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日报法治宣传的实践与创新探究

2022-12-21 21:21刘进孟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创新

刘进 孟玲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在传播法律知识、监督司法公正、培育法治信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和国家在法治建设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文章运用新闻传播理论及法社会学等学科的前沿观点,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日报的法治宣传情况,包括选题内容、信息来源、媒体观点、受众互动及技术手段运用等。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发挥宣传引领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现全面依法治国生动实践,在融合传播中放大法治主流声音。同时,人民日报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展开创新,站稳人民立场,反映群众心声,善用群众语言,谱写法治中国建设新篇章。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宣传;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1-006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法治宣传的实践与创新——以《人民日报》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10876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提出,“全党全国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建设法治中国等重大问题,从法治理论上做出科学回答,从顶层设计上做出战略部署,从法治实践上着力全面推进”[1]。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充分履行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塑造马克思主义法治信仰的职责和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舆论阵地。

一、发挥宣传引领作用,与法治中国建设同频共振

(一)把握要义,系统阐释,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其不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法治宣传报道提供了科学指引。

2020年11月,习近平法治思想被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人民日报第一时间刊发社论《书写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篇章》,并发表《筑牢‘中国之治的法治基石》等评论员文章,抢占“第一落点”,及时有力引导,赢得各方关注。为了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原理、道理、情理讲透彻,人民日报首先将宣传报道与法治热点和重要工作相结合,譬如在2020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和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等时间节点,人民日报在理论版相继发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检、最高院有关领导撰写的《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推动宪法全面实施》《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更好担当检察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导 在贯彻实施民法典中全面履职尽责》等署名文章。

2021年秋,习近平法治思想论坛在北京举办。人民日报邀请中国法学会的专家学者从理论渊源、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等方面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展开理论大研讨,推出专版刊载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发言摘编,推动全社会尤其是法律界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展开学术研究、指导业界实践。2021年底,为了具体、准确、深入地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十一个坚持”,人民日报约请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撰写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需要把握好十大关系》等一组14篇署名文章,成为全党全社会学习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参考材料。2022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观察版发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获得感不断增强》《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成果丰硕》三篇文章,深入阐述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原创思想、实践变革、标志成果,履行了时代赋予的宣传报道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人民日报更通过报道法治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让广大群众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政策方向产生共鸣,形成共识。2021年11月恰逢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人民日报在8日、10日的头版刊发综述,从思想引领启航程、整体谋划绘宏图、改革探索破新题再到植根人民守初心,在“一笔一画”间描绘法治中国宏伟蓝图;从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法治政府建设步履坚实、公正司法守护合法权益再到法治信仰日渐深入人心,用“一砖一瓦”建设法治中国坚实大厦,两篇综述体现了社会各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从高站位、大视野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的丰硕成果”[2]。文章推出后在“学习强国”平台首页置顶推荐,各平台纷纷转发,并在各地引发学习热潮,取得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

(二)精选议题,凸显亮色,展现全面依法治国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主流媒体作为法治建设进程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需要准确解读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法治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主动设置议题,通过重大主题的策划与宣传报道,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瞩目成就。

2020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全面依法治国新成就”系列报道,从法治建设目标、顶层设计、社会治理、服务保障等方面讲述法治建设新成就。2021年1月至2月,法治版推出系列通讯“法治实践新探索”,报道了上海江苏基层“民意直通车”、浙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福建推行“信访评理”机制等经验成果,8月至9月期间又刊发“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系列报道,从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头雁效应”,到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的“放管服”改革,各地各部门推动法治之路不断走深走实。这一系列文章视野宏阔、立意深邃,既跟踪了改革试点进展、地方典型经验,又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为各地实践提供借鉴,更为社会注入更多信心,生动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的美好图景。

(三)资源组合,多点联动,在融合传播中放大法治主流声音

媒体格局和传播形态的深刻变化使宣传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主流媒体必须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人民日报充分发挥全媒体资源优势,融合报刊、网络、两微、一端,构建多平台融合传播矩阵,积极打造法治建设宣传“新高地”。人民日报采用视频访谈、网络直播、短视频、动画、图解、海报等形式,全媒体报道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习近平的“法治公开课”》等作品,人民日报微博主持话题“全面依法治国”,阅读量达1800多万,“习近平法治思想”阅读量达800多万,人民网积极参与“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宣讲活动,推出司法厅局长系列访谈报道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法治舆论矩阵。

人民日报还顺应移动化、社交化趋势,加强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提高内容供给的精确性、契合度。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經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人民日报用漫画、动画、H5等多种形式的融媒体作品诠释民法典的重点内容。在3D动画短视频《当哪吒遇上民法典》中,哪吒拿着师傅太乙真人给他的独家秘籍民法典,解决了偷拍、高空坠物、校园贷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满屏童趣的动画风格让众多网友点赞。当妇孺皆知的成语人物遇上民法典,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水墨动画《民法典版成语新说》带你一探究竟。而漫画作品《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中,通过设置主人公小明经历人生的不同的事件来引出民法典相应的规定,选择与人们关系密切的法条进行重点解读,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民法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互动H5《这座图书馆里,藏着一本神奇的百科全书》则以立体动画的形式,让读者徜徉在图书馆设置的民法典VR问答场景之中,页面上还设计了拓展链接,点击后会跳转到人民日报客户端《民法典将如何影响你的生活?一图了解》的文章,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形成了不同平台、多个产品的联动,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让人民乐于看、喜欢学,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好法治中国故事

(一)创新理念:站稳人民立场,谱写法治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法治进程总体上呈现为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随着法治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自上而下”,更需要“自下而上”。要做好新时代的法治宣传,需要在理念上来一次灵魂深处的革命。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一个坚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作出战略部署,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3]。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体现在维护人民权益、关心人民疾苦、解决民生问题、增进人民福祉上。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民法典,作为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以人民需要、人民参与、人民满意为旨归,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人民日报践行群众路线,用生动的文字、有力的声音、精彩的画面,勾勒出了一幅幅法治中国进步历程的生动图画。自2022年3月起,人民日报法治版刊发系列报道“咱们的法治获得感”,其中《公正司法 就在身边》讲述的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每一起司法案件的办理都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平安建设 更有成效》展示了以法治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的水平,《优化政务服务 便利群众办事》报道了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举措,这些报道展现了群众法治进步的切身感受和法治获得感的不断提升。

(二)创新内容:反映群众心声,凝聚法治共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找准法治建设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结合点,发掘群众关注最多、体会最深、期望最强的话题,沉下心来扎根基层,让法治领域的宣传报道真正反映群众心声。

人民日报法治版聚焦基层的法治建设举措,关注来自一线的法治事件,将人民群众的身边事、关心事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诸如《不必要的证明 免了》《办好民生小案 守护群众利益》《法律援助让法治暖民心惠民生》《“一件事一次办” 群众得到实惠》《化解信访积案为民排忧解难》等报道,反映出基层法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阐明良法善治的深刻道理。2021年1月6日,人民日报法治版发表《民法典实施一年来——法治护航人民美好生活》文章,报道了各地法院关于人格权、物权、侵权责任等的典型案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适用民法典的公正裁判不仅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还为公众实施各类民事活动提供了行为指向,让人民群众从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义,逐步形成法治共识。

(三)创新形式:善用群众语言,讲好法治故事

法治,既有宏观抽象的概念,又有微观具象的细节。法治宣传,需要将恢宏伟大的成就融入具体细节的叙事之中,把艰深的法律术语转化为群众易于理解的表达、乐于接受的话语,让报道更可懂、可读、可亲。

人民日报法治版的报道《品读一桶浆水里的信任和感激》《高山之巅的忠诚守护者》《一个人的“乘警组”》《警徽在抗疫一线闪耀》《南四湖治污记》《最美信访干部 浓浓为民情怀》,通过对话、描写和场景的设置使文章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在《一个人的“乘警组”》中,铁路民警谭凌云一人值守整趟列车,一个行李箱装着春夏秋冬四季制服,7天10000公里穿越祖国南北,四过家门而不入,二十四年的风风雨雨,变的是列车治安环境的持续向好,不变的是忠于职守、一心为民的情怀。

《高山之巅的忠诚守护者》索朗达杰守的不光是边境,还有人心。在边境派出所,他们与孤寡老人欢度藏历新年,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发动牧民共建群防群治网络,群众的期盼和需要在哪里,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南四湖治污记》则描绘了最高人民检察院面对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这一四省交界流域的生态治理难题,如何在静谧的芦苇荡里打响一场公益诉讼治污攻坚战。人民日报通过讲好一个个鲜活的法治故事,以小视角承载大立意,记录下法治建设的伟大进程,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和力度。

三、结语

人民日报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发挥法治宣传主阵地主平台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展现法治中国建设成就,塑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法治国家形象。新时代法治宣传要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跟法治热点,积极开拓传播渠道,运用法治思维增强宣传实效,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全民信仰。

参考文献:

[1] 李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t/zt_mjjt/zt_ mkszy_llxsy/zt_mkszy_llxsy_mjjd/zt_mkszy_llxsy_bwtg_sy/201803/ t20180314_3876462.shtml,2018-03-14.

[2] 路畅.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 努力提升法治传播影响力[J].新闻战线,2022(15):16-20.

[3] 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人民日报,2020-11-18(01).

作者简介 刘进,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孟玲,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法律传播。

猜你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创新
基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的实现路径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亟待编纂一部21世纪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