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以赏析辛弃疾诗词为例

2022-12-17 08:19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六中学陈汪秀
天津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诗词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六中学 陈汪秀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推进,教育重回本真,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与根本目的。语文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思维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两大特点。如何让高中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能够熟练掌握、准确运用语言,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三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重视与思考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一位教育者的心中。教育者应当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策略,在保证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特别是要让学生在学中悟,在悟中学。

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学文本之下蕴藏的教育价值。本文以“赏析辛弃疾诗词”为例,探讨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

“双减”政策要求低负担、高效率、优成果的教学模式。为了全面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学文本的思想内涵,让核心思想引领语文学习,让道德教育根植于语文课堂,帮助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与提升。

成才先成人、树人先立德是教育的根本,也是青少年能够长远发展的保障。新时代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德”是学生的美好品质之首,人无“德”便像树无“根”,无法顶天立地,更没办法在风急雨骤时站稳脚跟。因此,道德教育对学生而言很重要,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既能提高学科知识,又能获得道德教育。语文在众多学科中具有特殊性,教师应当通过文本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新课程标准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应当“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辛弃疾的诗词与这一要求完美相符,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思想价值,都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辛弃疾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关切家国兴亡、民族命运,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体现了文人的傲骨,尽显爱国志士的责任与担当。辛弃疾誓死不负的抗争精神是后人学习的精神榜样,其义胆忠魂的英雄气概更是人人称颂的典范。辛弃疾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及时代紧密连接在一起,他的英雄主义并非“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种英雄大义。

辛弃疾是“世之英雄”,辛弃疾的词是“英雄之词”。生活在新时代的学生,生活平安顺遂,但也很容易感到迷茫。我们的青年需要榜样,而辛弃疾就是爱国主义情怀的一个标杆。让学生学习、领悟辛弃疾的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同时,辛弃疾的诗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且在创作风格与创作内容方面具有丰富性。辛弃疾的诗词多体现爱国情怀,但并不仅限于爱国诗词,除写英雄壮志难酬的词作之外,也以清新秀丽、活泼灵动的笔触记录了一些乡村景物和田园情趣,有富含哲思的情趣词、深婉细腻的爱情词。辛弃疾进一步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时代风俗画卷。

学习辛弃疾的诗词,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引导学生欣赏高雅的文学艺术,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摒弃低俗作品的诱惑与误导。

学习辛弃疾的诗词,领悟诗词背后的思想内涵,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与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想要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减轻学业负担,教师要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制定科学且合理的教学规划,让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同时,想要在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应当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美好品德。下面以辛弃疾诗词的教学为例展开详细的分析。

(一)从“泛”到“研”,加深理解

以辛弃疾诗词的学习为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经常让学生背诵每一首诗的中心思想,甚至要在课堂上进行默写。然而,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这种教学策略明显存在缺憾,学生即使背诵了每一首诗词的中心思想,如果没有深入理解,那么学习成果依然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教学策略,围绕“减负”与“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两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群文阅读是近些年来颇具影响力与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在辛弃疾诗词的教学中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法,有利于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辛弃疾,体会其独特的文学风格,领悟其根植在诗词之中的爱国情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爱国”设置为教学主题,以《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鹊桥仙·赠鹭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诗词为教学文本,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通过求同存异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从而走进辛弃疾的精神世界。

这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不同,分别写于作者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虽然都以“爱国”为中心思想,但写作手法与所表达的细致情感却存在差异。通过对诗歌的比较与解读,学生不仅丰富了与辛弃疾相关的文学常识,而且体会到了“情随境迁”。作者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有不同的感悟,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那颗赤诚的忧国忧民之心却从未改变。

通过群文阅读,学生能深入理解辛弃疾不同阶段的爱国情怀,受到思想的启迪与鼓舞,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诗词的异同,体会到不同写作手法所呈现出的不同表达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以读促写,深化教育成果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传统教学策略下,由于阅读与写作分离,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围绕着“核心素养培育”所展开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应当注重阅读与写作的关联性,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

以辛弃疾诗词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围绕辛弃疾的诗词内容,将古诗词用现代汉语写成一篇优美的文章,这种教学策略既完成了理解辛弃疾诗词的教学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围绕辛弃疾人生经历与诗词价值撰写一篇文章,这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复习与总结,又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训练。让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连,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收获知识,在写作中升华思想、获得心知与感悟。有一个学生就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辛弃疾伟大的爱国情怀让我感动,更让我震撼,我愿意以这位诗人为榜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以读促写,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通过高效率、低负担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以读促写教学法将阅读与写作两大语文综合能力相连接,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辛弃疾诗词的专题学习围绕着“减负”与“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两方面展开,阐述了辛弃疾诗词对高中生的教育意义,采用了“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以及“以读促写”的教学法,以新课标为导向,着力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带领学生徜徉在诗词的美好世界里。

猜你喜欢
辛弃疾爱国诗词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