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卡”退出,数字化防疫开启下半场

2022-12-14 16:57高艳东
环球时报 2022-12-14
关键词:信息处理个人信息防疫

高艳东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的要求,2022年12月13日0时起,“通信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相关的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相关运营商也表示将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此前,已有多个省份相继取消查验健康码、场所码。随着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曾经在我们疫情防控中提供过帮助的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相继退场,如何妥善处理后续工作,继续完善数字化防疫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过去三年,中国的疫情防控实现了多数国家难以达到的目标,其中的原因是综合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防疫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通信行程卡”、健康码、场所码等工具的使用,快速关联确诊病例,为我们防疫过程中快速开展流调、精准排查'、精准防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

与其他国家相比,数字化防疫也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例如,美国为了防控疫情采用了Covidwise措施,即通过蓝牙进行行程追踪,需两部手机待在公共场所5分钟以上且靠近彼此(10米内)时,才能交换一个匿名识别码并存储14天(冠状病毒潜伏期)。一旦有患者确诊,其手机会上传近14天的所有匿名识别码,之前与其接触过的人可通过手机A?C收到警报通知。这种方式漏查的概率极高,因而防疫效果大打折扣,而我国的“通信行程卡”采用在后台以算法自动筛查数据,漏查率很低。

应该说,“通信行程卡”等数字化防疫工具的采用和退出,都体现了依法依规防疫的特点苛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相关个人信息处理者可以处理个人信息。而当“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珑处理目的不再必要;个人信息处理者停止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或者保存期限已届满”时,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者未删除的,个人有权请求删除。“通信行程卡”等防疫工具适时退场既是依法防疫的必要之举,也开启了完善数字化防疫的下半场进程,如何妥善处理防疫个人信息成为需要立法、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各界共同研究的课题。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5月26EE,行程卡用户查询次数达到556亿次以上。这些海量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既可能妨害个人生活的安宁,也可能成为无信网络诈骗的源头,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在行程卡下线之后,相关单位应无条件删除其中储存的个人信息,这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不过:也应该注意到,删除个人信息并非简单工作。

一方面,一些访问数据还需要保存6个月以完成网络安全的.审查要求。《网络安全法》第21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监测、记录网络运行状态、"网络安全事件的技术措施,并按照规定留存相关的网络日志术少于6个月”,行程卡运营者对访问数据需要储存6个月 以上,这也便于监管机关检查行程卡运营中的合规问题,倒查网络安全事故责任。换言之,对所有行程卡数据不应简单地一删了之,对行程卡数据应当“先审计再删除”,在第三方或上级部门进行数据审计后,确认不存在数据滥用等问题时,运营主标才可依法删除。

另一方面,删除“通信行程卡”等的个人信息既要删除原始数据,也应当一并删除衍生数据。在数字时代,数据就是资源,一些企业可能将健康码、行程卡等的衍生数据使用于精准营销和广告,进行数据画像以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消费倾向。对此,也应该采取监管措施禁止防疫数据被商业化使用。只有对原始数据和衍生数据进行“双重删除”,才能真正保护个人信息。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如果发现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防疫数据,也应当主动删除。

总之,走好数字化防疫措施的下半场同样重要,主管部门应该加快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通信行程卡”、健康码等数据的存储期限、审计标准、风险评估、删除要求等规则,进而实现依法删除。同时,“通信行程卡”等的退出也并不意味着数字化治理模式的终结,在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基础上,“通信行程卡”等背后的技术原理和框架在文明化执法、特定场所的安全管控、医保健康码等场域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提升我国的社会治理能力。▲(作者是浙江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信息处理个人信息防疫
“毫米波雷达系统设计与信息处理技术”专题征文通知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研究
基于Revit和Dynamo的施工BIM信息处理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防疫、复工当“三员”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