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农药减量增效关键技术

2022-12-13 04:39陈育民郝东川冯伟明吴颖仪温华良张均功李颖仪李坤珺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瓜类瓜地成虫

陈育民 郝东川 冯伟明 吴颖仪 温华良 张均功 李颖仪 李坤珺

(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佛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广东 佛山 528145)

瓜类作物一直是佛山市及周边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包括瓜菜类和瓜果类(果用瓜),有冬瓜(Benincasae hispida)、节 瓜(Benincasa hispida)、苦 瓜(Momordica charantia)、丝瓜(Luffa cylindrica)、白瓜、青瓜(Cucumis satirus)、西瓜(Citrullus lanatus)、雪梨瓜(Cucumis melon)、哈密瓜(Cucumis melon var.saccharinus)等,尤其以乐平雪梨瓜[1]、小宝西瓜[2]、黑皮冬瓜[3]、黑毛节瓜[4]、大顶苦瓜[5]在本地区最为人知,倍受广大市民的喜爱。据广东省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瓜菜类蔬菜种植面积224.3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1.32%,瓜果类(果用瓜)种植面积63.42万亩;2020年全省瓜菜类蔬菜种植面积达231.24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1.31%,瓜果类(果用瓜)种植面积63.68万亩;2021年1~6月瓜菜类蔬菜种植面积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3.3%[6-7]。然而,随着瓜类作物复种指数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统筹规划,加上极端气候频发,农民滥用农药情况严重,导致瓜类作物病虫害种类、种群及发生规律出现改变,有害生物抗药性难题凸显,农药残留和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明显。因此,摸清瓜类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实施农作物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对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稳定、保持瓜类作物优质高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对本地区瓜类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进行简述,以供参考。

1 瓜类作物病害发生规律

1.1 霜霉病

1.1.1 为害症状 大多为害植株叶片,老弱叶片易感病,感病初期叶片上初现水浸状浅黄色小斑点,并不断增大产生不规则的多角形褐色或黄褐色病斑,开始受限于叶脉,后期病斑相连成片,直至整叶枯死。天气潮湿时叶片反面病部可诱发灰黑色霉层,由植株中下部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除顶端嫩梢外全部叶片枯死。高温潮湿是发病的关键条件[8]。

1.1.2 发生规律 瓜类霜霉病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e cubensis),是一种真菌病害,借由气流和雨水传播[9]。气温在15~25℃、空气湿度高于83%时有利于该病发生流行,佛山地区瓜田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4~6月、8~10月为发病高峰期,温室大棚可终年发病。通风条件好,温度低于15℃或高于28℃、空气湿度低于60%,不利于该病的发生。

1.2 炭疽病

1.2.1 为害症状 大多为害叶片,茎蔓、果皮也可受害,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中后期发病较重。病斑前期为淡黄色水浸状斑点,后逐渐扩展为灰褐色近圆形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生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形成大斑,使叶片枯萎,干燥时病斑中部易穿孔。高温、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结瓜期发病比较严重[10]。

1.2.2 发生规律 瓜类炭疽病由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引起[11],气温在18℃左右开始发病,气温在20~28℃、空气湿度在90%~95%时适合其发病,当湿度大于95%时最易发病,栽培密度大、田间积水多、化肥施用过量、连作地块易暴发此病。

1.3 白粉病

1.3.1 为害症状 大多为害叶片,瓜类作物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中后期发病严重。开始发病时叶片正反两面叶脉旁边出现粉状白色近圆形斑,叶面居多,之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外缘不明显的圆形白粉斑,严重时叶片干枯卷曲,病斑密布整片叶,白色粉状物逐渐转为棕褐色或灰白色,叶片干枯变黄而发脆,甚至整株枯死。

1.3.2 发生规律 瓜类白粉病系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单丝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ginea),可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环境温度16~25℃、空气湿度75%左右时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流行。田间3月中旬即可开始发病,4~6月、8~10月为发病高峰期,高温高湿交替出现、管理粗放、防治不及时容易大面积发生[12]。

1.4 蔓枯病

1.4.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茎叶,茎部受害时出现水渍状灰色斑,慢慢向其他节部发展,病处有灰褐色胶汁,干枯后病部表面凝固成暗红色到灰黑色的条状胶质物。叶片主要叶缘发病,产生黑色弧形或楔形病斑,病部变褐,表面附着黑色小粒点。

1.4.2 发生规律 瓜类蔓枯病是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在土壤及病残株中越冬,次年释放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13]。病菌在5~35℃条件下都可以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降雨量大、田间湿度高、通风透光性不好的连作田块易导致蔓枯病的发生流行。

1.5 病毒病

1.5.1 为害症状 瓜类病毒病田间最为常见的症状有花叶型和蕨叶型。花叶型病毒病,叶部首先发生褪绿的黄绿相间斑点,而后茎蔓上部茎节变短,不易坐果,再转成大小不一的整体性斑驳花叶,整个叶片高低不平,变皱致畸;蕨叶型病毒病,新出嫩叶变皱弯曲,初抽叶片为条状,新长枝蔓细长,老蔓长粗无法坐果,果实畸形,影响产量[14]。

1.5.2 发生规律 瓜类病毒病在作物上大多以粉虱、蓟马、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由非持久性形式或农务活动的接触传播,病原菌在有毒昆虫体内、作物种皮上越冬。害虫发生量大发病也较重,气温高、光照强、雨水少有利于蚜虫的繁殖和迁飞传毒,在夏季及秋季易发生。植株缺肥、生长势弱、土地瘠薄、瓜田杂草丛生田块发病严重,大田瓜地发病重于大棚瓜地,尤以西瓜和南瓜上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

1.6 根结线虫病

1.6.1 为害症状 主要出现在植株根部,作物根系发病后形成形状不一的根结[15],剖开根结病组织中有很多细长的灰白色线虫。轻病植株病症整体不明显,重病株生长不佳,叶片中午气温高时出现萎蔫。

1.6.2 发生规律 瓜类根结线虫(Meloidogyne)在佛山地区可终年连续多代繁殖,连作带病土壤、带病种苗及土壤湿度大的发病重。瓜类根结线虫最适宜在25~30℃条件下存活,条件适宜时根结线虫增殖速度快,植株内的成虫产卵孵化后产生若虫,在土壤中侵染根尖,其分泌物使导管细胞变大产生根结。

2 瓜类作物虫害发生规律

2.1 烟粉虱

2.1.1 为害特点 烟粉虱属半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是一种寄主范围极广的全球性害虫[16]。烟粉虱有趋嫩性,成虫偏爱群聚在作物嫩叶背面刺吸植物汁液,使叶片褪绿、变黄,导致营养流失,并可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作物光合作用,还可传播多种病毒引起瓜类病毒病,使瓜类作物生长受阻。

2.1.2 发生规律 烟粉虱繁殖能力强,在广东一年可发生11~15代,无越冬现象,世代重叠严重,对瓜类的生产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2.2 瓜绢螟

2.2.1 为害特点 瓜绢螟又称瓜螟、瓜野螟、瓜绢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绢野螟属,是瓜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广,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地[17-18]。瓜绢螟以低龄幼虫在嫩叶嫩梢上啃食叶背,高龄幼虫吐丝缀合叶片或嫩梢,藏于其内取食,并蛀入瓜内,造成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2.2.2发生规律 瓜绢螟是一种喜高温高湿的瓜类作物重要害虫,在本市为害盛期为4~10月,此虫对温度适应范围广,在15~35℃环境下均可生长,以温度25~30℃、相对湿度大于85%最适合。瓜类全生长期都可发生危害,成虫昼伏夜出,稍有趋光性。

2.3 瓜实蝇

2.3.1 为害特点 瓜实蝇又称瓜小实蝇、针蜂、瓜蛆等,为瓜类作物主要的蛀果害虫,属双翅目实蝇科[19-20]。成、幼虫都能暴发为害,成虫以产卵管刺入瓜中产卵,使表皮受到损害,在刺伤处分泌出淡黄色或黄褐色胶状汁液,果面下陷畸形,果实变硬、变苦。苦瓜和丝瓜整个瓜期都能受害,而冬瓜、西瓜等瓜完熟后较少受害。幼虫在瓜内取食,引起腐烂、落瓜。

2.3.2 发生规律 据田间监测,瓜实蝇在佛山1年发生5~6代。成虫3月初开始活动,产卵期长,世代重叠。对糖、酒、醋等物质有趋性,善飞,上午10:00和下午5:00左右活动极其活跃,成虫交尾产卵于嫩瓜基部,每次可产10余粒。

2.4 黄守瓜

2.4.1 为害特点 黄守瓜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有黄足黄守瓜和黄足黑守瓜2种,是瓜类作物的主要害虫[21-22]。黄守瓜食性较杂,基本上可为害所有瓜类,成虫、幼虫均可为害,成虫喜欢在温暖的晴天活动。黄守瓜啃食叶片普遍以腹部末端为圆心、体长为半径转动取食,出现环形或半圆形缺刻,黑守瓜则不明显。幼虫在瓜类作物根部周围为害,引起地上部枯萎,也可蛀入近地面生长的瓜果内为害,造成烂瓜。

2.4.2 发生规律 黄守瓜在佛山市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田间杂草、残留瓜蔓中越冬,开春后开始活动,首先取食周围杂草或者其他蔬菜,在瓜苗3~4片叶期再转移到瓜田为害幼苗。耐饥力强,取食后10 d不取食仍可生存,有趋黄习性。成虫4~8月喜欢在湿润的壤土中产卵,5~10月为幼虫为害期。

2.5 蓟马

2.5.1 为害特点 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成虫、若虫均可锉吸瓜类幼嫩梢叶、花和幼果的汁液,造成被害瓜类作物的叶片变皱歪曲,新梢生长缓慢,节间缩短,被害花蕾挂不住果,使嫩瓜致畸变形,无法正常膨果,生长终止[23]。

2.5.2 发生规律 蓟马成虫有喜食嫩叶的生活习性,身体灵敏迅捷,可跳跃,怕光照,集中在梢顶、瓜顶、叶片背面为害。成虫体长多在0.7~1.1 mm之间,雌成虫在细嫩的梢叶中产卵繁殖。成虫、若虫均可取食为害,气温在26~28℃条件下繁殖快,主要是孤雌生殖,也有两性生殖,在佛山市1年发生20多代,世代重叠严重,可终年繁殖,容易暴发成灾。

2.6 美洲斑潜蝇

2.6.1 为害特点 瓜类作物从幼苗到成株期都会受到美洲斑潜蝇成虫、幼虫为害,以雌虫产卵器刺入瓜叶产卵,初孵若虫潜入嫩叶啃食,在叶表面形成不规则的白色弯曲虫道,虫道中间伴有黑色虫粪,造成叶肉缺失,影响作物光合作用[24]。

2.6.2 发生规律 美洲斑潜蝇在佛山市1年发生15~16代,世代重叠,温湿度对其发生影响较大。各虫态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最适温度为25~30℃、湿度为70%~80%,完成1个世代需15~18 d,5月中旬后随气温升高危害减轻,9月中下旬温度下降又可出现为害高峰。

2.7 斜纹夜蛾

2.7.1 为害特点 刚孵出的幼虫聚在卵块周围啃食瓜类作物叶片,剩余叶脉和部分表皮,呈透明网状,一有惊扰便会向周围逃散或吐丝飘散,2龄后逐渐分散,食量加大,大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常将叶片蚕食光仅留叶柄,也可为害花、瓜表皮,斜纹夜蛾幼虫食性很杂,可以取食所有瓜类作物,需警惕暴发成灾。

2.7.2 发生规律 斜纹夜蛾是一种喜温而又耐高温的爆食性害虫[25],对瓜类作物危害大,佛山地区1年可发生6~8代,全年均有发生,无明显越冬现象,成虫及各龄幼虫的发育适温为25~30℃,最适湿度为75%~95%,其繁殖能力强,世代重叠严重,有少量虫源即可大量暴发,而且干旱少雨年份往往发生较重。

2.8 蚜虫

2.8.1 为害特点 蚜虫是瓜类作物上的一大害虫,其主要种类是瓜蚜,常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瓜类作物嫩叶及生长点和叶片背部刺吸汁液为害,导致叶片卷曲、瓜苗成长缓慢,并可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并堵塞叶片毛孔抑制呼吸作用。蚜虫还是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会引起作物病毒病的流行,严重影响冬瓜、南瓜、西瓜等瓜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26]。

2.8.2 发生规律 蚜虫在佛山1年发生20多代,繁殖速度快,一代只需5~6 d,世代重叠严重,干旱季节虫量较大,16~22℃条件下适合蚜虫生长繁殖,降雨冲刷可减轻蚜虫危害。

3 农药减量增效关键技术

3.1 蚕沙改土技术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引发了土壤生物多样性锐减、作物抗逆性降低、瓜类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蚕沙肥富含天然动植物源有机质、微生物菌群和各种中微量元素,具有生物肥效、营养全、促根壮苗、防病驱虫、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品质等优良功效。蚕沙改土技术通过在瓜类作物种植前,每亩底施200 kg蚕沙肥,可以有效活化土壤,抑制病原菌,改进土壤肥力,增强瓜类作物抗病虫能力,减少农药使用量。

3.2 土壤消毒调酸技术

瓜地长期的耕作会导致病原菌逐渐积累,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因此在土壤表面均匀撒施生石灰或土壤改良剂,根据土壤的酸碱度每亩用80~120 kg,深耕两遍确保生石灰与耕作层土壤均匀混合,并持续保持土壤湿润1~2周,可有效杀灭残存于土壤中的病原菌,调节土壤酸性,降低土壤盐碱度。

3.3 轮作倒茬技术

瓜地与各种不同科作物轮作倒茬或实行粮瓜轮作、水旱轮作,不连续种植瓜类作物,不仅可以改变瓜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有效减少病虫源积累、减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大大减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3.4 选用抗病虫品种

引进并选用抗病虫害的瓜类作物品种是当前病虫害防治最根本和最有效的举措之一。因地制宜引进高抗品种,筛选适合本地区生长的多抗性瓜类品种,播种前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用高锰酸钾等药剂处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可以有效防止种传病虫害发生。育苗时采用50孔专用穴盘和无菌基质土,可以培育健壮的无毒无病虫瓜苗。

3.5 色板诱杀技术

借助不同昆虫趋黄或趋蓝的习性,瓜地布置黄色诱虫板诱杀蚜虫、美洲斑潜蝇、黄曲条跳甲和烟粉虱等害虫,布置蓝色诱虫板诱杀蓟马。田间黄、蓝色诱虫板的布设:爬地式瓜地放置高度略高于植株即可;平棚架式瓜地,悬挂于瓜棚下方;立式篱笆架瓜地设于篱笆中上部,每亩按30~40片布设。

3.6 性信息素诱杀技术

依托诱芯释放化学合成的性信息化合物诱使雄虫到诱捕器,由此实现扰乱雌雄虫交尾,最后达到防控的目标。在成虫化蛹羽化时,瓜地布设性诱捕器能够诱杀斜纹夜蛾、瓜实蝇、黄曲条跳甲等多种害虫的雄虫,平均每亩放3套性诱捕器。

3.7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运用各类有益生物和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控病虫害[27]。首先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资源,或者人工释放小花蝽、赤眼蜂等天敌昆虫,以虫治虫。二是以菌治虫、以菌治菌,择优采用生物农药控制瓜地有害生物。瓜类作物生产过程中可以选择苏云金杆菌(Bt)、金龟子绿僵菌、多杀菌素、乙基多杀菌素、球孢白僵菌、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多角体病毒、印楝素、天然除虫菊素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防控蓟马、瓜绢螟、斜纹夜蛾、黄曲条跳甲、蚜虫等;选择多抗霉素、宁南霉素、枯草芽孢杆菌防控瓜类霜霉病、病毒病等。

3.8 化学防治技术

按照不同有害生物的为害特点,适当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允许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掌握不同种类药剂的作用对象、作用机理,对症施药。正确掌握用药量,不随意增加用药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延迟病虫抗药性产生。正确掌握喷药时间及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提升科学施药水平,减少农药浪费,降低农药用量。

猜你喜欢
瓜类瓜地成虫
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研究进展
买西瓜
瓜地迷宫
帮助种瓜的意外收获
三亚市冬种瓜菜死苗现象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帮助种瓜的意外收获
瓜类嫁接育苗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