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视角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以莫言作品《酒国》为例

2022-12-22 19:42胡锦芬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源语原文中译者

胡锦芬

(闽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

《酒国》是莫言1992年完成并于次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作品在世界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畅销度。这部作品是莫言认为最为完美的长篇小说,但在出版时却并不受人瞩目,直到葛浩文翻译的英译版于2000年问世之后,其独特的写作手法以及人物和情节描写方面的创新性才开始备受关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在文化传播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译介中国文学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途径之一[1]。现阶段关于《酒国》英译本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是从不同的翻译理论视角来探讨其翻译策略,但关于其英译本之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和其文化传播方面的意义探讨较少,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来分析的更少。本文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酒国》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研究,探讨葛浩文英译本中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独到翻译策略。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A·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是对我国翻译界影响较深的西方翻译理论之一。功能对等理论关注的是读者在阅读译文之后的反应,即对译文的欣赏与理解程度。奈达认为,译文的总体效果应尽可能与源语信息保持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种对等包括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2]。

1.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侧重源语信息,强调尽可能地保留源语信息的形式和内容,侧重在信息内容完整传达的基础之上做到语言形式方面的对应。例如,源语言文本如果是诗的话,那么译文也应当以诗的形式出现,在保证每一句诗文意思的转达之余,在形式美感上也满足译文读者的需求[3]。在形式对等翻译中,“注脚式翻译”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注重形式的诗、散文、文学性很强的小说等翻译之中,译者为了更好地追求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平衡,通常会借助注脚的辅助,以加强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欣赏,实现形式上的对等。但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性,形式方面的对等没有绝对性,因为不同语言之间根本不可能存在形式的完全一致,否则便不存在翻译的必要,也就不存在功能对等翻译的必要。因此,形式方面的对等只能是相接近,整体效果方面相类似。

动态对等较比于形式对等而言,更加偏重于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看待译文文本,其强调译文读者与译文文本之间的关系应与源语读者与源语言文本之间的关系基本对等。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要对两种语言文化有深入了解,这样才能保持动态对等的原则,实现译文读者对于译文文本的反应和源语读者对源语言文本的反应基本一致的翻译效果。比如,源语言之中提到的某一比喻带有深层的隐喻和暗指,则根据动态对等原则,译文也需要有类似的比喻,且带有深层的隐喻和暗指,让译文读者可以从其理解的最为自然的角度来理解和欣赏原文。后来,由于“动态”一词容易产生误解,奈达将“动态对等”调整为“功能对等”。

2.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既包括词汇意义的一致、语法结构的对应,以及修辞手法的类似等,同时更加注重源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意图,认为源语读者与译文读者对于相同的一段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应该是相近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与归化翻译相类似,但也在认知要求方面超过归化翻译思想,其更加强调的是读者的接受与欣赏程度,而不是简单的文化顺从。

同样,功能对等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对等,只有相对意义上的对等,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认知体系,即文化的差异性。正因为有了文化的差异性,才有了功能对等翻译存在的基本前提。因此,功能对等只能是不同语言文化之中的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相近或相似的理解与欣赏。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取舍关系在功能对等视角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意义是要重于形式的,但如果意义与形式的矛盾较为强烈,那么功能对等就是最为重要的,即根据译文的审美标准和表达习惯,结合源语言的内涵意义进行重组,以期达到译文文本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作用接近于源语言文本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作用。如果对于形式有明确的要求的话,则可以在功能与形式之间适当调整,如有着形式美要求的文学作品等,可以在意义方面做出必要性舍弃,尽量满足译文读者的审美与欣赏习惯。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尽量做到形式与意义的平衡,在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文化负载词的表现形式,以更好地传达其文化内涵。

二、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分类

1.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关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学术界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普遍认为独属于某一种文化的,可以承载某一种文化的特殊性的词语便称之为文化负载词。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文化负载词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名片。文化负载词不仅仅是一个具有某种含义的词汇,而且是一个极具文化指向性的词语,是文化与语言深度结合的产物[4]。

2.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文化负载词主要分为五个大类,其一是物质文化负载词,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很多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标志,包括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这些词语往往在其所在的文化语境之中有着特殊的含义,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不同物质文化。比如,《酒国》中出现的“狗皮膏药”“红皮蛋”“臭豆腐”等。其二是语言文化负载词,包括谚语、歇后语、俗语等。这些词语一般较形象生动,是人们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在语言文化上的集中体现。《酒国》中就出现大量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太岁头上动土”等,这些表达如果简单直译的话,可能无法让译文读者深刻理解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其三是生态文化负载词,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之中也形成了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酒国》中出现较多的是山、河、动植物等文化负载词。比如,原文中出现的“沉鱼落雁”“闲云野鹤”,如果没有合理翻译的话,可能无法让译文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理解和欣赏。其四是宗教文化负载词,这一点毋庸赘述,东西方在宗教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对待神的态度也不一样,致使很多有关于宗教的词汇表达也不一样。比如,《酒国》中出现的“普渡众生”“临时抱佛脚”等宗教词汇的翻译都需要仔细推敲。其五是社会文化负载词,包括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人名称谓、历史背景等方面的词,这类词往往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如《酒国》中出现的“党委书记”“女知青”“四渡赤水”等词的翻译都需要译者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

三、《酒国》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1.物质文化负载词

《酒国》作品中的物质文化负载词多达160多个,首先便是饮食文化负载词。对于这些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酒国》的英译本主要采用了意译法和直译法,兼有音译、释义、增译等方法。比如,原文中出现的菜名“参煨驴蹄”“黄焖鸡”的翻译分别为“stewed donkey hooves with sea cucumbers”和“a stewed chicken, golden yellow in color”。译者采用意译法译出了这些菜的制作方法和原材料,让译文读者能够快速联想到酒国吃人盛宴上菜肴的鲜美和穷奢极欲的场景,产生和源语读者基本一致的读者反应,实现功能上的对等。

2.语言文化负载词

在语言文化负载词方面,《酒国》的英译本主要采用了意译和直译两种方法,其中意译占比较多。例如,原文“这才叫‘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才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呢”,译文是“This is what’s known as ‘The professional asks How?The amateur says Wow!’ or what we call ‘Plant a flower,and no blooms will show; drop a willow seed, and a shade tree will grow’”。该句原文之中包含了两句中国民间俗语,从译文不难看出译者对于功能对等翻译策略的追求,这两个俗语的翻译不仅在结构方面与原文极其相似,确保了形式上的对等,而且也做到了押韵方面的保留,使得译文同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更为关键的是译文完美地保留了原文的含义,既保证英语读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同时也让英语读者可以欣赏汉语言的形式美和内涵美,较好地实现了功能对等。

3.生态文化负载词

在生态文化负载词方面,《酒国》的英译本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意译法,以及直译法或音译法加上释义法或增译法的组合译法。生态文化负载词较之于物质文化和语言文化等负载词而言,更具特殊性,译者在考虑英语读者阅读感受的同时还要尽量保留原文的特色,以使中国独特而丰富的生态文化能够展示在译语读者的面前。例如,原文中出现的地名“乌苏里江”译为“Wusuli River”,其翻译均采用了音译和直译相组合的翻译方法,在保留中国地理文化特色的同时又向英语读者阐明生态文化的性质。虽然地名的翻译常采用音译法,但原文中的“酒国市”,译者却不是简单音译成“Jiuguo City”,而是采用直译法译成“Liquorland”,因为小说中酒国市市如其名,酒国人视酒如命,音译无法让译文读者体会到地名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而采用直译法则能让译文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发生地与酒息息相关,让译文读者和源语读者对小说中的这一地名有着同样的理解程度。再比如原文中多次出现的自然元素“火”在不同的语境下就有着不同的文化联想意义,原文出现的有“火候(power)”“过火(too far)”“邪火(wicked thoughts)”“心火(internal fire)”等。这些表达如果简单直译的话,可能会让读者一头雾水,因此,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让读者能够跟源语读者产生同样的联想意义,有效实现功能对等。

4.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是不同国家与民族在其漫长发展历程之中形成的非常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5]。在《酒国》中,宗教文化负载词出现了近百个,主要翻译方法为意译法、直译法和组合法,还有少数采用替换法、释义法和增译法。如原文中的“这里确实是酿酒沽卖的风水宝地”译为“Truly this was a treasured place to buy and sell liquor - the feng shui was just right.”该例中“风水宝地”的翻译便运用到了音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英语读者而已,先采用直译法译出的“treasured place”,其内涵很好理解,即“有价值的好地方”。在前面直译的铺垫上,接着译者采用音译法译出的“feng shui”也能让英语读者阅读之后立刻明白这里的“fengshui”可能是中国人衡量一个地理位置好坏的东方文化,实现形式与意义的统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5.社会文化负载词

在社会文化负载词方面,为了追求翻译上的功能对等,译文之中最为常见的便是意译法,其次是直译法或音译法加上释义法或增译法的组合译法。如原文中出现的人名“刘半瓶”和“李一斗”分别译为“Liu Banping-Half Bottle Liu”和“Li Yidou - One Pint Li”。原文中的“刘半瓶”“李一斗”既是人名,也有一语双关的意思,形容此人的酒量。因此,在译文之中,既用了音译法将其译为“Liu Banping”或“Li Yidou”,以保留源语的特色,同时又用了释义法将其译为“Half Bottle Liu”或“One-Pint Li”,方便译文读者理解人名背后所隐含的人物特色和文化内涵,帮助译文读者在人物解读上获得与源语读者类似的理解程度,实现最贴近自然的功能对等。

四、结语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快速发展和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对于《酒国》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具有深刻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具备很高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价值,克服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弘扬与传播,是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于译者而言,应当在翻译我国优秀文学作品时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以最自然对等的语言有效传递文学作品所隐含的文化内涵,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可以以功能对等的方式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汉语言文化,形成对汉语言文化的良好印象,继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猜你喜欢
源语原文中译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英文摘要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