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器联合床旁端坐法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影响

2022-12-10 08:14吴旭婷凌超民陈晓琳
哈尔滨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训练器动脉血通气

吴旭婷 凌超民 陈晓琳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监护室,河南 南阳 473001)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之间的压力差[1],给通气不足的患者以呼吸支持,维持生命中枢功能、缓解呼吸机疲劳的一种通气方式,该种治疗方式已成为ICU 患者治疗最常用的措施[2],但因该种治疗方式为患者减轻痛苦的同时也会由于长时间机械通气制动,易导致ICU 获得性衰弱(ICU-AW)[3],相关研究报道,该病在ICU 患者中发病率为25%~100%[4],不仅会延长ICU 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会影响后期预后[5]。大量研究表明,早期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机械通气患者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6]。呼吸训练器原理是通过利用仪器,进行深呼吸训练从而达到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肺部顺应性,联合床旁端坐法可减少和预防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探究实施呼吸训练器联合床旁端坐法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情况、膈肌移动度、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 住院时间、生活质量(SF-36)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取知情同意书,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ICU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52例。纳入标准:①收治于ICU 并且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②年龄18~60岁;③无其他组织器官恶性病变者。排除标准:①张力性气胸或纵膈引流者;②干预期间转院治疗者。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45.24±3.12)岁,病程3 ~7d,平均病程(4.65±0.41)d;文化程度:初中15例,高中8例,大专14例,本科11例;观察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44.93±3.05)岁;病程2~6d,平均病程(3.17±0.21)d;文化程度初中23例,高中8例,大专15例,本科6例;两组患者上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训练,包括流量阻力训练、膈肌呼吸训练、呼吸模式生物反馈,每次训练约6 组,每周5 次,以高强度间歇性的方式训练,逐步恢复膈肌功能。观察组在给予上述常规呼吸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训练器联合床旁端坐法,具体包括在患者进行常规呼吸训练后,给予患者呼吸训练器,通过呼吸训练吸气时需费力抵抗训练器设定的阻力,以增加吸气肌力,根据患者肺功能状况、耐受能力设定不同的阻力值,借此增加呼吸肌强度与耐受度,每日三餐15min 后训练30min,每周训练5d,联合床旁端坐法,患者在护士协助下接受床上主动或被动运动10min,将床头抬高45°~60°,鼓励患者锻炼上肢抬举能力,根据患者训练情况将患者患者移动至床旁,根据患者情况端坐15~30min,端坐过程中护士全程陪伴,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若出现不耐受状况,立即暂停端坐,嘱患者休息片刻后再进行下一轮训练。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干预前后对比患者以下指标: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情况、膈肌移动度、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 住院时间、SF-36。①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情况[7]:由护士测试患者干预前后动脉血CO2分压(PaCO2)、肺泡血CO2分压(PACO2)、动脉血O2分压(PaO2)、肺泡血O2分压(PAO2)值,并记录在患者电子记录中,对比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恢复情况;②膈肌移动度[8]:干预前后分别测试膈肌移动度,通过腹部超声探头将探头置于患者7 或8 肋间,通过影像显示,测定呼吸时膈肌运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距离为膈肌移动度,正常膈肌移动范围为6cm;③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 住院时间[9]:由护士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 住院时间,时间较短者视为干预有效;④SF-36[10]:采用1998年美国波士顿研究所研制的健康生活调查问卷,包括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等方面,选取其中机体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四个维度进行评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21.0 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比较:观察组干预后动脉血气指标(PaCO2、PACO2、PaO2、PAO2)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组别 n PaCO2 PACO2对照组 48 干预前 28.36±2.24 27.19±3.67 PaO2 65.39±3.19 PAO2 88.26±1.77干预后 35.76±3.04a 35.69±3.52a 78.16±4.87a 95.29±3.65a观察组 52 干预前 29.17±1.86 28.65±3.88 64.22±3.04 89.11±2.57干预后 39.92±2.67ab 39.18±2.74ab 86.69±5.26ab 100.36±4.16ab

2.2 两组患者膈肌移动度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膈肌移动度较对照组提高(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膈肌移动度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膈肌移动度比较 (±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组别 n 膈肌移动度对照组 48 干预前 4.86±1.02干预后 5.26±1.02a观察组 52 干预前 4.69±0.95干预后 6.37±1.13ab

2.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 住院时间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 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 住院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 住院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n 机械通气时间 ICU 住院时间对照组 48 干预后 5.28±1.01 7.56±1.24观察组 54 干预后 4.16±0.86b 5.34±1.12b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 分值比较:观察组干预后在机体疼痛、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等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 分值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 分值比较 (±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组别 n 机体疼痛 健康状况对照组 48 干预前 38.55±2.97 37.22±1.64活力40.22±1.49社会功能36.74±3.86干预后 46.29±1.86a 41.39±1.51a 45.67±1.49a 40.87±2.23a观察组 52 干预前 37.23±3.68 37.59±1.28 40.07±1.55 35.68±2.27干预后 49.37±1.29ab 43.56±1.64ab 48.51±2.46ab 43.61±1.56ab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在呼吸机的辅助下,以维持气道通畅,为使机体有可能度过基础疾病所致的呼吸功能衰竭,为治疗基础疾病创造条件,是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相关研究表明,机械通气已成为ICU 中较长治疗手段之一[11],可帮助患者维持气道通畅,对改善气体交换、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长时间佩戴呼吸机,可导致呼吸道感染,膈肌运动功能下降等[12],因此尽早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呼吸训练器原理是利用器械在患者呼吸时给予适当阻抗,从而提升呼吸的深度和广度,联合床旁端坐法,进一步促进膈肌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Pa-CO2、PACO2、PaO2、PAO2)、膈肌移动度、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 住院时间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实施呼吸训练器联合床旁端坐法可改善患者肺功能与膈肌功能,考虑原因可能为医护人员嘱患者每日行30min 呼吸训练器,训练时间为三餐15min后,根据患者耐受力设定阻力数据,通过呼吸时抵抗训练器设定的阻力,以增加吸气肌力,借此增加呼吸肌强度与耐受度,联合床旁端坐法,协助患者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后,根据患者状况给予床旁端坐15~30min,端坐过程中护士全程陪伴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不适立即通知医生,从而改善患者血气功能指标,提升膈肌移动度,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13]。

本研究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F-36 分值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实施呼吸训练器联合床旁端坐法可提升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考虑原因可能为患者在行呼吸训练器联合床旁端坐法训练过程中逐步恢复膈肌功能与肺功能指标,通气状态有所改善,自主呼吸能力增强,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14]。

综上所述,实施呼吸训练器联合床旁端坐法可改善ICU 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增加膈肌移动度、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提升生活质量,可用于临床使用,但因ICU 患者病情变化大且呼吸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研究干预时间仅为两周,此后的研究应拉长研究跨度,以便更加准确判断机械通气患者干预后膈肌功能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

猜你喜欢
训练器动脉血通气
连续被动式运动训练器转速切换协调控制方法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勘误声明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虚拟维护训练器在飞机维修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不通气的鼻孔
简易游泳姿势训练器在教学中的应用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