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放英库:引领中国制药从“跟随创新”走向“原始创新”

2022-12-17 09:59吴玥萱
中关村 2022年11期
关键词:源头生态圈新药

文本刊特约记者 吴玥萱

谈到民生,就不得不提大多数人较为关注的医药问题。随着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内新药研发产业逐渐兴起,正在挑战大多数企业都在走的“Me-too跟随”之路。如果说新药研发是一场接力长跑,“0到1”源头创新则是第一棒。起点是教授的科研发现,另一端是源头创新药,百放英库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放英库”)则是联动这个过程的桥梁。面对创新,作为北京市第一家面向全球的原创新药开发平台,百放英库让北京新药研发开启了“Me-too跟随”到“原始创新”之路,打造本市首个全球新一代原创药发现平台。

北京首个全球新一代原创药发现平台

2021年年初,百放英库入驻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贝伦产业园,是北京首个全球新一代原创药发现平台。百放英库按照国际标准,设计装修了4000多平方米的带有孵化平台的化学生物实验大楼,配备了世界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并组建了世界一流的具有丰富新药研发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整合产学研各种资源,加速科学转化,释放原创研究价值。

“百放英库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及对原创项目转化的创新模式,建立针对原始创新项目引进的筛选和评价机制,吸引优质的原创研究进入百放英库,对优秀项目孵化至产业化初期。”百放英库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单倍博士告诉记者,“所谓孵化就是把一些源头创新变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药物分子。平台每年将筛选引进多个原创研发项目,形成独有的鼓励生物医药原始创新的产业生态。”

作为国内新药发现平台,百放英库把推动源头创新孵化的方式称之为“百放模式”,这种模式与美国生命科学知名风投FP的孵化模式相类似,即从源头出发,联动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与产业,将专家学者的原创“想法、概念”转化落地为“有助于患者的药”。

在单倍看来,创新的源头在科研机构和医院里,如何将科研的“发现”落地,则需要产业界的助力。“百放英库原创新药孵化平台的使命就是从最新的学术成果里发现可以研发新药的线索,做出候选化合物,完成‘药物发现’。另一方面,我们提供跨国企业标准的专业实验室,与科学家企业家合作,联合研发原创新药。”单倍介绍,“源源不断地把高校里学术发现的那些资源实现成果转化,并且与我们入驻的企业一起打造一个生态圈,然后加上贝伦产业园,逐渐在海淀区、北京市打造一个大的生态圈。”

孵化+自研模式推动源头创新

记者在百放英库的二层孵化器看到,康迈迪森、碳纳医疗、思合基因、睿脉医药4家孵化公司已经入驻,这些公司拥有各具特色的技术平台,并都注重于新药研发,由百放英库专业做药团队赋能加速,互利共赢。截至目前,百放英库已和清华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开展了多个原创新药研发合作项目。

据介绍,目前百放英库已启动了9个项目,覆盖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免疫肿瘤、呼吸系统疾病3个领域,其中一半项目已找到了先导化合物,并正在化合物优化的过程中。目前正在各种疾病模型上进行体内药理药物实验,以及临床前安全性的实验。多个全球知识产权的申请已完成提交,后续每个项目都会产出新的IP。另外,一款靶向宿主蛋白酶针对新冠病毒的小分子口服原创新药也在研发中。“下一步计划就是把百放模式走通,然后扩大,为学校更多科学发现提供一种新的机制,把我们说的做原创新药的大生态圈建起来。”单倍说。

百放英库通过独特的百放模式,以共同创业共享权益的形式,搭建科研成果向新药转化的桥梁,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引领中国制药走向世界。未来,海淀区还将支持更多新型研发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以及企业在中关村科学城落地生根助推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源头生态圈新药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常回源头看看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
两部委拟鼓励新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