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探索
——以四川省华蓥市融媒体中心为例

2022-12-21 06:38周松林尹梦娇
记者观察 2022年23期
关键词:中心基层群众

文 周松林 尹梦娇

提要: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域基层治理的新平台、新阵地,要成为党委、政府在互联网上的主流舆论阵地、各级各部门在互联网上与群众联系的主要窗口和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和基层社会治理“新生态”,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四川省华蓥市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

信息技术催生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承担新闻宣传的职能职责,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肩负组织、动员、服务等功能。互联网时代下,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持作用下,县级融媒体中心能更好地收集、整理、分析并反馈社情民意,第一时间掌握民生诉求。四川省华蓥市融媒体中心成立以来,以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效、便捷、规范的综合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发挥新闻发布、党务政务公开、理论宣讲、舆论监督、生活资讯、便民服务、交流互动等作用,但在基层主流舆论、公共服务、组织动员等方面,依然存在公共议题设置不够、组织动员群众不够、政策解读引导主动性不强、舆论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

公共议题设置不够

媒体具有议程设置功能,能够影响群众“看什么”和“如何看”。媒体对某一议题报道量越大,吸引群众注意力越多,越容易被群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并影响群众对于该议题的认知框架,甚至能深刻影响公共政策的发展进程。

基层群众因利益表达渠道匮乏、发声小等原因,不能将所急所盼所需转化为公共议题,便通过网络发布、媒体爆料等方式发声,期望引起相关单位予以关注,及时解决问题。

舆论引导作用发挥不够

长期以来,县级媒体按照“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汇聚社会大众信息的枢纽作用,集中快速地向公众宣传阐释政府提出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方略,能够有效增强公众对党委、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措施的理解,增强认同度,提升执行效率。同时,积极搭建相关单位与公众的对话平台,围绕群众所急所盼所需,组织基层群众和职能部门对话沟通,动员群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协商,提升基层自治能力。但华蓥市融媒体中心在舆论引导的作用发挥上还不充分,在一些重大工作中前期未能充分宣传引导,取得公众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政策解读作用发挥不够

近年来,为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促进高质量发展,华蓥市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但是要让好的政策“听得见”“看得见”,是放大政策效应的第一步,也是党的媒体的重要职能。

从实际来看,政策法规的相关条文不可避免要用到一些专业术语和语言结构,在措辞上一般力求严谨、准确,企业或普通群众一般难以理解,在享受政策红利方面就存在一定障碍。华蓥市融媒体中心未能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充分运用专家解读、政策问答、在线访谈等多种形式,让好政策精准送达,和社情民意无缝对接,为政策真正落地见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舆论监督力度不够

当下,技术赋能话语权时代,普通群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声,对公共话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更高更强,对公共监督具有更强烈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针对群众热议话题,相关单位和媒体不得不回应相关热点话题。

县级融媒体中心发挥媒体评估功能,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但是,近年来,华蓥市融媒体中心面对群众通过全媒体平台提出的民生工程建设进度缓慢、民心工程竟成摆设、房产证久久未能办理等敏感问题时,受相关单位以历史遗留问题、前置条件不规范等因素干扰,未对其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屡屡出现监督疲软,乃至出现媒体“失声”现象。

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化路径

县级融媒体中心相对于其他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有充分联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市民的独特优势,着力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媒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并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具体场域进行有效对接,就能为基层社会治理开辟新途径。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阵地建设

当前,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移动终端接收信息、传播信息。面对信息传播的新形势、新趋势,必须坚持移动优先原则,充分借助移动传播手段和载体,畅通市民和党委政府信息交流的新渠道。

一要充分建好主阵地。四川省《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县级媒体贴近基层优势,集中力量建设‘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综合移动客户端平台,打造当地网上中心”。基于此,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全方位推进集新闻发布、党务政务公开、理论宣讲、舆论监督、生活资讯、便民服务、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本地综合性移动客户端建设,并将其作为本地党委、政府在互联网上的主要舆论阵地、各级各部门在互联网上与群众联系的主要窗口和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有效提高媒体资源利用能力、负面情绪化解能力、正面能量放大能力、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推动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以“行政赋能”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二要充分用好主阵地。要积极开发“互联网+党群”“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居民”等互联网背景下基层治理的新途径,满足人民群众对电子商务、政务服务、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领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关单位要主动发布便民资讯、政策指南,着力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使客户端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面向公众服务的平台、窗口,延伸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可以参考仁寿县融媒体中心开发建设的“大美仁寿”客户端特点,吸引广大群众入驻开设个人号,鼓励发布经过审核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各类信息,在网络上聚集起发言场,引导市民通过客户端反映诉求、建言献策、互动交流,建立高效的民情政声互动机制,为网民表达诉求提供出口,构建起新型媒体平台,形成新型传播体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收集信息。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这一重要论述提示我们,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注重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信息传播和组织动员等方面的作用。

打铁必须自身硬。立足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发挥好相对于其他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独特优势,必须提升自己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使之成为推进县域基层治理体系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要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连接用户网络的能力建设。实践证明,一个客户端上的个性化服务功能越多,解决群众的需求和痛点越便利,用户的黏度就越强。县级融媒体中心要重点做好当地党委、政府惠民政策、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的宣传,让好政策“掷地有声”;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工程等市民最关切以及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信息宣传力度,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本地故事,激发群众对本地的情感共鸣,唤起群众的认同感,增强基层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要着力打造县域主流舆论阵地、便捷的生活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和“指尖上的政务服务中心”,让当地群众“一端阅尽”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同时,“一端解决”柴米油盐酱醋茶,实现“受众”到“用户”的跨越,着力打造老百姓离不开、放不下的“掌中宝”,增强用户黏性。

二要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生产的能力建设。传播始于内容,内容是传播的核心价值。要加强市民最关切、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信息资讯披露和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着力打造主流舆论阵地,强化传播主题的针对性与及时性,增强党媒生产新闻资讯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要创新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充分运用不同的媒体平台、不同的呈现方式打好“组合拳”,特别是要利用新媒体“多屏、移动、社交”的特点,生产多样态融合新闻产品;要充分发动广大群众、群团组织等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信息资讯的社会化生产,经审核后及时发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内容生产和媒体发展,讲好身边和本地故事,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最大程度地凝聚用户,力求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元信息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县域内新闻资讯的集大成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成为商务信息资讯的集大成者,要探索以“大平台”对接“大市场”,积极打造当地旅游景点路线推荐,特色农产品、美食、民宿酒店展示展销等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提高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互联网时代下,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越来越高,话语权也不断扩大。对此,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优化平台为抓手,以管理创新为保障,提高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以媒体融合发展打造基层治理“新生态”,发挥媒体作用,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一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赋能基层治理精细化。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服务等新技术日新月异,华蓥市融媒体中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功能,及时分析群众关注热点话题,精准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精准对接群众诉求,促进基层治理中的科学决策,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媒体+政务+智慧城市”管理等技术平台的有机融合,尽可能地把优质资源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能力,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

二要优化平台建设建立多元主体互动网络渠道。互联网时代下,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越来越高,话语权也不断扩大,要着力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建设。

重大决策或重要事项出台前,要积极收集社情民意,减少公民参政议政渠道的中间环节,缩短公民表达利益需求到政府最终决策的距离,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参考,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决策。各相关单位要及时回应网民的投诉、爆料和相关政策咨询,并将反映的问题移交相关部门及时办理,并可以参照政府热线和信访举报等方式进行督办追责,让互联网成为回应解决公众诉求的重要平台,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要通过设置话题或议题的方式,搭建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交互空间,鼓励多元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水平。

三要以科学的运行机制为保障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群众向党委、政府反映问题,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饱含着对解决问题的期盼,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对群众反映问题进行“销账”,也是基层群众对党委、政府满意与否的重要“度量衡”。要保证群众呼声能够得到积极反映和及时回馈,不管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各基层单位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民主协商沟通办理机制等,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对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跟踪机制,从反映问题的甄别界定、办理回复时间、办理效果等方面做好问题的反馈和跟踪工作,保障问题处置到位。总之,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制约机制,对问责不严、问题整改情况未跟踪、督查机制未落实等后续工作实现有力制约,有效避免办理制度流于形式,做到事事有处理、件件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猜你喜欢
中心基层群众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