二,如图1 所示。

图1 广东省技术转移项目交易金额(数据来源于科技部火炬中心)

1.2 运行科学化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是在经济新形势下出现的加强科技成果的互动交流的新型产物,科技成果的创新及转移质量直接关乎中国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及实力。为尽可能地提高技术转移水平,要保证技术转移中心的规章制度及内部框架十分严密,有系统地结构规章、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工作流程、考核方法及内部流程等,综合应用现代化科学的管理方法措施技术,提高技术转移中心运行的抗风险能力,为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及科技的进步带来蓬勃生机[2],使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实现科技的良性内循环。

1.3 队伍专业化

技术转移中心的服务对象一般为企业及科研机构,展开的项目服务始终围绕科技成果和科研技术,后两者直接关乎我国是否能在科技领域名列前茅,占据更高市场份额,以科技的发展带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在我国技术转移领域居于首位,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在最初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时,要求各大院校与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联合起来进行校企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经验,探寻新型的技术转移的发展规律、倾向及要求,应用创新型的技术、模式以及工具,培养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保证其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始终紧跟科技的发展,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需求[3]。

1.4 平台信息化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下,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在大湾区整体的规划及建设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国于2019 年发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水平,能直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纲要力图通过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全面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获得更高的国际竞争力。此时,“互联网+平台”及中心的建设能够对粤港澳地区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借助港澳粤地区极具特色的科研优势,通过专业平台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加快广州与港澳的创业孵化速度,并将项目直接落实到广东地区,进行就地孵化。比如说,可以搭建起专门的成品转化技术转移等的服务网站,并通过以上网站准确地将技术转移中心内包括专利、科研成果及项目库等的科研技术及科研成果进行整理综合,借由公众号、手机APP 以及其余社交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水平[4]。

2 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及运营模式

2.1 建设数据转移综合信息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下,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要发挥科技转移信息共享的基本作用,需要搭建数据转移综合信息平台。这就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及平台的综合应用,在技术转移中心的基础上,搭建起信息及平台一一对应的系统和完整的信息服务体系。从功能层面上看,数据转移综合信息平台的功能需要包括数据推送、精准对接及精细检索等多种功能。

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运营时,还可依托信息平台,应用高精尖信息技术功能,实现数据传输。比如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转移中心的网站上进行广泛宣传,通过设置数据库、项目库及专家信息数据库,以功能为依据,合理划分各种综合信息数据,从而在理想状态下保持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有效评估平台运行的成本价格。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技术转移中心所需数据转移综合信息平台的运营现状及目标,根据以上详细描述对功能进行划分,进一步明确技术转移平台的实际功能,全面提高技术转移中心后续的运营质量[5]。

2.2 构建合作载体

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运营时的有效的、可行的模式是合作载体的构建,这就要求科研院校及企业根据工作状况,寻求合作载体,借由校企合作,维持科研院校及企业之间的亲密连接,转变双方运作模式,将科研院校的科研行为及企业的发展有效衔接达成,在合作载体模式下,大大加快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及工业化转移速度,还能逐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制度、管理及内部架构。借助校企合作,为科研院校提供足够资金的同时,也使企业依托转化而来的科研成果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短期内快速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带动作用,为其他地区做榜样,提高技术转移的社会及经济价值。通过构建合作载体,寻求技术转移中心的新的运营及发展方向,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6]。

2.3 引进创新资源

就上文及实际发展状况,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可以与国外先进的技术转移中心进行对比,查缺补漏,快速提高技术转移中心的质量及水平,为快速达成质量提高的目的,在实际建设及运作过程中需要引入各种创新性的资源,资源的来源包括我国其他省份中优秀的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案例以及国际上的创新性科研资源。只有将这些资源充分应用,并融合成功的经验、技术及举措,才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的快速发展,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先后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联通协作,应用线上加线下的方式,定期对最新出现的国际成果及相关科研项目进行路演,并展开对最具市场竞争力及竞争优势的项目及技术的评估,为技术转移领域提供经验支持。

3 技术转移中心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收支不平衡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虽然发展迅速,但在经营模式上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在相关技术转移服务项目进行时,会由于本身运营模式没有参考,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不知如何探寻有效的盈利模式。比如粤港澳大湾区所开展的技术转移服务一般会在全部金额中抽取5%~20%作为收益,综合可平均为项目资金的10%。但是在实际提供技术转移服务时,往往需要经历较长的转移转化周期,且项目进行的利益相关方较多,转化流程也较为复杂,还要在交易时由技术转移中心对交易双方的信息及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并额外提供谈判、商务、金融及检测等的额外服务,以上服务都会极大地提高服务成本,这就可能会导致技术转移转化服务项目无法达到收支的相对平衡,建议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给予更全面的政策引导,使供求双方享受更多优惠政策。由于其灵活性高、市场触觉敏锐、规模和资金有限,私营技术中介机构应培养更多的专业从业人员,以便深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交易行业,或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促进跨学科成果的二次开发、行业科技成果的评估、行业先进技术的加速传播、知识产权服务或金融服务的专业化。

3.2 业务拓展困难

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现行的运营模式除存在收支难以保持相对平衡的问题外,还有业务拓展困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技术转移相关方并不存在向中介付费的基本理念,一般技术转移中心作为中介,联系企业及科研场所双方或多方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理念最先由国外引入,国外(比如美国创立)类似转移中心的机构,往往会向需要技术的企业收取费用,诸如yet2.com 的平台靠佣金牟利,而英国技术集团则是以本身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移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和西方国家比较,我国基本理念上不存在明显的付费意识,这就导致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不能够凭借本身的服务获得中介佣金。二是大多科技创新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在我国,大多数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已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多被中小规模的科技型企业掌握,这一部分中小型企业本身现金流薄弱,融资相对困难,在政策方面也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导致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在技术转移交易进行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以供正常运营。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设置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或单位从以往成果转化收益中留存一定比例,为成果转化提供支持。

3.3 专业化水平不足

和其余的项目不同,技术转移服务是无形的且很难被理解。其次,技术转移中心提供的服务往往需要较长周期,也不局限在某一个单一的领域,而是涉及法律、科学、金融、管理、营销及财务等专业知识,还要求从业人员有相当广的人脉资源和行业能力,能够摆脱地域行业国家的限制而实现技术转移,这就要求从业人员的分析、判断及技术管理能力水平较高,但是如今我国却并没有培育出大量能够胜任技术转移行业特色的服务人员,大多从业人员能力水平不足以胜任技术转移工作,在进行技术转移科研项目时,对风险把控、前景预测、融资控制及项目落实等多个方面也不甚了解。建议上级单位和部门定期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班。科研机构还应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日常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进和培养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

4 结语

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及运营过程中,为推动粤港澳地区相关科技服务机构快速实现技术转移,需要通过数据转移综合信息平台的设计,合作载体的构建及创新资源的引入等,使得大湾区内的人力资源、资金成本及科学技术成果自由流通,快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提高及创新中心的建设,更为完善地建成大湾区技术转移中心,加快技术创新、研发及转移转化步伐。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