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在高职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2022-12-16 08:29李丹恒
教育观察 2022年30期
关键词:师范生麻雀戏剧

李丹恒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科学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201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1]。教育戏剧是美的艺术,它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回应教育政策指向的基础上,深化探索更契合本土的教育戏剧融入课程的方式。本文旨在探讨在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中融入教育戏剧的问题,在阐明教育戏剧概念以及实践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教育戏剧在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中应用的策略。

一、教育戏剧概述

戏剧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文学等各种艺术元素,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方法和戏剧元素进行教育的一种教学策略,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戏剧元素和手段,在角色扮演、即兴创作和表演、定格、主题探讨等环节中实施的教育。[2]教育戏剧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导向,注重学生在戏剧活动中的参与过程与自由表达,关注合作交流与问题解决,强调教育性。

教育戏剧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审美和社会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认知发展方面,戏剧课程通过让学生运用身体动画、身体雕塑等方式将抽象的意义具象化为具体的身体动作。[3]教育戏剧充分尊重知识概念的具身性,让学生通过感受与体验主动获得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与表达,并鼓励创新。美育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教育戏剧蕴含美的元素,学生可以在教育戏剧活动中不断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通过体验与领悟过程美、意象美,培养审美能力。在社会性方面,学生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戏剧排演过程中,通过自我体验与现实的碰撞,深刻觉察内心,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在观演与排演教育戏剧的过程中,学生要遵守剧场的规则并积极与他人互动,以此推动学生社会性的成熟与稳定。

二、实践要点

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故事讲述与创编、儿歌赏析与创作、幼儿戏剧赏析与表演,教师可以在这些内容中融入教育戏剧,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激情。本文以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中的《麻雀与小孩》教育戏剧实践活动为例,将教育戏剧贯穿课前、课中、课后,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以戏剧小组的形式开展教育戏剧的实践活动。

(一)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准备,具体如下:教师选取剧本(有戏剧冲突情节、故事性强的);分析和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组织6—7人自愿分组或异质分组,结成戏剧小组;发布剧本,引导学生课前研读;鼓励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道具,进行布景。

第一,选择和分析剧本。在本案例中,教师选择的是童话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该故事结构严谨,戏剧语言和动作夸张,适宜作为教育戏剧剧本。第二,教师明确每课时的活动目标和重难点,鼓励学生6—7人自愿或异质分组,结成戏剧小组。第三,分发戏剧剧本,引导学生课前熟悉剧本内容。第四,设置活动场地,鼓励学生合作准备戏剧道具,进行舞台布景。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能让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根据剧本内容鼓励学生使用废旧材料制作角色头饰、服装、坐垫等道具。

(二)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对剧本的研读程度设置了三个课时,从“解读剧本”“角色扮演”“舞台表演”三层次逐步递进开展教育戏剧活动。第一课时:暖身游戏—讲读故事—剧本解读—分享交流。第二课时:暖身游戏—画面定格—坐针毡—角色扮演(角色排演)—分享交流。第三课时:暖身游戏—分组排演—戏剧派对(舞台表演)—分享交流。第一课时侧重让学生初步感知和解读剧本,学习教育戏剧的知识与技巧。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第二课时融入戏剧元素和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深入理解剧本。第三课时在巩固前两个课时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排演,合作进行舞台表演。

1.第一课时

暖身游戏: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自我介绍。全体学生围成一个圆圈,逐个介绍自己的角色,可以选择一种水果、蔬菜、动物等作为自己要扮演的角色。例如,选择仙人掌作为扮演角色的学生,在介绍时说:“大家好,我是仙人掌。”其他学生回应:“你好啊,仙人掌。”

感知故事:阅读《麻雀与小孩》,全体成员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讲读故事内容,为剧本解读奠定基础。基于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的目标,本环节需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初步感知故事的人物、环境和情节,故事的情节往往由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构成。通过感知情节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内涵,体会故事的生动性。在理解故事要素的基础上,还需要直入主题,剖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重点突出故事的完整性。《麻雀与小孩》主要讲的是麻雀妈妈教小麻雀学飞,当麻雀妈妈出去捕食时,一个出来捕虫的小孩用虫子和青豆引诱小麻雀到家里并将小麻雀困在笼子里。麻雀妈妈回来发现小麻雀不见了,非常焦急悲伤。小孩看到麻雀妈妈这般的悲伤痛苦,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忏悔并将小麻雀送还给麻雀妈妈。在初步感知故事环节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感知故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

剧本解读:在个性化解读和感知剧本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剧本的结构,注意要突出戏剧的冲突。剧本的架构主要包括剧本角色、故事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冲突、结尾)、戏剧动作、戏剧语言(人物台词或舞台提示)、剧场元素(服装、布景、灯光、音效等)六个方面。《麻雀与小孩》分六场,分别为“教学”“引诱”“悲伤”“慰问”“忏悔”“团圆”,各场环环相扣,螺旋式的结构升华了剧本主题。各戏剧小组学习剧本的基本写法和相关技巧,分组解读与体验《麻雀与小孩》剧本的六个分场。角色情节的冲突是戏剧的生命,更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麻雀与小孩》以鲜明的角色形象对比,突显了人物角色的冲突,旨在通过感人的母子之情,暗喻动物和人一样都需要爱和保护,有仁爱之心,并上升到环保的教育主题。在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会讲”“会创编”故事之前,还要“会读”故事。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研读故事,结合故事情节深刻领悟故事主题的现实性,以此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理解故事,引起情感共鸣。

分享交流:各小组解读剧本,探讨剧本的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确定戏剧角色和语言动作,想象表演场景。最后,教师对这节课进行归纳。

2.第二课时

暖身游戏:开展汉字造型互动小游戏。选取“土”“十”“文”“水”“山”“打”等汉字,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小组合作,用形体动作展示汉字造型,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初步感知动作的可塑性。

画面定格:画面定格又称“静止视像”,是指将画面定格在一个场景,也可通过肢体动作定格为一个“塑像”。通过画面定格,教师可以引导戏剧参与者感知剧本角色的心理活动,深刻理解故事情节。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熟悉和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后,教师要引导他们置身故事情境,以情境为依托,定格画面,展开各种想象。教师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想象不同的角色心理、不同的故事结局或者续编故事,并把想象的内容大胆表达出来,这是故事创编的重点。故事创编的形式有集体创编、分组创编和个别创编三种形式,融合在画面定格游戏中。对人数较少的班级,可进行集体创编;对人数较多的班级,则可进行分组创编,再灵活运用个别创编的形式,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积极表达想法,创编故事。例如,教师将画面定格在“慰问”场次中的“麻雀妈妈陷入极度悲伤痛苦中,小孩悄悄上前慰问”这一幕,分组提问“如果你是这个小孩,你会怎么想”,并围绕这一话题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展开讨论。

坐针毡:坐针毡又称“焦点访谈”,即选择小组或个人作为焦点人物(戏剧角色),提问者立足自身的观察与思考询问关于主题的问题,被提问者从不同角度感知角色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例如,“坐针毡,深入了解小孩”的教学,教师选取第三小组扮演戏剧中的小孩,其他人提问“你为什么要骗小麻雀到家里?”“你看到麻雀妈妈在找小麻雀,你是怎么想的?”“你看到它们一家团圆,有什么感受?”等,焦点人物“小孩”逐一回答。

角色扮演: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创设、分配、解读、体验剧本角色。教师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先尝试表演某个自己感兴趣的角色,基于个性化解读来表演,强调创意性,也可创造新的角色加入戏剧,保证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在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不仅要“会读”“会讲”故事,还要“会演”故事,并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增加或删减故事角色、把描述性语言转变为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增加或删减故事情节,达到创编故事的效果。例如,在角色扮演环节,加入其他在森林中生活的动物的角色,如与麻雀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喜鹊、猫头鹰等,并为增加的角色编入一些适当的对话和动作,让角色更为饱满和真实。选定好角色后,教师还要进一步对角色进行语言、动作和表情的指导,并引导多个角色统一协调、学会互相配合。

分享交流:师生围成一圈展开讨论,通过角色扮演,探讨让人印象深刻的环节。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本次角色扮演活动的收获、经验与不足。

3.第三课时

暖身游戏:开展故事接龙小游戏。每个戏剧小组分配不同场的戏剧内容,教师交代清楚第一场故事发展的起因后,从第一场到第六场,依次由组员接龙讲剧本故事,对讲述故事的详略程度不作要求,鼓励创新。

分组排演:小组分配角色,感受、模仿、体验、排演角色,在把握角色的情感、动作和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戏剧表演。小组成员互相帮忙,设计动作和语言,教师则鼓励即兴表演。此环节,各戏剧小组要根据场景的需要,创设道具,进行舞台布景,凸显主题和区域特点。

以第三场“悲伤”的精彩片段为例,小组排演时,一人读旁白,其他小组成员分角色排演,准备服装和道具。

学生A(旁白):麻雀妈妈不见小麻雀,先惊疑,再着急,再恐慌,后悲伤。麻雀妈妈来回不停踱步。

学生B扮演的麻雀妈妈站在教室中央,来回踱步,非常着急难过。

学生B:“哎呀!不好了!我女儿不见了;娇娇女儿年纪小,不会高飞上树梢。渺渺茫茫路远山遥。该往何处找?静悄悄剩着空巢,时间不早了,心里很是焦急啊!”

学生C:小孩偷偷上场,躲在一旁偷看,心里嘀咕“麻雀妈妈不见了小麻雀,就这么难过吗?”

学生D:“麻雀妈妈,你到小麻雀喜欢去的地方找过了吗?”

学生E:“小麻雀会不会遇到不测,掉下鸟巢了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学生F:“麻雀妈妈别着急,我们一起帮你找,小麻雀会回来的。”

学生C(小孩):躲在大树后,慢慢地走到麻雀妈妈旁,慰问:“麻雀,麻雀,你怎么了?”

戏剧派对:各小组角色排演后,妥当布置该组的舞台布景和服装,依序开展舞台表演。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舞台设置、戏剧角色的语言和动作,使用道具(废旧材料)和服装开展戏剧派对,强调凸显戏剧冲突,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

分享交流:学生观评各小组的戏剧表演,谈谈让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了解戏剧的舞台、道具、音乐和动作等艺术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分享交流开展本次戏剧活动的收获。

(三)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是开放式的反思评价环节,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课后阶段立足反思与评价,关注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在活动结束后,各主体分别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小组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对教育戏剧活动的认识与思考。教师要立足教育戏剧活动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点评学生表现,并进行本次活动的自评,以便更好地调整下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和难易程度。此外,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自评并进行小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感知,反思本次活动的问题与收获。小组评价在关注个体角色表现的基础上,还要侧重关注组员间的合作互动,以发现并解决问题,收获经验。

三、建议

(一)整合教学资源,培养专业师资

教育戏剧的推广需要有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如教师的培训、教案提供、资金及教育戏剧平台资源库的建立等。[4]教师结合目前开展教育戏剧活动的现状,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师生更系统地开展教育戏剧活动,充分调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参与教育戏剧活动的积极性。整合教育资源需要创建专业课程标准、丰富实践经验及优化教学实例,建立教育戏剧学习资源库是一种有效策略。教师可从教育戏剧的基本元素与技巧、教育戏剧的应用实例、教育戏剧游戏的实施方案与指导、常用的教育戏剧策略等方面收集与整理资源,建立教育戏剧学习资源库。培养教育戏剧专业师资是推动教育戏剧应用于教学的重要一环。目前,对教育戏剧的师资培训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具有周期长、考核严格的特点,考核结束后会发放教育戏剧专业教师资格认证书。[5]培养教育戏剧专业师资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可加强教师的教育戏剧实践经验,推动教育戏剧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进程。

(二)考虑学情,优化教学方法

教育戏剧融入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需考虑学情,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学习教育戏剧提供支持和帮助。在教育戏剧的实践过程中,师生关系从控制型转化为对话型,从权力思维走向对话思维。[6]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是实施教育戏剧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学情,逐步渐进地提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教育戏剧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递进式教学。教师还要选择合适的戏剧剧本,并将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的专业知识嵌入剧本,基于戏剧元素重构教学内容,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学习相关戏剧元素和学前儿童故事创编专业知识,同时优化学前儿童故事创编课程的教学方法。

(三)合理把握教育与表演的关系,深化教学效果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元素和角色表演等手段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强调教育性。在教育戏剧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把握教育性和表演性的关系,教育戏剧并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让学生在角色表演环节充分理解和把握剧本,基于课程专业知识,更好地体会戏剧中的人物情感,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在理解和把握剧本主旨的基础上,教师要关注舞台布景、戏剧道具等元素,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大胆创新。例如,教师可引导他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道具,进行舞台布景,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此外,深化教学效果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对教育戏剧活动的过程监控和评价机制,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课后做好评价与反思。

猜你喜欢
师范生麻雀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戏剧类
燕子和麻雀
紧盯着窗外的麻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