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礼兴教授释导气同精针法及临床应用

2022-12-13 23:11邹冬蕾庄礼兴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针法手法疾病

邹冬蕾,庄礼兴

(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庄礼兴教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中医学术流派“靳三针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从事临床工作40余载,探究针刺经典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疗效,对于靳三针疗法中“导气同精”运用颇有心得。其将“导气同精”与补泻手法同施,广泛应用于痹症类、颤证类、中风类、神志类和五官类等多种疾病,效果显著,现分述如下。

1 导气同精针法之源

导气同精针法源于《黄帝内经》,可谓“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用以论治“清浊相干,营卫相悖”的五乱之疾[1]。乱气之病,一为经脉之气逆乱,二为气机升降失司,三为脏腑之气失疏。所谓五乱,即气乱于经脉-枢机-脏腑,层层深入,病及心、肺、肠胃、臂胫和头部五部[2]。而导气同精则从气乱之本出发,行“徐入徐出”手法,通过徐缓进出其针,导引浊清之气各归阴阳之位,调畅气机,使营卫相合,以除乱气。后世补土学派李东垣的“东垣针法”中的导气同精,增添了补益脾阳之意,认为升清阳而浊阴降,毋令中焦火旺,毋令中焦火衰,调畅中焦,达到“阴平阳秘”[3]。靳瑞教授之导气同精,强调“移气于不足,精神乃复”,导气与“三才”理论相合,在穴位的“天、地、人”三部分别施行徐入徐出、三进三退手法,不补不泻,通达其气[4]。

2 导气同精针法之释

庄礼兴教授在临床针刺过程中,强调必须在得气的前提下施行补泻手法,若针刺不能入针即得气,则需行针候气,而导气同精针法则是行针候气的一种主要手法,其论治疾病范畴已不局限于五乱之疾,可与补泻手法相配合,用治阴阳失和、气血输布异常疾病,关键在于“导气与调气”。于非泻有余不足疾病,导气同精取直接治疗作用,使神气调和、阴阳两合。于虚实分明疾病,导气同精施行于补泻手法之前,导引其气,调枢机,畅气道,后据虚实之证,行补泻,以增强“气至针下”“气至病所”之效。导气同精针法与补泻手法,互为首尾,相须相使。

在具体操作中,庄礼兴教授将导气同精针法归纳为“定志调神、徐入徐出、定针导气”十二字诀。定志调神,包括“定神、察神、安神、聚神、入神、合神、和神、实神和养神”,即调适医患二者之神,注重沟通,树立信心,持针定神,用意在针;徐入徐出,即徐进徐出的提插手法,“徐”指力度均匀、动作和缓,缓中又要求保持针下持续有力,行针速度以6次/min为度。定针导气,指“徐入徐出”手法操作后出现针下沉紧或酸、麻、重和胀针感,医者停针,手如卧虎,通过调节针尖方向和力度“针向病所”,使针感持续向病所扩散传布,达“气至病所”之效[5]。

3 导气同精针法之用

庄礼兴教授在临床上扩大了导气同精针法应用疾病的范畴,囊括了痹证类、颤证类、情志类、中风类及五官类等疾病。其结合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选择在气血输注之处、多经会聚之处施行导气同精针法,同时也注重手法操作的安全性,临床取穴多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为主。

3.1 痹证类疾病,导气以通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云:“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逆其气则并,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强调即使存在风寒湿邪,营卫之气逆乱才会入侵机体而生痹。故痹证类疾病也为导气同精针法适应症,临床上追求循经通痹的疗效,手法上多配合按法,即押手按于针尖朝向另一端,以闭与病所相反之气道,使经气与针感源源不断传输至痹处,气速至,而达速效。

选穴与临床应用:痹病,多选取阿是穴及四关穴行导气同精针法,因经脉痹阻,以痛为腧,痛处亦为经气结聚之处,通过“徐入徐出”地导气,能疏解局部郁结之气,气道得通,其痹自除。《标幽赋》云:“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矣。”四关穴为调节原气升降平衡的特效穴,加以导气同精针法,可叠加导气、调气之效。如项痹,主穴取风池、天柱、颈百劳、颈根、肩井和阿是,配合合谷及后溪。分别于合谷、阿是穴行导气同精针法。

3.2 五官类疾病,导气以启窍

五官类疾病涉及目、耳、鼻、口、舌、齿及咽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五官属清窍,以通为用,只有经络畅通,方能上输五脏之精,濡养五官清窍[6]。窍闭,其标在上,其本在经络、脏腑,多因正虚邪入,风、火、痰及湿等邪搏结壅滞于经络而起病。故可取“上病下取”之意,通导下部手足脏腑经穴之气,疏通经络之滞,使上下相通,治疗上部五官疾病[7]。

选穴与应用:五官类疾病,病灶局部取穴宜精,手法宜轻,静以留针,畅通气道以候气。配合特效穴、五腧穴和八脉交会穴等远端穴位,行导气同精针法,使针感循经远达至病所。耳聋耳鸣,主穴选晕听区、听会、翳风及风池,配以外关、中渚及太冲。其中以深刺听会为要,并于外关、中渚行导气同精针法;喉喑,主穴取舌下三针、风池与翳风,配以病灶同侧通里、太溪。其中通里、太溪行导气同精针法;面瘫,主穴取阳白透鱼腰、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透颊车及夹承浆,配以病灶对侧合谷与同侧中渚。其中合谷与中渚行导气同精针法。

3.3 神志类疾病,调气以调神

神志类疾病包含两类,一为神志病,表现为“神、魂、魄、意、志”五脏神乱;二为情志病,表现为“喜、怒、悲、忧、恐”情绪失调。神志病治之本在其脏,而情志病则重在治其气,二者亦可相互转化,神乱致气乱,气乱致神乱。庄礼兴教授认为论治神志类疾病,注重神气通调,调气以调神,可运用导气同精针法。

选穴与应用:《素问集注·脉要精微论》云:“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头为精髓神明之府。庄教授注重通督调神并合手法调气,主穴选取四神针、神庭、印堂、神门及三阴交,配以四关、风池及内关等[8]。其中于印堂穴、三阴交穴行导气同精针法,但此二穴行针手法略有不同。印堂穴,为头面部穴位,在皮肤薄弱处,平刺进针后,不施行“徐入徐出”手法,而以“推弩”方式,直接“定针导气”,使针刺局部产生酸胀感。三阴交穴,贴胫骨内侧直刺进针,此种进针方式易直接得气,若此时针下已有沉紧感,则可直接将针“放倒”,伏如横弩,针尖朝向病所,“定针导气”。若此时针下空虚,则需通过“徐入徐出”,先聚其气,至针下有沉紧感后,再“定针导气”。四神针、神庭穴行小幅度和高频率捻转手法,通督以调五脏原气,以针调神,使神气相随。

3.4 中风类疾病,调气以生机

中风类疾病,多由风、火、痰、气、瘀及虚而起,因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9]。庄礼兴教授认为病之标在患侧肢体,病之本在脑,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是关键,治应以导气调和阴阳,焕发生机。

选穴与应用:主穴选取百会、脑三针、智三针与颞三针,配合患侧肢体的肩三针及手、足三针。其中于手、足三针处行导气同精针法,促进肢体局部经气畅通,百会、智三针可直接定针导气、疏通督脉,使经气聚于脑络,促进脑髓的修复。此外,诸阳功能复常,阳气升发散及周身,筋肉骨节得养,躯体运动功能得复。

3.5 颤证类疾病,导气以止颤

《证治准绳·杂病》曰:“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颤证类病属风系疾病,与肝之条达、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又与骨生髓入脑,司肢体运动相关。故颤证病机在于“脑神失养,气机逆乱,动静失调”,脑神不足,调控失司,神不导气,震颤不得自控。治当以调神导气,使“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选穴与应用:主穴选取四神针、神庭、印堂、舞蹈震颤控制区、风池,配以四关。于四关、印堂和风池行导气同精针法。合谷升阳,太冲降浊,一左一右,一升一降,顺接阴阳,使动静相协,风池导气调气平息其风,印堂荣脑安神,共奏止颤之效。

4 验案举隅

4.1 验案一(吞咽障碍)

患者,男,65岁,2019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吞咽困难伴右侧肢体乏力1月余。患者于2019年11月6日出现头晕,伴天旋地转感,恶心欲呕,左眼睑下垂,口角向右歪斜,额纹正常,吞咽功能正常。11月7日晨出现呕吐胃内容物,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右侧肢体乏力。现症见: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吞咽困难,鼻饲饮食,喉中痰量多、色白,右侧肢体乏力,左侧手脚麻木乏力,上肢为甚,头晕无头痛,近1个月偶有耳鸣,听力下降,纳眠一般,小便可,大便在开塞露辅助下日一行。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悬雍垂稍左偏,咽反射减弱;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5-级,余肢体肌力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左侧罗索里莫征(+),双侧巴氏征(+)。辅助检查:电子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评估:吞咽障碍(咽期);颅脑MR平扫+增强:考虑延髓左侧小缺血变性灶或腔隙性梗塞灶,双侧额顶叶皮质下、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及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变性。中医诊断:中风;喑痱——痰热腑实证。西医诊断:脑梗死(左侧延髓)。针灸操作:左侧太溪、右侧通里行导气同精针法;四神针针尖指向百会处平刺约15~20 mm,留针;舌下三针直刺约30~35 mm,留针。手法操作同时予患者15 mL温水,嘱患者慢慢吞咽,重复两次吞咽动作。疗效:首诊,在行手法期间患者两次饮水均顺利,无呛咳。治疗3次后,患者可一次性饮用120 mL温水;治疗6次后,患者饮水无呛咳,可一次性吞咽100 mL糊状物;治疗8次后,患者拔出胃管,恢复自主饮食,一次能食200~300 mL流食或软食。

按语:脑梗死属缺血性中风,其病位在脑,因痰瘀互结于脉络,郁而化火生风,扰动气机,气血逆乱,而致脑络闭阻急性发病。舌为心之苗窍,脾胃主口咽,发病后,脑神失用,火热伤及心脾,致气血不畅,气机不利,出现吞咽障碍[10]。此时于手、足少阴经穴通里、太溪行导气同精针法,意在“少阴主枢,为阴气初生,水火之藏,为五脏阴阳之总纲”[11],通过调导枢机,调控一身气机之升降,恢复逆乱之气,使阴阳、气血和经脉运行正常。患者自诉在太溪、通里处行导气同精针法时,喉中有如封闭的大门重新开启之感,喉间自觉舒畅。说明此时逆乱之气得复,枢机畅达,气机调畅,舌络已通,则吞咽可复。

4.2 验案二(Meige综合征)

患者,女,43岁,2020年8月14日初诊,主诉:双眼睁眼困难伴视物模糊2年余。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睁眼困难,视物模糊,头晕眼花,眼睑痉挛,双侧面肌不自觉跳动。曾于深圳市中医院眼科诊断为“梅杰综合征”,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泪腺检查无明显异常。现症见:双眼睁眼困难,眼睑痉挛,畏光流泪,头痛头胀,视物模糊,口干口苦,情绪紧张,劳累后症状加重,纳眠可,二便调,舌淡暗,舌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面肌痉挛——肝风内动证;西医诊断:Meige综合征。针灸操作:双侧合谷行导气同精针法;四神针、神庭和印堂平刺约15~20 mm,动留针10 min/次;双侧阳白、攒竹平刺约15~20 mm,动留针10 min/次;双侧风池针尖朝向鼻尖处直刺约15~20 mm,留针。二诊,抽动较前好转;治疗8次后,患者双眼已可自然睁开,自诉面肌抽动频率明显减少,视物模糊较前好转,无头晕等不适。

按语: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目》曰:“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盖足太阴厥阴营卫不调,不调则郁,久郁生风,久风变热而致。”患者肝阳上亢,风火相煽,营卫气血逆乱,筋脉失养而致痉[12]。合谷具有开关通窍功效[13],元代窦汉卿《通玄指要赋》曰:“眼痛则合谷以推之。”故于此行导气同精针法可导引气血,并结合阳白、攒竹疏通所患局部经气,共奏镇痉熄风之效。

4.3 验案三(小乳症)

患者,女,27岁,2020年9月7日初诊,主诉:自幼胸部发育欠佳。现症见:胸部扁平,月经周期正常,经量较少,色、质正常,口渴欲饮,手心易出汗,舌尖红,舌体瘦小,苔薄干,脉沉细。纳眠可,二便调。中医诊断:小乳症——肝肾阴虚证;西医诊断:乳腺发育不良。治则治法:滋阴补肾。针刺操作:双侧乳周四穴、关元和双侧三阴交行导气同精针法;膻中针尖贴胸骨向下平刺约20 mm,留针;双侧足三里直刺约30~35 mm、双侧太溪直刺约15 mm,提插补法,动留针10 min/次;双侧太冲、合谷直刺约20 mm,提插泻法,动留针10 min/次。疗效:治疗前:上胸围:76 cm;下胸围:70 cm;R1(内半径):8 cm;R2(外半径):8 cm;R3(下半径):6 cm;h(乳轴):5.5 cm;乳房体积:95 cm3。治疗6次后:上胸围:77 cm;下胸围:72 cm;R1(内半径):8.5 cm;R2(外半径):8 cm;R3(下半径):6 cm;h(乳轴):7.5 cm;乳房体积:117.8 cm3。

按语:小乳症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充,冲任亏虚,肝郁气滞,阻滞乳络精血经气或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上承于乳,乳络乳脉失养而致。关元乃“足三阴经、任脉之会”,多经汇聚之处,为生命所系,一身元气所在,有培肾固本、调理冲任和补益精血之功[14]。三阴交为阴经之交会穴,刺之可调畅三阴之气血,配合局部乳周四穴行导气同精针法,能益气固本,通调气机,化生精血,填补真元。气血得盛,则可上荣乳房以达丰乳之功效。

5 小结

综上,庄礼兴教授所释导气同精针法源于《黄帝内经》,承于“靳三针”理论,是通过“定志调神、徐入徐出、定针导气”的操作,导气、调气而让清浊阴阳各归其位,恢复本态。并将此手法拓展应用于痹症类、颤证类、中风类、神志类及五官类等多种疾病,强调了针刺的良效与优效必须“气至针下”“气至病所”[15]。此外,因目前尚缺乏进一步对此针法理论机制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如:手法频率、刺激量、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尚未制定统一标准,仍停留于“师带徒”的经验传承阶段,故难以在临床上全面推广应用。笔者将跟师经验予以分享,希冀广大学者就“徐入徐出”“补泻无形”“气至病所”等方面共同探索,优化导气同精针法的治疗方案,拓展导气同精针法治疗疾病谱,更好更精确地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针法手法疾病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层递手法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