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一张世界文化名片

2022-12-18 12:35王志超
史志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殊五台山佛教

王志超

(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山西 太原 030001)

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和普陀山,号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位居首位,有中国佛教“首府”之称。山西五台山是文殊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道场,文殊和普贤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两大胁侍菩萨,而文殊居于上首。安徽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浙江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这样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供奉四大菩萨,亦称四大道场,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国佛教文化。

作为佛教圣地的同时,五台山还是避暑胜地,又是中国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圣地,多种因素作用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一、佛教首府:造化钟神秀

五台山拥有独特的地质资源和地理环境。五台山位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横跨山西、河北2省,近邻北京、内蒙古,方圆500余里,行政管辖面积达436平方千米。五台山大约形成于25亿年前,山体高大夷平,拥有东西南北中5座台顶,最高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是“华北屋脊”,也是太行山脉最高峰。最低的南台锦绣峰,海拔也达2486米[1]崔玉卿.五台山学探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P15)。中台亦名翠岩峰,西台又名挂月峰,东台美曰望海峰,而五台中间称为台怀,即五台之怀抱,也就是五台山寺庙聚集区。五台山5个台顶上皆有寺庙,还有五台以外的台外寺,历史上五台山寺庙建筑群非常庞大,世无匹敌者。由于五台山气候高寒湿润,还有“万年冰”一块,所以又名“清凉山”。

五台山特殊的地质条件,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动植物种类。计有维管束植物97种、354属、595种,自然植被分布垂直变化,是亚洲大陆东部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植被生态景区,其山顶的亚高山草甸景观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景观极为相似,是华北山地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类型。

五台山的药用植物十分丰富,中草药种类达300余种。观赏花卉植物458种、125属、171种。饲用植物74种。另外,五台山还有大型真菌71种,五台山蘑菇相当有名。五台山的野生动物种类也很丰富,有昆虫117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就有豹、石貂、麝、扫雪、青羊、豹猫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金雕、勺鸡、大鵟、隼科、雕鸮[1]崔玉卿.五台山学探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P16)。

五台山实际上也是一块地质和动植物资源公园,拥有丰富的矿产、林草、冰雪及水资源,如做“台砚”的石材,如般若泉的水资源等,避暑胜地只是一个属性和用途而已。正是因为五台山号称清凉山,到达五台山的佛教徒感觉它与佛祖向往的“雪山”相似。更为奇异的是,佛教徒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认为五台就像佛菩萨头上的螺髻一样,台怀镇的菩萨顶恰似印度佛祖出家修行的灵鹫山一样,于是在此建立“大孚灵鹫寺”,慧根深厚的五台山,由此种下了佛教在此深深扎根的机缘。综上所言,地质与地形环境造就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最初根基。

二、清凉世界:佛缘结五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后来在西域诸邦国中传播,并开始影响和传入中国。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成为历史上的“凿空”之旅,有可能已经接触到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派使臣蔡愔到西域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2人到中国传教,他们用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佛像,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明帝为此专门在洛阳东郊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才算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五台山的时间,目前学术界存在东汉、东晋二说之争,各持己见,难以统一。明朝释镇澄所撰《清凉山志》卷五云:“后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摩腾、法兰二尊者西至。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舍利塔……奏帝建寺,额曰:‘大孚灵鹫寺。’大孚,弘信也。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该《志》卷三又说:“明年春,礼清凉山回,奏帝建伽蓝。腾以山形若印度灵鹫山,寺依山名也。帝复以始信佛化,乃加大孚,孚即信也。始度僧数十居之。”但唐朝释慧祥所撰《古清凉传》和五代梁释慧皎所撰《高僧传》中均称:摩腾、法兰并未至五台山。《高僧传》卷一载:“(蔡)愔又于西域得画释迦佛像,……既至洛阳,明帝即令画工图写置清凉台中。”此处的“清凉台”并非清凉山,亦非五台山,而是汉朝之藏书机构。因此,《清凉山志》这一说法未必可信。所以东汉佛教传入五台山之说存疑,而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时佛图澄在山西传教30多年,此后慧远、道安、昙鸾、法显等一大批山西土生土长的佛教高僧积极弘法布道,使山西佛教活动达至高潮,佛教在东晋时传入五台山应该可信。五台山研究专家崔正森先生就秉持“东晋说”[1]崔正森.五台山佛教的渊源[M]//五台山佛教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尽管“东晋说”使五台山佛教史缩短了几百年,但丝毫不影响五台山作为世界佛教文化重镇的地位。我也认为“东晋说”比较可信。

五台山在地理位置上的极其重要性,造就了它在宗教政治上的特殊性。五台山雄踞雁代,坐北俯南。环基周围,逶迤五百余里,奇峰叠嶂,寺庙林立,钟灵毓秀,景色宜人。加之夏无炎暑,气候凉爽,奇花异草,赏心悦目。同时,五台山巍峨壮丽,气势磅礴,北陵紫塞(雁门关),南拥中原,盘踞四关之中,遏万里之烟霞,为大国之屏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处在长城脚下,位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屏藩着北方边疆的内环,也维系着与蒙藏人民的团结。因此,历史地形成了显密两宗共同修行的格局,五台山上青、黄二庙杂处,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同发展,因而更显示出其神圣性。其极盛时,成为汉、满、蒙、藏、土等各民族共同尊奉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与功效,在北方地区民族团结与融合问题上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民族对抗的产物,那么,五台山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的史册,第一页上总是赫然写着“敕建”二字。从北魏孝文帝在山上建立避暑胜地开始,传说隋炀帝、宋太宗曾到过五台山,而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驾幸五台山,唐太宗、武则天、明太祖等虽没有莅临,仍有敕赐名额、御制诗文等。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更是从未间断过。达官显贵、名人雅士,纷纷效尤之状,更是不胜枚举。因此,礼赞五台山的碑文、诗歌、游记、文章、题刻等,如汗牛充栋,形成了雄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正是五台山历史的真实写照。

三、文殊道场:智慧五台山

五台山是世界佛教文化中著名的文殊道场,其文殊信仰的形成与弘传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最终与五台山佛教文化融为一体。佛祖释迦牟尼身边有两大胁侍菩萨,即文殊和普贤,而文殊又是上首菩萨,即为第一大弟子。在佛教寺庙里的佛像塑造中,左文殊,右普贤,这也是固定的模式。“文殊”名号在佛教早期经典中十分常见,他与佛祖经常问答经意,至迟到与陈(南朝)同代的案达罗国(公元5-6世纪)时对文殊菩萨的崇拜和信仰已达相当程度。文殊是智慧的象征。文殊信仰随佛教于东汉时一并传入我国。崔正森先生认为,安世高翻译《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是文殊信仰的始传者[2]崔正森.文殊信仰在中国的初传[J].五台山研究,2006,(4).。文殊的初步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维摩诘经》和《法华经》中。《维摩诘经》先后七译,最早是东汉严佛调译本,已佚。文殊菩萨被认为是智慧第一,问疾维摩诘并与之论辩,显其辩才无碍之德能。中国佛教石窟、造像、壁画中雕塑绘制了大量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对坐论辩的画像,可见其影响之大。《妙法莲华经》中,文殊菩萨不仅是佛法的宣讲者,也是佛教大乘观念的护持者和继承者、捍卫者。由此可见,文殊菩萨是佛教位居第一的护持者、宣传者、继承者、捍卫者,其智慧第一,辩才无碍,护持有力。其坐骑为狮子,就是力量的象征。

文殊信仰与五台山联系在一起,其纽带是“清凉山”,这与《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关系密切。《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卷一说:“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转……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观,不可具记。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该经所说之“雪山”被后世演化为“清凉山”。这样五台山就成了文殊道场[1]赵改萍,侯慧明.山西佛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P307)。

最早关于五台山与文殊关系的载述可能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释会赜所撰《清凉山略传》一卷,但已散佚。现存最早将五台山视为文殊应化道场的著作是唐麟德元年(664)释道宣所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一云:“文殊师利与五百仙人往清凉山说法,故此山极寒,不生树木,所有松林森于下谷。山南号清凉峰,山下有清凉府,古今遗基见在不灭。”卷三又曰:“有五高台,上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亦立清凉府……中台最高,去并州四百里,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许,即魏文帝宏所立也。”道宣所指的《传》极有可能是已佚的会赜所撰《清凉山略传》,因为他们相隔仅2年时间,很可能是见过的。道宣通过会赜把“雪山”由“此山极寒”附会成“清凉山”,成功地把文殊师利在“雪山”演说法、点化五百仙人的场景移植到了五台山,从此为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打通了最后的关节点,畅通了道路。

据释道宣所撰《续高僧传》卷二十曰:“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古来诸僧多入祈请,有感见者具蒙示教。”所谓“华严经清凉山”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菩萨住处品》所言:“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华严经》在五台山的广泛传播,也证明五台山已成为文殊道场。

又有高僧佛陀波利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顶礼五台山,回国后取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带梵本进入五台山,于高宗永淳二年(683)传译流通。现代研究者吕建福先生在1989年第2期《五台山研究》上发表《五台山文殊信仰与密宗》一文认为:“佛陀波利的见闻神话,为五台山文殊信仰提供了活的依据,因而深受武则天的敬重,……这一神话表明密教在此时已开始插足于五台,利用文殊信仰来传布它的经典和教义。”这样五台山也就形成了显密双修的局面。

藏传佛教密宗高僧不空及弟子在五台山建立密教道场,于唐大历四年(769)不空向唐代宗奏请曰,“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今镇在五台山”,“请造文殊阁”以供奉。代宗“敕允奏”。由此可见,从经典论疏及政权层面上,都已认定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唐代前期,文殊信仰只限于五台山等地的狭小圈子,自大历年起,由于密宗的推崇,文殊信仰推广于天下寺院,成为普遍的信仰[1]赵改萍,侯慧明.山西佛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P343)。它不仅从民间上升到国家层面,也从局部流传至全国乃至世界,实现了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国家化和国际化,五台山作为世界公认的文殊道场地位从此奠定且不可动摇。

相传第六世达赖曾朝礼五台山,在观音洞坐静。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于正月十八日到五台山朝拜,瞻礼文殊大圣后,到观音洞六世达赖坐静的天然石上坐禅,以示瞻仰。

中国汉传佛教的发展以北方为最早和最广泛。西晋灭亡后,东晋建立,永嘉衣冠南渡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才开始发展起来。南朝梁武帝萧衍以皇帝之尊3次“舍身为寺奴”,也就是入寺当和尚,又被朝廷赎出,支持了佛教的发展。南方是禅宗兴盛,北方是净土宗盛行。禅宗的流行使许多文人雅士开始谈禅打坐,出现了“禅味诗”,王维、苏轼等文化名人就是典型代表。净土宗的主要经典是《华严经》,山西省交城县的玄中寺就是净土宗的祖庭。五台山是《华严经》的渊薮,当然大行其道。加之,净土宗改革后,只要“称名念佛”,念一句“阿弥陀佛”便能成佛,更使中国净土宗发展成为主流。五台山的南禅寺是禅宗在此发展的典型痕迹,显密双修、净禅互融,五台山的兴盛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胜境五台:归来不看庙

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长达两千年之久,而文化资源的积累已到了极其丰富的地步。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五台山佛教活动的第一次高潮,唐代五台山佛教活动达到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又是一个繁荣时期。“信手拈起一茎草,总是金毛狮子威。”五台山历史上就有了“清凉胜境”“佛国”“福地”和“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等一系列美誉。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冠于三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之首。北齐时,五台山号称寺庙200余座。《南史·循吏·郭祖堔传》:“都下佛寺五百多所”。那么北齐号称200余座,绝不为过。唐大中年间(847-859),可查到有名者64座。唐朝最鼎盛时达到360余座。宋嘉祐年间(1056-1063),著名者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碑刻载有90座,分4个等级,其中大寺12座,五顶寺庙5座,诸山中小寺庙39座,诸山丛林静名34座。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集寺庙104座,其中台内寺庙68座,台外寺庙36座。清末,五台山诸寺中有十大青庙、十大黄庙之称。全山青、黄二庙中,为首者称五大去处(禅林),其中包括青庙3座(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2座(菩萨顶、罗睺寺)。1956年普查,发现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座、黄庙25座。20世纪80年代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台内寺庙42座,台外寺庙150余座[2]王志超.山西地域文化散论[M].三晋出版社,2013.(P135)。菩萨灵迹有金刚窟、玉华池、秘魔岩、焚仙山等数十处。崔正森所著《五台山六十八寺》中介绍,现在五台山正常进行佛事活动者共有7个朝代的不同建筑式样和风格的寺庙为68座。所以,历史上流传“五台归来不看庙”的谚语,说明五台山寺庙多,且时间久、规格高、品种全,真的是“游观之士,四海云驰;栖寂之流,千岩星布;明王圣主,代为兴福之场;列宰名臣,屡有思真之咏”。

在五台山寺庙群中,保存着11个朝代的菩萨像146000余尊;汉、梵、日、藏、蒙、满6种文字的经书54500册;8个朝代的壁画2380平米,石雕1629幅,石碑1368通,联匾146块,梵钟78口,石幢47个,宝塔150余座,汉藏乐器3045件,牌楼23座,石狮147个,悬塑487平米,传说故事200余个,古今诗歌1500余首,灵迹100余处。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佛教音乐、舞蹈、武术等[1]崔玉卿.五台山学探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P16)。

五台山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如唐代《清凉山略传》(现藏日本)、《古清凉传》;宋代《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明代《清凉山志》《清凉山志辑要》;清代《清凉山新志》《钦定清凉山志》《圣地清凉山志》等。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志传,传承记载有序。还有8部高僧传记,即梁朝《高僧传》、唐代《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大明高僧传》《补续高僧传》和清代《新续高僧传》《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唐代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日本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印度普化大师《五台山巡礼记》,以及徐霞客、顾炎武等人所撰20余部游记。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仅有5座,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就是其中两座,可见五台山文化根基之深厚。

改革开放后,出版了《五台山佛教史》上下册、《五台山游记选注》《五台山诗歌选注》《五台山碑文选注》《五台山文化》丛书、《清凉山传志选萃》等等众多著述,为五台山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台山荣膺“中国佛教的缩影”“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长廊”“中国宝塔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中国佛教音乐活化石”“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等美誉,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

五、千年佛国:帝王多青睐

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繁荣发展与“首府”地位的持续巩固,与历朝历代皇帝和宗室的扶持是分不开的。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早先建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后来迁都洛阳,入主中原,试图统一全国。云冈石窟就是北魏以皇家名义开凿的,居中国三大石窟之首。北魏以佛教为“国教”,崇佛达到极盛,对五台山的扶持最为显著。北魏孝文帝(467-477)拓跋宏(后改名元宏)是第一个巡幸五台山的皇帝。据清《五台县志》载,孝文帝曾到驴夷县(今五台县)佛光山造“佛光寺”,还“登临西台”“射箭畋略”。宋释延一著《广清凉传》卷上说,孝文帝“曾至五台山避暑,往复宿此”于北台。又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还于清凉谷建清凉寺。又见中台东南30余里的“小峰,顶平无林木,岿然高显,类西域之灵峰……谓之化文殊台”,他“爰发圣心”,造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还于寺“前种花园地二顷,夏中发艳,状同铺锦,光彩昱耀,乱人心目”,并环绕灵峰“置十二院”,大大促进了五台山寺庙的扩建和佛教的兴盛。因此许多佛教传说故事都附会于孝文帝。金元之际“一代文宗”忻州人元好问在他的《台山杂咏十六首》中说,“一国春风帝子家”“山上离宫魏故基”,表达了他对故乡和远祖的怀念。孝文帝的第4个公主信诚公主就出家于五台山,五台山上开始有了公主寺。

元朝有两个皇帝上过五台山,一位是元朝第二代皇帝元成宗铁穆耳(1256-1307),元贞二年(1296)即“幸五台”,瞻礼圣容,崇佛敬僧,而且在头一年就开始在五台山敕建万圣佑国寺,即今南山寺最上部分。万圣佑国寺成,元成宗还诏洛阳白马寺的释源宗主真觉国师为其开山住持。另一位是元英宗硕德八剌(1303-1323),至治二年(1322)五月十七日,他从燕京(今北京)出发,“幸五台”。六月车驾至五台山,禁扈从宿卫,毋践民禾,“至王子寺,有感,敕重修葺,是年复建普门寺”。元英宗在五台山还“作水陆佛事七昼夜”。

据传,隋炀帝可能是最早供奉和尊崇文殊菩萨的中国皇帝。他任晋王、并州总管,曾到宁武避暑,但没有确证上过五台山。武则天佞佛,想上五台山,因道路艰远,加上李唐王朝信奉老子的道教,只好派人上五台山在显通寺前的大花园里采回一些花草,移植到洛阳了事。宋代南北分治,没有皇帝上过五台山。宋太宗赵光义亲灭北汉,到过五台山附近的插旗岭,还在太原召见五台山鹿泉寺沙门睿谏,敕建五台山太平兴国寺,也没有确证上过五台山。元朝蒙古人就信佛教,所以有两位皇帝上过五台山。明朝朱元璋当过和尚,但未上过五台山,到嘉靖皇帝继位后,改信道教,斋醮不断,青词泛滥,所以也不曾去五台山。大清建国,佛教重新由满人信奉而成国教,加上传说顺治帝出家五台山,清朝有4位皇帝多次巡幸五台山,使五台山地位空前提高。

清朝第一个上五台山的皇帝是康熙帝玄烨(1654-1722)。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月十二日,康熙帝带领皇太子允礽首次巡幸五台山,驻跸于台怀镇菩萨顶。他二十一日登南台,二十二日涉东台、北台,二十三日临西台、中台,于二十四日回銮,在长城岭侧射杀一猛虎,绝积年虎患,此地由是改称射虎川。同年九月十一日,康熙皇帝再次巡幸五台山,于二十七日返回京城。康熙三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康熙帝携长子允禔、三子允祉第三次巡幸五台山,仍住菩萨顶行宫。四月十一日返回京城畅春园。康熙四十一年二月初一,康熙皇帝带着太子允礽、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和十三子允祥从畅春园启程,第四次巡幸五台山,于二月初八宿于射虎川,九日移住菩萨顶,游览后返回京师。康熙四十九年二月初二日,康熙帝带领皇太子允礽、三子允祉、八子允祀、十子允䄉、十三子允祥及十四子允禵等第五次巡幸五台山,宿于罗睺寺。康熙帝5次上五台山,赐梵文藏经2部,作诗15首,题匾55块,勒碑20余通,修葺寺庙20余座,赠送渗金菩萨像7尊,做各种法会8次,赐金银6000余两,其他赏赐不计其数[1]王志超.山西地域文化散论[M].三晋出版社,2013.(P159)。

雍正皇帝胤禛随父皇康熙于康熙四十一年二月初一上过一次五台山,还写过诗,后来当了皇帝就没有上过五台山,但他的潜邸雍和宫后来也成为重要的佛教寺院。

清乾隆皇帝弘历(1711-1799)在位60年,分别于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下旬、乾隆十五年二月、乾隆二十六年二月、乾隆四十六年二月、乾隆五十一年二月和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六上五台山,写诗200多首,题匾29块,刻碑11通,建台怀行宫21处之多,奢侈无度。

清嘉庆皇帝颙琰(1760-1820)于嘉庆十一年(1806)春三月十八日恭谒西陵后,巡幸了五台山,驻跸菩萨顶行宫,游览7日后回京,留下了《五台赞碑文》。

清帝重视五台山,视五台山为“神京之右臂”“诚中华卫藏”。通过五台山“怀柔”天下,使满、汉、蒙、藏、土等各民族共同尊奉五台山为佛教圣地,从而巩固了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首府的历史地位。

佛教在中国的流变,被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烙印。西藏地区长期是政教合一的社会模式,汉传佛教长期受到统治者的扶持。五台山有那么多皇帝巡幸、扶持,历史上还出现过好几位“山中宰相”,影响着当时政权的发展。但当佛教发展影响到社会正常秩序时,如僧人过多、寺产无限制扩张、寺庙干预政权等,就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五台山也深受影响。但总的来说,五台山佛教文化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

六、红色文化:革命的洗礼

五台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凝结了深厚的红色文化,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特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的活动与留下的诗文唱和,使其作为红色文化圣地更加光彩夺目。

(一)聂荣臻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战斗在五台山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其中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全部从陕北开赴山西抗日前线。9月25日,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取得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不久,党中央决定,一一五师一分为二,师长林彪率主力转往吕梁山,开辟晋西地区;副师长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率师独立团、骑兵营、师教导队等不足2000人,开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东北地区。11月7日,党中央正式宣布成立晋察冀军区,任命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成立大会就在五台山普济寺召开。会后,聂荣臻率领部队来到台怀镇,住在金刚窟一带。当时五台山境内共有寺庙100余座,和尚、喇嘛2200多人,还住着许多满、蒙、回、藏等各少数民族信众。五台山佛教组织僧会,设在显通寺内,会长由大和尚然秀担任。五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第六区队长李彦,也化装成和尚,在五台山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在聂荣臻的大力推动下,五台山组织起了100余人的僧侣抗日队伍,其他僧人还积极为抗日做着捐物、捐粮、提供住处、传递情报、救治伤员等工作,使五台山成为僧民共同抗日的巩固基地。显通寺和尚照权,经常深入日军占领的塔院寺、罗睺寺等据点搜集情报,给八路军传递信息,被八路军誉为“快腿和尚”。殊像寺的小和尚圣忠,经常到五台县城等地搜集情报,把情报藏在芒鞋底送给抗日干部和队伍,后来他曾任山西佛教协会会长等职。2001年8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五台山时,专门接见了圣忠老和尚,称誉其为“革命和尚”[1]崔玉卿.五台山学探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P46)。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五台山僧侣抗日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佛教信众爱国爱教精神的礼赞。

1938年2月,晋察冀边区政府从河北省阜平县转移到五台山射虎川台麓寺。9月,聂荣臻率领军区领导机关驻在五台山耿镇一带的山沟里。在五台山周围,多次与日军交战,以滑石片战斗最为有名。聂荣臻战斗在五台山上,被当地人民誉为“当代鲁智深”。毛泽东主席也夸赞聂荣臻是当代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毛主席还向全党全军发出号召:“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争取最后的胜利。”八年抗战,聂荣臻领导创建的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成为模范抗日根据地。

1938年6月,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专家白求恩大夫来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他向毛泽东主席要求一定要到抗日最前线去。毛主席就写信介绍他到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军区驻地金刚库村,聂荣臻司令员聘请他为军区卫生顾问。白求恩大夫自力更生,动手制造简陋的医疗器具,在五台山耿镇松岩口的一座寺院里创办了“模范病室”,积极救治伤病员。哪里有战斗,白求恩大夫就冲到火线上救治伤员,赢得了广大指战员的信赖与爱戴。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在一次手术时不慎将手指割破感染不治,病逝于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12月21日,毛泽东在延安写下名篇《纪念白求恩》,称赞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号令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白求恩大夫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1969年12月21日,中共五台县委、五台县人民政府在松岩口建立了“白求恩纪念馆”,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它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五台山红色文化的代表。

(二)陈毅诗颂五台山

陈毅作为新四军代军长,长期战斗在江南之地。1947年,他去延安路过五台山,登上菩萨顶后作诗一首:

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

至今有余欢,雪踏菩萨顶。

这是诗人元帅陈毅一生中唯一一首写五台山的诗歌。

1961年,陈毅来山西太原,游览晋祠后题写了“晋祠”门额,至今镌刻在晋祠大门上,是陈毅元帅留给山西的书法瑰宝。

(三)朱德、叶剑英、董必武唱和五台山

1947年夏初,叶剑英从延安出发到晋察冀边区,第一次路过五台山。是年秋,叶剑英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出发,路过五台山回晋绥根据地。这次他在五台山住了7天,写了《游五台山》诗一首,共16句:

绕道五台仰名胜,辉煌怪诞前未闻。

三十六丈高耸塔,百零八级石阶层。

南山寺院工程大,二十三年未筑成。

雕刻绘画尽惟妙,亿万工匠碑无名。

开花现佛施诡计,千万蒙民舍白银。

章嘉活佛密室里,多少良女被欺凌。

难怪农民翻身日,摧毁破坏不留情。

可惜当局无远见,徒留后悔于人民。

1948年六、七月间,叶剑英从延安去西柏坡,再次路过五台山,写下《过五台山》诗三首。诗传开后,引得朱德、董必武两位革命家诗人诗兴大发,各和诗三首,成为佳话。

叶剑英《过五台山》诗三首为:

千年古刹千年债,万个金身万姓粮。

打破禅关惊破梦,未妨仇恨是轻狂。

荒凉殿宇有啼鸦,稀世藏经灰化也。

昔人庄严金佛像,而今流落万人家。

南台山上白云低,人在云中路径迷。

可有神工能扫雾,让吾放眼到平西。

朱德于1948年路过五台山去西柏坡,便写下了《和叶剑英同志〈过五台山〉》诗三首:

广大神通难赖债,强舍金身偿旧粮。

食尽农民千载粟,请还一点不为狂。

禅宫寥落乱飞鸦,扫地出门罪佛也。

修道院成休养院,荣军个个好为家。

五台高耸白云飞,天朗气清路不迷。

世人觉醒何须佛,来自西天去自西。

董必武于1948年过五台山后,也写下了《和叶参谋长〈过五台山〉三绝句原韵》诗三首:

历万劫魔犹有债,食千年粟要还粮。

前人造业后人报,如是我闻佛亦狂。

无神无佛好栖鸦,绀宇琳宫是幻也。

贝叶忽飞金像散,文殊何处再为家。

秋雨秋风一叶飞,白云深处五台迷。

抚今感昔多豪宕,好句传来我欲西。

从一唱一和中,不难窥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人风范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与造诣。

(四)毛泽东、周恩来等路居五台山

1948年3月,转战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了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任务,准备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最后的决战,遂率领党中央前委离开陕北,东渡黄河,经过山西临县碛口、蔡家崖等地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党中央工委和后委会合,准备指挥最后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大决战。因大雪封路,本来4月7日晚到达五台山,被迫夜宿五台山北的繁峙县伯强村。8日,毛泽东在村子里召开了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会,周恩来带人前去探路,下午回来时说,大雪封山,正在组织战士清路,明天才能上山。9日,经一天跋涉,于傍晚时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及陆定一、胡乔木、汪东兴等路居于台怀镇塔院寺方丈院。10日,毛泽东视察台怀镇寺庙,他从塔院寺东门出来,看到一副对联: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毛泽东默念着,颇为赏识,问陪同的同志说:“知道这对联是谁写的吗?”众人回答:“是庙里的和尚写的,是从佛家慈悲放生的立场出发的。”毛主席说:“是呀,大家要知道,自然界中的三春鸟捕捉害虫,是保护农作物和树木的益鸟。”[1]王志超.山西地域文化散论[M].三晋出版社,2013.(P161-169)毛泽东一路走一路看,还给陪同人员讲杨五郎出家五台山和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

周恩来先后看了罗睺寺、显通寺和菩萨顶等寺庙,还与五台山上的僧人进行交流。当天下午,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一起观赏五台山珍藏的吴道子绘画真迹等文物,并作了“很有价值,好好保护”的指示。

之后,毛泽东一行离开五台山,进入河北境内。毛泽东1936年率领红军东征东渡黄河到过山西,共战斗了70多天,然后回师陕北。这次在山西共行走了19天,在五台山停留3天,从此到逝世,再没有来过山西。1990年后,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内毛泽东、周恩来路居处被修缮后,辟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对外开放,凡到五台山游览观光的人必到此瞻仰,以缅怀伟人的音容笑貌和丰功伟绩,为五台山作为红色文化圣地增添了最为光彩耀眼的一页。

(五)徐向前就出生在五台山下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10大元帅头衔,黄河以北仅有山西徐向前一位元帅。他就出生于五台山下的五台县永安村。1985年,徐向前故居被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0年徐向前逝世后,徐向前故居经修缮对外开放。

曾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薄一波,家乡也在五台山下。

五台山真正是一块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血脉的革命圣地。

七、五台山学:走向全世界

五台山的历史有多悠久,五台山文化研究的历史就有多长远。特别是在党的宗教政策指引下,改革开放后,五台山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985年,在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专门的五台山研究机构——五台山研究会,创办了《五台山研究》刊物。任继愈先生等一大批著名学者,都积极襄赞五台山研究,推动之功不可磨灭。1987年,在“首届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提出了建立“五台山学”的命题。积40年努力,特别是崔正森先生出版《五台山佛教史》上下册,五台山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极大地推动了“五台山学”的构建与发展。《五台山学探究》一书出版更使“五台山学”端倪毕现。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藏有一幅精美的《五台山图》,是汉武帝“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两千多年来,五台山学携手敦煌学,以东方文明的丰满与光泽,反哺西方世界的明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五台山全面走向世界之路将畅通无阻!

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审议,山西五台山被作为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这样,五台山真正走向世界并被永远保护和传承。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从建立山西的五台山,到建立全中国的五台山。”今天我们应该也能够写好最后一句,做好后半篇大文章:最终达到建设美好的世界的五台山。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文物保护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号召讲好中国故事。今天,我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在这样的硬实力支撑下,一定会把以五台山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向世界、传遍世界。

猜你喜欢
文殊五台山佛教
文殊菩萨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五台山
佛教艺术
印度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造像
五台山掠影
往五台山(外一首)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