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生理学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2022-12-11 21:38李光华
科技视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新医科生理学思政

侯 玲 李光华 王 银 彭 涛 罗 彦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0 引言

“健康中国2020、2030”战略给中国医学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2019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同年,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3]。在“新医科”背景下,面对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生理学教研室对于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有了新的思考,以期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培养综合性卓越医学人才。

1 “新医科”教育背景下教学面临的挑战

生理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有“生命的逻辑(The Logic of Life)”之称。随着生理学总学时数的缩减,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1)如何将以老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讲授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如何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促进知识点碎片化与学科教学体系化有机统一;(3)如何在“新医科”背景下,从本校教学实际和不同专业与层次医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角度,搭建线上教学平台,重构医学教育核心知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4)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在疫情持续期间以及后疫情时代,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使生理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生理学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进而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

2 在线课程建设策略

2.1 在线课程平台的建设

在线课程平台是创建线上课程的支持环境,是开展在线教学活动、进行远程师生互动和实现分阶段、多模块教学以及考核的必备条件。由于依托现有的在线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都会受到平台自身操作模式的限制,因此,根据医学课程的特点和满足学校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宁夏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信息推送等技术自主研发搭建在线课程平台,创建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包括MOOC平台、SPOC平台、翻转课堂平台;平台的教学管理模块包括课程分析、成绩档案、课程网站、教师团队和课程学生;辅助教学模块包括作业、考试、答疑、论坛、投票、4D性格测试;资源管理模块包括教学资料、知识点、习题库和试卷库。

2.2 优质课程资源库建设重点措施

(1)建设移动网络教学资源库,包括微课数据库、试题库、课外延伸阅读、案例、PPT、课程思政内容等。以网络资源与教学进度计划密切配合为原则,做到根据教学计划进度不断更新和变换课程网络资源。

(2)实现全校范围Wifi全面覆盖,充分利用学校的在线教学平台创建SPOC线上课程平台及翻转课堂,这种信息的碎片化,容易让学生利用课外的片段时间进行反复学习。

(3)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对生理学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以基础医学本科专业为例,总学分为4学分,总学时为72学时,增加线上教学学时数16学时,同时优化组合生理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设计混合式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分阶段、多模块、分批次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分阶段测试成绩20%(授课教师依据课程进度定期发布线上测试);实验成绩占1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此种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记忆更为深刻,并能缓解终结性评价给学生带来的考核压力。

3 教学实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

3.1 以虚拟仿真平台为依托,东西部高校云端联动,三校多地同上一堂实验课

为响应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的:重点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西三角”,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4]。由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基础医学专业委员会、高等医药院校实验中心信息化建设联盟、中国生理学会教育信息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依托上海梦之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于2022年4月,由宁夏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内蒙古医科大学三校共同开展了一堂三校多地虚、实结合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为机能学实验I中的“心血管系统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准备阶段:三校教师通过云端共同备课,探讨信息化技术对新形态教学模型实施的可行性及具体教学实施安排。教学实施阶段:由于受疫情影响,三地学校学生部分在线上上课,部分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ESP动脉血压调节虚拟仿真实验”,主讲教师通过腾讯会议在云端进行远程授课,借助生理数据驱动的功能数字人,三校学生在线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学习;第二部分是“运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的人体机能实验,主讲教师系统讲述人体心电图的意义以及运动对其产生的影响,三校同学通过LabStation线上人体生理信号采集分析系统,记录组内学生运动前后的心电图,观察RR间期、RT间期、PR间期在运动前后的变化,该部分实验数据主要由线下实验室中学生获取提供,汇报主讲教师之后,在线上共同进行讨论分析。此次实验课三校教师共同摸索和探讨教学新模式,使东西部师生跨越千里,共享教学资源,是疫情后时代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3.2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育人目标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的培养,既育才,更应育德。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生理学教学大纲为导向,深入挖掘生理学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生理学发展史、生理学家科研故事与科研精神、生理学教研室历史、学校优秀教师事迹、生命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社会热点事件、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工作要点、实验中的3R原则等方面精选思政案例;以图文资料、微课、临床案例、Flash动画、PPT、倡议书、向遗体捐献者致敬活动、实验动物故事征文活动、线上小组论坛等形式,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目标,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3.3 以线上教学资源为基础,夯实生理学“云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阶段,授课教师搭建线上SPOC课堂或翻转课堂,提前推送授课相关知识清单、PPT、微课临床案例、课外延伸阅读等学习资源,发布预习任务、并对教学单元进行分组。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手机端进行预习,并通过答疑模块师生进行互动答疑。教学实施阶段:授课教师根据章节内容特点,课堂上选择启发式讲授、PBL教学、临床案例分析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思政资源的应用,将课程思政巧妙融入“云课堂”;课堂讲授的同时也通过钉钉直播App进行课程直播,并保存授课视频,以此保证在校学生和因为疫情隔离的同学同步学习。课后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视频答疑,及时梳理线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授课教师在每个模块授课结束之后发布阶段性考核任务,同时,学校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随机下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同行适用)、学期教师评学表、宁夏医科大学理论课学生评教表,以此探索切实有效的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的路径和办法,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教学模式。

自学校自主研发的在线课程平台搭建以来,生理学教研室共建设课程模块10余个,参与课程创建教师12人,参与学习学生人数超过3 659人,点击量超过72 362次,PPT以及视频等学习完成率超过97%,作业完成率达100%,线上考试批阅次数超过4 000次,阶段性测试达标率超过95%,讨论覆盖率达93%,学生评教结果统计显示:非常满意率达73.33%以上,满意率达26.67%以上,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评教数为0。

4 结语

在“新医科”背景下,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高教国培在线教育、师培联盟、学习通以及学习公社等平台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线上教学培训,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主研发搭建在线课程平台,创建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创建MOOC平台、SPOC平台和翻转课堂平台。

生理学教研室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尝试,对生理学核心知识进行重构,并融入与医学相关的生命科学、人文科学、工程科学、物质科学、社会科学和数据科学等知识,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建设了生理学精品在线课程,并对教学大纲、教学过程以及考核方式进行系统改革。同时,积极响应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的“慕课西部行计划”,以虚拟仿真平台为依托,应用LabStation线上人体生理信号采集分析系统,与南京医科大学和内蒙古医科大学三校多地云端联动同上一堂实验课的教学革命。同时注重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的系统化。

生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革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传统生理学教学模式转变为交叉学科支撑的教学新模式,助力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猜你喜欢
新医科生理学思政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差分放大器在生理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