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占杰教授从“湿主瘀从、黄因虚生”治疗黄疸经验*

2022-12-13 02:11张苗苗刘永刚李京涛魏海梁闫曙光常占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瘀血白术黄疸

张苗苗 刘永刚 李京涛 魏海梁 闫曙光 席 奇 常占杰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常占杰教授是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第四、五、六批及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40年余,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常教授认为湿、热、瘀是黄疸发生的核心病机,脾虚亦是发黄的潜在病机,即“湿主瘀从、黄因虚生”。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总结常教授诊治黄疸的临床经验和诊疗特色如下,以飨同道。

1 “湿主瘀从、黄因虚生”病机的认识

1.1 “湿主瘀从”是黄疸病的核心病机

1.1.1 湿热是黄疸病的始动因素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已有深刻的认识,《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溽暑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最早记载了湿热相搏可以导致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明确指出湿邪是黄疸病形成的关键。后世医家在湿热致黄理论基础上逐步发挥完善。如《伤寒明理论》载:“湿也,热也,甚者则发黄。”程钟龄指出:“黄疸者……湿热郁蒸所致,如氤氲相似,湿蒸热郁而黄成矣”。《医学津梁·黄疸》指出:“瘅者,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益炽。”提出了湿与热合而致黄疸的机制,可见湿热蕴蒸为黄疸最主要的病机。脾为土脏,最易感受湿浊之气,湿热与脾土同气相求,故而湿热邪气壅滞,湿气外现,或壅滞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因此,黄疸病机是湿热困遏中焦脾胃,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脾,涉及肝胆。湿为阴邪,湿盛则阳微,湿浊内困,久之必损脾阳,致寒湿内阻,《类证治裁·黄疸》[2]提出:“伤寒汗已,身目为黄,以寒湿在里,不解,非但湿热发黄,寒湿亦发黄也。”常教授认为,黄疸的发生常因湿邪为患,湿邪困脾,脾失健运,致肝失疏泄,胆汁泛溢,发为黄疸,此即“湿主”之病机要义。

1.1.2 瘀血因湿浊而生 《伤寒论》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金匮要略》中指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诸病源候论》谓:“血瘀在里,则时体伴热而发黄”,明确指出瘀血亦是导致黄疸的一个病理因素。在“瘀热发黄”理论指导下,后世医家认为黄疸病与湿热导致瘀血有关,如《张氏医通·黄疸》云:“以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也”[3],指出湿热入血,影响到血分方可致黄。《医学心悟》有云:“瘀血发黄,亦湿热所致。瘀血与湿热熏蒸,故见黄色也”[4],阐明黄疸的发生是由于湿热瘀血相互夹杂,而致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分而发黄。著名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指出:“如果湿热瘀阻于气分,并不一定出现黄疸,只有湿热瘀阻于血分,才能产生黄疸”[5]。因此,常教授提出了“湿主瘀从”是黄疸的核心病机。湿为阴邪,其性濡滞,易阻碍中焦气机,气滞则血不行,进而积血成瘀。根据患者体质及病程不同,湿邪或从热化,湿热之邪熏蒸肝胆,侵入血分致血脉瘀阻,血液运行失于常道,以致胆汁外泄,脾色外现,而发为阳黄;或从寒化,寒湿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致血脉瘀阻。若黄疸日久不愈,湿热之邪留恋不去,耗伤正气,郁于气分,进而亦可深入血分。卢秉久教授[6]指出“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滞留体内,瘀滞脉道,损伤正气,耗损伤血,日久则化热生火,煎熬阴血,灼伤脉络,更使阴血受伤。基于此,常教授认为,黄疸病程中“湿”“瘀”相互兼夹,以湿邪为主,瘀血为从。

1.2 虚损亦是黄疸的关键病机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病症并治》:“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以方测证,该条文中的小便自利而黄不去乃是由于脾胃虚弱,脾色外现,因而脾胃虚损亦是导致黄疸的病因病机。《景岳全书·黄疸》中指出:“阴黄之病何以致然?必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7]。黄疸并非都由湿热所致,脾胃气血所伤,也可致黄疸。归纳起来,黄疸的发生病机主要为湿邪,累及脾胃肝胆,脾运化失常[8],胃气不升,肝气郁结,湿邪郁遏,胆汁入血液,溢于肌肤所致。《尤氏医案·黄疸门》:“面目身体患黄,而中无痞闷,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谓虚黄也,即以仲景法治之,宜黄芪建中汤”[9]。因此虚损亦为黄疸的关键致病因素。《伤寒论》云:“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环溪草堂医案·黄疸篇》载:“两目身体皆黄,小便自利色清。此皆属脾虚,非湿热也。名曰虚黄”[10]。这里的虚黄是黄疸病机和病性的概括,脾虚失健,气血亏败,湿滞残留,脾色外露所致。基于以上思路的启发,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常教授将黄疸病分虚实来系统诊治,实黄多为湿热壅盛,湿热亦可兼夹瘀血而致病。虚黄发生的关键是素体虚损、或久病失治、耗伤正气,或疾病前期过度使用清热解毒之品,损伤中焦脾胃,亦不同于阳虚寒盛的阴黄证,而是以中焦虚损为主要表现,脾土虚损,失于健运,湿热之象不著,故黄疸色不鲜泽。常教授认为,脾虚黄疸的发生,中焦虚损为关键,病性为虚实夹杂,兼夹的湿、热、瘀等病理因素也与脾胃密切相关,兼夹湿邪阻滞,或夹杂瘀血而生,邪毒蕴结,迁延不愈,耗损人体正气、脾胃更损。

2 治黄三法

常教授在“湿主瘀从、黄因虚生”辨病认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黄疸病的“治黄三法”,因此创制了降黄合剂系列方药,以清热祛湿为先、重视调补脾胃、活血祛瘀贯穿、攻补兼施权衡病机,临床应用治疗效果显著。

2.1 清热化瘀、利湿化浊 《金匮要略》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论述了黄疸病的病机责之于湿邪痹阻脾胃气机,致脾失健运,湿邪郁里化热,久而成瘀,故发为黄疸,疸色鲜明而伴有恶心厌油腻、乏力等湿热征象。常教授从“湿主瘀从”这一基本病机出发,遵仲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治疗大法,以清热化瘀、利湿化浊为主要原则,即是从黄疸初期的湿热蕴结病机立论,自拟降黄合剂Ⅰ号,药物组成:茵陈30 g、山栀10 g、生大黄、虎杖、丹参、白茅根、生山楂各15 g、茯苓、猪苓、赤芍、刘寄奴各20 g。本方以茵陈蒿汤为基础方化裁而成,方中以茵陈为君,重剂使用以清热利湿退黄,用量30~60 g,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擅导肠胃湿热之毒从大便而下,散血分瘀热以退黄。栀子清三焦而利水道。栀子、大黄为臣药,清热利湿、凉血化瘀。三药共起清热通腑、利湿退黄之效。茯苓、猪苓、白茅根,三药性味皆淡,茯苓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通常可大剂量使用(30~60 g),白茅根凉血利尿,其用量20~40 g,三者共奏利湿清热退黄之效,使瘀热湿浊自小便而出。赤芍、丹参、刘寄奴活血化瘀;虎杖清热解毒,化湿退黄;生山楂活血消积,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瘀、利湿化浊之功。常教授指出,虽然黄疸初期以湿、热、瘀毒为甚,然治疗不宜大量使用寒凉败胃之品,应严格掌握剂量与疗程,需时时以顾护脾胃为念,以免寒化冰伏,不利于湿热清解。或可配伍白术、苍术等温燥化湿类药物,健脾燥湿,不宜使用滋腻健脾药,以免滞腻碍邪。

2.2 健脾利湿、活血退黄 基于“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的理论,结合湿浊夹虚、夹瘀的复杂病机,对于湿热不甚,脾气虚损与湿浊瘀血夹杂之证,常教授治疗时以健脾活血化瘀为退黄大法。自拟降黄合剂Ⅱ号方,为茵陈五苓散与四君子汤合方化裁而成,方药组成:茵陈、党参、葛根、赤芍、茯苓各20 g,白术、刘寄奴各30 g,升麻、桂枝各6 g,丹参15 g、生山楂10 g。方中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白术甘温健脾,苦温燥湿,被誉为“脾脏补气之第一要药也”,二者共为君药,以健脾渗湿、祛湿退黄共为思路。配伍淡渗之茯苓,既可祛邪,又可扶正,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党参性味平和,补虚而不留邪,使补而不滞;升麻、葛根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从而体现“脾宜升则健”的特性,四味共为臣药,起健脾利湿退黄的作用,调补后天之本、增强脾胃运化。桂枝,通阳化气,扶脾阳,运脾气,宣通中焦阳气,运化脾胃湿浊。赤芍、丹参、刘寄奴,凉血活血,活血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共为佐药。生山楂化滞活血为使药。诸药合用,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共奏健脾利湿、活血退黄之功。黄疸虽论湿、热、瘀,早期当谨守病机,避免过度使用清热利湿之品而损伤中焦阳气,可辅以白术、附子等温阳药物早期干预治疗,可防病机由阳黄向阴黄转化[12]。《明医指掌·黄疸》指出:“虽云湿热,不可纯用寒凉,必佐之以甘温,君之以渗湿,则湿易除、热易解,其病自愈。若纯用寒凉,重伤脾土,湿未必除,热未必去,反变为腹胀矣”[11]。常教授指出临床针对脾虚湿阻瘀盛所致的黄疸,既要重视除湿化瘀,又要重视中焦脾胃,遵张景岳“调脾胃即所以安五脏”之说,清热利湿之品往往暂用或少量使用,确实湿热甚而兼夹脾虚之象者,当佐以白术、陈皮、苍术等甘温、苦温之品,可使脾湿运化,中州得安,黄疸消退,时时体现健脾护中的思想。

2.3 健脾助运、益气活血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强调黄疸虚证“治宜四君子汤合八味丸”使正气盛则邪气退[13]。《证治准绳》认为治疗黄疸需分新久,久病脾胃受伤,气血虚弱,必用建中温补治法[14]。常教授认为日久黄疸迁延不愈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或感染湿热疫毒之邪,渐耗正气,以致脾阳受损,运化不及,气血虚弱,故临床治疗中以健脾助运、益气活血为法,强调肝脾同治,自拟降黄合剂Ⅲ号方,方药组成:炒白术、刘寄奴、白茅根各30 g,党参15 g,茯苓、赤芍、猪苓各10 g ,葛根、生山楂20 g,升麻、桂枝各6 g。本方以重剂量白术为君药,健脾益气,培补中焦,其性敦厚,助脾运化功能的发挥,气能化湿,从而发挥升举脾阳、运湿化浊、益气祛瘀之效;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能补能泻,既可补脾,又可渗利湿浊而给邪气以出路。党参善治脾胃气虚,使补而不滞,脾气得运,则湿浊自清。葛根益脾胃阴津。常教授用药极为精细灵活,配伍少量升麻、桂枝以升举中焦清阳之气,使脾阳宣展,脾气得升,则湿易祛。赤芍入肝经血分,清热凉血。刘寄奴味苦性寒,活血通络。善用刘寄奴退黄是常教授治黄经验之一,白术和刘寄奴相配为活血化瘀法的常用药对,刘寄奴走血分以化瘀通络,白术走气分而健脾助运,以白术配刘寄奴健脾化瘀、通脉活血,活血而不伤正。常师以重剂量健脾益气药配伍少量赤芍,制约其寒性而发挥活血之功。诸药配伍,以奏健脾益气,活血退黄之效。

3 “湿主瘀从、黄因虚生”指导黄疸病治疗思路

3.1 清热利湿醒脾胃 《金匮要略·黄疸病》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在这一经典理论的指导下,黄疸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大法。故《医学正传》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医门法律·黄疸门》进一步阐述如何祛湿[15]:“溺黄赤安卧者,疸病。溺黄赤者,热之征也;安静嗜卧者,湿之征也,所以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开鬼门者,从汗而泄其热于肌表也;洁净府者,从下而泄其湿于小便也。”可见利小便祛湿为黄疸病的基本治疗途径。常教授在降黄三方中,充分体现了清热利湿醒脾胃的治疗思路,降黄合剂I号方茵陈、山栀、大黄三药,利小便、通大便,泻热祛湿。三方中皆用茯苓、猪苓、白茅根,三药性味皆淡,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能利,共奏利湿清热退黄之效,使瘀热湿浊从小便而去。脾为中央土,喜燥恶湿,湿性重浊,易困阻脾气,黄疸之湿热之邪,最易困脾,因而治当以醒脾之法,恢复脾运,常教授在Ⅱ号方与Ⅲ号方中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等运化中州之品,恢复脾的运化功能,对脾虚湿浊不化者,常配伍苍术,苦温燥湿,辛香健脾,从而达到清热利湿醒脾胃的治疗效果。

3.2 化瘀祛浊通血脉 程钟龄指出:“祛瘀生新而黄自退”。关幼波教授提出“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的治疗思路[5],可见临床治疗黄疸既要重视除湿,又要凉血祛瘀。常教授认为瘀血因素于黄疸证治中颇为重要,故在治黄三方中皆配伍有活血化瘀之品,疗效显著。常用的有刘寄奴、赤芍、虎杖、生山楂。常教授擅用大剂量刘寄奴,用量30~60 g,其性善走,活血散瘀,且本品气味芳香,既能醒脾开胃,又能消食化积,故三方皆配伍刘寄奴以活血退黄。赤芍、丹参、刘寄奴三药活血化瘀,凉血解毒,均有活血而不留瘀、祛邪而不伤正的优点。诸药合用,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共奏清热利湿解毒,健脾凉血活血之功。

3.3 健脾培土护中官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据仲景“肝病实脾”理论,从整体观念出发,重视健脾益气是治疗肝病的重要环节。常教授在治疗黄疸的各个阶段,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顾护脾胃。在黄疸初期,治疗湿热瘀毒壅盛者,运用降黄合剂Ⅰ号方,常教授强调,虽黄疸初期,湿热瘀毒过盛,然不可过量使用寒凉药物,且久服必损伤脾胃,因而需严格掌握方药的剂量与疗程,以防寒化。对黄疸日久不愈患者,治以降黄合剂Ⅱ号方与Ⅲ号方,配伍党参、白术、葛根、升麻,以健脾扶正,升举脾阳。党参为补中益气之良药;白术在健脾益气的同时又有滋养胃阴之功[16],被誉为“补脾气第一要药”。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配伍升麻与葛根,善升举中焦清阳之气,从而达到“脾宜升则健”的治疗效果。常师法“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之原则,治疗从脾入手,使中焦健运,发挥脾主运化及脾气升清的功能,运化功能正常,可截断疾病的传变,从而使黄疸消退。不用茵陈是常教授临床治疗脾虚黄疸病的临床经验[17],其认为茵陈苦寒之剂,不适用于脾虚发黄之病机,正如《本草述钩元》中所述:“又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

4 结语

黄疸病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湿、热、瘀、虚相互胶结。常教授临证治疗黄疸经验独到,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法,提出了黄疸病“湿主瘀从、黄因虚生”的发病机制,根据“治黄三法”创制降黄合剂系列方剂,在治疗上根据湿、热、瘀、虚的侧重不同,以“清热利湿醒脾胃、化瘀祛浊通血脉、健脾培土护中宫”为治疗思路,审证求因、精心组方、合理用药。总而言之,在临床黄疸病的诊治中,根据常教授之降黄三法,运用降黄三方随证加减,收效甚佳。

猜你喜欢
瘀血白术黄疸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鲁晓岚:黄疸
中医教你识瘀症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