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评《将军,不能这样做》前后

2022-12-19 16:07姜红伟
星星·散文诗 2022年8期
关键词:白桦将军诗人

姜红伟

1979年8月,《诗刊》发表了叶文福创作的长诗《将军,不能这样做》。在这首281行“阶梯式”结构的长诗中,诗人叶文福以直面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勇气,批评了当时一些部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白桦在《诗刊》上读到了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之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撰写了一篇题为《亲切而严厉的责备》的评论文章寄给了《工人日报》副刊。那时的白桦,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也关心文坛上不断涌现出来的青年作家、诗人和他们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白桦在撰写评论《将军,不能这样做》的文章后,叶文福成为他关注的青年诗人之一。

叶文福,1944年出生于湖北蒲圻。1964年12月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部队的战士,1966年开始诗歌写作,1969年开始发表诗歌处女作,之后在《工程兵报》《连队文艺》《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诗刊》《山东文艺》等报刊发表诗歌作品100余首,有作品先后入选《工程兵之歌》《阳光灿烂照征途——工农兵诗选》《彩虹万里》《北京的歌——工农兵诗选》《洪流集》《开山集》等选本,出版个人诗集《山恋》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军队的优秀青年诗人之一。《将军,不能这样做》“一诗激起千重浪”,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几十家报纸转发了这首长诗,在社会上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仅在1979年的9月,就有4家有影响的报纸转发《将军,不能这样做》,其中《解放军报》在9月4日第四版头条位置转发,《文汇报》在9月8日第三版头条位置转发,《辽宁日报》在9月13日第四版头条位置转发,《青海日报》在9月23日江河源副刊头条位置转发,堪称当时中国诗坛的“叶文福诗歌月”。

就在当年报纸转发长诗《将军,不能这样做》的9月,《工人日报》也在9月10日刊登了白桦的诗评《亲切而严厉的责备》。评论文章篇幅不长属于“千字文”,但由于白桦在文坛的知名度以及《工人日报》在全国的影响力,《辽宁日报》在9月13日转发《将军,不能这样做》时,也转载了白桦的诗评《亲切而严厉的责备》。在这篇诗评中,白桦表达了他的真切感受,“《诗刊》第八期刊登了解放军的年轻诗人叶文福同志的一首诗《将军,不能这样做》,引起了读者理所当然的注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泪水滴在诗页上。首先因为我认识的叶文福,正如他所写的那样,在将军面前是一个后生小子,百万军中的一名小兵。论年龄,将军至少比他大一倍;论功劳,他和将军不能比拟。他甚至和将军说不上话。但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将军到士兵在政治上又是完全平等的。一个小兵敢于写诗对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提出责备,仅仅这一点就说明我们的党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军队是无敌的!……我请求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们都能读一读这首诗,引以为戒,引以为训!”白桦在诗评中表达了自己的鲜明的态度,加之叶文福的诗歌深受读者的喜爱,在短短半年内就有多家报刊刊登评论诗歌《将军,不能这样做》的文章。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9月至1980年1月,有影响的报刊发表评论诗歌《将军,不能这样做》的文章还有《青海日报》《湖北日报》《上海文学》和《文学评论》。

《青海日报》在9月23日转发《将军,不能这样做》时,配发了秀玲的评论文章《劝君莫当“大渡河”——喜读〈将军,不能这样做〉》。秀玲在文章中写到,“百花争艳的诗坛上,不仅需要牡丹,仪态万千,令人赏心悦目;而且需要玫瑰,芒刺锋利,让人出点冷汗。叶文福同志的新作《将军,不能这样做》就是一朵浑身带刺而又溢彩流香的玫瑰。这首诗才发表一个多月,却赢得了那么多的读者,拨响了千百万人的心弦,在工厂,在田野,在兵营,在课堂……不胫而走,争相传阅,铿锵有力的诗句在人们心海中激起的浪花,久久不能平息。一首二百多行的诗歌,为什么竟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是新颖精巧的构思吗?是凝炼精彩的语言吗?是清新明快的笔调吗?这些,都是作者一贯的风格,也是大家喜欢此诗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这首政治抒情诗敢于抨击现实中的丑恶现象,敢于向一个挥霍人民血汗的高级将领(尽管他有赫赫战功,又身受‘四人帮’迫害)提出‘语重心长’的批评,发出中肯而又严肃的警告!抒了人民之情,言了人民之志,所以,这首诗获得了震撼灵魂的力量,长上了飞越千山万水的翅膀。……读了这首感情真实,警句满篇的好诗,不禁被作者的胆识和激情所感染,也为作者所揭露的这一触目惊心的事例所震惊。……切望那些热衷于搞特权,沉湎于弄权势、走后门的达官显贵们细读一下叶文福的这首诗,从中汲取一点教益和启示吧!”秀玲的文章认为,叶文福在作品中表现出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1979年10月14日,《湖北日报》发表了刘志洪的诗歌评论《诗人,应当这样做——抒情诗〈将军,不能这样做〉读后》。刘志洪的评论表达他作为一名读者的心声,“深夜,我噙着泪,一遍又一遍读着抒情诗《将军,不能这样做》。要衷心祝贺并感谢诗的作者叶文福,他给诗苑新添了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据说,一位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曾遭‘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但当他重新踏上领导岗位后,竟下令拆掉幼儿园为自己盖楼房;全部现代化设备,耗用了几十万元外汇……诗人闻此,满心激愤,诗笔如火:我说什么?我怎么说?……以此开篇,面对将军,发责备严厉而亲切,寄希望紧迫而深厚,诗中痛叙往昔,剖析今事,展望未来,深情满腔,近三百行‘楼梯式’一气呵成,以大喝一声‘将军,不能这样做!’终结全篇,堪称时下难得的好诗。这篇抒情诗作,已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实践,都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将军,不能这样做》,正是从生活的真实出发,以这位将军为典型,并铸为一个艺术形象,对当前新长征中某些领导干部图享受不前进、搞特权乱挥霍的可鄙行为与可怕思想,不沉默,不回避,而且公开干预,作了认真的开火。这篇诗作正确处理了歌颂与暴露的关系,站在正确立场上对待所揭露的这个内部矛盾,诗中既有对将军往昔光荣战功和英雄气概的深情歌颂,也有对将军今日大搞特权的危险思想的有力揭露。……《将军,不能这样做》的作者,用诗来发言,敢在全国公开批评一位搞特权的名声显赫的高级将领,不能不说是有极大的艺术家的勇气的。而且,这位部队的年轻诗人,说得何等义正辞严,句句在理啊!……总之,《将军,不能这样做》一诗,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还很多。它强烈地撼动心灵的思想力量与艺术魅力,极大地教育和感染了我们。我们特别为诗作者,能勇敢地干预生活、为人民说真话的革命勇气与艺术实践所深深感动,它的确在启示:诗人们,也应当这样做!”刘志洪的文章肯定了作品从生活的真实出发,表现出来的说真话的勇气与艺术实践。

《上海文学》在1979年第10期,刊登著名诗人、电影编剧石方禹的诗歌评论文章《忧愤之所为作——读〈将军,不能这样做〉》。他在文章中认为,“忧愤出诗人,忧愤出诗篇,诗歌创作历来如此。现在诗人又忧愤了,于是有《将军,不能这样做》。忧愤者众,但不一定皆成诗人。忧愤了,又发而为诗,挺身一击,说出众人的心声,《将军》一诗之可贵、之不可多得,即在于此。‘五四’运动到现在已经六十整年了。六十年来以反封建为主题的诗篇,可谓卷轶浩繁,但可惜后来所见甚少。现在在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我们读到一首以反对封建特权为主题的诗,感到新颖、有现实针对性、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令人可喜的。《将军》一诗文字质朴无华,通篇有着丰富而生动准确的形象,深刻的思想都蕴藏在形象之中,又在形象和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将军》一诗情节之丰富同形象之饱满密不可分,骤一读之,便给人难忘的印象,激起强烈的感情共鸣。这是一首思想深刻又具有艺术魅力的政治抒情诗”。

1980年1月,《文学评论》在第1期刊登李拔的评论文章《诗人,应该这样说——读〈将军,不能这样做〉有感》。李拔在文章中说,“读了叶文福同志的新诗《将军,不能这样做》,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同时作为一个公民,我感到满腔的热血在燃烧沸腾!在这铿锵的诗篇中,诗人通过对一位‘高级将领’下令拆掉幼儿园为自己建造‘安乐窝’的错误行为的诉说和批评,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义愤和呼声。全诗写得激情似火,大义如山,使人读后振聋发聩,感叹肠热!”除了上述5篇评论文章之外,尚有其他报刊发表了多篇评论叶文福长诗《将军,不能这样做》的诗歌评论,对这首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笔者考证,《亲切而严厉的责备》一文是在全国报刊公开发表的关于长诗《将军,不能这样做》的专题评论。此文的发表,给了叶文福极大的鼓励。时隔多年后的2017年6月,叶文福在一篇题为《思念病中的白桦》博文中谈到白桦对他的帮助,“诗人郁郁日前打来电话,说白桦先生病了,十分思念。他与我交往不多,但他在历史最关键的时刻,坚定不移地支持我。1979年9月13日《辽宁日报》转载了我的《将军,不能这样做》一诗,还专门在同一版配发了他的一篇短文。他在文中高度评价《将军,不能这样做》一诗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他是我们民族在这个时代难得的杰出战士、思想家和文学家。武汉有黄鹤楼,当年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下扬州,因为情深意挚,无意便写出了名诗。仿佛上帝示我,此时到武汉,我想借这条多情的大江,借这条大江之浪,把只有这条大江方能载负得起的我的多情的思念送到先生枕边,遥祝他早日康复”。在博文中叶文福还配了一首诗:“黄鹤扬州上海滩,/大江日夜问平安。/当牛做马生来贱,/愈有精神愈有鞭。”也算是叶文福对白桦三十多年前的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吧。

猜你喜欢
白桦将军诗人
我家的“将军”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我理解的好诗人
将军
诗人猫
将军驾到
俄罗斯见闻:浴血白桦
诗人与花
将军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