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术后行内固定对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2022-12-22 09:31陈琦
青岛医药卫生 2022年6期
关键词:腓骨骨干开放性

陈琦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胫腓骨是人体极为重要的承重骨骼,其表面无丰富的肌肉层进行保护,软组织覆盖少,高力度冲击后周边组织极易损伤,形成开放性骨折,骨折后的恢复效率与质量将会影响下肢运动情况[1]。内固定术无法有效改善患者创部软组织损伤,伤口易诱发感染且闭合时间长,优点是骨折端复位的稳定性好[2-3]。外固定支架术固定程度不足,会减慢下肢力轴线与创部稳定性的恢复,优点是能够避免进一步破坏创部损伤组织[4]。本研究选择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82例,探讨外固定支架术单一治疗与外支架固定术联合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82例,根据其入院顺序,2020年7月前入院的41例作为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3~62岁,平均(42.39±7.32)岁;发生骨折至就诊时间(5.16±1.39)h;其中交通伤14例,高处坠伤8例,机械伤6例,其他13例;根据骨折AO分型,A型18例、B型10例、C型13例。2020年7月后入院的41例作为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23~63岁,平均(42.81±7.56)岁;发生骨折至就诊时间(5.21±1.43)h;其中交通伤15例、高处坠伤7例、机械伤7例、其他12例;根据骨折AO分型,A型17例、B型11例、C型1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伴随出现软组织损伤,确诊为胫腓骨骨干骨折,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5];(2)患者及其家属在了解研究内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存在多发伤、伤口感染以及相关手术禁忌的情况;(2)骨折部位伴随出现大血管、神经损伤;(3)存在认知障碍或患有精神疾病;(4)处于妊娠期的孕妇;(5)患有肿瘤者;(6)骨折部位曾接受过骨折治疗。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外固定支架术治疗。全麻成功后,彻底清创伤口及骨折端,创面处理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然后皮瓣移植或减轻张力,采用C臂机确认骨折位置,先根据骨折情况进行手法复位,上肢皮质螺钉或者克氏针固定大骨片,选择长度适合的外固定支架,螺钉位置再次确认,采用两枚螺钉植入骨折部位的远、近端,术后常规予以抗感染、消肿治疗。

观察组在外固定支架术的基础上联合内固定术治疗。创面采用转移组织瓣游离植皮覆盖或5~7d更换VSD装置,通过观察创面一期缝合愈合情况,如出现皮肤皱纹征(7~14 d),肢体肿胀消退、软组织创面无炎性及红肿分泌物,培养钉道及创面分泌物,软组织确认无感染后行术前血常规等检查,择期行内固定术。创面消毒后依次拆除螺钉,完全拆除外固定支架,常规下肢铺巾消毒,切口于膝前正中,C臂机下插入髓内钉扩髓,根据骨折情况选择进针点,检查满意后完全固定髓内钉深度及位置,植皮修复或VSD覆盖创面,术后常规予以抗感染、消肿治疗。

1.4 观察指标

(1)两组术后骨折愈合率、骨折愈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骨痂形成时间,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骨折部位完全恢复,则计入数据,未痊愈则定期进行随访,直至骨折愈合。

(2)手术前与手术结束后3个月与6个月使用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量表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越好分数越高,总分为100分[6]。

(3)手术结束7d后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患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含量(BGP),比较两组相关参数后,作为对比其骨代谢标志物含量的依据[7]。

(4)将上述血液样本进行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测定,测定指标为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6(IL-6),以了解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5)术后随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统计其伤口或钉道出现感染、骨折愈合异常以及关节活动受限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骨折愈合时间

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骨折愈合率95.12%,对照组73.17%(P<0.05)。见表1。

表1 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2.2 下肢功能恢复状况

两组术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FM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与6个月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功能恢复状况比较

2.3 骨代谢标志物含量

观察组术后7d的BALP、BGP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骨代谢标志物含量比较

2.4 炎症因子水平

观察组术后7d IL-6、TNF-α、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5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8%,对照组21.95%(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胫腓骨骨干开放性骨折通常是外部严重暴力所致,常伴随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损伤以及肌肉组织外露等[8]。治疗需要保证骨折部位解剖结构复位牢固稳定,提高伤口闭合效率、预防创面感染及彻底清创[9]。骨折前期应当及时给予外支架固定术治疗,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支架松动、钉道感染等并发症[10]。内固定术能够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促使愈合,保证下肢力线以及骨折部位对线的恢复,但会刺激骨折部位,影响愈合速度[11-12]。

骨代谢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骨组织损伤后的重建情况,可以作为急性应激反应的客观指标。其中,BGP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多肽,能够维持骨矿化速度,可以作为骨形成标志。BALP是一种特异性指标,反映成骨细胞功能,与成骨细胞活性呈正相关[13-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更加理想,愈合率更高。观察组FMA评分、BALP水平参数与BGP水平参数高且更接近正常值。CRP、TNF-α、IL-6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则更低。

观察组患肢功能恢复及预后、骨组织损伤后重建状态、机体急性应激反应及骨折恢复速度优异。由此可见,在接受外固定支架术且整体状态好转后,再行内固定手术,能够有效固定其骨折部位,保证胫腓骨恢复正常的生理轴线,减少骨折部位以及周边软组织的损伤风险,降低手术应激反应,有助于术后创面愈合,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控制炎症因子水平[15-16]。既能保证骨折复位的稳定,又能减少骨折愈合和软组织修复中并发症的发生[17-18],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加速新骨形成。

综上所述,胫腓骨骨折行外固定支架术后内固定术治疗能够保证患者软组织损伤得到正常修复,骨折端得到有效固定,保障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腓骨骨干开放性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基于ASON的高速公路骨干通信网升级探讨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崴脚千万莫忽视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腓骨肌腱损伤诊疗进展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