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民教授“审湿求机”辨治湿疹的临证经验*

2022-12-11 16:48徐胜东刘爱民刘占河
中医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爱民脏腑病机

徐胜东,刘爱民,刘占河

(1.济源市妇幼保健院中西医结合皮肤科,河南 济源 459000; 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3.济源市中医院,河南 济源 459000)

湿疹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具有渗出倾向的皮肤过敏性炎症性疾病,具有瘙痒、渗出、对称性多样性皮损、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特点[1-2]。湿疹属中医学“湿疮”范畴[3-4]。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其辨证论治方案。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必要,临床是中医创新的基石。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来源于临床,对其进行总结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的源泉。学术造诣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继承、整理、发展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就是传承发展中医学术[5]。

刘爱民教授是河南省名中医,师从中医名家傅贞亮教授和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皮肤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对中医药防治慢性皮肤病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在学习刘爱民教授临证经验时,发现其对湿疹的认识有继承也有创新。刘爱民教授在《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和“治病求本”的思想指导下,努力探求湿疹发生的病因病机,深入思考湿热的来源,即“审湿求机”的辨证思路,针对病因病机选方用药,自成辨治体系。笔者基于文献和刘爱民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湿疹的病因病机进行探究,将刘爱民教授“审湿求机”辨治湿疹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对湿疹核心病机的认识

古代医家对湿疹的病因病机论述较多,基本认为湿和热与湿疹密切相关。《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载:“岁火太过……身热骨痛而为浸淫。”《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6]《金匮要略广注》曰:“浸淫者,湿渍之状,脓水流处,即溃烂成疮,故名浸淫疮,是湿热蕴蓄而发者。”《诸病源候论》云:“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医宗金鉴》曰:“绣球风……由肝经湿热,风邪外袭皮里而成。”《外科精义》曰:“盖湿疮者,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搔痒成疮,浸淫汗出,状如疥疮者是也。”

核心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固有基础,是深层次的固有矛盾[7]。湿疹又称“湿疮”,其发病必然与湿相关。刘爱民教授认为,皮肤疾病要首辨皮损,由皮损反向查找其原因,即由皮损到经络、脏腑,由皮损到自然界,联系天、地、人。赵炳南先生和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均认为,湿疹的本质是内在湿热与湿热外邪相搏结[8-9]。刘爱民教授指出,湿疹的皮损以丘疱疹、红斑、渗出、糜烂、结痂、脱屑、瘙痒,日久苔藓化为特点,这些特点存在于任何部位、任何类型的湿疹中,是湿疹的固有矛盾;湿疹的皮损特征表现中医辨证属于皮肤湿蕴或皮肤湿热,湿和热是湿疹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固有基础,故湿疹的核心病机是湿热蕴肤。

2 对“湿热”来源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证是病机的外在表现,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10]。《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病机的认识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刘爱民教授认为,湿疹的核心病机为湿热蕴肤,治疗就要清热祛湿。赵炳南先生言:“善治湿者,当可谓善治皮肤病之半。”[11]可见湿邪致病之广,且祛湿不易。

刘爱民教授认为,湿的来源主要有外湿、内湿、不内外湿和内外合邪4个方面,湿久或湿瘀滞则化热。外湿指由人体感受外界湿邪所致,淋雨、涉水、久居湿地等是其原因。外湿首先犯表,久之可入经脉、脏腑。内湿由脏腑病变所致,常为肺、脾、肾调节水液代谢功能失司导致,虚证者居多。不内外湿主要是过食肥甘厚味所致。内外合邪指外界(自然界)的淫邪如风寒、风湿等侵犯机体,加之机体正气(阳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水道不畅,合邪致病。

3 审湿求机论治湿疹的一般思路

刘爱民教授认为,湿疹的核心病机湿热蕴肤往往只是结果,不是疾病的原始病机。刘爱民教授临证围绕湿热蕴肤这一核心病机,努力探究湿热形成及湿热蕴结肌肤的原因和机制,即“审湿求机”。这个过程是确定湿疹的疾病诊断,围绕湿热蕴肤的核心病机,结合四诊信息,联系天、地、人,确定湿热蕴肤的形成机制,再针对病因病机进行遣方组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即“疾病(湿疹)-核心病机(湿热蕴肤)-审湿求机-证型-方药”的辨治思路。在这个思路中,审湿求机是核心环节,对清晰认识湿热的形成机制非常重要,决定了湿疹的证型及方药选择。

《灵枢·岁露论》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自然,必定要顺应自然,顺者调之,不顺则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提示对于疾病的认识必须联系气候、地理等诸多因素。刘爱民教授坚持“天人合一”的辨治观,在辨治湿疹时,一定要关注湿疹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否与气候的变化有关[12]。如冬季湿疹是在天气寒冷时发生或加重的湿疹,外有风寒之气,风寒令毛窍腠理闭塞,肺主皮毛,风寒使肺的宣发和输布津液的功能失常,津气聚为水湿,久而化热,发为湿疹。将季节气候的变化纳入湿疹的辨治中,是实现人体的“小整体”与自然的 “大整体”协调、互动、统一的中医临床思维,从而明确季节在湿疹发病中的作用。

明确是否与季节相关后,还要看皮损的部位,因为湿疹发生于人体的某个部位是有内在机制的[13]。《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刺法论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发生后表现出来的特征一定是某种机制介导的。刘爱民教授将湿疹皮损的分布部位与季节变化、脏腑功能失调密切联系,认为皮损所在皮肤区域对应经络和脏腑,若脏腑功能虚弱,邪乘虚循经而入,则发病。

刘爱民教授指出,湿疹发于体表阳经(伸侧)循行部位者,多属外界因素参与,即外邪多首犯阳经,多为实证;发于体表阴经(屈侧)循行部位者,常为脏腑病变导致,证候或实或虚。如湿疹发于耳部,与少阳胆经相关;发于面部、大鱼际处,与肺经有关;发于腹部,与脾经有关;脾主四肢,发于手掌、足底等,与脾相关。若湿疹发于手背,表现为密集丘疱疹,核心病机为湿热蕴肤,审证求机发现,皮损部位是手三阳经循行之处,责之于外因,夏季发病则为湿热蕴肤,治疗给予苦寒清利的药物;冬季发病则为风寒外束,水湿聚于肌肤,治宜清热利湿不忘辛温发散。若湿疹发于手掌,表现为深在性的小水泡,核心病机为湿热蕴肤,审证求机发现,皮损部位是手三阴经循行之处,责之于脏腑,夏季发病则为脾虚湿蕴或脾湿困土,治疗以健脾化湿或燥湿健脾为法;冬季发病则为阳气不足,水湿不化或肺卫不固,湿邪留恋,治疗应温阳除湿或益气温阳除湿。

刘爱民教授强调,在临床实践中,发于阳经的湿疹,在祛邪的同时也要关注脏腑的虚实;发于阴经的湿疹,在调整脏腑的同时要兼顾清热祛湿,寒温并用或补泻兼施。以上是刘爱民教授辨治湿疹审湿求机的一般思路,该思路总结起来就是湿疹的季节、脏腑、经络、部位“四位一体”辨证。

4 基于审湿求机的湿疹辨证论治方案

4.1 风寒外束,湿热蕴肤证

病因病机:体内有湿热,外感风寒,风寒束表,肺气郁不得宣,内外合邪,水湿凝结于肌肤,发为湿疹。

证候:皮损为密集丘疱疹,抓破糜烂渗出,剧痒,好发于阳经循行部位(肢体伸侧),皮损常冬季发作或加重,饮食如常;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或紧滑。

治法:宣肺散寒,除湿清热。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14],药用麻黄、生桑皮、炒杏仁、防风、黄柏、连翘、赤小豆、苍术、薏苡仁、陈皮、厚朴、白鲜皮等。若形寒肢冷、皮损色黯、阳虚较甚,可加附子、干姜、桂枝等大温之品;若湿热明显,要加强清热利湿;若素体不弱,也要稍加温通之品,如黄芪、桂枝等,促进水湿的消散。

4.2 风热夹湿证

病因病机:多与外淫有关,为自然界的风热夹湿侵犯肌肤所致。

证候:皮疹以密集丘疹为主,少许丘疱疹,无渗出,痒剧,春夏多发,皮疹好发于颜面、耳周、上臂、颈部等处,伴口渴、心中烦热、小便赤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凉血除湿。

方药:消风散加减,药用荆芥、防风、蝉蜕、苦参、苍术、知母、生石膏、白鲜皮、生地黄、胡麻仁、茯苓、通草、甘草等。若素体有阳虚者,为阳虚湿热,治宜清热利湿兼适当温阳,湿得阳气则散[15]。

4.3 湿热蕴肤证

病因病机:外来湿热侵犯或内生湿热溢于肌肤。

证候:皮损为密集丘疱疹、红斑、抓破糜烂、流滋,瘙痒,多发于夏秋季,可伴口苦且黏、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除湿清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益母草、川萆薢、薏苡仁、茯苓、滑石、通草、白鲜皮等。皮损局限者,可根据皮损部位查知湿热侵犯何脏何经或湿热源于何脏何经,以便于针对性用药,如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治疗。

4.4 脾虚湿蕴证

病因病机:肌肤湿热或湿邪来源于脾虚所生,或外来湿邪困脾所致。

证候: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或长夏多发,发病较缓,病程长,皮损为密集丘疱疹,水疱不多,无明显渗出或少量渗出,伴有结痂、瘙痒,伴面黄形瘦、纳少、神疲、腹胀、便溏,易疲乏或困倦;舌淡胖,苔白腻,脉濡弱或弱。

治法:健脾除湿或除湿健脾。

方药:脾虚湿蕴者,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16-17],药用党参、白术、防风、白扁豆、陈皮、山药、砂仁、桔梗、薏苡仁、茯苓、甘草等。湿邪困脾者,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药用防风、苍术、白术、茯苓、厚朴、陈皮、黄柏、滑石、木通、甘草等。

4.5 湿瘀阻滞,肌肤失养证

病因病机:湿热或湿邪久居肌肤,或因气虚、阳虚,水湿与气血交阻于肌肤,形成肥厚斑片及干燥脱屑、瘙痒。

证候:皮损为暗红色略具水肿样肥厚斑片,表面干燥脱屑,或呈苔藓化斑块,瘙痒,病程长,常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转化而来,皮损好发于小腿及足踝部;舌淡红或胖大,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通阳,除湿活血。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18],药用黄芪、桂枝、白芍、茯苓、陈皮、炒苍术、当归、益母草、川牛膝、蜈蚣、甘草等。湿热明显者,加黄柏;斑块较厚者,加全蝎或乌梢蛇。

4.6 阳虚外寒证

病因病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肺窍不宣,阳虚不化,水湿凝结于肌肤[19-20]。

证候:皮损为头面或躯干、四肢伸侧为主的密集丘疱疹,瘙痒,渗出,秋冬季发病,素体虚寒,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常伴纳呆、便溏,易感冒,形体虚胖或瘦弱;舌淡胖,苔薄白腻,脉沉弱。

治法:温阳宣肺化湿。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21],药用生麻黄、制附子、细辛、炒苍术、茯苓、陈皮、白鲜皮等。皮肤湿热明显者,加黄柏;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加干姜。

5 讨 论

对湿疹病因病机的再认识,本质是“审湿求机”辨治湿疹的新体系构建。审湿求机的本质是审证求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曾言:“审证求机是辨证的基本要求,不能只看表象,治病求本就是针对病因病机予以根除。”[22]近现代名家胡希恕先生常言:“要精细化辨证,要方证统一。”[23]中医名家郝万山教授言:“临床抓副症兼求病机,常常能达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境界。”[24]这里的精细化辨证和抓副症、求病机,其实就是审证求机。

“审湿求机”辨治湿疹的新体系,坚持了“天-地-人”一体观的整体思维,符合《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思想,坚持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思维,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运用时不应拘泥于一般思路,要将一般思路与具体病例的四诊信息、体质特征、自然社会环境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个体化的湿疹中医辨治方案。

猜你喜欢
爱民脏腑病机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李爱民美术作品
触摸俄罗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保持快乐心情的秘密
Thirty-Six Stratagems三十六计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