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南宝力皋吐遗址和哈民忙哈遗址出土陶器中的红山文化因素

2022-12-13 08:23马婉璐白满达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圆唇素面底径

马婉璐,白满达

(1.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732)

一、绪论

对于考古学上的辽西地区,张忠培先生的界定为“医巫闾山以西,北至西拉木伦河两侧,包括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及它们的支流地区”。一直以来偏重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赤峰地区的历史考古文化研究,经过了长时间的挖掘与考察,已确认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小河西文化至早期铜器时代的夏家店上层文化[1]。而对于附近的科尔沁及其周邻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则相对较少,该地区处于森林草原与干枯草原的中间地带,以沙性土壤居多,在自然植物的调节下,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但是,由于人类的盲目发展和过度利用,造成土壤污染,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劣,所以,对该地区的考古工作进行的相当艰难。

在20 世纪70 年代,我们的考古工作者首次对辽西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发现有多处史前文化遗址[2],但由于调查不够深入,发掘规模较小,资料碎片化,根据这些有限的资料对该地区文化遗存的性质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3]。在2006 年6 月,由于南宝力皋吐遗址人为破坏较为严重,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地方单位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4]。随后,为了配合铁路建设,2010 年对哈民忙哈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5]。这两处遗址的发掘对进一步研究辽西地区史前文化遗址的性质提供了简单的参考资料。

二、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的陶器

南宝力皋吐遗址地处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东临通辽至霍临河铁路,西临304 国道,南达鲁北镇南宝力皋吐村。遗址地形平缓,周围地面空阔,生态环境严峻,植被疏落,土地沙化,周围分布着季节性小河流。继2006 年的挖掘之后,2007 年至2010年,有关单位对该遗址又进行了几次发掘[6]。清理房址、墓葬,总计发掘一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比较简单,出土数量最多的是陶器,这些陶器大多为细沙质,泥质陶数量不多,有明显的手工制作现象,器形大多较为规整,个别口沿不平整,胎质较薄,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筒形罐、壶、盆、钵。

(一)筒形罐

根据原发掘报告,将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筒形罐按照器型纹饰的不同分为三型。

A 型器物高度高于口部直径长度,口部稍敛,腹部呈弧状,底平,器物通常高大,器身有纹饰。共3 件,其中南宝典型代表器物2 件。M174:2,方唇,口沿部外侧饰有四圈绳索状附加堆纹,第四圈与腹部饰有的竖条形附加堆纹相衔接,近底部无纹饰,质地为夹砂黑褐陶。口径12.6、高15.4、底径7.6 厘米(图一,1)。CM17:2,圆唇,口沿部饰有五圈附加堆纹,其下相衔接多条竖条形附加堆纹,近底部无纹饰,质地为夹细砂黄褐陶。口径12.5~13.6、高18、底径7.4 厘米(图一,4)。辽宁朝阳小东山遗址代表器物1 件。H26:1,圆唇,器身纹饰由两部分之字纹组成,口沿至腹部饰有竖排之字纹,紧接着饰有两圈横排之字纹直至底部,质地为夹砂陶。口径26、高27.9、底径10 厘米(图一,7)。

B 型器物高度低于口部直径长度,直口,腹部斜弧,底平,器型一般较小,器身有纹饰。共3 件,其中南宝典型代表器物2 件。M122:2,圆唇,口沿下一圈饰有四组乳钉,其中有两组为三个乳钉,另两组为二个乳钉,腹部饰有滚压绳纹,三条一组,犬牙交错,呈有序的菱形网状纹,质地为夹砂褐陶。口径11.2、高7.8、底径5 厘米(图一,2)。M216:2,方圆唇,口沿下部饰有圈凹弦纹,上腹饰有斜长矩形纹,两个为一组,腹部以下素面无纹饰,质地为夹砂灰褐陶。口径10.6、高9.3、底径5.8 厘米(图一,5)。白音长汗代表器物一件。AH46:1,圆唇,口沿下等距离饰有一圈乳钉,共九个,腹部至底部饰有多条成组的竖向细线刻划纹,其中五条为一组,质地为夹砂黄褐陶。口径11、高8.8、底径5.2 厘米(图一,8)。

图一 筒形罐

C 型器物高度高于口部直径长度,上部腹壁较直,下腹部微微斜弧,底平,器型高大,器身素面无纹饰。共3 件,其中南宝典型代表器物2 件。F11:8,口沿部不甚规整,腹部饰有一双对称乳钉,质地为夹砂夹蚌黄褐陶。口径18.4~19.2、高25.6、底径9.4厘米(图一,3)。F10:22,口沿部不甚规整,腹部饰有一双对称乳钉,质地为夹砂夹蚌黄褐陶。口径18~19、高22.2、底径8.4 厘米(图一,6)。牛河梁代表器物1 件。2009N2H1:2,质地为夹细砂黑灰陶。口径23、高28、底径9 厘米(图一,9)。

(二)壶

根据原发掘报告将其分为高领壶、双口壶、小口矮领双耳壶三种。

高领壶侈口,领部稍高,腹部或弧或鼓且附有双耳,多平底,器身素面无纹饰,共5 件。其中南宝典型代表器物3 件。M216:1,尖圆唇,器物肩部饰有一双鋬耳,鋬耳中间有一圆孔,腹部双耳上面饰有乳突,质地为泥质黑褐陶。口径9.8、高20.4、底径8、腹径17.4 厘米(图二,1)。M121:1,尖圆唇,底微内凹,质地为泥质褐陶。口径11.2、高19.2、底径9、腹径20.6 厘米(图二,4)。CM35:4,圆唇,质地为夹细砂红褐陶。口径13.8、高23.4、底径10 厘米(图二,8)。赤峰市哈啦海沟遗址代表器物1 件。M20:1,质地为泥质红陶。口径11、高25.8、底径9 厘米(图二,7)。那斯台代表器物1 件,为采集品(图二,10)。双口壶侈口微敞,器物上部有管状并列两口,椭圆形腹部,底平。共2 件。其中南宝典型代表器物1件。M182:3,圆唇,器物肩部和双口之间有一双耳,肩部至腹部饰有纹饰,上部饰有一圈双线平行纹,其上有十二个拱桥状纹饰,下部饰有内外三重的三角纹饰,三角纹饰的底边和顶角相互交错,共十组。腹部以下素面无纹饰,质地为泥质红褐陶。口径3.8、高14、底径9、腹径15.6 厘米(图二,2)。昭乌达盟石羊石虎山遗址代表器物1 件。表面陶衣为褐红色,残留的纹饰已不清晰,腹部有一双环形耳,质地为泥质红陶。高17 厘米(图二,5)。

小口矮领双耳壶器身瘦而高,一般体型很大,小口微侈,矮领,有肩,上腹部微鼓下腹部斜弧,有一双耳,底平且小,器身素面无纹饰。共3 件。其中南宝典型代表器物2 件。F10:15,直口,圆唇,质地为夹砂夹蚌黄褐陶。口径9.5、高51.2、底径10.4 厘米(图二,3)。F10:21,圆唇,直口,质地为夹砂夹蚌黄褐陶。口径12、高48.2、底径12.2 厘米(图二,6)。古日古勒台代表器物1 件。G202:45,圆唇,其中一耳残缺,质地为泥质红陶。口径14.8、高38.2、底径9.2 厘米(图二,9)。

图二 壶

(三)尊形器

尊形器侈口或微侈,腹部以上较直,腹部以下至底部斜收或弧收,底平。器身素面无纹饰,共7件。其中南宝典型代表器物2 件。CM33:1,下腹部与底部折收处饰有一双桥形耳,质地为夹细砂黄陶。口径16.8、高13.3、底径6 厘米(图三,1)。AM64:3,下腹部与底部折收处饰有一双桥形耳,质地为夹细砂红褐陶(图三,2)。大南沟墓地代表器物3 件。M8:1,质地为黑灰陶。口径14.8、高10.2、底径5.6 厘米(图三,4)。老M4:2,质地为泥质黑陶。口径15.8、高9.9、底径5.4 厘米(图三,3)。M32:11,腹部似一敛口钵并饰有一双耳,质地为泥质红陶。口径10、高8.2、底径4 厘米(图三,5)。昭乌达盟石羊石虎山遗址代表器物1 件。腹部折收处饰有一双耳,质地为夹砂灰陶,由于器物已残,口径、底径和高数据不得而知(图三,6)。南台子代表器物1 件。T48②A:1,圆唇,直口,质地为夹细砂灰褐陶。口径28.1、高11.6、底径9.2 厘米(图三,7)。

图三 尊形器

(四)钵

根据原发掘报告按照钵的口部特征和器型不同将其进一步分为三型。

A 型钵敞口圆唇,壁微弧或斜弧,口较大,腹稍浅,底平。器身素面无纹饰,共3 件。其中南宝典型代表器物2 件。F8:10,质地为夹砂夹蚌黄褐陶。口径22.8、高7.8~8.4、底径9.2 厘米(图四,4)。F5:18,质地为夹砂夹蚌黄褐陶。口径24、高7.6~8、底径10厘米(图四,1)。西水泉代表器物1 件。H10:3,唇微敛,质地为红陶。口径27.9、高7.8 厘米(图四,7)。

B 型钵敛口,口沿下部圆弧,以下斜折至底部,底平。器身素面无纹饰,共3 件。其中南宝典型代表器物1 件。AM126:11,方唇,质地为砂质黄褐陶(图四,2)。大南沟墓地代表器物1 件。M25:2,质地为砂质灰陶,口径10、高10、底径5.2 厘米(图四,5)。那斯台遗址代表器物1 件,质地为红陶(图四,8)。

C 型钵以肩部为分界线,肩部以上较直,肩部以下至底部斜收,底平。共3 件。其中南宝典型代表器物1 件。CM2:1,方唇,质地为夹细砂灰褐陶,肩部饰有两两对称的四个乳钉,器物通体素面无纹饰。口径19、高9、底径7.4 厘米(图四,3)。二道窝铺代表器物1 件。G3①:2,圆唇,肩部以上饰有彩绘,为斜直线交互组成的几何纹,肩部以下素面无纹饰,质地为泥质红陶。口径16.2、高8.6、底径7.8厘米(图四,6)。敖汉旗四棱山代表器物1 件。T3:3,平唇,器身素面无纹饰,质地为红陶。口径14、高5厘米(图四,9)。

图四 钵

三、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陶器

该遗址地处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的舍伯吐镇,科尔沁沙地中心地带,西辽河、新开河下游,地形较为平坦,平面为不甚规则的椭圆形。继2010 年发掘之后,2011 年至2012 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抢救性挖掘[7]。清理墓葬、房址、环壕、灰坑,总计挖掘约六千平方米。出土器物种类繁多,陶器中以筒形罐、壶、盆、钵几种器型较为常见。有砂质陶,泥质陶和夹砂陶,手工制作明显,少量经过慢轮修整,火候温度不等,陶质坚硬,温度高者,胎呈黄褐色或者红褐色,有的胎心为灰色,温度低者,胎呈黄褐色或者红褐色,胎心为褐色。

(一)筒形罐

根据原发掘报告,按照筒形罐器身有无纹饰将其分为两型。

A 型器物圆唇,斜壁微弧,底小且平,器物高大颀长,素面无纹饰。共3 件,其中哈民典型代表器物2 件。F11:1,深腹,器物口沿下部有两孔,质地为砂质黄褐陶。口径22.9、高26.2、底径9 厘米(图五,1)。F53:14,深腹,口沿下部有一孔,质地为泥质黄褐陶。口径13.8、高15.4、底径6 厘米(图五,4)。老牛槽沟代表器物1 件。H22:3,直口,口沿下有一圈不太明显的指甲压印纹,质地为夹砂灰褐陶。口径17.9、高15.2、底径9.2 厘米(图五,7)。

B 型器物器型和A 型类似,器表饰有纹饰。根据腹部有无一双耳分两个亚型。Ba 型无耳,共3件,其中哈民典型代表器物2 件。F49:12,口沿下一圈抹平,器体饰有麻点纹,不甚规整,质地为夹砂灰褐陶。口径15.4、高18、底径6.8 厘米(图五,2)。F37:35,口沿下一圈抹平无纹饰,器体饰有拍印整齐规整的网格纹,质地为泥质黄褐陶。口径21.6、高15.8、底径10 厘米(图五,5)。老牛槽沟代表器物1件。H41:7,口沿下部一圈无纹饰,腹部至底部饰有纵向排列清晰的之字纹,质地为夹砂灰褐陶。口径17.2、高17.4、底径6.8 厘米(图五,8)。Bb 型有耳,共2 件,其中哈民典型代表器物1 件。F13:1,口沿下部一圈抹光,器体饰有不规则的滚压窝纹呈麻点状,腹部饰有一双竖桥形耳,近底部一圈抹光,质地为夹砂夹蚌红褐陶。口径24.6、高38.5、底径10.5厘米(图五,3)。二道梁代表器物1 件。91 采:3,口沿部稍微内收,口沿下部至腹部饰有四圈弧线之字纹,腹部有一双桥形耳,腹部以下素面无纹饰,质地为夹砂灰陶。口径24、高31.8、底径10.8 厘米(图五,6)。

图五 筒形罐

(二)壶

根据原发掘报告,按照壶器型大小不同分为两型。

A 型壶口微侈,低领,有肩,腹上部微弧下部斜收,腹中部饰有一双耳,底或平或微内凹,器型比较大,器身有纹饰。共6 件。其中哈民典型代表器物4件。F46:29,圆唇,底微内凹,器身上半部饰有麻点纹,耳部至以下素面无纹饰,质地为泥质黄褐陶。口径9.8、高45.4、底径11.4 厘米(图六,1)。F44:4,圆唇,平底,器身上半部饰有麻点纹,耳部至以下素面无纹饰,质地为泥质灰陶。口径9.8、高45.2、底径14.8 厘米(图六,4)。F46:37,圆唇,底微内凹,腹部共饰六孔,器身上半部饰有麻点纹,耳部至以下素面无纹饰,质地为泥质黄褐陶。口径7、高27.8、底径9 厘米(图六,2)。F52:11,圆唇,领部饰有一孔,器身颈部以下至耳部以上饰有麻点纹,耳部至以下素面无纹饰,质地为泥质灰陶。口径9.6、高42.8、底径13.4 厘米(图六,5)。那斯台代表器物1 件,为采集品。圆唇,颈部饰有交叉的斜线纹,腹部饰有两排竖向排列的菱形纹,腹部以下素面无纹饰,质地为夹砂陶。口径10、高35、底径9.5 厘米(图六,7)。二道窝铺代表器物1 件。H5:2,口部残,耳部以上饰有横排篦点之子纹,耳部至以下素面无纹饰,质地为泥质红陶。残高42.4、底径10.4 厘米(图六,8)。

B 型壶直口微侈,低领,肩部最大直径处饰有一双耳,腹部与A 型器物雷同,底平。器型较小,相比A 型较矮胖,器身素面无纹饰。共2 件,均出自哈民遗址。F23:10,外叠唇,底微内凹,质地为泥质黄褐陶。口径4.8、高18.8、底径9.2、腹部直径最宽16 厘米(图六,3)。F2:19,质地为砂质黄褐陶。口径4.4、高19.7、底径7.8、腹部直径最宽16.2 厘米(图六,6)。

图六 壶

(三)盆

根据原发掘报告,按照盆无流和有流将其分为两型。

A 型盆为无流。共6 件。其中哈民典型代表器物4 件。F20①:39,圆唇,口沿下部一圈无纹饰,饰有两对孔,器身饰有网格纹饰呈麻点状,质地为砂质灰褐陶。口径23.1、高12.2、底径13.2 厘米(图七,1)。F26:2,圆唇,器身饰麻点纹,呈斜向不规则排列,质地为砂质黄褐陶。口径24.2、高13.2、底径9.5 厘米(图七,4)。F44①:10,圆唇,口沿下部一圈无纹饰,器身饰有麻点纹,质地为泥质黄褐陶。口径21、高13.4、底径10 厘米(图七,2)。F54:3,圆唇,器身饰有麻点纹,质地为砂质黄褐陶。口径22、高14、底径11 厘米(图七,5)。白音长汗代表器物1 件。AT16②:1,圆唇,器表通体素面无纹饰,陶质为黄褐陶。口径21.6、高12.8、底径8.4 厘米(图七,7)。牛河梁代表器物1 件。N22:1,圆唇,器身素面无纹饰,质地为夹砂灰褐陶。口径12、高7.4、底径4.4 厘米(图七,8)。

B 型盆有流。共两件,均为哈民忙哈遗址典型代表器物。F36:8,圆唇,口沿下一圈无纹饰,有一短流,其下饰有麻点纹,质地为砂质黄褐陶。口径17.1、高11.4、底径8.4 厘米(图七,3)。F49:17,圆唇,口沿下一圈无纹饰,有一短流,其下饰有麻点纹,质地为泥质灰褐陶。口径19.2、高11、底径10厘米(图七,6)。

图七 盆

(四)钵

根据原发掘报告按照钵的器壁差别进一步将其分为三型。

A 型钵敞口,口较大,斜弧壁,浅腹,底平。共3件。其中哈民典型代表器物2 件。F12:14,圆唇,器身纹饰为滚压窝纹不甚清晰,隐约可见,质地为砂质红褐陶。口径20、高5.6、底径6.6 厘米(图八,1)。F53:6,方唇,口沿下一圈无纹饰,其下至底部饰有麻点纹,质地为泥质黄褐陶。口径25.4、高7.6、底径14 厘米(图八,4)。巴林左旗二道梁遗址代表器物1件。T39①:1,尖唇,腹部呈灰色,质地为泥质红陶。口径11.2、高11.2、底径4.8 厘米(图八,7)。

B 型钵敞口,斜直壁,底平。器型较规整。共3件。其中哈民典型代表器物1 件。F46②:8,圆唇,口沿下部一圈无纹饰,有两孔,其下至底部饰有麻点纹,质地为泥质黄褐陶。口径20、高7、底径7.4 厘米(图八,2)。白音长汗代表器物1 件。AF45②:1,圆唇,器身素面无纹饰,质地为黄褐色。口径15.6、高8.4、底径6.4 厘米(图八,5)。敖汉旗四棱山代表器物1 件。Y1:3,器物表面通体饰有整齐排列的纵向之字纹,口径20、高10、底径9.4 厘米(图八,8)。

C 型钵敞口,壁直,底平。共3 件。其中哈民典型代表器物1 件。F20①:4,圆唇,器身素面无纹饰,质地为夹砂灰褐陶,口径8、高4.3、底径3.1 厘米(图八,3)。二道窝铺代表器物1 件。T103②:9,圆唇,质地为泥质陶。口径21.2、高13.6、底径8 厘米(图八,6)。赤峰西水泉代表器物1 件。T7②:20,尖圆唇,口沿部一圈饰有黑色陶衣,腹部为深红色。口径19.5、高10 厘米(图八,9)。

图八 钵

四、器物分析

南宝力皋吐遗址中A 型筒形罐和辽宁朝阳小东山遗址的筒形罐在器型上比较接近,质地都为夹砂陶,只是纹饰略有不同,前者纹饰多为附加堆纹,后者饰“之”字纹。B 型筒形罐器型与白音长汗遗址的筒形罐器型也十分接近,质地均为夹砂陶,器型相比A 型稍矮。C 型器物通体素面,与牛河梁2009N2H1:2 几乎一样,只是南宝遗址器物上腹部饰有一对乳钉。高领壶M216:1 和哈啦海沟遗址M20:1 器型十分相似,前者肩部附有一双鋬耳,CM35:4 和那斯台采集的一件器物几乎一致。双口壶M182:3 和石羊石虎山墓地出土的双口壶器型相似,只是两者器耳位置稍有不同,前者饰有纹饰,后者为素面。小口矮领双耳壶无论是器型还是器物大小与古日古勒台遗址[8]器物一模一样。尊形器是南宝较为典型的器物,质地主要为夹砂陶,通体磨光,器身无纹饰。AM64:3 和老鹞窝山M4:2 器型非常相近,但是后者没有双耳,而发现石棚山M32:11 腹部饰有一对双耳。石羊石虎山墓地器物虽然已残,但是从器型来看,与南宝的尊形器形制相同。A 型敞口钵F5:18 和西水泉遗址H10:3 器型和大小均接近,B 型敛口素面钵AM126:11 和石棚山M25:2形制相同,南宝遗址的C 型折腹钵在二道窝铺遗址[9]和四棱山遗址[10]中均有相对应的同类器型。

南宝的筒形罐、壶、尊形器、钵从其特征和器型来看,与多处红山文化遗址的陶器器型十分相似,常见的钵和筒形罐,都具有红山文化的基本特征,饰有附加堆纹的筒形罐在赤峰翁牛特旗仗房川遗址[11]、水泉遗址[12]、翁牛特旗老牛槽沟遗址[13]、赤峰西水泉遗址[14]红山文化遗址中都有常见。另外,还发现有条线纹、三角纹成组出现的黑彩纹饰都属于红山文化典型的彩陶纹饰。虽然新出现了尊形器,但是在红山文化的盆钵中仍可找到其母型。双口壶、高领壶以及尊形器等具备显著的小河沿文化的特征[15],其年代在距今5000 年左右[16],时间上与小河沿文化大体相当,双口壶饰有的几何纹饰和大口筒形罐饰有的附加堆纹及器型也见于辽宁偏堡子类型[17]。显然,南宝力皋吐遗址包含了多种文化。

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筒形罐大多质地为夹砂陶或泥质陶,其中B 型有耳筒形罐F13:1 和二道梁91 采:3 在器型上十分接近,只是纹饰有所不同,前者器身饰有麻点状滚压窝纹,后者饰有之字纹,此类型器物在二道梁遗址[18]有相对应的同类器物。A类双耳壶的器型与那斯台采集的双耳壶无论器型还是装饰手法都十分接近,肩部至腹部饰有纹饰,腹部以下至底部素面。二道窝铺H5:2 虽然器物残缺不完整,但是可以看出器型与A 类壶一致。B 型壶器耳在器物颈肩交界处,与A 类壶相比口小,器身较矮胖。盆质地主要有泥质陶和砂质陶,多为黄褐色和灰褐色,白音长汗AT16②:1 为黄褐陶,牛河梁N22:1 为夹砂灰褐陶,两者器型和大小与A 型盆十分接近。B 型带流盆器型和A 型盆一样,只是在口沿下部一侧有一短流。钵质地有泥质陶和砂质陶,陶色有黄褐色和红褐色,A 型为浅腹钵,有的饰有滚压窝纹,有的口部下面一圈素面无纹饰,腹部至底部饰有麻点状的滚压窝纹,二道梁T39①:1 与之器型相似,B 型钵器型规整,白音长汗的AF45②:1 和四棱山遗址的Y1:3 器型与之十分接近,只是装饰手法有所不同。C 型钵F20①:4 和二道窝铺T103②:9 器物十分相似,素面无纹饰,而西水泉遗址的T7②:20 器型与之也相近,只是器身上部有纹饰。

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筒形罐、壶、盆、钵的器型与二道梁遗址[19]、白音长汗遗址[20]、那斯台遗址[21]中也发现与其同类器型之间具有很强的共性。大口深腹筒形罐是红山文化的一个主要器类,而哈民忙哈遗址中出土的此类筒形罐也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比例,此遗址中出土的大口平底盆在红山文化晚期中很是常见。哈民陶器中纹饰多为饰有呈麻点状的滚压窝纹,含有这种纹饰陶器的母体最早产生于兴隆洼类型的筒形罐[22]。此外,所出土彩陶的纹饰有内彩圆弧纹、“3”字纹、弧线纹、平行横线纹等大多为黑彩,少数为红彩,无一不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彩陶纹饰,其中还发现有许多饰有压印之字纹的陶片。

五、结语

南宝力皋吐遗址中,除了上述较为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器之外,还有一种制作精美、独具特色的异形器,其中一件女性孕育形象的人形壶更是刻画、描绘得栩栩如生,在牛河梁也见有相似的陶塑女性人像的残件,无论是著名的女神头像还是陶塑的人形壶,都表现出女性地位之高以及对女性的信仰和崇拜,可见红山文化意识层面的影响长久且深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多种文化汇聚于此,但是从整体来看仍是以红山文化为底蕴,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而产生了南宝力皋吐独特的文化面貌,主根系红山文化。

哈民忙哈遗址时间上与红山文化晚期一致[23],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恰是红山文化分布涉及的区域之内,陶钵F52:17 内壁饰有简化之字纹,外壁饰有滚压窝纹,是将红山文化传统纹饰相结合,说明红山文化晚期陶器纹饰的变化虽大,而之字纹依然盛行。除此之外,所发现的玉器与红山文化有颇多类似,其数量之庞大,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从而反映出祭祀的等级之高,拥有这么高等级的祭祀礼制显然不是一种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所能达到的,而是一种文化发展成熟的结果。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哈民忙哈遗址中的红山文化因素较为明晰,故属红山文化晚期的一种类型。

综上,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较为发达,文化面貌也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为我们进一步理清辽西地区的文化脉络提供了参考。另外,南宝力皋吐遗址D 地点出土的素面筒形罐、小口矮领双耳壶、钵与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素面同类陶器风格类似,从地域上来看,同处于辽西科尔沁地区同时又受到红山文化的影响,从时间上来说,哈民忙哈遗址要略早于南宝力皋吐遗址,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呢?还有待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

猜你喜欢
圆唇素面底径
山东日照市马庄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
李蕾作品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天降大福喜成双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