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理念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新县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建设为例

2022-12-14 02:58胡良友
区域治理 2022年41期
关键词:大石博物馆生态

胡良友

1.广州新华学院;2.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法国人乔治·亨利·里维埃和于格·戴瓦兰提出了一个新的博物馆概念— —“生态博物馆”①。此后生态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国际生态博物馆理论经《中国博物馆》杂志陆续译介到中国。我国著名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在深入研究生态博物馆有关理论之后,给生态博物馆界定的含义是: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我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的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论和新方法②。

我国第一代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和挪威合作建立的贵州民族生态博物馆系统。1998年,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在贵州六枝特区的长角苗族社区梭嘎村建成开放,后又建成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隆里汉族生态博物馆和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第二代是广西创立的“1+10”生态博物馆系统,即广西民族博物馆+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等10个分布在广西各地的生态博物馆。从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的早期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生态博物馆,都是依托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村寨和民族社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资源而建立的、原生态展示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生态博物馆。

进入21世纪之后,生态博物馆理念、方法逐步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汉族社区进行应用实践,第三代是以浙江安吉县为代表的兼容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保护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即中心馆+专题馆+展示点的模式,还有浙江松阳县生态博物馆群也属于此类模式。第三代生态博物馆积极探索自然生态、遗产保护融合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新范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范式。

三代生态博物馆在我国的实践已经被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理论成果也可以说是连篇累牍。然而中国是一个体量超大而复杂的社会,各地乡村发展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加上我国东西发展极不平衡,因此,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新时代更广袤的中部地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和实践更值得关注和研究。如何利用生态博物馆理论方法保护和利用乡村资源,把传统文化资源、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义。这个命题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亟待学界进行探究总结。

二、新县吴陈河镇杜洼村概况和在地资源

(一)杜洼村自然生态、人口等概况

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项目所在地的河南新县吴陈河镇杜洼村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地,鄂豫两省交界地带,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汇集众多珍稀物种。传统产业以山地农业、林业为主,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杜洼村位于吴陈河镇东北部,有9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400多 户,1256人,土 地 面 积3700余亩,一半以上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经商,传统优势种植业有:水稻、茶叶、油茶、银杏等;传统特色养殖有淮南黑猪、土鸡,土鸭等。

2018年脱贫摘帽前,杜洼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贫困人口527人;杜洼村所在的吴陈河镇东北片区的章墩、阳土墩、杜洼3个相邻的行政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3292亩,山场、林地面积9076亩。共辖1079户,人口4188人,当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57户贫困人口1400人③。

(二)在地资源状况

县域内文化资源积淀深厚丰富。有红色文化遗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风水文化、产业文化等,目前保存和传承完整。从中国乡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现状看,新县又是活态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见图1)

图1 新县丰富的文化资源

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项目所在的杜洼村奇龙岭文化生态园占地面积1500余亩,未来可流转土地面积达到5000亩。围绕云塘湖水库周边山场林地资源,流转土地1500余亩。园区道路、水、电已经到位,建成区4亩多,房屋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花木树苗100000多株,茶叶200余亩,油茶300余亩,种植荷花面积近百亩。

收藏品主要有:农耕石器,如石磙、石磨、碓窝、碓锥、糍粑臼、石柱、石槽等石质粮食加工工具25553件(套);民俗实物,如豫南特色的滴水床、花轿、官轿、椅、供桌、摆件等200多件;木质生产生活用具有纺车、织布机、风斗、斗、升等 200多件;日用瓷器有杯、碗、盘、碟、瓶、罐、壶、盆、枕、笔洗、香炉等154余件;艺术品有书画作品200多件。

(三)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2017年笔者带领团队深入杜洼村及周边村落进行田野调查时,正是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时期,新县和吴陈河镇政府不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杜洼村的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已得到很大改善,文化旅游开发初见成效,但杜洼村仍然存在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资金、技术、人才,村庄空心化严重,超一半的人口外出务工就业,传统文化传承危机。

三、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及成效

(一)“大石代”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方案框架:“一馆六区”④

新县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内容,属于新型博物馆展示+休闲农业度假体验一体化模式,可概括为“民俗文化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区+配套服务设施”。

“一馆”:豫南民俗文化博物馆,就是豫南人生活方式博物馆,是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的资料信息中心。根据当地资源评估,建议民俗文化馆采取择址新建的方式。这不仅能够提升原有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和功能,而且还充分考虑整个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总体需求和空间布局,达到完善功能的目的。

“六区”:六个文化休闲体验区,是开发性空间。主要职能是,展示体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传播优势传统产业文化、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和外来游客多方面的消费需求。文化休闲体验区的布点与选址主要原则有三个:首先,文化休闲体验区的规划应以农耕石器和民俗文化展示(资料信息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农耕石器的资源优势和民俗文化馆龙头特色。其次,从现有的资源出发,在目前园区建设基础上,按照资源特色,功能划分建设各文化休闲区。最后,各文化休闲体验区的分布要结合文化旅游路线的设计,充分考虑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需求,各区相互配合,发挥最大优势。

1.豫南民俗文化博物馆

基本陈列:豫南民俗文化展。

专题陈列:农耕石器专题陈列;书画专题陈列。

2.文化休闲体验区

大石器景观与体验区(多点);农耕采摘体验区;非遗手艺体验区;儿童乐园;亲水休闲区(多点);耕读艺术院(艺术培训中心)(见图2、图3)。

图2 项目规划内容

图3 规划项目分布图

以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为中心,整合吴陈河镇东北片区内各村落的资源,对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形成互补配合,从而带动周边村落共同发展,带领社区居民共同致富。

若干展示点(体验点)概念的提出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周边一些相对分散但却资源突出的村落如岑洼、熊岗、小钟洼、小胡洼或遗产点、旅游点可以先通过以展示点、体验点的模式进行建设。展示点数目不定,可以根据村落、资源遗产点的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展示点的设立应该根据生态博物馆的运营情况,以及镇域的资源情况进行增加或减少。

对于生态博物馆周边社区如岑洼、熊岗、小钟洼、小胡洼等村落来说,镇、村要按照生态博物馆理念,与博物馆形成共建共享体制,同时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地域特色,建设“一村一韵”特色文化体验点。

3.基础设施与配套建设

主要指为社区和游客提供食、住、行、休闲、购物、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游客服务中心;精品民宿;农家美食;乡村休闲书吧;桂花剧场等。(见图4)

图4 配套设施规划项目

(二)建设情况及成效

虽然受到建设资金紧缺和疫情影响,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经过分期建设已初具雏形,成为社区居民的休闲空间和文化活动中心,2018年申报成为国家3A级景区。同时,采摘、游学、生产劳动、农家美食、民宿等项目的开展,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精准扶贫时期,长期用工40余人,季节性临时用工100多人,其中安置贫困户20余人长期就业,带动300多户贫困户如期脱贫,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结语

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建设,是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部地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新方法论;“大石代”生态博物馆规划建设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也为广大中西部后发展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注释

①安来顺:《一种以社区为核心的开放型博物馆——国际生态博物馆40年探索》,《中国文化遗产》2011年第6期。

②刘海静.“生态博物馆理论”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雅安市望鱼古镇为例[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

③据吴陈何镇政府和杜洼村委会统计资料。

④据胡良友,孟爽,纪雅雯.《新县奇龙岭大石代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2017年8月。

猜你喜欢
大石博物馆生态
胆小鬼的长裤子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博物馆
十岁练什么
无名石头国
胸口碎大石等
露天博物馆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