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做公众号月入一万元时

2022-12-17 09:44焦旭辉
中外文摘 2022年19期
关键词:指南栏目投稿

□ 焦旭辉

当时我为了偷懒省力,于是把自己一两年前注册的公众号“投稿指南”拿出来充数。

那会儿“投稿指南”上面并没有什么内容,仅有的500 个粉丝,还是我拉上家人、朋友帮忙转发才凑出来的。

可能是因为上交的作业足够奇葩,第二天上课我被老师“请”上讲台分享我的设计思路和运营情况。尽管当时心虚到不行,但我还是故作淡定地套用相关的专业词汇瞎扯了起来,说了一堆听上去可能头头是道,还挺像那么回事,但实际上假大空的东西……

我记得很清楚,当老师得知我的公众号有500 个粉丝的时候,她用略带一丝惊讶的口吻说:“你抓住了公众号的红利期!”

那时候我没有什么自媒体思维和运营理念,只记得当“投稿指南”有500 个粉丝的时候,我在脑子里浮现过一个画面:500 个人站一块儿听我号令,台下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人,相当壮观。

我甚至骄傲地想过,以后找工作一定要在简历里加粗写上:曾独立运营过一个名为“投稿指南”的公众号,积累粉丝500 余人。

从0 至一万元

我决定重新把自媒体实践捡起来,可能就是因为那次在讲台上硬着头皮地胡侃,忽然间让我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可以尝试一下的事情。

虽然当时我不懂运营、也不会排版,对做自媒体的很多认知还停留在“想当然”的层面,但我还是决定先做做看,能不能成另说。

不过这次为了避免3 分钟热度,我事先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内容的方向,给自己设定了目标预期。

第一步是先把基本的公众号编排技能学扎实。

在那之前我也磕磕绊绊地做过一些自媒体实践,但总是很快就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境地。我觉得自己不擅长排版,也不习惯用电脑打字,做自媒体最基础的两点,我一样也没摸透。

这次为了学好基础的公众号排版技巧,我加入了学院新媒体中心,每天跟学弟学妹们一起做学校团委的公众号。那确实是一段挺煎熬的时光,因为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些不想写的稿子,做一些不想做的排版。而不是像之前自娱自乐式地尝试,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丢一边。

好在辛苦付出换来了实打实的回报,一学期团委公众号实践下来,135、秀米、壹伴这些常用的排版工具,我操作起来也算游刃有余了。

我跨出的第二步是引流。

刚开始的时候,我跟着知乎去学涨粉,买了几百块钱的课,学到最后发现自己成了某某的“粉”。

按照学来的方法在朋友圈做转发裂变,第一笔投入扔进去连个响都没听着。加了上百个社群做推广,最后被“踢”到怀疑人生……粉丝增长的局面没打开,倒是在涨粉过程中认识了许多做运营的“大佬”。他们嘴上时常挂着天马行空的大项目,朋友圈发的却是比微商还要微商的广告。我只想涨粉,但他们跟我聊的永远是看不见的机遇和风口。

后来走了很多弯路才发现,按照别人的模式去实现粉丝增长,就像是去做一道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你以为是在比才智和耐力,实际上是在赌运气。

运气好时,你能把摆在面前的选项一个个带入问题中进行验证、试错,找出最终答案;运气差时,你把每一个选项试了个遍,最后发现这本身就是一道错题,答案并不在选项之中。

在捋清基本的运转逻辑后,我决定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发去找答案。

自媒体平台那么多,要怎么让用户看到你?看到你之后又怎么让他们留下来?

记得最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我也是跟着网上大号的节奏,热点事件评论、两性情感、人物故事……什么火发什么,但回头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内容更像一锅大杂烩,自认为是面面俱到的集锦,可能在读者眼里不过是泛而不精的效颦。

思考再三后,我决定对内容选题进行大幅度删减,只保留与“写作者”这个内容主题相关的部分,并把内容整合为3 个主要栏目。比如,为了呈现与“写作”话题相关的热点事件,我做了个“稿事周报”的栏目;与“写作”话题相关的人物传记或评述,我做了个“作家野史”栏目;与“写作”相关的征文投稿资讯,我收录整理成了“约稿函”栏目。这样既让栏目内容对应了账号slogan“一个写作爱好者的聚居地”,也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账号的定位。经过这样提炼之后,公众号的指向变得非常明确,至少能一眼让人明白这是干嘛的。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推广,我联系了一批擅长写作的好友,他们各自在知乎、豆瓣、今日头条、简书这些平台都有一些粉丝基础,我请他们在每篇文末以“小卡片”的形式附带上我的公众号账号及介绍。

我对“投稿指南”的成长方向和思路愈发清晰。很快,“投稿指南”迎来了第一段快速增长期。在短短3 个月内,我的公众号粉丝迅速增长到6 万,每月的收益也迅速从之前的0 元突破至1万元。

忙不过来的时候,我甚至还组建了自己的线上编辑团队。我记得当时还非常得意地想,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毕业我还参加什么双选会呀,到时候等我开家公司,回学校来选学弟学妹吧。

下跌

但顺境不会一直延续。

从2020 年开始,微信公众号频繁改版,阅读量也跟着缓步下跌。而原本最主要的增长渠道也在那段时间逐渐失效……7 月初刚转型过来,我按照以往经验去做的内容也都连连遇冷。

那段时间我非常悲观,考研复习计划乱成一团糟,公众号转型后的数据也差得一塌糊涂……我甚至不得不选择在文章标题上讨巧,变着法儿蹭热点做标题党。

不巧的是,当时我左手还受伤做了手术,不能打字也不能用电脑,推送也没法保持更新。暑假我只回老家待了3 天,便缠着绷带回了学校,准备利用假期好好进行考研复习。

因为之前并没有将考研纳入规划中,进度已经落下好大一截。回到学校的时候,自习室、图书馆已经没了位置,我和室友K 只能去食堂复习。

室友K 对我说:“没关系,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人熬不住提前收拾回家的,到时候咱们就有位置了。”结果,最先熬不住的人就是我俩,留校两周之后,校园备考生活便潦草结束。

后来K 回自贡找了工作,我在成都租房备考,同时继续运营着我的公众号。那段时间我的生活主题主要就是:一边为公众号推送标题绞尽脑汁,一边在滞后的备考进度中苟延残喘。

不过好在此前的积蓄让我可以不用为房租和生活发愁,好在校园外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让我慢慢找回了状态。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和努力,最终考试成绩还算理想,虽然与一志愿差了一点,但总算顺利上岸了。

坚持

现在,我偶尔回想起那段艰难但催人成长的旅程,很庆幸自己能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这一路的得失。

即便这些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即便当下自媒体环境里公众号最不被看好,即便早前还赚得盆满钵满的账号效益断崖式下跌……但是这个过程给予我的历练,却无可代替。

微信图文引入算法推荐打破了流量平衡,短视频崛起又分走了大头流量,公众号图文作者处境相当尴尬。我曾视为标杆的Toly 卖了公众号;给过我一些鼓励和慰藉的“璇子Max”断更了;做校园、情感选题的“大学生那点事儿”改了名想做个人IP,折腾了一阵子也不再有动静;我的“投稿指南”也一度陷入窘境,收入减了50%,发文即掉粉……后来,翻朋友圈得知Toly 转型在抖音、小红书上做了学习博主;栈舟、璇子则进了公司,凭之前做自媒体的经验和战果,轻松地走上了运营岗。不过大部分曾一起交流分享做公众号经验的小伙伴们,都彻底断了联系,而我还在坚持……

回顾做自媒体的这几年,我总会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到底在哪?

虽然我也给不出明确答案,但我知道其意义绝不仅仅是能接到广告赚到钱。当我收到粉丝朋友在后台写下的类似“做得很好,希望坚持下去”的留言时,我确实能感受到比赚广告费更真实的幸福。

猜你喜欢
指南栏目投稿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欢迎投稿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