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转设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探索

2022-12-11 21:38
科技视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转设应用型校企

钱 磊

(苏州城市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0 引言

新转设地方本科院校前身是指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民办公益性质的普通高校,也叫作”独立学院”。根据教育部公开数据进行整理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共计批复成立独立学院332所,分别占全国民办高校数和普通高校数的50.3%和14.2%。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办学模式,为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引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教发厅〔2020〕2号),要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独立学院,坚持实事求是,探索适合的转设路径。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驱动下,独立学院转设进程明显加快,2020年教育部公示转设的独立学院就有68所,转设数量超过前10年的总和。但转设后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把握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际,在变革中认识挑战,在变革中迎接挑战,以此来明确地方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与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1 新转设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作为全国首家设立的独立学院,为了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在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政府和母体苏州大学共同的帮助下,成功转设成市属公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苏州城市学院。由于办学性质的改变,学校经费投入、师资配备、仪器设备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都会获得较大提高和改善。无独有偶,2021年,江苏省出台了《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21〕1号),要求着力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到2025年,建成一批对区域和产业发展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支持发展一批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应用型高等学校,培养大批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为一所新转设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前期建设基础薄弱,在学科建设、教学学术、科学研究三方面存在不足,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工作者,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明确发展方向,探索可行路径,统筹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问题,积极探求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提高教学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完善大学知识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研究和社会的服务职能,赢得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进程。

2 新转设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与探索

2.1 适应新时代,加强学科建设

别敦荣教授认为“所有的大学都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所有的大学都需要开展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目的在于大学功能的优化和提升,目标在凝练方向、优化结构、充实内涵,提高水平[1]。”赵继教授认为,对于现代大学来说,学科水平施大学办学的重要标志,学科竞争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施晓光教授认为,学科发展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知识生产和社会责任职能的前提。换言之,没有一流的学科,就生产不出精品课程,没有精品课程,就无法打造一流专业,没有一流专业,就无法吸引住优秀的教师学者,没有优秀的师资,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满足社会服务的需求[3]。由此可见,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需要当第一要务来抓。那么,一所没有学科建设基础的新建高校该怎样抓好学科建设呢?

遵循学科知识分类逻辑,编制学科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必须要做好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第一,学科建设必须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不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主,而是以研究知识应用,并通过教学对学生展开训练为主;第二,学科建设需要与学校专业设置与发展相结合,优先考虑“一流”专业点的学科布局。通常地方本科院校是集中绝对优势的资源去建设“一流”专业,这些专业拥有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生源质量,这些因素都能为前期学科建设奠定基础;第三,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保障,学校要做好学科建设阶段性培训计划,量力而行,合理配置好学科资源,做到成熟一个,建设一个,不能贪大求全。

密切关注地方政府和产业需求,合理布局学科结构。作为地方性质的高校,必须主动服务区域发展需求,践行“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合作谋共赢”的发展思路,将学科布局融入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学科产业对接,打通学校人才、科技、知识的供给端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端,形成高校学科链与地方产业链深度融合,以实际贡献争取地方政府的持续投入,实现学科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融合发展的格局[4]。

主动创新求变,打破院系建制之间的结构壁垒。新建本科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着两个难点:其一,院系建制早于学科建设。而院系建制作为一种利益机制,不仅有自己的地盘需要经营,还有自己的师生员工需要庇护,这样难免形成院系之间的各种壁垒,严重阻碍人才、平台、技术、项目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二,新建高校资源有限,往往是集中一切优势资源来发展学科建设,这就要求必须破除院系之间的壁垒,充分共享现有的人才、实验室、技术、平台、团队、项目等资源来做大做强。因此,必须正视院系设置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以院系边界的调整来促进学科建设。首先,将学科的边界与学科建设需要作为学院设置调整的主要依据,而不是基于管理上的便利;其次,学校要创新学科组织管理模式,组建学科群,利用现有优势学科和资源平台为基础,院系为主体,学科群统筹,部门服务指导的协同管理形式,促进学科间相互支撑与交叉融合,实现学科群内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2.2 重视教科研,促进科教融合发展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源,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教融合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必将成为新建高校主力军。而长期以来,新建高校办学定位是教学型高校,突出了“以教学为中心”,忽视了科研的重要性和育人价值,这种理解本身就是片面的。提高新建高校的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大学建设与发展中主力军作用至关重要。

建立科教融合型基层组织。依托目前已经形成的省一流专业建设团队,进一步细化基于学科体系和课程群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厘清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的匹配关系,形成贯通教学和科研的基层组织体系。围绕一流专业建设任务指南,加强组织间的合作、交流、探讨、评价,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教学科研职能,促进科教融合,使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转为教学和教研资源,形成科研反哺本科教学的良性循环。

组建高素质教学科研团队,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师,搭建教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教科研队伍,促进教科研人员专业发展。新转设院校要充分利用转设机遇,利用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编制配额,制定人才引进、招聘、培养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梯队。

2.3 扩大开放与合作,促进应用型向纵深发展

新转设大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学科、教学、科研内生动力升级,也需要外部支撑与保障。从长远看,坚持扩大开放和合作,创设外部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环境,推进校企政地融合发展,能够全方位助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校企政地合作,促进协同育人。一是校企合作。学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一方面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校企合作“双元制”[5]。如苏州城市学院的金融学专业联合苏州银行开展“苏州银行定制班”和轨道交通专业联合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开展“轨道交通定制班”,每一期定制班从专业内遴选15名学生参加,这些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参加定制班与合作企业制定的课程和实践活动,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定制班学业证书,并优先录取就业。另一方面聚焦校企合作优势专业,促进协同和融合发展,依托苏州市华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成立技术研究所,并就电学力学领域人才培养、毕业生实习实践、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横向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达成共建共享共识。二是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依托苏州市应用型高校联盟,实现校际之间共建学科专业,联合培养人才,共享优质资源、共建虚拟教研室等,实现高校之间融通发展。三是校地合作,深化名城名校效应。积极推动学校与苏州地方政府共建体育馆、图书馆、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开放学校资源,主动承担地方政府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和经济建设、企业合作等任务,使高校成为地方开放性教育文化、咨询服务和科技研发中心。

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任何一所立志成为一流大学的高校,都要不断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与国际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开展中外联合办学和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丰富自身学科专业和办学特色,不断巩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品牌效应;同时积极利用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和“在地国际化”等形式,全面提升师生的国际视野和格局,为加快融入全球化创新体系争取更广阔的平台。

3 结语

截至2020年12月底,目前已有100余所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民办本科高校,20所转设为公办本科高校,现存独立学院还有189所,即将面临转设或转型发展。由此可见,引导和促进这类学校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强化优势学科专业,筹划地方区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同时牟定应用型办学定位、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地方产业优化升级紧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

猜你喜欢
转设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基于SWOT模型的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招生工作策略探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