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户制视域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乡村治理措施与成效

2022-12-17 22:06赵桂英郑锦阳
行政科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宗族农民

赵桂英,郑锦阳

(1.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2.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3.川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肩负两大使命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人民群众探索中国的新出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乡村地区开展工作。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赢得武装斗争胜利,党基于我国乡村家户制传统开始探索乡村的全新治理方式,并取得重大的治理成效。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中国乡村家户制度的产生、状况

(一)家户制度的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家户制度逐渐从宗族制度中独立出来,成为中国乡村最小的政治和社会单位。这是因为:第一,铁器逐渐代替青铜器作为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小家庭脱离以血缘为根基的宗族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成为可能;第二,中国大部分处于中纬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阳光和水分充足,土地肥沃,特别适合发展农业,使得家庭从宗族中脱离出来仍然能够正常生产;第三,该时期各诸侯国割据,为了争夺新土地和势力范围,频繁发动战争,大量宗族逐渐被消灭或者消弱,日益成熟的官僚机构通过税收、征兵、户口登记等政策鼓励小家庭从宗族中独立出来,特别是郡县制的广泛推行,加速了宗族制度瓦解;第四,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出现大量的荒地,个体离开宗族可以靠开荒种地来维持生存。家户制度逐渐成为乡村地区生产、生活、消费等的主要单位,开启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为主,手工业、商业为补充的新经济形态。家户制度下个体家庭力量薄弱,无法对抗统治集团,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集权统治,受到统治者大力推崇,从此家户制度蓬勃发展并成为我国乡村地区的基本单位。

(二)形成家户制度为主,宗族制度长期残存的状态

“从社会角度来看,村子里的中国人直到最近,主要还是按家族组织起来的”[1]。家户制存在凝聚力较差、抵抗风险能力弱等不足,乡村地区的小家庭只能融入宗族组织之中,聚族而居,守望相助,寻求庇护。宗族组织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财产,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依靠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道义合法性的特定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个人威望等开展乡村治理。族长拥有裁决族内外矛盾纠纷、经营公共财产、救济族内人员、主持祭祀等巨大权力,是家族对外的代表和象征。他们经常与当地的地主、乡绅、恶霸勾结在一起,剥削压迫农民,长期以来受到上面统治者的默认,成为维护乡村秩序的重要领导者。以父权为核心的小家庭治理和以族长为核心的大家族治理,都主要依靠道德手段,二者共同构建起一道乡村治理的铁网,一起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宗族内部通过祭祀、庆生、婚庆等公共礼仪活动,增加家庭与家庭交流,丰富集体文化活动,尽力改变松散结构,促进集体意识,增强凝聚力。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管理止步于县,乡村宗族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机构,它们既斗争又合作,往往是大的宗族势力欺负小的宗族势力。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颁布的措施

(一)经济上:扬长避短,解决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生产要素、公共服务等问题

1.继续实行家户制,家庭收入与生产劳动效益挂钩,提高劳动生产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生产与消费继续沿用家户制度。农民拥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只要交足租金,剩下的食物就归自己占有和支配。农民收益的高低与自己种植收获的多少挂钩,他们拥有足够的动力去创造条件提高总产量,改善家庭生活。同时,实行家户制,农民有人身自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别的收入。种植农作物有繁忙的时间段,在农闲的时候,农民可以做一些手工产品拿去市场换钱,还可以经营一些商业来赚取差价,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家庭收入。这种制度调动了农民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鼓励农民勤劳致富,激发了乡村社会生产的活力。

2.采用土地改革,解决家户制公平问题

从效率角度看,家户制度确实能够增强农民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总产量。但是传统的家户制度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每个小家庭存在着劳动人口数量、个体劳动能力、拥有生产工具数量等差异,家庭总收入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社会公平性受到挑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引起低收入者心理不平衡,打击其劳动积极性;第二,家户制度催生出越来越多小家庭,但是耕地的总面积上升很有限而且是缓慢的,在当时社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扩大土地面积或者提高单位面积总产量困难重重,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制约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三,与农民相比,地主的生活更加安逸,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地主家庭经过几代的发展,土地不断分配给各个小家庭,分裂出来的地主小家庭占有土地面积更小,只能通过增加租金,加大对农民的剥削,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土地革命法律法规,将土地分给农民,明确规定“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2],解决了家户制土地政策长期不公平的弊端,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3.鼓励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搭建公共基础工程,弥补劳动力和公共服务缺失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户制为基本单位,家庭劳动分工是男耕女织,如果一个家庭丧失青壮年男性劳动力,那么土地就难以耕种,家庭生活也处于贫困之中。在战争时期,身强体壮的男人参加革命,乡村地区劳动力极其缺乏。红军中女战士和女家属率先参加生产劳动,鼓励其他妇女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种以身示范的榜样力量,感染、激励、调动了农民参与劳动的热情,成为农民参与生产劳动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此外,中国的乡村地区以家户制度为主,参与兴建公共基础工程的积极性不高。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严重依赖自然条件,急需兴建公共基础工程,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而兴建公共基础工程的努力往往在需要宗族内外协调中因为受到个人或宗族的利益冲突而搁置。例如,兴建公共基础工程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土地属于私人所有,这自然会涉及利益纠纷而耽误修建进度。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农民拥有土地更多,即使扣除修建马路和水利设施所占用的土地也比以前拥有土地多。同时兴建这些公共基础工程既便民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农民比较容易接受。在党统一领导下,农民广泛积极参加修建公共基础工程,农业生产稳定增加,生活有所改善。

(二)政治上:加强基层党、政、群团组织建设,协同治理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解决乡村治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问题

(1)乡村成立党组织,明确职责

“据中共江西省委统计,1932年3月全省14个县(石城县未统计)共1089个乡,建立了998个党支部”[3]661。在乡和村分别成立党支部、党小组,发挥基层支部或小组的引领作用,以考核促完善,以竞争激发活力。但是基层党员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没有治理经验,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捉襟见肘。陕甘宁边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层党组织,精选优秀党员到基层党组织,强化乡村治理工作。首先,党员骨干深入基层能够完整准确地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确保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其次,党员骨干走群众路线,典型示范,身先士卒,维护党的形象,感化人民群众,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2)吸收、鉴定、教育党员,壮大基层党组织力量

“据统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红五月征收党员运动中,一共发展了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九名党员,……”[4]67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革命根据地的面积越来越大,需要的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党根据新形势要求,制定了入党标准,人民群众严格依据入党标准和程序加入党组织之中,壮大了党组织力量。1938年,党中央对入党的成分来源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工人等开放,大量的新成员入党,迅速壮大了基层党组织力量。但是投机分子、敌对势力、奸细等趁机混进党组织,影响了党的战斗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党开展整风运动,制定审查党员的标准,进行党员登记,审查党员成分。针对不同成分类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投机分子、敌对势力、敌探奸细等及时坚决淘汰,对于思想和能力尚未达到入党水平,但是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和不纯动机,真心希望为人民服务的新党员,主要通过整风和加强教育来提高其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整风运动的对象分为高级干部和普通党员,对象不同,教育内容也有差异,目的在于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高级干部以探讨党的政治路线为主,普通党员以整顿思想和工作作风为主。限于当时条件,党员干部不可能腾出专门的学习时间,只能边劳动边学习,学习方式既有课堂传授,也包括在自学、交流探讨中学习等。

2.完善基层政权建设,解决乡村治理缺乏专门行政机构问题

(1)1927年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成立并完善基层政权机构

1927年,首次依法成立基层政权机构。“最高政权机关为区乡工农兵代表大会,其次是执行委员会,再次是常务委员会,最后是设立主席”[5]。乡政权机构依法成立,有利于开展基层治理工作。但是由于乡村治理经验不足,此时仍处于起步阶段。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进一步完善了基层政权,依据机构职责开展治理活动。第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划分行政区域暂时条例》明确规定了合理的乡村管辖范围。该条例规定苏维埃地方政权机关划分为省、县、区、乡四级,“对于山地地区,每乡管辖纵横不得超过十五里,人口不得超过三千;对于平地,每乡管辖纵横以五里为主,最多不得超过十里,人口不得超过五千”[6]192。第二,设置两级层级结构和民主管理方式,合理界定权力机关职能范畴。“乡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由乡苏维埃全体代表会议和临时委员会组成……”[7]146-147“乡苏维埃……代收国家税收,审查预、决算并领导、监督其实行,解决本乡内未涉及犯法行为的各种争执事件”[8]。第三,初次创建代表联系制度和委员会制度。代表联系制度设置在乡苏维埃,在了解与收集民情,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设立各种委员会制度有利于调动农民参政的积极性,便于各种政策顺利执行。

(2)陕甘宁边区时期,系统完善乡级政权组织,增设村级治理机构

首先,依据地理范围和人数来划分管辖区域。“乡政府区域规定如下。(一)甲等乡纵横不逾十里,人口至多不得逾一千五百人。(二)乙等乡纵横不逾二十里,人口至多不得逾一千人。(三)丙等乡纵横不逾三十里,人口不得逾一千人”[9]。每个乡大小相差不大,便于统一设置组织机构、调配人员、制定政策,更有效开展乡村治理。其次,制定选举制度。乡级政权组织主要由乡长和政府委员会组成,都是由参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没有任职次数限制,选举出来的乡长必须由县政府委任才生效。参议会是按照一定比例直接选出代表,每年定期改选,可以连任,有明确的职责。1945年乡参议会被取消,开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随后县、市也逐渐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后,正式成立村级治理机构。将村划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分别设村长、村主任,由参议员兼任,村长或村主任接受党组织和乡行政机构的领导。他们在深入了解民情,引导农民理解党的性质、宗旨、方针政策,帮助人民公平客观地化解矛盾纠纷,团结和组织人民同乡村恶霸、流氓、奸细作斗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整合基层群众团体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化解矛盾纠纷

(1)1921年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农民协会蓬勃发展

1921年党成立后,就建立农民协会。在新三民主义思想指导下,农会蓬勃发展。1926年专门成立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乡村各种工作。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战争,农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北伐斗争的顺利推进,“到1927年6月,全国农会会员达900多万人,农协会员从40万人猛增至200万人”[10]102。后来国共合作失败,农民运动也走向低潮。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没有革命根据地,也没有建立独立自主的政权机构。建立各种农会就是为了宣传党的思想,团结农民,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有独立的革命根据地,而且面积不断增大,为了满足现实的需要,群众团体组织已经由农会扩展到更多种类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等,数量众多,但是其分布范围广,职能叠加,遇到复杂的现实问题就无力解决。为了充分发挥各基层群众团体组织的作用,党根据群众团体组织的性质进行分类整合,优化机构,每一种性质的群众团体组织规模更大,职责更清晰,组织目标更明确,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运行更有序,协同治理的效果更显著。

(2)陕甘宁边区时期,基层群众团体组织种类齐全,设立联合机构

陕甘宁边区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政治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变工队等经济组织,读报组、识字组、表演戏剧组等文化组织,抗日先锋队、民兵、基干自卫队等军事组织。国共合作后,根据国共《抗敌后援会工作纲要》的要求,陕甘宁边区的各群众团体组织联合起来,成立了抗敌后援会。抗敌后援会按照行政层级设立,乡级的抗敌后援会是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协调各个群众团体组织的联系,监督它们各自进行民主改选、保持和促进它们独立发展,督促它们做好抗战动员工作、推动战时经济建设、进行战时教育及宣传等。1939年规定乡抗敌后援会是乡级统一的民运组织,设主任1人,委员4人到6人,各自分管组织、宣传、武装、锄奸等工作。各级抗敌后援会主任需由信仰坚定、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同时是各级党委委员,确保乡村抗敌后援会在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团结广大乡村民众和民众组织、协助政府工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文化上:加强宣传和教育,克服家户制小农意识,摧毁宗族制文化根基

1.必要性:家户制教育机会稀缺,陋习较多

(1)农民文化水平低下

在中国传统社会家户制度下,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有社会和个人原因。从个人的角度看,乡村实行家户制度,家庭成员较少,大部分都要参加劳动,每家每户最多抽出一个人参与学习,希望其考取功名,改变家庭的命运。从社会的角度看,国家的管理仅仅到县级,乡村地区带有自治性质,教育公共服务基本为零。小孩要读书就得到城市的学校或者个人聘请教师教学,读书成本比较高,普通农民家庭负担不起。在乡村尽管有个别乡绅开设学校,但是费用较高,大部分农民家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因此,在广大乡村地区农民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下,思想比较愚昧保守,不能满足革命根据地斗争发展需要。

(2)乡村存在的主要陋习

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下,视野有限,思想封闭,乡村各种陋习仍大量存在。第一,赌博。赌博作为一种传统的顽疾,一直得不到根治,男女老少都有参与赌博的现象,助长了懒散的作风和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加剧了乡村劳动力紧缺,严重阻碍了农业的生产发展。第二,吸食鸦片。吸食鸦片不仅会导致劳动能力丧失,还会因贫穷做出偷、盗、抢等违法行为,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第三,买卖婚姻。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妇女的地位低下,婚姻完全由父母包办,由于婚姻、男女地位不平等等问题造成家庭矛盾,社会问题丛生。第四,封建迷信。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许多问题无法合理解释和处理,统治者根据统治的需要,借助封建迷信愚化群众,致使封建迷信盛行几千年。农民将自身命运看成天生注定,充满消极的价值导向。乡村存在这些落后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严重危害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发展,亟待彻底改变。

2.措施: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后,党员干部就地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进行思想宣传,传授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乡村实际相结合,利用各种场合谈论交流,巩固学习成果。第一,党员干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编撰成活生生的民歌、民谣、民曲等,誊抄在便携式手抄本上,便于农民学习、记忆、理解,同时运用学校教学讨论、家庭成员互教、邻里交流学习等方式,使得农民愿学、乐学、会学。第二,党员干部将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农民个体的实际文化水平相结合,帮助农民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能够利用最短的时间学习到大量的知识,提高其思想文化素质。第三,党员干部引导农民做到知行合一,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让农民在学以致用中有收获感、成就感,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基层治理的成效

(一)巩固革命根据地经济基础,摧毁宗族制的经济根基

传统社会里,虽然实行家户制度,但是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仅有少量土地或者没有土地,农民只能向地主租借土地,忍受地主各种各样的盘剥,过着“禾镰挂上壁,家里没米吃”的生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实行家户制度,发挥其生产劳动效率高的优点,率领人民群众一起打土豪、分田地,解决乡村最根本的土地问题。乡村族长之所以拥有很大的权力,主要是拥有一定的土地及公共财产,享有对财产的分配和处置权,农民对其有一定的经济依赖。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摧毁宗族制的经济基础,使农民摆脱了对宗族的经济依赖,加速了残余宗族势力的瓦解。农民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获得大丰收,他们更加积极地参加革命斗争。“宁冈县……土地革命后,分到了10多亩土地,秋收获得谷子3500多斤,他完上土地税后,又多交了1000斤,超过规定的42%”[11]。通过农村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资料等不断整合,粮食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积极缴纳公粮,还主动指出剩较多的粮食支援革命斗争,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党、政、群众团体组织扎根基层,改变乡村家户制下涣散无序状态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治理有可靠掌舵者

中国传统的乡村家户制度,以家庭为中心,村民集体意识较弱,乡村呈现出分散状态。加强党组织建设,乡村地区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农民有了统一且强有力的组织可以依靠,彻底改变了过去只能依靠宗族势力,忍受各种压迫的局面。党的利益和农民根本利益高度一致,党从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去领导农民,能从根本上将各地农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这是在平等基础上大范围的团结。党是革命根据地治理的掌舵者,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推动基层治理的顺利进行,有助于为武装斗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2.完善基层政权建设,乡村治理专业化、规范化

在党的领导下,基层不断完善政权组织机构,乡村治理专业化、规范化。在乡村地区设立基层政权机构,有利于各种规章制度顺利推行,乡村各种纠纷事件的处理有了统一客观的评判标准和专门管理机构,民间纠纷可以公平公正公开地得到解决。这既可以引导农民积极向上,也可以制止各种不法言行。乡村社会有秩序,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矛盾减少,社会关系更和谐,从制度上扭转了以家户制度为基础单位的传统乡村的分散状态。

3.整合基层群众团体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协调矛盾纠纷

群众团体组织成立并快速发展,既能在乡村宣传党的先进思想,又能帮助群众解决一些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上的困难,强有力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首先,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农忙时劳动力互换、劳动工具轮流使用、生产资料互借等,群众团体组织都发挥着巨大的协调作用。以家户制为单元,在生产上大规模互助合作,解决劳动力、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不足等问题,贫苦农民受到救济,老弱病残受到照顾,人际关系更和谐,乡村经济有较大发展,乡村地区充满活力。其次,群众团体组织在督促农民改掉赌博、吸毒、买卖婚姻等陋习,鼓励农民积极健康向上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群众团体组织的成员来自各家各户,他们通过自身的形象影响身边的人,同时他们与农民有共同话语,有特殊的情感,便于督促其进步,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最后,在缴纳公粮、应对自然灾害、抵御敌人入侵等公共服务中,群众团体组织也发挥着巨大作用。群众团体组织中的成员基本上是本村人,对本村农民个人及家庭情况、乡村风俗习惯等村情十分熟悉,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借助群众团体组织力量动员人民一起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各种群众团体组织快速发展,有利于每家每户摆脱对宗族的依赖。群众团体组织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协调好各种关系,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取代了原宗族制的功能,使宗族制失去存在的现实意义。

(三)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净化乡风

通过教育学习,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各家各户的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有所提高。科学理论被群众所掌握,在革命斗争中必将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第一,在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农民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具备了自我教育、自我督促、自我反思、自我学习等能力,能够主动查缺补漏,积极汲取外界的先进思想文化,有效改变了传统家户制度相对封闭而造成的思想保守状态。第二,学习可以启蒙思想,开发民智,增强辨别能力,提高社会洞察力。通过学习,农民能够立足现实国情,对比各种主义思想,理解、认同党的各项政策,督促自我和他人戒赌戒烟,破除旧陋习,形成新风气。第三,经过有效的学习,思维能力、规划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等得到训练,农民接受新事物能力增强,可塑性变强。农民逐渐改变了家户制形成的小农意识,铸造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懂得在信念的支撑下为理想而奋斗。经过教育和学习,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净化了民风、村风、家风,摧毁了宗族制度的文化基础,为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批判性地继承了以家户制为单元的乡村治理模式,推进土地革命,鼓励妇女参加劳动,搭建公共基础工程,同时党、政、群团组织下基层,宣传科学思想,经济上生产逐渐恢复与发展,政治上民主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文化上科学思想广泛传播。这既有利于巩固革命根据地,又有利于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推广家户制乡村治理单元提供大量的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宗族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体系初探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