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合德育与美育的实践探讨

2022-12-17 03:19潘小英
教育界·A 2022年30期
关键词:美育德育融合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的重要时期,教师需在思政教育期间,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正确行为习惯,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生活态度,提升认知能力,进而满足学生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需求。在小学思政课中,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可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进而为后续生活、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文基于小学思政课程,探究思政教学期间如何将德育与美育相融合,以指导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小学思政课;德育;美育;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潘小英(1983—),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玉山镇第三中心小学。

小学教育的目的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思政教育极为重要,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德育与美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其中,德育宗旨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而美育宗旨为开展审美教育。由于德育、美育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过分强调德育,忽视美育,容易导致德育工作流于表面,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思政课程教学期间,教师需积极改进教育模式,有效融合德育与美育,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

一、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合德育与美育的意义

哲学家休谟曾说:“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美是至真、至善的,人生来就是喜爱美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美的东西,人们通常就会欣赏它。在小学思政课中,将审美价值贯穿在德育中,将美的法则用于优化、规范教育实践,做到以美育情,以情育德,有机结合学生审美体验与德育观念,可让学生清晰分辨生活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且自主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提升德育效果[1]。思政教学需要实现审美價值及德育观念的统一,有机结合美育、德育教育,有效利用审美思想、元素改进德育工作,延伸德育内涵,使德育富有美感,此时学生会主动且乐于接受思政课知识,进而可发挥德育教育价值。

小学思政课是小学教育的必修课,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够辅助学生理解个人关系与社会关系,还能为学生指明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培养学生道德品格及素质。现代教育中,小学德育、美育教育属于素质教育,且两者密切相关[2]。教师讲授具有艺术人文性的课程内容,可从生活体验、教材运用和想象创作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德育,可提升德育成效,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德,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合德育与美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合德育与美育的现实需求

(一)小学生审美能力缺失

小学生一般具有追求美、热爱美的特性,但部分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尚不完全,对人的高尚品格认知有限,缺乏审美能力,甚至以丑陋为美。还有部分小学生错误地认为语言、服装、行为较独特,具有特殊的气质,若教师不能有效引导,则会对他们道德观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结合德育、美育内容与经验开展小学思政教育,以解决上述问题,纠正小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

(二)原有教学理念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目前,部分教师未将学生作为思政课堂主体,未重视学生个体化发展。在过往教学过程中,受传统理念影响,这些教师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所说的一切,且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内容,极易出现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德育、美育教学效果。美育陶冶是指小学思政教师创新教育理念,在实际德育教学中,基于学生学习活动,有计划性地利用学习氛围、学习环境与审美教育方案中的有利因素,采取熏陶、感化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新认知与新个性,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气质、精神、人格和人生态度。可见,将美育陶冶与德育理念相融合,可提升小学思政教学效果。

三、在小学思政课中融合德育与美育的策略

(一)从教学内容上融合

小学思政教材编排合理,图文生动形象,美感较强。小学思政教学活动可分为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学生参与探讨、学生分享、学生阅读感悟等类型的活动。思政教材内容极为丰富,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人生哲理,可使学生领略社会生活的美,也可使学生深刻挖掘教材内在的美,进而融合思政教学中的德育与美育。思政教材中蕴含着人性美,教材基于友情与亲情的角度,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学相伴”一节,重在引导学生之间建立深厚友谊;又如“走近我们的老师”一节,重在引导师生创建健康的相处模式;再如“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一章,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家长的关心与关爱[3]。思政教材中也蕴含着规范美,不仅可启发学生,还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让学生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如在学习“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一章时,学生可深刻了解自然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可理解低碳生活的内涵,进而培养自身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观念;又如在教学“公共生活靠大家”一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公共生活的本质,同时引导学生培养文明习惯,进而感受文明行为中的德育及美育价值,为维护良好社会公共秩序贡献力量。思政教材中还蕴含着道德美,道德美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讲解此类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习敬业奉献、勤劳勇敢的精神,进而熏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获得审美愉悦。

(二)从教学过程上融合

在开展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视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同时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不仅可提升美育效果,还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师生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和谐相处,积极进行课堂沟通可提升授课内容的趣味性[4]。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可提升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节时,部分学生不了解抗战历史,难以深刻理解抗战情感,因此教师可利用辅助手段,主动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诉说自身的感受或体验,让学生在情感熏陶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除融合德育与美育外,还需重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有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课堂学习属于集体活动,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度,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教师精准把握授课进度,维护课堂秩序,进而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在授课期间,需注意把控教学节奏,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与控制教学时间,为学生创建愉悦的学习环境,以此让学生感受德育的美感,同时还需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此提高思政课堂吸引力[5]。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上,需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保障课堂讲解张弛有度,内容难度适中,进而体现课堂美感,提升学生愉悦感,以此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环境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而创设多样化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需科学谋划,精心构思,有机融合德育与美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期间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勇于表达自身观点和想法,进而确保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还需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方向,使教学沿着既定目标进行,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三)从教学方法上融合

小学思政教材内容丰富,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案,并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在思政教学中融合德育与美育。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可拘泥于同一种教学方法,而需结合学科知识,基于社会现实灵活运用多样化方案开展教学,如小组讨论、对话问答、情景模拟等。在讲述具体内容时,教师可利用音乐、故事、视频、案例与图片等进行导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而感受美,提升自身审美素养[6]。对于思政课程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小学生可能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需利用多种方法,借助相关手势、语言及先进的教学工具,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并生动展现美的内涵,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积极思考课堂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联想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人生。此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利用創造性教学手段,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提升教学美感。

(四)从教学模式上融合

教师可利用多种模式,在思政教学中融合德育与美育。如开放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基于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时事新闻、案例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如情境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描述或利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再现教材中的场景、人物及故事,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7]。在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过程中融入美育元素,并利用富有美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可让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形成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师还可开展知识竞赛,展现教学内容之美,提升思政教学效果,渗透德育、美育思想。

(五)拓宽思政教学空间

学习知识并非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为了在小学思政教学中融合德育与美育,教师可打破地域及时间等限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开展小学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社会生活等方式,提升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创建体验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放学时间或在节假日期间,与其他同学一起前往敬老院、孤儿院等机构,结合实际情况,询问工作人员能否让自己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并在实践之后写出学习心得,从而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助人为乐、为人友善等品质的重要意义,培养自身正确的价值观。

(六)提升思政教师美育能力

在开展思政教学过程中,要想切实融合德育与美育,思政教师需明确提升美育能力的重要性。首先,教师需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为后期开展思政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感染力;最后,在课堂教学中,需传递美好的情感,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并加强师生之间诚挚的情感交流,在师生之间建立内心情感的纽带,同时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切实感受学生的思想感情,辅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难题[8]。此外,教师还需运用优美的语言,提升自身吸引力,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和行为,示范美的教学,提升思政教学感染力。可见,只有提升思政教师个人美育能力,方可有效融合德育与美育。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知识传授、人格感染、行为影响与思想交流等方式,可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融合德育与美育,积极优化、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德育、美育的联系,同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后续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易兵,王丽华.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03):88-89.

[2]蔡翠华.美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J].文化学刊,2021(09):181-183.

[3]陈茂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艺术课堂美育与德育融合研究:以“广告摄影”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42(12):31-38.

[4]王文武,龙霞.“微时代”视域下美育与德育融合路径研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20:1460-1462.

[5]杨娇娇.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6]张华.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建构及实践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20.

[7]陈志峰.非主城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基于对江苏泰州地区的调研[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6(02):77-81.

[8]周芸.“微时代”视域下美育与德育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32(04):231-235.

猜你喜欢
美育德育融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