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2022-12-17 13:58王晓天顾新施丽燕周宇虞凤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61期
关键词:腕关节克氏桡骨

王晓天,顾新,施丽燕,周宇,虞凤杰

(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中心卫生院骨外科,江苏南通 226131)

0 引言

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常见上肢骨折类型,多见于意外创伤后;据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1],随着年龄增大,骨密度及骨强度降低,受机械损伤、交通意外影响,易导致桡骨远端骨折。近年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桡骨远端骨折患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约占四肢骨折的17%[2],桡骨远端与手掌、腕关节相连,创伤后易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因骨态特殊性,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术后恢复易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对手部精细运动具有一定影响,探究适配治疗方案尤为重要。随着近年骨外科技术优化,针对桡骨远端骨折,多依据其骨折端移位、骨折类型等情况,开展手法复位后固定疗法[3]。随着外科技术及各种医疗固定器的研发,结合腕关节生物力学特点及局部解剖特征,提出多种治疗方案,并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本研究笔者特针对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为参照,分析疗效差异,旨在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提供经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开展数据比对,依据患者治疗方式分组,试验A组42例,予以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男22例,女20例,年龄60-86(70.72±1.28)岁,依据Gustil0-Anderhaun-son分型显示,闭合性骨折36例,其中Ⅰ型12例,Ⅱ型18例,开放性骨折6例;致伤因素包括,交通意外致伤24例,意外跌倒致伤10例,重物击打致伤6例,其他致伤2例;试验B组18例,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男10例,女8例;试验C组20例,予以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男11例,女9例,年龄60-86(70.72±1.28)岁,统计分析上述三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病历资料,可于后文开展数据分析(P>0.05)。

纳入原则:(1)满足《骨伤科》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依据,均伴有外伤史[4];(2)年龄均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群;(3)均遵医嘱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4)患者及其监护人对研究内容知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多发性骨折患者;(2)治疗及研究依从性较差;(3)合并其他恶性疾病、预计生命时长不满足支持本研究。

1.2 方法

试验A组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所选患者均自愿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术前给予患者影像学探查,采用双腕关节CT扫描、腕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三维立体重建等,探查骨折端移位情况。指导患者呈端坐位,取2%浓度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由骨科医生进行牵引手术复位,并借助C型臂X线机,观察复位情况,待复位良好后,取石膏固定,辅以X线片观察复位情况。

试验B组行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指导患者呈仰卧位,于全麻或臂丛麻醉下开展手术,于臂远端掌侧从腕横纹做6cm左右切口,以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为入路,加强动脉、神经防护,直视下将关节面骨块复位,修整关节面,复位良好后取合适长度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辅以3枚锁定螺钉,缝合结束手术。

试验C组行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给予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体位呈仰卧位,借助床旁C型臂X线机,探查第二掌骨垂直骨干处,置入两枚外固定螺钉,确保螺距≥1cm,探查骨折线近端4-6cm处,垂直桡骨干置入两枚螺钉,螺钉置入过程中需避开桡神经浅支,加强周围软组织防护;螺钉置入后安装外固定支架,并经由C型臂X线机辅助下进行牵引复位,以恢复正常尺偏角及掌倾角、桡骨长度等;在获得理想复位角度后,针对桡骨远端塌陷关节面进行修整;经由小切口下取多根克氏针进行固定,针对骨折压缩或骨缺失严重患者,及时给予植骨。经由C型臂X线机探查关节内粉碎、骨块移位及关节面塌陷不足1mm,评估为复位成功。

三组患者术后均定期进行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开展早期功能锻炼[5],由相同康复师辅助完成。

1.3 评价标准

采用影像学X线检查,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参数,主要参数指标包括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关节面台阶。

观察三组患者骨折病灶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愈合时间等。

评估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给予患者Dienst功能评估,观察腕关节功能活动情况,若患者腕关节活动正常,握力正常,活动时无疼痛,屈伸活动减少<15°,疗效评估为优;若腕关节功能及握力正常,活动时偶有疼痛,但不影响关节活动,屈伸活动减少16-30°,疗效评估为良;若不满足上述标准,疗效评估为差,计算优良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参数比对

术前三组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掌倾角、尺偏角、桡骨关节面台阶存在同质性,外固定拆除时、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比较术前升高,桡骨关节面台阶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外固定拆除时、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指标存在同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B组、试验C组外固定拆除时、术后6个月桡骨关节面台阶均小于试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参数比对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参数比对

注:与试验A组外固定拆除时、术后6个月桡骨关节面台阶比对#P <0.05

images/BZ_49_213_351_2219_409.png术前8.35±1.676.59±1.343.84±1.78外固定拆除时13.16±2.0321.16±2.712.51±1.47术后6 个月12.05±1.9416.78±2.511.86±1.23 F 8.4169.67111.504 P 0.0000.0000.000术前8.39±1.706.55±1.373.79±1.80外固定拆除时13.08±2.0220.25±2.712.30±1.52#术后6 个月12.01±1.8817.19±2.531.49±1.08#F 8.72910.13114.031 P 0.0000.0000.000术前8.41±1.666.62±1.363.81±1.80外固定拆除时13.22±2.0520.02±2.692.36±1.51#术后6 个月12.07±1.9116.82±2.491.52±1.06#F 8.5019.597 13.914 P 0.0000.0000.000

2.2 三组患者骨折治疗转归指标比对

试验C组骨折病灶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愈合时间均短于试验A组、试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B组骨折病灶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长于试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短于试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骨折治疗转归指标比对±s,d]

表2 三组患者骨折治疗转归指标比对±s,d]

组别n病灶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愈合时间试验A 组 429.66±1.67 7.25±1.2152.06±4.68试验B 组1810.91±1.858.89±1.4644.01±4.51试验C 组207.05±1.155.71±1.0543.17±4.37 t 1/P12.573/0.0134.519/0.0006.171/0.000 t 2/P26.301/0.0004.879/0.0007.138/0.000 t 3/P37.810/0.0007.766/0.0000.583/0.564

2.3 三组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对

试验C组治疗优良率与试验B组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治疗优良率低于试验B组、试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对

3 讨论

老年人作为桡骨远端骨折高发人群,以闭合性骨折、粉碎性骨折为主,因老年人机能减退,骨强度降低,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周期长。经临床研究数据显示[6],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多于1-2年后,关节功能可恢复正常,但出现畸形愈合、腕关节功能障碍几率较高。现阶段针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案较多,包括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支架固定等,临床应用各具优缺点,最终都可恢复腕关节功能。但针对骨钙流失、稳定性不佳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复位效果呈现较大个体差异性,骨折愈合时间较长;加之骨折端血运损伤,易导致腕关节功能障碍,出现关节功能障碍、关节活动疼痛、握力降低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现阶段临床针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多以恢复最佳解剖位置,恢复腕关节功能为主,腕关节功能精细化较高,为避免腕关节畸形愈合情况,缩短康复周期,本研究特针对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三种疗法进行比对,研究显示,术前三组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掌倾角、尺偏角、桡骨关节面台阶存在同质性,外固定拆除时、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较术前升高,桡骨关节面台阶减小(P<0.05);三组患者外固定拆除时、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指标存在同质性(P>0.05),试验B组、试验C组外固定拆除时、术后6个月桡骨关节面台阶均小于试验A组(P<0.05);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创伤小,石膏固定操作简单,术后便于开展早期功能锻炼,但石膏固定期限一般为4-6周,骨折端稳定性不佳,极易因手法复位不当、康复锻炼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再次骨折,出现畸形愈合几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7]。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为有创操作,术中直视下恢复解剖学结构,平整关节面,为典型骨折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肌腱损伤,获得理想复位效果;但因手术治疗创伤大,治疗费用高,术后肿痛时间略长,患者选择意愿较低,临床应用价值受限。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符合微创手术原则,外固定支架预先固定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可有效纠正掌倾角、尺偏角等,纠正桡骨缩短畸形1-2cm,再借助小克氏针进行内固定,可有效固定移动骨块,提高关节面支撑作用,有效提高固定优良率;经本研究观察显示,试验C组治疗优良率与试验B组具有一致性(P>0.05),试验A组治疗优良率低于试验B组、试验C组(P<0.05),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优良率高达95.00%,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效具有高度一致性,显著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试验C组骨折病灶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愈合时间均短于试验A组、试验B组(P<0.05),试验B组骨折病灶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长于试验A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短于试验A组(P<0.05);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疗法可获得理想骨折愈合效果,早期改善骨折端血运情况,促进无菌性炎症消散,早期缓解局部肿痛等,有助于骨折端愈合。因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创伤大,操作时间长,术后肿痛时间长于其他两种术式,因复位角度好,骨折端血运丰富,骨折愈合时间短。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多于30min内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可控,手术支出费用较低,可于一次性手术下完成相关操作,无需进行二次手术。针对手术适应证,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可适用于临床所有桡骨远端患者,针对伴有局部粉碎性骨折、难以使用钢板固定的骨折同样适用,可有效固定细小骨块,为骨折愈合提供血运通路[8]。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为微创操作,对骨折、周围神经、血管、软组织损伤较少,有利于保护骨折端血运情况,便于术后开展早期功能锻炼,满足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需求。且闭合复位固定耗材成本较切开钢板内固定医疗支付费用降低,可减少3000-4000元;骨折恢复期,外固定支架和克氏针可直接拆除,无需再次切开取固定物,可减少经济负担5000-6000元,总体治疗费用降低35%-50%,患者选择意愿性高。

综上,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克氏针内固定疗法,复位固定效果优异,可促进骨折端愈合,有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性价比高,具有可行性。

猜你喜欢
腕关节克氏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桃红四物汤对跟骨骨折患者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影响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桡骨头骨折治疗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