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2022-12-21 08:53邹晓莹庞燕吴立杰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肌电图根型波幅

邹晓莹 庞燕 吴立杰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1神经内科功能检查室,2手足外科) 河北省 秦皇岛市 066000

肌电图检查原理是根据神经和肌肉的电生理特性,通过评估患者动作电位传导信息,判断患者神经肌肉状态,反映神经受累的范围和程度[1-3]。肌电图是目前诊断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方法,神经传导和针电极肌电图检查相结合可以确定神经损害的部位和性质,脱髓鞘和轴突损伤是神经受损最常见的病理特征[4]。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颈椎及周围组织改变,使神经根受压被刺激而引起相应神经支配区功能障碍的一类临床综合征[5-6]。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占颈椎病的60%~70%[7],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上肢麻木、颈肩部疼痛、头痛头晕等[8]。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与颈椎MRI等影像学资料,颈椎MRI仅能反映组织结构上的改变,无法准确判断神经的功能状态[9]。肌电图检查能够比较敏感地反映出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受损的范围和程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功能状态的评估具有较大的价值。有文献报道肌电图联合颈椎MRI检查可更加精准定位,且可反映神经功能状态,对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神经根受压后会出现髓鞘和/或轴索变性,导致相应的周围神经和肌肉发生电生理改变。神经电生理技术作为颈椎MRI等影像学检查的有益补充,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等领域[10]。本研究分析不同肌力状态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肌电图的特点,为临床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电生理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确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50例,其中男88例,女62例,年龄30~70岁。患者均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2015年修订版)中制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根据是否伴有肌力下降分为伴肌力下降组及不伴有肌力下降组,伴肌力下降组共70例,男45例,女25例,其中握拳、分并指无力15例,伸指伸腕无力25例,抬肩无力30例;不伴肌力下降组共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肌力的判断符合7版神经内科学对肌力的分级标准,5级为肌力正常,小于5级为肌力下降。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外伤所致颈部损伤、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神经丛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病和肌病患者以及无法配合完成检查的患者不在本研究内。

二、方法

采用美国Nicolet公司生产的VIKING QUEST4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常规上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F波测定、针电极肌电图测定。

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ion conduction velocity,MCV)测定:记录电极置于拇短展肌上,使用双极刺激电极分别对腕部、肘部的正中神经进行体表刺激,观察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 DML)、MCV和波幅。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测定:记录电极置于腕部正中神经体表处,于掌心给予双极电刺激,观察正中神经SCV和波幅。

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测定:记录电极置于小指展肌上,使用双极刺激电极分别对腕部、肘下、肘上的尺神经进行体表刺激,观察尺神经DML、MCV和波幅。感觉传导速度测定:记录电极置于腕部尺神经体表处,于掌心给予双极电刺激,观察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和波幅。

F波的检测:记录电极置于拇短展肌上,使用双极刺激电极对腕部正中神经进行体表刺激,阴极朝向近端,检测正中神经F波,计算所引出F波20次潜伏期的平均值。

针电极肌电图:应用同心圆针电极对不同节段神经根支配肌进行检测,包括菱形肌(C5神经根支配肌)、肱二头肌(C5、C6神经根支配肌)、桡侧腕屈肌(C6、C7神经根支配肌)、伸指总肌(C7、C8神经根支配肌)、第一骨间肌(C8~T1神经根支配肌),观察肌肉静息状态、轻度收缩状态和大力收缩状态的电活动。

我院肌电图室正常值标准:正中神经DML正常值<4.0 ms,正中神经MCV正常值>50 m/s,波幅正常值 >5 mV;正中神经 SCV 正常值 >50 m/s,波幅正常值 >20 μV。尺神经DML正常值 <3.1 ms,尺神经 MCV正常值>50 m/s,波幅正常值 >5 mV;尺神经SCV正常值>50 m/s,波幅正常值>12μV。F波检查:正中神经F波平均潜伏期<32 ms,出现率>65%。针电极肌电图检查:上肢肌肉运动单位电位时程 8~12 ms,波幅 200~1 000μV。

周围神经传导异常表现:DML延长、MCV或SCV减慢、波幅降低。F波潜伏期延长或出现率降低或未引出。针电极肌电图异常表现:所检肌肉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静息状态可见异常自发电位发放,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程增宽、波幅增高,大力收缩运动单位电位募集减少)。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用检验。当P值< 0.05时,则认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患者各电生理指标异常率比较

伴肌力下降组周围神经运动传导、正中神经F波、针电极肌电图异常率高于不伴肌力下降组(P<0.05)。两组感觉传导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电生理异常表现为:23例末端运动潜伏期延长,21例运动传导速度减慢,33例运动传导波幅降低,6例感觉传导速度减慢,9例感觉传导波幅降低,8例F波潜伏期延长,15例F波出现率降低,3例F波未引出。29例静息状态可见异常自发电位发放,71例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程增宽,83例大力收缩运动单位电位募集减少。

表1 不伴肌力下降组与伴肌力下降组各电生理指标异常情况比较[例(%)]

二、异常针电极肌电图中各被检肌异常情况

菱形肌(C5神经根支配肌)异常11例、肱二头肌(C5、C6神经根支配肌)异常31例、桡侧腕屈肌(C6、C7神经根支配肌)异常27例、伸指总肌(C7、C8神经根支配肌)异常20例、第一骨间肌(C8~T1神经根支配肌)异常17例。菱形肌与肱二头肌同时异常5例,肱二头肌与桡侧腕屈肌同时异常30例,桡侧腕屈肌与伸指总肌同时异常25例,伸指总肌与第一骨间肌同时异常10例。结果提示C6、C7神经根支配肌异常占比最大(73.6%,78/106例)。

三、影像学资料

1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检查结果显示:C3~4椎间盘突出或狭窄7例,C4~5椎间盘突出或狭窄17例,C5~6椎间盘突出或狭窄50例,C6~7椎间盘突出或狭窄53例,C7~8椎间盘突出或狭窄29例,C8~T1椎间盘突出或狭窄15例,其中81例患者同时存在2个节段及以上颈椎间盘突出或狭窄,69例为单一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或狭窄。颈椎MRI结果提示C5~6、C6~7椎间盘突出或狭窄所占比例最大(60.2%,103/171例),与针电极肌电图结果C6、C7神经根支配肌异常所占比例最大(73.6%)一致。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伴肌力下降组周围神经运动传导、正中神经F波、针电极肌电图异常率均高于不伴肌力下降组(P<0.05)。两组周围神经感觉传导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孔部位骨性或软组织的异常改变,不同程度地对所经过的颈神经根产生刺激与压迫,引起相应神经根髓鞘和/或轴索变性[11-12],临床上会表现出感觉异常或肌力改变。当患者出现肌力下降一般提示压迫到了神经根的前根,且神经根的损害性质属于轴索损害或传导阻滞。如果是严重的轴索损害,神经远端会发生瓦勒变性,导致相应的周围神经运动传导出现异常,受损神经根支配的肌肉针电极肌电图会呈现神经源性损害,当C8~T1水平神经根轴索损害,正中神经F波会表现为出现率降低或未引出。如果受压的神经根损害是传导阻滞,一般不会出现周围神经运动传导异常,针电极肌电图可以表现为募集相的减少,C8~T1水平神经根传导阻滞,正中神经F波会表现为出现率降低或未引出。

不伴肌力下降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为下面几种情况,一种是压迫到了前根,但只是髓鞘脱失且不伴有传导阻滞,没有轴索损害,这种情况理论上周围神经运动传导和针电极肌电图检查都是正常的,F波在C8~T1水平前根脱髓鞘损害中可能会出现潜伏期延长。另一种情况是仅压迫后根,这种情况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针电极肌电图检查和正中神经F波都是正常的。另外,还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虽然前根有轴索损害,但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出现神经再生,存活的神经纤维将以芽生方式形成侧支支配已经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如果再支配比较完全,患者也不会出现肌力下降,检查周围神经传导、F波也基本正常,但针电极肌电图会出现慢性神经源性损害的改变。

感觉神经传导检查对定位神经根损害与否有重要意义,当神经丛或周围神经损害时,损害的是后根神经节的节后纤维,感觉神经传导会出现异常。而根性损害时,损害的部位一般是后根神经节的节前纤维,因此感觉神经传导通常是正常的[13]。如果在患者出现感觉异常的区域检查感觉神经传导正常时,则提示损害部位可能在后根神经节的节前纤维。

颈神经根一共有8条,判断出哪一节段神经根受压,对于治疗有极大帮助,根据各神经根支配区域不同,表现在肌电图上的神经,肌肉异常信号不同。通过肌电图,尤其是针电极肌电图可以判断神经受压迫的节段及损害程度,另外通过针电极肌电图,异常自发电位的有无还可以判断损害是处于活动期还是慢性再支配期。本次研究结果提示C6、C7神经根支配肌神经源性损害所占比例最大,与150例患者的颈椎 MRI结果 C5~6、C6~7椎间盘突出或狭窄所占比例最大一致。C6、C7神经根受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肩膀疼痛,并向整个上肢放射,重者可有抬肩、伸指无力。有相关资料指出颈椎椎间盘脱出以C5~C6(C6神经根受压)最常见,其次是C6~C7(C7神经根受压)[14],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研究中发现,某一节段神经根损害时,其所支配的肌肉神经源性损害程度并不完全平行,原因可能是该神经根只是部分纤维受压,导致其支配的某些肌肉表现正常,如在C6神经根病变时,肱二头肌可能显示异常,而桡侧腕屈肌正常,尽管两者都接受C6神经根纤维,但并非都损害。

综上所述,可见肌电图尤其是针电极肌电图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伴有肌力下降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从肌电图不同异常表现形式,可以对神经根损害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进行区分,为临床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了电生理依据。

猜你喜欢
肌电图根型波幅
开封市健康人群面神经分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分布范围研究
开不同位置方形洞口波纹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考虑传输函数特性的行波幅值比较式纵联保护原理
频率偏移时基波幅值计算误差对保护的影响及其改进算法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肌电图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续)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