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我发展能力探索

2022-12-14 14:16米川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甘孜州绿色生态

米川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遂宁 629005)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论指导着实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自然资源丰富,当地凭借资源优势,加快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不断突破甘孜州发展瓶颈,破解甘孜州发展难题,强化甘孜州发展动力,为实现“富民兴藏”指明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向。

1 绿色发展理念下甘孜州自我发展能力要素分析

自我发展能力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自我所具有的发展能力。 甘孜州的自我发展能力主要是强调甘孜州的内在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主要依托州内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充分考虑甘孜州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聚集能力。甘孜州要实现“依法治藏、富民兴藏”,就必须在接受外部援助的同时,更加自觉发挥自我决策、自我创造、自我调配、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实现甘孜州由“输血式”发展向“造血式”发展的快速转变,摆脱“援助”依赖,形成甘孜州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甘孜州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

1.1 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契合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民通过改造外部世界来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先进生产力是甘孜州实现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培育先进生产力。没有先进的生产力,绿色发展就无从谈起。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需要突出绿色对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其核心点在于发展。倘若一味强调发展,不注重绿色,会导致诸多生态问题出现;相反,一味强调绿色,不注重发展,会导致经济停滞不前,出现诸多经济问题。 因此,提升甘孜州绿色发展能力,就不能忽视生产力的发展,也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由此看出,强调绿色发展能力的根本落脚点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绿色发展能力的中心指向和根本要求就在于不断发展和提升生产力,不断加强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契合能力[2]。

1.2 绿色产业培育能力

绿色产业发展能力是甘孜州绿色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甘孜州绿色产业是甘孜州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是甘孜州坚定不移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道路的必然选择。甘孜州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坚持走绿色产业发展道路,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是甘孜州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首要选择,是甘孜州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的必由之路,是甘孜州大、中、小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现实需要。 培育绿色产业,实施绿色生产,就要严格按照“节能减排”的总体原则,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节约资源的设备,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对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再排放,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因此,提升甘孜州绿色发展能力,要着力于甘孜州绿色产业的培育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升企业综合能力,着力推进企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升级,以企业绿色发展引领甘孜州走上新时代的生态发展之路。

1.3 人民生存环境改善能力

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实现甘孜州的生态福利,是甘孜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最终归宿,是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最终体现。生态福利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重新构建,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摒弃传统征服自然的发展方式,是一种新的福利形态。生态福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突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念,重新反思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形成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生态福利的本质在于通过实施绿色发展,促进绿色资产增值,有效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着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促使人们享有绿色、健康、安全的环境。 从根本上说,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之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因此,全面推进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福利是甘孜州绿色发展的最终归宿。

总而言之,甘孜州绿色发展能力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设一批环境友好型企业,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向低碳、环保、健康、安全的方向转化[3],着力于改善人民生产环境,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 甘孜州强化绿色发展能力的必要性

甘孜州是康巴藏区的核心地区,其发展与稳定对整个四川涉藏地区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甘孜州要继续坚持富民兴藏的导向,继续夯实甘孜州的发展基础,准确分析甘孜州自我发展现状,分析甘孜州自我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不断促进甘孜州兴盛繁荣。

2.1 甘孜州经济发展模式粗犷

甘孜州经济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 然而,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甘孜州长期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中。 在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消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加剧、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 四川统计年鉴显示,2017 年甘孜州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共计0.54 t 标准煤/万元,2017 年甘孜州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价值)0.693 t 标准煤/万元。 甘孜州在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的同时,能源消耗也相对较高,经济发展粗放,产业配套实施也不够完善。近年来,甘孜州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呈现粗犷式发展,还表现出较强的对外依赖性。 数据显示,甘孜州2017 年(市)州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共有375.35 亿元,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共有144.47 亿元、国内贷款共112.40 亿元、债券为0.9 亿元、自筹资金为87.10 亿元、其他资金30.48 亿元。 分析甘孜州资金来源结构,发现甘孜州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和银行贷款,外资投入为零,自筹资金较少,整体呈现依赖性发展模式[4]。依赖性发展模式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援助,经济发展对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甘孜州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依赖性发展模式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甘孜州没有真正融入国家工业体系,没有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这是甘孜州形成依赖性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观原因。 二是长期以来,在国家、社会对口援藏影响下,国家和社会长期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援助甘孜州,使甘孜州经济发展长期对外依赖,造成甘孜州自我发展内在动力不足。这是形成依赖性经济模式的客观原因。三是甘孜州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扶贫任务和防止返贫任务艰巨。 这是甘孜州形成依赖性发展模式的现实原因。甘孜州地处四川省西部,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从人口与经济发展角度看,截至2017 年,甘孜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为13 546 户,甘孜州2017 年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 601 人,城市低保资金共计815 万元。虽然甘孜州在2020 年底实现了全部脱贫,但是甘孜州因长期自我发展乏力,脱贫人口基数大,防止返贫的任务依然艰巨。

2.2 甘孜州农耕区绿色发展能力弱

一是甘孜州农耕区的耕地质量下降。以2018 年为例,甘孜州共施用化肥0.31 万t。 其中,雅江县化肥施用量为39 t,甘孜县化肥施用量为32 t,白玉县化肥施用量为33 t,泸定县化肥施用量为812 t。甘孜州化肥施用量居全省最后一位。 2018 年甘孜州施用氮肥共计0.21 t、磷肥共计0.003 t、钾肥共计0.01 t、复合肥共0.07 t。 从甘孜州全年化肥施用情况来看,化肥施用量相对较低。 甘孜州整体耕地土质相对贫瘠,耕地有机含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耕地质量。 二是农用耕地利用率较低,耕地撂荒现象严重。截至2018 年末,甘孜州实有耕地面积10.234 万hm2,耕地灌溉面积为3.674 万hm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890 万hm2,约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0.9%。数据显示,甘孜州耕地面积用于耕种农作物的土地比例相较于其他市(州)较低,耕地使用率较低。甘孜州虽然实有耕地面积较大,但是耕地灌溉面积较少。以甘孜州泸定县、巴塘县、丹巴县为例:2018 年泸定县年末耕地5 293 hm2,拥有耕地灌溉面积4 470 hm2;巴塘县年末实有耕地面积6 580 hm2,拥有4 090 hm2耕地灌溉面积;丹巴县2017 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为7 593 hm2,耕地灌溉面积却只有4 470 hm2。从甘孜州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3 个县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3 个县的耕地灌溉面积占实有耕地面积的比例较小,农业发展能力较弱。 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截至2018 年底,甘孜州农业机械总动力98.1 万kW。甘孜州拥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6 904 台、小型拖拉机27 713 台、机动脱粒机1.06 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595 台。从甘孜州农业机械拥有量的整体数据看,甘孜州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远远落后于省内其他城市。

2.3 甘孜州牧区绿色发展问题突出

甘孜州牧区绿色发展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牧区草原开发与草原保护能力弱。 甘孜州牧区主要集中在高原高海拔地区,生态本就脆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牧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在长期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的问题,牧业发展与草原保护的矛盾愈来愈尖锐,“草场过牧”“掠夺式发展”的现象依旧存在。 2018 年甘孜州肉牛出栏头数为54.13 万头,高于阿坝州,居全省最高位。 甘孜州拥有大牲畜年末头数253.92 万头,居全省之最,约占全省大牲畜总头数的27%。2018 年甘孜州肉羊出栏41.3 万只,年末只数共72.85 万只,居于全省前列。从甘孜州整体畜牧业发展情况来看,甘孜州羊、牛的饲养量大,出栏率高。 这也说明甘孜州牧区草场放牧数量大,牧区草场承载压力大,草畜矛盾突出。 甘孜州牧区草原退化、草原石化、草原荒漠化等形势依旧严峻,草原开发与保护能力弱,草原发展模式粗犷,管理模式落后,呈现“草场保护能力弱,经济效益低下”的现象。

2.4 城市绿色发展能力水平低

甘孜州城市绿色发展能力弱,水平低。康定市作为甘孜州州府驻地,是甘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甘孜州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县。截至2018 年底,康定市绿化覆盖面积166 hm2、公园绿地面积89 hm2,共有3 个公园,面积共计18 hm2。 康定市公园数量、公园绿地面积以及绿化覆盖面积均处于全省的末流水平。 从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角度出发,甘孜州城市整体治理能力低下。 截至2018 年底,康定市污水排放量501 万m3,共有1 个污水处理厂和1 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处理量400 m3,生活垃圾处理量2.37 万t。 康定市有17 个公共厕所、6 辆市容环卫专用设备。 康定市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空间依然较大。

3 绿色发展理念下甘孜州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路径

3.1 注重生态保护

甘孜州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甘孜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甘孜州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当地应大力提高绿色收益,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切实让甘孜州各族人民享受到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的效益。 具体而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以尊重自然、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为实践基础,切身维护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使自然与社会实现资源互馈,有效保持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和高效供给。一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保护。 粗犷式发展的经济模式并非是甘孜州的经济发展长远之计。 粗犷式发展模式具有片面性和病态畸形性。当下,甘孜州应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营造两者协同发展的和谐氛围。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甘孜州应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着力环境污染治理,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3.2 坚持开发与保护的辩证统一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是事关甘孜州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持续性的发展战略。 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是贯彻实施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其关键点是要深抓落实绿色发展工作,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两手抓,两手硬”。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甘孜州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就要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实际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把走低碳、环保、节约、高效的发展思路,融入政府决策、企业生产过程中,自觉开发绿色发展的新动力,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深厚的发展根基。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强化绿色发展战略,明确绿色发展意识,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激活绿色发展潜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使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5]。甘孜州绿色发展就是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甘孜州在全国地域中生态优势显著,因而当地应进一步明确生态红线,施行严格保护制度。具体来说,甘孜州应在现有设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区等生态性功能规划区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和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区、多功能生态保护区、综合康养区等旅游开发项目。

3.3 以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写好生态脱贫大文章,就要提升甘孜州绿色发展与生态治贫的能力。甘孜州生态脆弱,加强甘孜州生态修复势在必行。实现生态脱贫,就要坚持发展生态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以甘孜州为核心的川、滇、藏结合区域全部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林业、生态产业”是甘孜州走好生态脱贫最后一里路的重要抓手。 甘孜州自然风光绮丽,当地应依靠天然的资源优势,建立以高山湖泊、雪山、河流为核心,设立水源涵养区,开发连片的自然风光景区。实施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夯实生态之基,打造多样化的生态旅游,其核心依旧是要保护生态与环境。建立水源涵养区,其关键是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加强污水综合整治。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等,其核心是推进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加大保护区对生态林、雪山、野生动物等的保护力度,维持生物多样性。

猜你喜欢
甘孜州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