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中自我觉醒理念的意义探讨

2022-12-22 19:42赖仕贤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育者思政意识

赖仕贤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认知自我是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开端,也是人所有社会活动的终点。对于意识的定义自古以来就没有定论,对于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而言,意识是一个既抽象又非常具体的东西,既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深处,表现为人的“本我”,同时也存在于非常玄妙的理论高点之上,因为在现实世界之中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框架可以对意识进行准确且详细的描述。自我意识是一种双向性的意识,既表现为向内的对于自我精神世界的认知,同时也表现为对外的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总而言之,自我意识是一把尺,一把衡量人与客观世界的尺。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之下,人会形成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显然这些都是构成人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通常状态下人的自我意识始终存在,但却并不被每个人所把握,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自我意识觉醒的状态,换而言之,人很多时候所依赖的意识是一种“自我”而非“本我”。思政教育所基于且指向于的意识在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自我”,这种状态之下的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践行存在着不稳定性,因为“自我”是学生在一定情况之下,按照一定的行为道德标准而展现出来的一种非本意的意识,这种意识具有非自愿性,甚至是强迫性。自我觉醒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了解“本我”的形态以及需求,对于思政教育而言,针对于“本我”的教育可以更好地确保学生的知行合一,将思政教育的内容真正意义上地内化为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的刻意遵守的道德标准。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机制

1.自我评价

对于有关于“我”的思考历来都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中国传统儒家哲学讲求“自省”,提倡“每日三省吾身”,也肯定了修身对于君子道德实践(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性作用。在西方哲学之中,诸如“我是什么”的思考也是其一切哲学思考的开端。对于思政教育而言,固然涉及不到如此深刻的哲学问题,但对于自我的认知以及有关于“我”的思考也同样重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对于“我”的思考应当从自我评价开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归化自己、发展自己,对于教育者而言,学生的自我评价行为也是其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没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因材施教。

在我评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参与方,大学生不可能在教育过程中是完全被动的,并且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接受思政教育之时并非一张可以任由教育者描绘的“白纸”,而是有着自己的个性、需求、经历、认知等的活生生的人。另外对于任何人而言,其存在于社会之中,被看做是人,那么就必然具备“需求”的属性,因为需求是人开展社会实践,兑现自己的人的本质属性的根本。需求因人而异,人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才能认清自我的需求。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多元价值的时代,再加上大学生尚处于意识形态还未完全定型的状态,其很多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需求往往存在着盲目性和跟风性。不断的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在更好地认知自我的同时,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其周围的事物,更加明确自我的真实性需求,从而在不断觉醒的自我意识之中树立起自身明确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方向[1]。

2.社会评价

人唯有存在于社会之中才能真正意义上被称为人,这也就意味着人对于自我的认知与定位必须要以社会作为重要考量。根据萨特的自由理论,人生而自由,但同时也因为社会属性的存在而具备了相对性。人的意识同样也是如此,在自然属性之下,人的意识就像水一样可以不具备任何形状,漫无目的地随心所欲地流淌,但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其必然要具备某种形状,符合某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人的意识的觉醒也产生了另外的一种方式——社会评价。人可以通过不断地社会评价来更好地与自我评价产生呼应,让人可以更好地认清其在某种社会环境之中的发展之路、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虽然暂时并未真正意义上地接触社会,但谁也无法否认其必然要接触社会,甚至是成为未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柱。因此,大学生在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必然要以现有的社会诸多意识形态作为参考,进而与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结合,完成更好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规划。

社会评价通常会以两种方式出现,其一是权威机构,其二是他人评价。权威机构是一个社会、一个领域、一个行业等等的上层机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决定性。显然在高校思政教育阶段,大学生很难接触到这类社会评价,甚至很多大学生在真正步入社会之后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这类评价。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评价更多的还是来自于第二种——他人评价。在这种评价之中,教育者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并且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教育者的评价可以有效地纠正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偏差,使之可以更为准确地认知自我,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像一面镜子一样,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自我评价。

二、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意义

1.引发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思考

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人存在的前提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任何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其必然具备某种独一无二的价值,而这种独一无二的价值也是其在社会之上赖以生存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一个多元价值的时代,享受着多元化时代带给他们的红利,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成长为他们可以并且愿意成长为的人,但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也深受多元价值时代的苦,在当前社会“短平快”思想的影响之下,许多大学生根本认不清自己所拥有的价值,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将个人价值向着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方向靠拢,完全不考虑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职业、行业是否相符合。如当前许多大学生热衷于直播、网红等职业,甚至有大学生牺牲掉宝贵的专业知识积累的时光去跻身直播行业。自我觉醒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客观冷静地看待自己,认清个人价值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契合性,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2]。

任何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其所要忍受的痛苦与孤独往往都是难以想象的。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物质环境优越的时代,对待挫折、痛苦与孤独等等往往有着很强的妥协性,这也是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诸于社会上比较热门的领域和职业的原因,因为其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忍受更多的痛苦,所以才选择付出少而回报高的行业或职业。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会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我的价值特性,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让学生更好地明白付出与回报之间的正比关系,虽然这种关系被绝大多数大学生当成是常识一般的认知,但真正能够发自内心地体悟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自我觉醒可以让大学生在认清自我价值的同时敢于坚持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便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挫折、失败、痛苦、孤独等,都会对自我意识产生动摇和怀疑,而能够更加坚韧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选择与坚持。

2.激发人对于自我人生进行塑造的欲望

世间之物不存在完美之说,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会不断的进步,去追求完美,去发展自我。当大学生可以完成自我觉醒之时,其便可以更为客观地看清自己,既包括其独有的优势之处,自然也包括其不足之处。在此状态之下教育者所给予的思政教育而言,大学生的接受程度会更高,因为其会不由自主地渴望变得完美,渴望通过更多的学习去更好地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3]。在自我觉醒的状态下,学生会更好地进行自我选择,而不是一味的盲从,自然也就不会浪费宝贵的青春时间和精力去做几年之后可能会引起其后悔的事情。在觉醒的状态之下,学生的所有选择都是主动的,包括对于教育者所给予的包括思政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教育者的思政教育必然会实现实效性的大幅度提高,因为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索取。学生会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会将个人真实的意识形态展露给教育者,这样教育者既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此同时也根据学生的意识形态需要按照教育的需要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塑造。

三、思政教育中促进学生自我觉醒的策略

1.提高主体意识

自我意识觉醒的前提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认知与发挥。在长久以来的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动性过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对于自身主体性的认知。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尽量避免“应当”这类带有强制性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而应当以鼓励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地去审视思政教育内容与其既有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契合程度以及如何契合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甚至将其上升为信仰[4]。在此过程中,教育者要更多地去阐述思政教育于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苏醒,懂得个人发展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必要性。同时,教育者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接受多元价值背景对于学生的既有影响,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价值体系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更能够符合其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价值体系形态。教育者对于学生要更多采取“倾听”的方式而不是“教授”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并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述来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适时性斧正,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对教育者所给予的教育以深思,更为关键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对于教育者所给予的思政教育的认可度也有了更多的保证[5]。

2.激发自我批判

自省是一个人进步的关键,更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必要性前提。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自我批判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因为当代大学生普遍成长于优渥的物质条件之中,其对于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并没有太多的体会,更缺少对于自身的客观性审视与批判。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导致当代大学生往往在过于自信和过度否定自己这两个极端之中徘徊,在没有遇到困难和挫折之前,大学生往往都是自信的,而一旦遇到挫折与困难,就往往会自我否定。对于教育者而言,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认识到大学生之所以如此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没有正确的认知自我。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经常鼓励大学生去进行自我批判,对于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进行自省,以客观而冷静的姿态去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审视。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学生会逐渐养成一种“跳出来”的习惯,在这样的习惯的作用之下,学生会对自己形成更加客观和清楚的认识,继而在逐步的自我批判之中完成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更为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意志。

3.鼓励自我剖解

单纯的自我批判并不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自我批判是学生通向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路径。作为教育者而言,应当鼓励并控制学生的自我批判,因为过度的自我批判会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影响,反而会对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造成不利的影响。对此教育者要更多地结合自我剖解的方式,让学生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还要看到自身的长处,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更好地对自己进行定位,既包括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需要甚至是发展结果[6]。对于尚未真正接触到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未来是美好的,但再美好的未来也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去编织,而正确的方式的必要性前提之一就是对于自身的正确定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批判的同时适时地对学生予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可以既认识到自己不足的一面,也认识到自身值得称道的一面,既适当地祛除大学生身上的傲气和骄气,也以正确的方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养成良好的处世心态。在不断的自我剖解之中,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自身与社会之间的相处方式,明白自身的真实性需求的满足应当与社会、国家、民族之间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进而改变自我,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四、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虽然自我觉醒并非易事,但是作为教育者而言还是应当极力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自我批判以及自我剖解等方式来更好地认知自我,通过不断唤醒自我主体意识的方式逐步达到自我觉醒的状态。大学生的自我觉醒可以更好地解决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之中的迷茫与彷徨问题,可以让大学生更为清楚地知道自身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正确实现自身的需求,如何将自身的需求与社会、国家、民族的需求合而为一,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另外在觉醒状态下的大学生,其心理是更加稳定的,其精神世界是更加容易塑造的,其对于教育者的认可度也是更高的,这些显然对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高而言都是极为关键的。

猜你喜欢
教育者思政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品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