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
——以外国文学课程为例

2022-12-11 21:38
科技视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互联网+文学

刘 静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0 引言

外国文学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七大基础课程之一,这门学科旨在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思潮、社会历史、经典作家作品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其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深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呈现多元化,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文学审美水平,是高校文科类教师共同需要完成的目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借助科技使得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20年开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中迅速推广开来[1]。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外国文学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和进步,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当前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试图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19世纪文学”为例,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1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学科现状

作为传统文科类课程,外国文学是一门必修课。在大多数普通高校,外国文学均在100学时以内,教师在一到三学期内完成课程量。以往高校所用教材多为郑克鲁先生所编著的《外国文学史》上下册。该书讲述了从古希腊罗马文学至二十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侧重于欧美文学。以笔者所在独立院校为例,外国文学共占6个学分、总课时为96,在两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目前上课教材为外国文学编写组编写的《外国文学史》上下册,该教材为“马工程”系列教材,编写方式一改以往两分法(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风格,将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合并为一个整体,按照时间历史线索,讲述了从古代文学到后现代主义文学。这套教材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时树立一个整体框架意识,东西方文学互为参照、东西呼应、在比较中学习,打破欧洲文学或西方文学中心论的束缚,树立中国文化自信意识[2]。显然这套教材的篇幅内容相比之前的更广更深,在有限的时间内,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完成教学总目标,因而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必要且迫在眉睫。

1.2 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21世纪高校学生正从95后过渡到00后,千禧一代成为大学生主体。这群主体更加注重自我感受和个性成长,科技的进步使得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和便捷,他们接收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几乎都是网络化、视觉化等。未来是信息化时代,一方面学生过分依赖科技,利用网络即可获取自己所想所知,信息唾手可得,但难辨真假[3];另一方面,科技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任何人都可以创作视频,发表言论上传到网络。从目前形势来看,教育正在借助信息技术重构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模式,作为高校教师,正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解构,打破僵局,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值得思考的是,网上资源种类繁多,学生如何筛选出优质的适合自己的知识,更需要教师引导。其次学生均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接受的也都是中式教育,对于陌生的外国文学在大二或大三才开始接触,在快餐阅读时代,学生对中国经典作品的解读也是一知半解,更何况是文化背景相差甚远的外国文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仅仅靠教师一个半小时的讲解,远远触碰不到外国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知识。整个外国文学教学过程呈现出“碎片化、浅显化、抽象化”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外国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式”这个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国内最早正式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是北师大的何克抗教授。近些年,随着金课、慕课的兴起,混合式教学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它包括传统的讲授式、课堂讨论式、在线学习、翻转课堂、课后研究等多种“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这些教学形式是随着真实的课堂和学情而随之组合、改变和运用,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4]。

从2020年开始,线上教学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高校都推出在线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爱课程、网易云公开课、超星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等,就外国文学资源来说,要做好“线上”[5],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通过对比和筛选,笔者主要选取MOOC中精品课程,以业内领军人物浙江工商大学的蒋承勇老师主讲的外国文学史课程来进行“线上”资源的设计和构建。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为六类,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MOOC线上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前完成记忆与理解等初级目标,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可以完成部分分析目标,可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与教师共同完成分析和综合目标。除了课堂提问与讨论环节外,教学媒介的使用,可以让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和有趣。较为常见的有雨课堂、云班课、超星学习通、微助教等,笔者主要选用超星学习通来进行授课,该软件有签到、讨论、作业、资料发放、问卷、投屏等功能,是一款满足“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媒介。

笔者将以外国文学史中19世纪文学为例,建立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之间的交互关系。19世纪文学包含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也是外国文学课程中学习比重最大的内容。

(1)将教学内容提前发布到学习通,提出一个问题,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以供学生课前思考预习。学生可自主观看MOOC慕课中浙江工商大学《外国文学史(一)》第八讲和第十二讲,了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况。同时将19世纪相关作家资料放在学习通,作为教学拓展,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形式,分别完成对某一个作家的研读。

(2)课上,通过学习通点名的方式,检测预习效果。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19世纪文学概况,由点到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搭建总体框架。先将19世纪文学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然后简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个国家代表作家的作品(大约用2个课时,90分钟)。

(3)课后通过学习通布置作业,合作方式,每个小组选择浪漫主义一个作家,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下一节课选取两组同学PK,其他同学录制诗歌朗诵视频并上传学习通。

(4)最后,学完第六章浪漫主义后,利用学习通发布习题进行学习效果检测,及时进行教学考核和知识巩固。学生可将课程中遇到的难点及时上传学习通,教师进行整理,课上统一解答。

结合课堂实际,教师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穿插其中。在19世纪文学中,学习浪漫主义文学作家雨果,可以采用影视片段欣赏《巴黎圣母院》,将本节课教学重点“雨果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和风格”,通过学习通投屏当堂发布主题讨论。学习现实主义文学时,可以以教学主题来进行授课,一次课为主题阅读课:选取斯丹达尔、哈代等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作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作品章节为板块,进行经典作品细读,最后学生代表以PPT或者录制视频形式完成该次课的学习任务,教师总结点评。一次课为跨学科教学:例如,“心理学与文学”“儿童文学”等,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被誉为是一份犯罪心理学报告,狄更斯被认为是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教师整理两位作家资料上传学习通,小组可以完成一篇观点类小论文,课上派代表阐述,跨学科教学能启发学生用比较的视野看问题,最后教师总结。一次课为“舞台表演课”: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塑造了世界经典女性形象,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表现了女性的成长与觉醒,两部作品表现的主题与思想与当代女性生存境况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这两部作品可以分别选取安娜和沃伦斯基、娜拉与海尔茂对话的经典片段,学生在课堂进行还原或改编表演。同时可以根据时间调整方案,课堂投屏或课后学习通发布话题“安娜悲剧谁之过”“娜拉走后会怎样”,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还可以开展一场辩论赛,激发学生思考,在讨论中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在学习完整个19世纪文学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发布测试题巩固所学知识,学习通可以根据学生作答情况总结数据,教师可以参考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因材施教。

最后在考评方式上,采取多元化考核,参与过程评价(包括考勤、课堂互动、讨论发言、作业完成)与知识目标考核(期末考试),保证考核真实公平合理,更能够全面反映出学生学习情况[6]。通过笔者教授本校17、18、19级学生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过程中采取用外国文化小知识分享、经典作品细读、跨学科研读、影视片段欣赏、改编表演课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打造外国文学课堂的趣味性,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线上+线下”模式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3 结语

美国教育部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远程在线学习课堂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方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国内外先进高等院校教育发展潮流。其次从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来看,北上广深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学生来说,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带到教室,供每一位学生享受,这充分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再者,互联网的发展是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混合式课堂是未来教育的新常态,这对于笔者所在学校教学改革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也符合构建应用型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符合学院发展需要。老师追求创新追求改革,是为了更好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青年。最后,通过笔者近几年教学实践得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外国文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堂状态,还可触类旁通,在文科类的课程中都可以借鉴和使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有效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当然,还要值得注意和思考的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与线下学习的比例问题,应该如何有效合理的控制“比例”才能使教学变得高效,力求达到最大化“效益”,对此,笔者将继续推进研究和实践,为推进外国文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互联网+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